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三叶草根际溶磷菌溶磷及分泌IAA能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英  朱颖  姚拓 《草原与草坪》2012,32(5):36-40
为了获得优良的菌株资源,采用溶磷圈法、钼锑抗比色法和Spot、S2比色法,定性、定量测定了分离自三叶草根际10株溶磷细菌的溶磷和分泌植物生长激素(IAA)的能力,结果表明:各菌株在PKO无机磷培养液中的有效磷增量在106.63~666.01mg/L(P<0.05),菌株ls1-3有效磷增量最大;各菌株在蒙金娜有机磷培养液中的有效磷增量在0.32~58.42mg/L(P<0.05),菌株lhs11有效磷增量最大;有些菌株既能溶解无机磷,又能溶解有机磷,如菌株lhs4和lhs11;有些菌株能溶解无机磷,但无溶解有机磷的能力,如菌株ls1-3和ls1-5。除3个菌株(ls2-11、ls2-16和ls3-2)外,其他菌株都能分泌IAA,分泌量在0.36~20.39mg/L(P<0.05),菌株ls3-5分泌能力最强(20.39μg/mL)。菌株ls1-3、ls2-3、ls3-5、lhs4和lhs11有望作为研制微生物肥料的优良菌株。  相似文献   

2.
红三叶根际溶磷菌分离及其溶磷机制初探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朱颖  姚拓  李玉娥  孙红阳 《草地学报》2009,17(2):259-263
利用PKO培养基从兰州地区红三叶(Trifolium pratense L.)根际分离、筛选出21株菌株,其中10株具有溶解无机磷能力,其D/d值(溶磷圈直径与菌落直径比值)在1.13-1.62之间;5株在蒙金娜有机磷培养基上形成明显透明圈,其D/d值在1.07-1.83之间;3株菌株既能溶解有机磷又可溶解无机磷。对其中D/d值较高的6株溶解无机磷菌株和5株溶解有机磷菌株进行液体培养,用钼蓝比色法测定有效磷增量分别为5.0-596.3和-0.03-58.34 mg/L。lhs6和lhs8溶解无机磷能力较其他菌株强,lhs11溶解有机磷能力较其他菌株强。菌株中lhs6、lhs8和lhs11在后续微生物菌肥研制中具有较大潜力。  相似文献   

3.
从葛藤(Pueraria lobata)根际分离出8株具有较强溶解无机磷能力的菌株,溶磷圈法测定菌株的HD/CD值(溶磷圈直径HD,菌落直径CD)在2.14~6.73,液体振荡培养下菌株对磷酸钙的溶解量在72.28~159.15mg/L,菌株培养液pH值较初始培养基的pH值7.0均下降。菌株GTR2和GTR15溶解磷酸钙(分别为159.15mg/L、138.72mg/L)及分泌IAA能力(分别为12.71mg/L、14.44mg/L)均较大,且均为碱性菌株,能在甘露醇等多种碳源上较好生长。综合各菌株的溶磷及分泌IAA能力,菌株GTR2和GTR15有望成为高效微生物磷肥接种剂的优良菌种。  相似文献   

4.
