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笔者运用数据包络分析和莫氏指数,基于2009—2018年相关数据,对大豆主产省份大豆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从大豆全要素生产率时序变化情况来看,中国大豆主产区近10年内大豆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均值小于1,说明我国大豆的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出衰退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技术效率较低,主要包括受自然灾害的影响、新技...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广东省欠发达地区县域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定量研究和评价,为该区域农业发展提供参考。【方法】课题组利用广东省欠发达地区的统计数据,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法测算2011—2021年粤东西北的县域全要素生产率,并从时空维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粤东西北县域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源自技术效率,技术进步的贡献较低;在时间上呈阶段性波动上升趋势,且主要依赖技术效率带来的“水平效应”而非技术进步带来的“增长效应”;在空间上表现出东西高、中间低的阶梯式分布,且增长幅度自西向东递减。【结论】应该采取精准帮扶、科技创新、人才吸引等举措促进县域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和实现县域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3.
结合EBM模型和GML指数,在全国视角下测度并分解2008-2018年黄河流域9省的农业水资源全要素生产率,并利用Bootstrap截断回归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农业水资源全要素生产率比较低,与长江经济带和全国平均水平有较大差距.黄河流域农业水资源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靠技术进步驱动,而较低的技术效率限... 相似文献
4.
探究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作用机理,对当前我国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以及积极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具有一定的现实启发作用。基于我国2004—201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借助Malmquist指数法对全国30个省市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通过中介效应模型,从劳动力供给数量效应、劳动力供给质量效应、技术经验累积效应、技术更新效应以及资本投入效应五个方面,探究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理。最后,以东北和西南地区为例,进一步分析该作用机理的地区差异性。可以发现:现阶段,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抑制作用要强于促进作用。从全国层面来看,农村人口老龄化通过劳动力供给数量、质量以及资本投入三个方面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抑制作用,通过技术经验累积以及技术更新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促进作用。但是根据分区域研究的结果可知,这一检验结果与东北、西南地区的并不完全一致,因此在制定相应的政策时,要因地制宜,通盘考虑各个地区之间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5.
基于Malmquist指数法对2000-2017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种植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算,进一步测算了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并设计了面板门槛模型解释其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综合指数与种植业生产率之间存在以地形为门槛变量的单一门槛效应,跨过门槛值后这两者间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因此,... 相似文献
6.
【目的】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与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义,为探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对农业绿色发展的影响。【方法】本文通过SBM-GML模型对2011—2019年30个省份的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度,而后计算了相应年份的城乡收入差距,构建固定效应模型论证了城乡收入差距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1)在控制年份和省份固定效应并引入控制变量的过程中,核心解释变量Prop的系数符号分别在1%、5%的水平上显著为正,拟合优度从0.243提升到0.424。2)在验证区域异质性的过程中,加入控制变量前后的核心解释变量的系数符号始终在1%、5%的水平上显著为正,但对粮食主产地区的系数(2.667)要大于非粮食主产地区(2.355)。【结论】1)城乡收入差距与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将抑制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2)无论对粮食主产地还是非粮食主产地而言,城乡收入差距与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不变,但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对粮食主产地区的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促进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7.
8.
玉米生产受到诸多投入要素的限制与影响,如种子、秧苗、劳动力、土地、农药、化肥、农膜、机械设备、畜力和其他物质投入等,提高这些因素的投入-产出效率水平对于促进玉米高效持续增产至关重要。为此,在对中美两国玉米生产成本与单产时序比较的基础上,利用基于DEA的非参数前沿面效率分解方法对全国主要地区的玉米全要素生产效率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从纵向时间序列和横向不同区域两个视角研究了我国玉米生产效率和生产资源配置的演化过程及区域对比特征。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促进我国玉米生产资源有效配置、提高玉米生产效率的相应措施与途径。 相似文献
9.
10.
全要素生产率是衡量棉花经济增长的重要指标,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则决定棉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运用中国12个棉花主产省的棉花投入产出数据,测算棉花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Malmquist指数并对其进行分解,采用Tobit模型估计棉花目标价格政策核心变量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棉花每公顷收益、棉花产业聚集程度和区域环境投资力度等控制变量对棉花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表明:我国棉花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为1.02,安徽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最高为1.92,湖南地区棉花全要素生产率最低为0.91。目标价格政策对棉花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无显著影响,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棉花每公顷收益、棉花产业聚集程度和区域环境投资力度则对棉花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1.
