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药石榴皮、五倍子对小白鼠的毒性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煎煮法从中药石榴皮、五倍子中提取的鞣质溶液,按原波、10倍稀释液、100倍稀释演三个浓度,分组接种45日龄小白鼠,其结果是:这两种中药中提取的鞣质溶液对小白鼠都有毒性,五倍子鞣质溶液的毒性是石榴皮鞣质溶液毒性的2倍,石榴皮鞣质溶液10倍稀释后,五倍子鞣质溶液100倍稀释后对小白鼠没有致死性.为今后临床选药和确定用量有了科学依据.两种药物的涩肠、收敛、止泻等药效,还需进一步试验.  相似文献   

2.
测定湖北、陕西、山西、重庆、四川等不同产地五倍子有效成分鞣质和没食子酸的含量,五个产地的五倍子鞣质含量为:山西〉重庆〉陕西〉湖北〉四川,山西产鞣质含量最高,为79.91%;HPLC法(用水-甲醇-磷酸(80:20:0.1)作为流动相,流速0.6 ml/min)测定五倍子中没食子酸的含量,没食子酸含量为:山西〉重庆〉湖北〉陕西〉四川,山西产没食子酸含量最高,为5.38%。牛津杯法测定重庆产五倍子不同浓度的抑菌作用,五倍子具有较强的抑菌作用。[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为了确定银连解毒口服液的最佳提取工艺,采用共水蒸馏法对处方中薄荷、荆芥挥发油的提取工艺进行了考察;以吸水率为指标,对药材浸泡时间进行了筛选;采用正交试验法,以干膏量、绿原酸含量、牛蒡苷含量为指标,对煎煮过程中加水量、煎煮时间、煎煮次数三个重要参数进行了筛选。结果:薄荷、荆芥加8倍量水,浸泡0. 5 h,共水蒸馏1 h,挥发油提取效率最佳;加水浸泡2 h后药材完全浸透,吸水率为220%;最佳煎煮工艺为加10倍量水,煎煮3次,每次煎煮1. 5 h。本研究为制定银连解毒口服液的生产工艺规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石榴皮总多酚渗漉提取工艺,试验采用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考察最佳提取工艺的稳定性,用4种方法比较6种不同产地石榴皮中总多酚的含量。结果表明:石榴皮粉碎度为中粉、乙醇用量为10倍、渗漉速度为1 m L/min、浸泡时间为24 h的提取效果最好,且稳定可靠;在此条件下提取,安徽产石榴皮中总多酚的含量最高,新疆产石榴皮最低;与超声法、微波法、回流法比较,渗漉法能显著提高石榴皮总多酚的提取率(P0.05)。说明通过此最佳工艺能提高石榴皮的利用率,为制药工业降低生产成本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试验旨在研究鱼腥草、五倍子、连翘、金银花、紫花地丁、蒲公英、板蓝根、黄连等8种中草药的提取物对鸡源性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体外抑菌效果。试验分别采用煎煮法和乙醇浸提法获得单一中草药提取物,采用琼脂平板打孔法进行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抑菌圈直径的测定,采用2倍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结果显示,煎煮法所得的蒲公英提取物对大肠杆菌的抑菌和杀菌效果最强,其次是五倍子提取物;乙醇提取法所得的五倍子提取物对大肠杆菌的抑菌和杀菌效果最强,其次是鱼腥草提取物;煎煮法所得的五倍子提取物对沙门氏菌的抑菌和杀菌效果最强,其次是板蓝根,而鱼腥草、连翘、紫花地丁、金银花、蒲公英等提取物对沙门氏菌的抑制效果较差;乙醇提取法所得的五倍子提取物对沙门氏菌的抑菌和杀菌效果最强。研究表明,8种中草药对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效果,对大肠杆菌的抑制效果比沙门氏菌的抑制效果更好,其中五倍子提取物对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均具有不错的抑菌效果。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比较了不同提取方法对黄芩中黄芩苷的提取效果,采用煎煮法、超声法与微波法提取了黄芩中的黄芩苷,通过分光光度计法测定了黄芩苷的含量,比较了3种提取方法的提取效果。结果表明,超声法、煎煮法与微波法提取的黄芩苷含量分别为95.24%、90.15%和86.95%;超声法、煎煮法与微波法提取的黄芩苷得率分别为10.55%、5.46%和4.89%。超声法提取的黄芩苷得率高于煎煮法与微波法,含量接近于黄芩苷标准品含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了研究优化诃子中抑菌有效成分鞣质的提取工艺以及提取液的抑菌活性。[方法]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法,研究了浸渍法和回流法提取诃子中抑菌有效成分鞣质时水的用量、浸渍时间、浸渍温度、回流时间和回流次数对提取液中鞣质含量的影响。通过抑菌试验研究提取液的抑菌活性。[结果]综合分析正交试验的直观分析和方差分析结果,浸渍法提取诃子时最优提取工艺为12倍水量20℃浸渍1.0h;回流法提取时最优提取工艺为6倍水量回流1次,持续1.5h。[结论]2种提取液对具有代表性的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都有一定的抑菌活性,浸渍法提取液对3种试验菌株的抑制效果普遍优于回流法提取液。  相似文献   

8.