溶磷菌分泌有机酸与溶磷能力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英  芦光新  谢永丽  姚拓  荣良燕  朱颖 《草地学报》2015,23(5):1033-1038
为了研究溶磷菌的溶磷机理,探究溶磷菌分泌有机酸的种类和数量与溶磷能力的相关性。利用PKO无机磷液体培养基对筛选自兰州周边的苜蓿(Medicago sativa)、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和红三叶(Trifolium pratense)根际的6株溶磷菌进行液体培养,采用钼蓝比色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溶磷量及分泌有机酸的种类和数量。结果表明,各菌株溶磷量差异显著(P<0.01),有效磷增量在106.53~373.44 mg·L-1之间。供试菌株分泌有机酸的种类主要有草酸、酒石酸、苹果酸、乳酸、乙酸、柠檬酸和丁二酸等,但分泌有机酸的种类和数量差异较大。溶磷菌的溶磷量与总有机酸量间存在一定相关性,但有效磷增量并不完全由总有机酸量来决定,有机酸的种类和数量对溶磷量也有一定的影响,各种有机酸对溶磷量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红三叶根际溶磷菌株分泌有机酸与溶磷能力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初步探究红三叶根际溶磷菌株分泌有机酸与溶磷能力的相关性。利用改良PKOC2液体培养基对筛选自红三叶根际的4株优良溶磷菌进行液体培养,采用钼蓝比色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动态监测溶磷菌培养期间发酵液pH、溶磷量及分泌有机酸的种类和数量。结果表明:菌株MHS7、MHS27、MHS30和MHS49均能分泌乳酸、草酸、苹果酸、富马酸和丁二酸,其中菌株MHS30还能够分泌酒石酸;菌株MHS7溶磷量与pH呈负相关(P>0.05);菌株MHS27溶磷量与pH呈正相关(P>0.05),与分泌乳酸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菌株MHS30溶磷量与pH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分泌有机酸总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分泌酒石酸呈显著正相关(P<0.05);菌株MHS49溶磷量与分泌丁二酸呈显著正相关(P<0.05);各菌株分泌有机酸的种类和数量差异较大,溶磷菌的溶磷量与总有机酸量存在一定相关性,但有效磷增量并不完全由总有机酸量来决定,有机酸的种类和数量对溶磷量也有一定的影响。不同菌株溶磷能力与其分泌的有机酸种类和含量之间的关系存在多样性,不同溶磷菌株存在不同的溶磷途径。  相似文献   

6.
采用PKO无机磷和蒙金娜有机磷选择性培养基,从东祁连山(甘肃省天祝县及周边地区)天然草地上的7种禾草根际分离出溶解无机磷菌株109株,溶解有机磷菌株143株。各菌株生长速度及形态特征差异较大。7种禾草根际溶解无机和有机磷菌株数量,除醉马草(Achnatherum inebrians)溶解无机磷呈根表土壤根系表面根内的分布趋势外,其他均呈现出根系表面根表土壤根内的分布趋势。大部分溶解无机磷菌株在10 d时溶磷圈直径(D)与菌落直径(d)的比值(D/d)不再增大,而溶解有机磷菌株则在14 d时不再增大。利用钼蓝比色法测定菌株溶磷能力,结果表明,109株溶解无机磷菌株培养液中有效磷含量在0.47~582.46μg·m L-1,最大为菌株PCRP5;143株溶解有机磷菌株培养液中有效磷含量在0.07~14.76μg·m L-1,最大为菌株MCMRS4;蒙金娜培养基pH与有机磷菌株有效磷含量无显著相关性(P0.05),PKO培养基pH与无机磷菌株有效磷含量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  相似文献   

7.
溶磷菌溶磷和分泌IAA特性及对苜蓿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植物根际溶磷菌不仅可以提高植物对土壤磷素的利用率,同时可以促进根瘤菌的结瘤和固氮作用。利用液体培养法对5株溶磷菌的溶磷特性和分泌IAA能力进行研究,并通过盆栽试验研究接种溶磷菌对苜蓿(MedicagosativaL.)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各供试菌株溶磷能力差异较大,溶磷能力最强的是LM18(300.3 mg/mL);菌株都有分泌IAA特性,最大分泌量为17.95μg/mL(LM12)。接种溶磷菌后苜蓿株高、茎粗、干重、干鲜比和叶茎比都比对照明显增加。因此,溶磷能力和分泌IAA能力较强的菌株(LM12和LM18)可作为研制微生物肥料的优良菌株。  相似文献   

8.
