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滴灌作为一种新型节水灌溉技术,在缺水地区显示出前所未有的节水能力。截至2005年,全疆已推行棉花膜下滴灌333 333hm2以上,其推广速度之快、面积之大,在国内外都是前所未有的。目前,现有的滴灌系统基本上采用人工控制球阀进行灌溉,由于受传统沟灌思维影响,种植户不能严格按照设计的灌溉时间、周期、次序进行灌溉,而是经常人为增加轮灌面积,延长灌溉时间,造成轮灌周期得不到有效执行,最终造成棉花滴灌系统运行不正常,棉由因灌水不均匀而整体减产,很难达到预期的节水增产目的。  相似文献   

2.
新疆棉花生产膜下滴灌技术应用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膜下滴灌技术近年来在新疆棉花生产中推广迅速,并取得了较好的增产节支的效果。本文详细介绍了棉花膜下滴灌技术的系统设置和工作流程,对其增产机理和效益进行了分析,并对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提出了初步的意见。  相似文献   

3.
棉花膜下滴灌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花膜下滴灌试验的结果表明:棉花膜下滴灌较常规的沟灌节水57.6%,肥料利用率提高20%,土地利用3%,减少化控1次,籽棉666.7m^2(即旧制1亩,下同)产量提高25.7%,扣除成本后666.7m^2新增效益196.42元。  相似文献   

4.
膜下滴灌是一种高效节水技术,已在棉花种植中得到广泛应用。随着土地开发规模的扩大,一些地区已在沙壤土上大面积发展棉花膜下滴灌工程。  相似文献   

5.
自动化控制在棉花膜下滴灌系统中使用.可达到增产、增效、降低劳动强度的目标。如何更好的推广使用自动化控制技术,将是使用者和推广者共同要面对的问题。本文就自动化控制在新疆棉花膜下滴灌系统中的使用情况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智能化技术在棉花膜下滴灌中的应用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智能化技术是将农业灌溉技术、棉花栽培技术、气象技术、土壤测墒技术、施肥技术、信息技术、滴水自动化等技术融合一体,通过计算机系统可以实现依靠系统统计值的自动滴灌、依靠随机设定时间程序进行自动滴灌、依靠随机设定水量程序进行自动  相似文献   

7.
计算机自动化控制系统在棉田滴灌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计算机控制系统,利用各种传感器,自动采集、监测农田土壤水分、土壤温度、大气温度、大气相对湿度、田间水分蒸发量和土壤全盐含量等农田环境参数,根据这些参数结合数学模型可预报需灌时日和需灌水量,显示有关农田温度、湿度变化状况,为自动化灌溉系统提供控制信息、传递控制信号,并结合作物需水规律实施灌溉,为棉花的生长提供科学合理的灌溉方案,实现降低劳动强度,增加棉花生产效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棉花膜下滴灌耗水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阿克苏地区地处欧亚大陆腹地,干旱少雨,棉花生产完全依赖于灌溉,目前水资源严重不足,节水灌溉是我区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膜下滴灌在阿克苏地区灌水、施肥、排盐、灭虫、控制棉花生长等方面已总结出一套相当成熟的技术。但在棉花关键需水  相似文献   

9.
棉花膜下滴灌技术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新疆是我国最严重的干旱区之一,棉花膜下滴灌技术是兵团近几年结合干旱地区特点试验研究成功的一项高效节水技术。通过3年来对该项技术系统全面的试验研究,在棉花膜下滴灌条件下的需水规律与灌溉制度、随水施肥施药技术、膜下滴灌在盐碱地上的应用技术以及膜下滴灌效果及经济效益分析等研究方面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10.
滴灌技术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之一,它能将作物生长所需的水分和各种养分适时适量地输送到作物根部附近的土壤,具有显著的节水、增产效果。棉花膜下滴灌技术是滴灌技术与覆膜植棉技术有机结合(优势叠加)的产物,能充分发挥节水、节肥(药)、节机力、节人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产、增效作用,为干旱地区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开辟了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11.
新疆棉花膜下滴灌面积已发展到46.6万hm2,有效地缓解了新疆农业干旱缺水的矛盾。为了充分发挥滴灌设施利用效益,提高棉花对肥料的利用率,发挥水肥耦合效应,棉花膜下滴灌施肥技术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我国对棉花膜下滴灌施肥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是从1996年伴随着棉花膜下滴灌  相似文献   