通过向草坪基质中加入不同浓度生活垃圾堆肥放线菌发酵滤液,研究了堆肥放线菌发酵液对草坪草高羊茅萌发及初期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浓度放线菌发酵滤液对高羊茅的生长指标和叶绿素含量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中,以稀释4倍的放线菌发酵滤液的促进效果最为明显。在稀释4倍的放线菌发酵滤液的处理下,高羊茅的发芽率、株高、地上干重、地下干重和叶绿素含量分别比对照提高了17.3%、17.9%、20.0%、66.7%和60.3%。虽然,不同浓度的放线菌发酵滤液对高羊茅的萌发和初期生长均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以稀释4倍的放线菌发酵滤液效果为最佳。  相似文献   

9.
【目的】 确定加味平胃口服液的提取工艺。【方法】 采用L9(34)正交试验法对提取工艺进行研究。对含有挥发油的药材进行挥发油提取,药渣再混合其余药材进行水煎煮提取。在挥发油提取工艺中首先进行饮片粒度考察,选择合适的饮片大小,在此基础上选定溶剂倍量(A)、浸泡时间(B)和煎煮时间(C)3个因素,每个因素各取3个水平,进行正交试验;以挥发油的提取量为评价指标,对组方中苍术、厚朴、陈皮、木香和枳壳的挥发油提取工艺进行探索研究,并进行3次工艺验证。在水煎煮提取工艺中选定溶剂倍量(A)、煎煮时间(B)和提取次数(C)3个因素,每个因素各取3个水平,进行正交试验;以柚皮苷含量和苦参总碱含量(苦参碱+氧化苦参碱总含量)作为评价指标,对水煎煮提取工艺进行探索研究,并进行了3次工艺验证。【结果】 饮片粒度筛选结果显示,1~2 cm的饮片更合理。影响挥发油提取因素大小为煎煮时间(C)>浸泡时间(B)>溶剂倍量(A),挥发油提取工艺为8倍水,煎煮10 h;影响水煎煮提取因素大小为提取次数(C)>煎煮时间(B)>溶剂倍量(A),水煎煮提取工艺为8倍水,煎煮1.5 h,提取3次。【结论】 本研究通过试验验证得出了加味平胃口服液提取的具体方法、流程等,该工艺提取效率高、制备过程稳定可靠,可达到量产的工艺标准,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茵陈-大黄不同配比对绿原酸和蒽醌类成分的影响,筛选出二者最佳配伍比例,为开发含有“茵陈-大黄”的新药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试验选用茵陈和大黄1∶1、1∶2和2∶1三个不同配伍比例,再按照大黄同时下、后下进行煎煮;选取部分水煎液分别按照醇沉浓度为70%和80%水煎醇沉方法制备绿原酸和蒽醌类成分,采用HPLC法测定水煎液、醇沉浓度分别为70%与80%的上清液、沉淀中绿原酸及蒽醌类成分的含量。结果显示:茵陈、大黄配伍后绿原酸的含量均有所提高,且水煎法与水煎醇沉法的最佳配伍比例均为1∶1,提取出绿原酸含量为55.96 mg/mL;茵陈、大黄配伍后蒽醌类成分含量也有所提高,其中大黄酸含量提高最为显著,提取出大黄酸含量为20.83 mg/mL,且水煎法与水煎醇沉法的最佳配伍比例均为1∶2。茵陈、大黄配伍后绿原酸含量在配伍比例1∶1、蒽醌类成分在配伍比例1∶2时含量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桑叶粗多糖最佳提取工艺,利用正交试验设计对桑叶粗多糖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以桑叶粗多糖得率为评价指标,以加水倍数、煎煮时间、煎煮次数为考察因素,设计3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采用苯酚一硫酸比色法进行桑叶粗多糖含量测定,比较得出桑叶水提物的最佳制备工艺,并在此基础上考察不同浓度乙醇对桑叶粗多糖提取的影响。