利用溶磷圈法对苜蓿和红豆草根际不同部位溶磷细菌进行了分离,共获得分离物386个,其中137个具有溶磷能力.苜蓿和红豆草根际不同部位溶磷菌数量分布有差异.其数量为RS>RP>NRS>HP.对筛选获得的12株溶磷圈较大的菌株进行菌落形态特征观察发现,大多数菌落呈灰白色或乳白色、不规则、半透明、边缘不整齐、突起、无光泽、无色素.进一步利用钼蓝比色法对菌株分解磷矿粉能力测定显示,各菌株分解磷矿粉能力差异较大,溶磷量最大为338.4mg/ml,最小为25.9mg/ml,这与其自身溶磷机制有关.溶磷量与菌株培养液pH值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12株菌株大部分具有分泌IAA的能力,其中LM6和LH9分泌IAA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9.
草坪草溶磷菌筛选及溶磷能力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田宏  李凤霞  张德罡  姚拓 《草业科学》2005,22(10):92-96
研究采用Pikovaskaia's(PKO)无机磷培养基和蒙金娜有机培养基,对西安和兰州两地多年生草坪根际溶磷菌进行分离筛选,共获得302种分离物,利用溶磷圈法,选出溶磷能力较强的菌株10株.分离物溶解无机磷D/d值为3.174~1.324.在1%显著水平下,L17、X11和X20三者之间的溶磷能力差异不显著,但它们和其它菌株的溶磷能力差异极显著.溶解有机磷的各菌株能力也相差较大,D/d值最大是L14为3.059,最小是L19不利用有机磷;L14和L18两菌株间的溶磷能力差异不显著,但它们和其它菌株的溶磷能力均有极显著差异.结果表明,L17、X11和X20在研制微生物肥料时有较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10.
采用PKO无机培养基,从地八角根际分离具有溶磷能力的菌株,通过溶磷圈法筛选出7株解磷能力较强的菌株进行深入研究。利用钼蓝比色法对菌株在液体培养条件下的溶磷能力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筛选的菌株分解磷酸钙的能力差异不大,溶磷量在123.37~135.23μg/mL之间,各菌株的溶磷量与分泌有机酸量、培养介质pH值之间均不存在显著相关性;各菌株均具有分泌IAA能力,大多数菌落呈淡黄色或乳白色、不规则、不透明、扁平、无色素;除1株菌表现为中性外,其他6株表现为产碱性;所有菌株在以甘露醇、蔗糖、1/2甘露醇+1/2蔗糖、葡萄糖、木糖、麦芽糖取代蛋白胨的碳源培养基上均生长良好。其中,DBR2菌株经16SrDNA序列分析,初步鉴定为肠杆菌。  相似文献   

11.
生草对关中地区有机猕猴桃园土壤养分及细菌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不同生草模式对关中地区有机猕猴桃园土壤养分及细菌群落的影响,试验设置多年生黑麦草+毛苕子(Mode 1)、多年生黑麦草+草木樨(Mode 2)、多年生黑麦草+白三叶(Mode 3)及鼠茅草(Mode 4),以自然生草处理为对照(CK),观察草种生长特性、研究生草对果园耕层(0~20 cm)土壤养分影响,采用高通量测序法分析细菌群落结构。结果表明:鼠茅草越冬率最高,样地杂草株数最少。人工生草较自然生草有机质提高了6.46%~38.63%,以多年生黑麦草+毛苕子效果更为明显,且该处理提高土壤脲酶、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最为显著,分别为3.37、44.17和3.46 mg·d-1·g-1。同时,与自然生草相比,多年生黑麦草+毛苕子、多年生黑麦草+草木樨和多年生黑麦草+白三叶提高了土壤细菌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多年生黑麦草+毛苕子存在最多差异显著的细菌分支。综上,关中地区有机猕猴桃园种植多年生黑麦草+毛苕子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土壤有机质及养分含量,改善土壤微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2.