12.
兵团棉花膜下滴灌技术综述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本文作者在分析棉花膜下滴灌技术优点、增产原因的基础上,介绍了棉花膜下滴灌栽培技术要点,并提出了棉花膜下滴灌技术中应当尽快研究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石河子垦区棉花膜下滴灌施肥技术试验与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 3年的小区试验与大田示范 ,表明基施与滴施相结合 ,棉花产量和 N肥、P肥的利用率最高 ,平均皮棉单产 112 .86 / 6 6 7m2 (旧制 1亩 ,下同 ) ;N肥利用率 5 1.9% ,比常规灌棉田提高 16个百分点 ;P肥利用率 2 4 .5 % ,比常规灌棉田提高 7.5个百分点。棉花膜下滴灌施肥方法应坚持基施肥与滴施肥相结合 ,在生产中氮肥全部采用滴施是可行的 ,磷肥应坚持基施为主、滴施为辅的施肥原则。  相似文献   

14.
棉花膜下滴灌增产机理及技术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表明,膜下有保证棉花生长始终处于一个良好的水分环境中,有利于棉花充分利用当地的光热资源,其中叶面积指数(LAL)高值持续期进行入早,持时间长,积累的的光合产物多,膜下滴灌植株能够增产20-50%,节水20-50%,水产比提高50个百分点;滴灌植棉不仅使大量的人力从灌水,施肥、除草等体力劳动中解放了出来,而且具有不污染摹特点,使农工有充足的时间用来回收废膜,大大减轻了土地的薄膜污染进程,提高了  相似文献   

15.
棉花膜下滴灌决策支持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棉花膜下滴灌水分实时管理与自动控制,是新疆节水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结合新疆生产实践,自主研发的棉花膜下滴灌决策支持系统以数据库、模型库、知识库和方法库为技术核心,通过田间传感器进行数据实时采集、计算、分析与决策,由控制系统发送决策指令来控制灌溉设备开/闭,提高了灌溉的时效性。  相似文献   

16.
南疆库尔勒垦区盐碱重,夏季气温高,蒸发量大,汛期洪水多,水质差,用此河水进行棉花滴灌,技术难度较大。农二师三○团2000年一次示范推广1066.67hm^2(旧制为1.6万余亩)。其中1膜6行666.7m^2(旧制1亩,下同)产皮棉127.4kg,1膜4行666.7m^2产皮棉119.25kg,分别比对照沟灌增产23.6%和17.2%,节水40%以上,经济效益极显著。本文作者对河水滴灌中棉花的生育特点、滴灌技术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膜下滴灌对棉花生育后期叶片与苞叶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疆气候生态条件下,选用新陆早33号和新陆早46号棉花品种,设置2个膜下滴灌量处理,测定棉花叶片和苞叶的光响应曲线、CO2响应曲线、荧光参数等相关光合生理指标,探讨生育后期棉花叶片与苞叶光合能力的差异及对滴灌量的响应。结果表明,棉花生育期间,高温强光下苞叶最大羧化速率与最大电子传递速率的比值(Jmax/Vc,max)较高,气孔导度(Gs)较低。棉花生长发育后期,苞叶面积、含水量、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光系统II实际光化学效率(?PSII)、Rubisco含量显著低于叶片,但随着生育进程降幅显著低于叶片。与常规滴灌处理相比,节水滴灌处理棉花叶片含水量降幅显著高于苞叶;叶片叶绿素含量、Pn和Rubisco含量显著降低,而苞叶的变化不显著。棉花生育后期苞叶面积、含水量、叶绿素含量、Pn、ΦPSII、Rubisco含量的稳定性高于叶片,表明生育后期叶片衰老较快,但苞叶仍能保持较稳定的光合能力,对光合物质的贡献逐渐增大,常规滴灌下达7.22%~8.83%,节水滴灌下达10.24%~12.53%。  相似文献   

18.
1 棉花膜下滴灌施肥的基本原理 棉花膜下滴灌施肥是根据棉花生长发育规律和根系生长特点及滴灌湿润峰的渗透规律,利用滴灌设施在压力的作用下将棉花需要的水分和养分(肥料)溶液滴灌入田间和棉花根际的过程,亦称为滴灌水肥耦合(随水施肥)。它是一种利用滴灌设施激活土壤的物理性能,在棉花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通过棉花营养诊断、土壤养分诊断以及土壤干旱诊断,给棉花提供必要的、适时适量的多种肥料(营养液)和水分的设施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19.
棉花是新疆的支柱产业,近年来,新疆棉花均已实现滴灌种植,本文通过规定滴灌棉花水肥一体化术语与定义、播种要求、田间管理、水肥制度及收获等技术指标,旨在建立一套可学、可操作、可复制的新疆棉花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管理技术规程,并指导生产应用.  相似文献   

20.
棉花膜下滴灌肥料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通过轻壤、中壤和重壤棉田的肥料效应试 验,对不同施肥处理的棉花产量结构、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三种土壤类型的适宜施肥水平和合理的氮磷钾比例。 同时获得膜下滴灌棉田氮肥利用率为42.2%~58.8%,磷肥利 用率为24.7%-29.1%。最佳施氮水平为55.4kg/667m2(旧制1 亩,下同),最佳施磷水平为13.2kg/667m2,棉花最高产量为 445.5 kg/667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