结果显示,煎煮次数对桑叶粗多糖提取率影响最大,当加水倍数为25倍,煎煮时间为2 h,煎煮2次时桑叶水提物中桑叶粗多糖提取率最高,为4.94%。但结合影响因素分析,最终确定桑叶水提物的最佳提取工艺为加25倍水,煎煮2 h,煎煮3次。乙醇浓度对桑叶粗多糖的含量及得率影响很大,70%乙醇醇沉所得水提物中桑叶粗多糖质量最大,40%乙醇醇沉所得桑叶粗多糖含量最高,平均含量达41.5%,显著高于其他乙醇浓度(P < 0.05),提示乙醇浓度越高,桑叶粗多糖含量越低,但得率越高。桑叶粗多糖最佳提取工艺为:加水倍数为25倍,煎煮时间2 h,煎煮3次,采用70%乙醇醇沉。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五倍子对大肠杆菌的体外抑菌作用。方法:采用水提法提取五倍子有效成分,并使用平板打孔法和倍比稀释法测定五倍子提取物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结果:五倍子平板抑菌环直径为12.6mm,对大肠杆菌的MIC为15.625 mg/mL。结论:五倍子具有较好的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13.
采用正交试验法研究了产速康口服液的制备工艺,对挥发油的提取时间,水提取工艺中的加水量、浸泡时间、煎煮时间、煎煮次数,乙醇沉淀中的乙醇用量进行了筛选.确定的最佳制备工艺为:挥发油提取时间6 h;水提工艺每次加水12倍量、浸泡1 h、煎煮0.5 h、煎3次,2倍量乙醇除杂质.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采用煎煮法提取黄芩中的黄芩苷,运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黄芩苷的含量进行测定,分析提取次数、料液比和提取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正交试验,优化提取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当提取次数为2次,料液比为1:25,每次煎煮50 min时,黄芩苷的提取效果最好,提取率为20.36%。该优化工艺条件稳定、可靠,可作为工业化生产黄芩苷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清瘟败毒颗粒剂制备过程中黄连、黄芩提取工艺的优选,辅料种类和用量的选择,制剂成型及初步稳定性的考察,确定了清瘟败毒颗粒的最佳制备工艺为:黄连加10倍、8倍、8倍水,煎煮3次,分别煎煮1.5h、1.5h和1h;黄芩加8倍、8倍、8倍量水,煎煮3次,均为1h;其余12味,加水温浸1h,煎煮2次,第1次加10倍水,煎煮2h,第2次加8倍量水,煎煮1h,滤过,合并滤液,减压浓缩至密度为1.08~1.10,合并所有稠膏和黄芩苷粉,加辅料适量制成颗粒。通过加速稳定性试验和长期稳定性试验确定产品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在上述条件下制备的清瘟败毒颗粒在聚酯/铝/聚乙烯药品包装用复合膜的包装下,其长期稳定性试验和加速稳定性试验中各项指标均符合药典规定,显示产品稳定性良好。  相似文献   

16.