赵树栋  李建宏 《草地学报》2021,29(9):1885-1891
为获得高原早熟禾(Poa alpigena L.)根际优良促生菌资源,从甘南草原采集高原早熟禾样品,从其根际分离筛选具有溶磷、固氮能力的促生菌株,研究其促生特性,并验证其对高原早熟禾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运用16S rRNA基因分析法确定其分类地位。结果发现:共分离出32株具有促生作用的菌株,筛选出的5株优良菌株中溶解无机磷菌株有4株,溶有机磷菌株3株,固氮菌4株;5株菌株均具有分泌吲哚-3-乙酸(Indole-3-acetic acid,IAA)的能力,分泌量在9.62~76.16 μg·mL-1之间;待测菌均能提高高原早熟禾幼苗的发芽率、发芽指数、幼苗活力指数,并能促进高原早熟禾幼苗的生长;分类地位鉴定结果表明5株菌中有2株枯草芽孢杆菌,1株蕈状芽孢杆菌,1株不动杆菌以及1株荧光假单胞菌。本研究为进一步的促生菌机理研究和功能微生物资源开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杨航  祁娟  李玉英  刘艳君  吴召林  金鑫 《草地学报》2020,28(4):1015-1023
以来自青藏高原高寒草地野生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 L.)种子为试验材料,采用营养砂培法,研究了根部施用不同体积(0,3,5,7,10 mL)磷素(NaH2PO4,200 g·L-1)溶液搭配叶面喷施不同体积(10,7,5,3,0 mL)外源激素6-苄氨基嘌呤(6-BA,20 mg·L-1)和吲哚乙酸(IAA,30 mg·L-1)对老芒麦生长特性及营养品质的影响,旨在为外源激素和磷素的互作效应以及老芒麦人工草地建植技术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在7 mL NaH2PO4+3 mL 6-BA(PB7+3)和7 mL NaH2PO4+3 mL IAA(PI7+3)处理下,地上干重较对照分别增加33%和26%;粗蛋白含量在10 mL NaH2PO4+0 mL 6-BA(PB10+0)、10 mL NaH2PO4+0 mL IAA(PI10+0)处理下较对照各增加了24%;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在5 mL NaH2PO4+5 mL IAA(PI5+5)处理下较对照降低了4%,老芒麦磷含量在5 mL NaH2PO4+5 mL 6-BA(PB5+5)和3 mL NaH2PO4+7 mL IAA(PI3+7)处理下较对照分别增加了46%和50%。经灰色关联度对地上干重和营养品质综合分析表明,P素与6-BA和IAA配施可以提高老芒麦生长特性和营养品质,其中在5 mL NaH2PO4+5 mL 6-BA(PB5+5)处理下配施效果较佳,本试验结果可为外源激素和磷素的互作效应以及老芒麦人工草地建植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马铃薯坏疽病、炭疽病和枯萎病是甘肃省马铃薯贮藏期最主要的病害,为了获得马铃薯贮藏期病害防治的生防菌株,利用对峙培养法从东祁连山高寒草地线叶嵩草内生细菌中筛选获得高抗菌株263XY1,其对马铃薯枯萎病菌、马铃薯炭疽病菌和马铃薯坏疽病菌的抑菌率分别达到67.17%,86.17%和70.89%;该菌株在含有色氨酸和不含色氨酸的金氏培养基中分泌的IAA分别为3.31和1.52 mg/L,在PKO含无机磷培养基中的有效磷增量为38.94 mg/L,具有固氮能力。经16S rDNA序列分析,其与死谷芽孢杆菌(Bacillus vallismortis,登录号:JQ547633.1)同源性达99%,初步鉴定为死谷芽孢杆菌。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inlK基因对Lm90SB2菌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影响及其生物被膜与消毒剂抗力的关系,以期为有效防控单增李斯特菌污染提供参考。【方法】 以单增李斯特菌Lm90SB2为试验菌,根据GenBank中公布的单增李斯特菌F2365 inlK基因序列(登录号:AE017262),应用Primer Premier 5.0软件设计用于扩增inlK基因上、下游同源臂片段及验证缺失株的特异性引物,以同源重组技术构建inlK基因缺失株,并通过旁外侧引物运用PCR方法进行缺失株检测。