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十分悠久,大约从公元前11世纪的奴隶社会末期直到19世纪末叶封建社会解体为止。在300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世界上独树一帜的风景式园林体系,即中国园林体系。以山水园林为基本的中国古典园林体系有4个主要的风格特征:本于自然,高于自然;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诗画的情趣;意境的涵蕴.这些特征也一直被现代园林所借鉴学习并加以改进丰富。  相似文献   

2.
岭南园林是中国三大园林体系之一,由于岭南地区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开放兼容的文化性,形成了独特风格的岭南园林。该文从山、水景、石、园林建筑等造园要素入手,对岭南园林的营造手法进行分析,归纳了岭南传统园林的造园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3.
避暑山庄是我国古典园林中以自然山水见长的宫苑。她遵循了我国以自然山水为园林创作主题的传统造园手法,特别是注重园林理水,注重创造生动多变的水体空间,让"名园依绿水"形成"山庄以山名,而趣实在水"的园林艺术风格。基于此,阐述了避暑山庄湖区园林生态景观特色,提出了湖区园林整治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典园林历经几千年,具有丰富内蕴和魅力,成为世界园林的奇葩。中国古典园林以山水为主,将建筑、山、水和花木高度融合,把自然与人统一起来,创设出一个"天人合一"的境界。对中国古典园林造园三要素(山水、植物、建筑)进行了概括和分析,并对三者之间的联系作了剖析。  相似文献   

5.
黎文勤  熊建新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5):8595-8596,8600
从符号学的视角考察中国古典园林,认为园林景观中小到单体构建、构件上的装饰图案,大到自然山水的营造,都可以视为符号。解析了中国传统元素以及传统图案对现代园林的影响,并从意境、造园手法、景观元素方面,结合留园"小蓬莱"景点、深圳万科"第五园"的实例,总结了中国传统园林对于现代园林设计的借鉴意义。在挖掘和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探讨现代园林在发生革命性创新的同时,对古典园林的继承性。  相似文献   

6.
以基本概念入手,从风景园林学的视角出发,分析了海绵城市与山水园林的相互关系。海绵城市是一个基于西方当代生态学思想的单一功能概念,而山水园林则是一个综合反映中国历史、文化、哲学、场所精神、国土性质和民族身份的综合含义概念,它承载了中华民族山水诗、山水画、山水城市的山水栖居文化。借鉴西方处理海绵城市构建与风景园林设计关系的经验,提出在中国构建海绵城市,应该结合传统山水园林形制,构建具有山水文化内涵的中国特色海绵城市。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素有"世界园林之母"的美誉,但在近代中华民族打倒帝国主义以实现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义以实现人民富强的斗争史中,中国传统园林饱受了入侵帝国主义的破坏、蹂躏和践踏。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园林重新焕发了朝气蓬勃的活力,从建国之初的"绿化祖国",实现"大地园林化",到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和倒退后,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发展战略,新中国的园林建设的思路和理念在"山水城市"、"花园城市"、"园林城  相似文献   

8.
日本枯山水造园艺术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继承和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介绍日本枯山水造园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运用,分析了枯山水园林如何在对现代景观设计思潮的冲击下传承和发展,并从东西方艺术风格的融合和新材料技术的运用上来进行阐述,以期为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园林如何继承和发展传统园林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浅论中国传统哲学与寺庙园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寺庙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寺庙园林的形成、发展和成熟与中国传统哲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从传统哲学的三大组成部分-儒家、道家、佛学的主要思想入手,探讨其对寺庙园林造园活动的影响及对现代园林建设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姚瑶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5):15450-15452,15470
从《红楼梦》、《源氏物语》这2本相似的名著入手,逐一对比分析了其中园林规划、植物选择、审美立意、园林描写特点、宗教体现、建筑配景、游览方式等方面有关园林的描写。由于存在着诸如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审美意识、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中日园林走上了不同的发展方向。中国的人型山水、人文因素对园林有很大影响,使中国园林充满了书香气息,极富诗情画意;而日本属于天型山水,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私家园林寺庙化,极具禅意。中国园林运用植物种类丰富,而日本则偏爱常绿树草,少用花。中国人是在景中游玩,日本人却是在景中静思,游览方式不同。总而言之,由于社会和文化的种种差异,中国逐渐形成了人文气息浓厚的文人园,而日本则形成了宗教色彩浓厚的僧人园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