为了优化兽用麻杏石甘口服液提取工艺,对原料大小、处理方式进行分析,以盐酸麻黄碱含量为主要考察指标,优选兽用麻杏石甘口服液提取工艺参数。最终优选出麻杏石甘口服液最佳提取工艺:石膏粉碎成块径为不超过1 cm的小块;苦杏仁投料前粉碎成粒径为原药材1/8~1/4的粗粒;除苦杏仁外的三味药材用50℃水浸泡0.5 h,第1次加10倍水煎煮,药液开始沸腾时加入苦杏仁,煎煮4 h,第2次加5倍水煎煮2 h。该工艺规范了兽用麻杏石甘口服液的提取操作过程,有效成分苦杏仁苷、盐酸麻黄碱含量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苘麻叶总鞣质的提取工艺及抗氧化活性,本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优化苘麻叶总鞣质的提取工艺,同时采用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清除法、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ABTS)自由基清除法和铁离子还原/抗氧化能力(FRAP)测定法等评价苘麻叶总多酚、不被吸附的多酚和总鞣质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苘麻叶总鞣质的最佳提取工艺为:丙酮浓度70%、液料比15.25 m L/g、提取时间20 min;在此工艺条件下,8月份、9月份和10月份采收的苘麻叶总鞣质的含量分别为(1.41±0.05)‰、(1.77±0.03)‰和(1.49±0.03)‰;苘麻叶总鞣质具有较好的体外抗氧化活性。本研究得出了苘麻叶总鞣质的高效提取工艺,且提取的总鞣质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对不同来源五倍子两种形态肚倍和角倍进行HPLC特征指纹图谱研究,并通过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深入研究五倍子药材不同形态中有效成分差异,为五倍子的质量控制及评价提供参考。方法:采用HPLC梯度洗脱法对肚倍和角倍样品进行测定,并记录色谱图,按《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 版)》对色谱图进行匹配生成肚倍和角倍的特征图谱,进行相似度分析。采用化学计量学软件origin 2018对肚倍和角倍进行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PCA)研究。结果:分别建立了肚倍和角倍的 HPLC 特征指纹图谱共有模式,标识了没食子酸、没食子酸甲酯、1,2,3,6-四-O-没食子酰葡萄糖、1,2,3,4,6-五-O-没食子酰葡萄糖4个特征峰。角倍与肚倍相似度低,可通过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将其分为 2 大类从两者的HPLC特征指纹图谱相比,肚倍比角倍多了5个峰,保留时间为20.3 min、26.0min、27.6min、54.6min、75.9min,同时少了49.1 min相对位置的保留峰。结论:通过分析不同产地的五倍子角倍和肚倍中特征性化学成分,表明肚倍的有效成分多于角倍。利用相似度研究、聚类分析技术及主成分分析,可有效区分二者,为五倍子药材质量综合评价和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通过研究大黄与栀子在不同配伍比例、不同提取方法下蒽醌和栀子苷成分含量的变化,明确配伍对中药物质基础的影响并筛选最佳的配伍比例。将大黄∶栀子分别按照1∶1、3∶4、4∶3的比例(大黄分为后下和不后下)制备常规煎煮液、水煎醇沉的上清液和沉淀,用HPLC法测定不同样品中栀子苷和蒽醌含量。结果显示,按单药煎煮含量折算后,水煎醇沉的沉淀中栀子苷含量以及煎煮液、水煎醇沉的上清液和沉淀中蒽醌含量均高于理论值;大黄∶栀子按照1∶1及4∶3比例、大黄后下煎煮液中总蒽醌含量分别高于同比例大黄不后下药液。表明大黄长时间加热降低了蒽醌成分含量,配伍后提高了蒽醌和栀子苷成分的溶出。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芪参口服液的最佳水提工艺,选用L9(34)进行正交试验设计,以干膏率和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测定的黄芪甲苷含量为考察指标,煎煮时间、煎煮次数和加水量为提取工艺的考察因素,对芪参口服液的提取工艺进行优选.结果表明,煎煮时间和煎煮次数对工艺有极显著影响,而加水量对工艺无显著性影响,故确定芪参口服液最佳煎煮条件为加水量10倍,煎煮3次,每次1h.该制备工艺操作可行,质量可控,适合工业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