将标准菌株Lm90SB2和构建的缺失株分别培养8、12、24、48 h后进行结晶紫染色,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形态变化,并用酶标仪测定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用含3 g/L卵磷脂+3 g/L吐温80的PBS溶液和含10 g/L卵磷脂+20 g/L吐温80的PBS溶液作为新洁尔灭消毒剂的中和剂,含5 g/L硫代硫酸钠+5 g/L卵磷脂+20 g/L吐温80的PBS溶液和含10 g/L硫代硫酸钠+30 g/L卵磷脂+20 g/L吐温80的PBS溶液84消毒剂的中和剂,设消毒剂+菌悬液、消毒剂+菌悬液+中和剂、中和剂+菌悬液、消毒剂+中和剂+菌悬液、稀释液+菌悬液(阳性对照)、稀释液+中和剂+培养基(阴性对照)6个试验组,进行中和剂的筛选,并检测不同浓度新洁尔灭(1∶15、1∶30)和84消毒剂(1∶50、1∶100)分别作用1、5、10、20 min时对2株菌的灭菌率。【结果】 PCR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缺失株Lm90SB2ΔinlK,且inlK基因的缺失导致Lm90SB2菌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显著或极显著下降(P<0.05;P<0.01);含3 g/L卵磷脂+3 g/L吐温80的PBS溶液构成的中和剂可有效中和新洁尔灭消毒剂,5 g/L硫代硫酸钠+5 g/L卵磷脂+20 g/L吐温80的PBS溶液可有效中和84消毒剂。不同比例的新洁尔灭(1∶15、1∶30)和84消毒剂(1∶50、1∶100)消毒剂在1、5、10 min对Lm90SB2ΔinlK株的灭菌率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Lm90SB2株(P<0.05;P<0.01),且在20 min时灭菌率均为100%。【结论】 inlK基因的缺失导致Lm90SB2菌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下降,且对消毒剂抗力减弱。  相似文献   

16.
郭彬  史晗  封海波  刘群 《中国畜牧兽医》2022,49(12):4832-4842
【目的】探究复方双黄连制剂体外抗菌抗病毒活性,为复方双黄连的深度开发及家禽、家畜合理选择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金银花、黄芩、连翘颗粒分别制成浸膏,再将药物浸膏及穿心莲颗粒按照比例制成穿心莲、双黄连(金银花:黄芩:连翘=1:1:2)和复方双黄连(金银花:黄芩:连翘:穿心莲=1:1:2:2)口服液,调节pH为7.0,生药浓度为100%。用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12个菌株进行细菌敏感性检测,采用牛津杯结合试管二倍稀释法筛选出敏感菌株,根据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探讨其体外抗菌活性;采用二倍稀释法稀释药物,培养恒河猴胚肾细胞(MA-104)、鸡胚成纤维细胞(DF-1),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结合细胞病变(CPE)情况确定3种药物安全浓度,将最大药物安全浓度以二倍稀释法稀释3个梯度,用新城疫病毒、轮状病毒对MA-104和DF-1进行药物+病毒互作、先加药后攻毒和先攻毒后加药3种方式的处理,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并结合CPE探讨药物的体外抗病毒活性。【结果】复方双黄连的抗菌效果优于穿心莲和双黄连,其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分别为0.20~1.56、0.20~1.56和0.78~1.56 mg/mL。CPE和细胞活力的测定结果表明,双黄连、穿心莲、复方双黄连对DF-1细胞的安全浓度范围分别为0~6.25、0~0.78和0~0.78 mg/mL,对MA-104细胞的安全浓度范围分别为0~3.13、0~0.78和0~0.78 mg/mL。新城疫病毒17E株对DF-1细胞的TCID50为10-6.19/100 μL;牦牛轮状病毒G6P[1]型SDA2株对MA-104细胞的TCID50为10-6.24/100 μL。复方双黄连通过直接灭活病毒(药物+病毒互作)、阻断病毒吸附(先加药后攻毒)及干扰病毒复制(先攻毒后加药)途径对新城疫病毒的有效抑制率分别为28.82%、55.92%、42.45%,对轮状病毒的有效抑制率分别为48.84%、26.52%、15.40%。