12.
提升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是推动农业绿色转型的必由路径。基于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面板数据,利用超效率SBM测算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运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门槛模型实证分析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整体影响为抑制作用,农村人口老龄化每加深1个单位,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则减少0.59个单位;农村人口老龄化通过促进农机服务的发展进而缓解其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负面影响。因此,应重视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快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农业生产绿色化;促进地区间要素合理流动,缩小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13.
14.
提高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和推进农业现代化转型的题中之义。在测度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和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基础上,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实证检验农村普惠金融、人力资本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果。研究发现:农村普惠金融能够显著提升本地区与相邻地区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人力资本积累有利于提升相邻地区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但对本地区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无显著影响;人力资本水平越高,农村普惠金融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效果越明显,且具有空间溢出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主要通过提高农户对金融业务接纳度来推动本地区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在农村普惠金融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溢出效应中,增加金融覆盖密度、改善金融使用情况以及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均有利于相邻地区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促进效果依次减弱。因此,深入发展农村普惠金融,以人力资本为载体,重点培育金融服务型人才、构建农村普惠金融与人力资本的协同发展机制是实现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全面提升的优选之路。 相似文献
15.
16.
运用超效率DEA(Super-efficiency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SE-DEA)模型建立沧州市农业循环经济效率投入产出指标体系,分析评价了沧州市14个县(市)1995、2000、2005、2010和2014年农业循环经济效率有效性,利用Malmquist指数对各县(市)农业循环经济效率进行动态对比分析,并借助ARCGIS10.0平台,测算并分析各县(市)农业循环经济效率的空间差异及演变规律,并提出改进方案。结果表明,沧州市农业循环经济整体处于较良好水平,各县(市)的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有效DMU占到60%、88.57%和14.29%,多年平均分别在1.216 2和1.449 1和0.938 3左右。综合技术效率空间变化呈现低效双中心由西部向东南部海兴县、东光县过渡的格局。1995—2014年循环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TFP值都>1,年均增长率为12.53%。2005—2014年,技术进步是主要促进农业循环经济效率增长的内在动力,综合技术效率下降是制约TPF增长的主要因素。因此,循环型农业作为今后沧州市农业发展的新型模式,提升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推进农业产业化合理经营,确定最优的农业投入产出比,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7.
农机服务作为现代农业科技力量的支撑,能有效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证农民持续增收、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文章使用数据包络分析和Tobit回归分析,基于长江流域612户水稻家庭农场的生产经营状况,对农机服务影响水稻家庭农场全要素生产率及“农机服务主体”和“农机服务机器类型”影响的异质性进行研究,并借助中介模型进一步探讨农机服务影响水稻家庭农场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农机服务能正向影响水稻家庭农场全要素生产率;不同农机服务主体对水稻家庭农场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主次顺序为:本地合作社或公司、外地公司、其他农户、自我服务,且大中型农机要比小型农机更有利于提升水稻家庭农场全要素生产率;农机服务通过“劳动替代”和“规模变动”对水稻家庭农场全要素生产率产生影响。长江流域各地区应积极培育本土化、综合化农机服务组织,鼓励支持大型化、智能化农业机械的升级与应用,提高水稻家庭农场农业生产环节的农机服务应用率,进而减少劳动力的投入,推动土地的规模化经营,优化农业生产的要素配置,以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18.
广东省农村小水电资源丰富,省内有近万座小水电,数量占居全国之首。小水电在解决农村用电、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技术进步和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广东省小水电面临绿色转型、强化管理等需求,因此有必要分析小水电在绿色全要素智能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表明,广东省小水电存在安全生产有隐患、生态流量保障不足、运行管理自动化程度低、监管难等问题,可以通过建立安全生产标准机制、落实生态流量、促进小水电绿色转型、开展全要素智能管理等措施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促进了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贵州作为西部欠发达省份,亟须寻求农业提质增效的有关路径。【方法】笔者选取2014—2018年贵州省75个县域面板数据,首先采用Malmquist指数法对贵州动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定,然后选取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探究贵州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如何影响农业生产效率。【结果】贵州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主要受技术进步的影响,非农就业为农业生产效率带来了显著的正向影响,在经过稳健性检验后结果依然成立。【结论】加强贵州省农业科技创新,助力科研成果转化;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防止农村劳动力不足;加强对劳动人员的从业引导,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有助于贵州省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促进贵州省农业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