【结论】复方双黄连的抗菌抗病毒作用均强于双黄连和穿心莲,且其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的抗菌效果优于金黄色葡萄球菌,研究结果可为复方双黄连在兽医临床应用和深入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金银花、连翘及金银花-连翘药对(金银花-连翘1∶1)对北疆地区携带fneB毒力基因的马链球菌马亚种(Streptococcus equi subsp. equi, SEE)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的影响。【方法】 首先对1 g/mL的金银花、连翘及金银花-连翘药对(金银花-连翘1∶1)水提物进行中药配比浓度梯度试验, 然后与携带fneB毒力基因的L1菌株、lytA+fneB+ply毒力基因的D1菌株和qnrA+blaTEM+fneB基因的Y1菌株3种SEE菌株共培养, 检测中药对SEE菌株耐药基因blaTEMqnrA及毒力基因plyfneB的影响; 将192只SPF级昆明小鼠均分为16组: 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金银花组、连翘组、金银花-连翘1∶1组、阴性对照组(Y1、L1和D1菌株组)及3种菌株分别与金银花、连翘和金银花-连翘1∶1共培养组, 各组药物或菌液经腹腔注射0.5 mL进行小鼠体内抑菌试验, 检测药物对小鼠的致病性和fneB毒力基因的影响。【结果】 中药最适配比浓度为中药水提物∶THB培养基∶待测菌液(D600 nm值均为0.6)为1 000 μL∶500 μL∶20 μL; 与中药水提取物共培养的3株SEE菌株均未检出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 且菌株形态结构均未发生改变。小鼠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 阴性对照组的小鼠成活率分别为16.7%、8.3%和0;而L1+连翘、L1+金银花共培养组小鼠存活率分别为83.3%、75.0%, 金银花-连翘1∶1药对与3株SEE菌株共培养组小鼠成活率分别为41.7%、16.7%、50.0%;小鼠病理解剖结果显示, 除接种SEE菌株的小鼠肝脏肿大淤血、边缘钝圆外, 其余各组肝脏均正常。小鼠体内fneB毒力基因检测结果显示, Y1+金银花、Y1+连翘、Y1+金银花-连翘1∶1、L1+金银花、L1+金银花-连翘1∶1、D1+金银花、D1+连翘、D1+金银花-连翘组均携带fneB毒力基因, L1+连翘组未检出fneB毒力基因, 表明小鼠体内SEE菌株有重新获得fneB毒力基因的能力, 出现菌种反毒复壮, 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结论】 金银花、连翘及金银花-连翘药对能够减弱SEE菌株的毒力基因和耐药基因, 从而对马腺疫疾病的防治具有指导意义, 为减抗、替抗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8.
珠芽蓼内生菌Z5产IAA和抑菌能力测定及其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珠芽蓼内生细菌Z5为研究对象,采用Salkowski比色法和平板对峙法测定其分泌植物生长素(IAA)的能力和对病原真菌的抑菌能力;并利用16SrDNA序列分析结合生理生化特征对Z5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Z5在含有色氨酸和不含色氨酸的King培养基中分泌IAA分别为68.62和5.14mg/L;Z5对番茄灰霉病菌、小麦离蠕孢菌、玉米大斑病菌、油菜菌核病菌、番茄早疫病菌、辣椒立枯丝核病菌、甜瓜枯萎病菌7种病原真菌有抑制作用,说明Z5具有较广的抑菌谱。Z5菌体杆状,大小为1.65~3.34μm×0.46~0.71μm,G+,中生芽孢,生理生化特性和16SrDNA基因序列测试结果均表明,Z5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subtilis)。本研究为高寒草地特有的植物内生促生拮抗菌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依据,也为开发经济环保的生物农药提供菌种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