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根据田间实测水分资料,分析了红壤低丘陵泡桐-茶树复合系统1m 土体蓄水量变化及伏秋旱土壤水分耗损动态,表明红壤丘陵林茶立体利用能显著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相似文献   

2.
丘陵红壤泡桐──茶树复合系统根系与凋落物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项研究以进贤县温圳茶场泡桐茶树复合茶园为对象,探讨了桐茶复合系统的根系与凋落物状况,结果表明:桐茶复合茶园1m土体内根系总量比纯茶园多30.70%,茶树根系70.00%~80.00%以上分布在40cm以上土层,而泡桐根系则80%以上分布在40cm以下土层,二者营养生态位协调,不存在争水争肥矛盾。桐茶复合园年凋落物总量高出纯茶园21.90%,归还土壤的营养元素总量高出纯茶园17.00%,从而使茶园土壤肥力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3.
低丘红壤区生态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十多年的试验研究,在低丘红壤区建立起的生态模式有林业型、食用笋型、林果型、林茶型、时地作物型、粮草渔畜型。在这几种模式中,以食用笋型经济效益为最高,旱地作物型次之,林业型为最低;而产投比则以林业型为最高,食用笋型次之,林茶型为最低。  相似文献   

4.
5.
低丘红壤区饲料供需状况与种植结构的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浙江省低丘红壤典型区域,兰溪市马达镇5个村122个农户的抽样调查,揭示了该区域畜牧业比较发达,饲料需求量大,但自给率低,仅为42.6%,尤其是蛋白质饲料资源缺乏,依靠外部投入,土地资源丰富,但种植结构单一,水田以档双季稻为主,占54.2%,单季稻占21.2%,冬闲田面积在75.7%,大量冬春农田置闲,开发绿色饲料生产具有很大潜力。因此建议调整畜禽结构和种植结构,发展青绿饲料和草食畜禽,提高系  相似文献   

6.
为了充分利用红壤地区的光、温、水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增产增收,通过田间大区比较试验,对红壤低丘旱耕地宽窄带间作模式综合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主副作物宽窄带间作与传统单作比较,综合效应得到明显的提高,年径流深、年泥沙流失量分别减少69.4%、81.8%,耕作层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7.1%、9.1%、13.6%、8.1%,主作物玉米株高均值为3.03 m,极显著低于对照;穗行粒数为41.5粒/行,极显著高于对照;穗长、百粒重显著高,玉米季增产75.45 kg/hm2,增产1.7%,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各处理分别收获饲料10087.5 kg/hm2、黄豆1270.5 kg/hm2、薯块7668.0kg/hm2;产投比由1.66提高到2.04。  相似文献   

7.
为了充分利用红壤地区的光、温、水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增产增收,通过田间大区比较试验,对红壤低丘旱耕地宽窄带间作模式综合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主副作物宽窄带间作与传统单作比较,综合效应得到明显的提高,年径流深、年泥沙流失量分别减少69.4%、81.8%,耕作层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7.1%、9.1%、13.6%、8.1%,主作物玉米株高均值为3.03 m,极显著低于对照;穗行粒数为41.5粒/行,极显著高于对照;穗长、百粒重显著高,玉米季增产75.45 kg/hm2,增产1.7%,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各处理分别收获饲料10087.5 kg/hm2、黄豆1270.5 kg/hm2、薯块7668.0kg/hm2;产投比由1.66提高到2.04。  相似文献   

8.
低丘红壤稻田氮肥施用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洪晓富  郑寨生 《浙江农业学报》1995,7(5):347-351,418
以甲籼9248、晚籼浙选优3号、晚杂汕优10号和协优46为供试品种,于1991年和1994年在低丘红壤稻田进行氮肥不同施肥时期与用量配比。结果表明:低丘红壤稻田在一季总施氮量相同的前提下,适当降低前期用肥量,增施保花肥、粒肥,可以获得更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9.
低丘红壤棉花播种育苗新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0.
11.
对丘陵红壤果园幼龄期间套作物的3种模式进行了比较试验。分析了各种间套模式的经济投入及农产品产出,比较了劳动生产效率;研究了在高温干旱期间花生稿复盖对果树地表温度、地温和土壤水分等小气候环境的影响,以及耕层土壤理化性状的变化;综合评价了不同间套模式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指出花生大萝卜或早大豆/晚大豆模式是值得推广应用的优化组合模式。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桐粮间作生态模式的生态效应,本研究进行了桐粮间作与单作粮试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桐粮间作区比单作粮区能充分利用光照、积温、水资源、土壤养分,且对空气温湿度具有调节作用.桐树‖小麦—大豆间作比小麦—大豆单作粮模式光能利用率提高0.49%;空气温度冬季提高0.2~1.6℃、夏季减低0.3~1.1℃;空气相对湿度提高2%~7%,且能充分利用水资源和具有防风固沙作用.  相似文献   

13.
低丘红壤坡地柑桔──花生立体复合体系效益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着重探讨了低丘红壤坡地柑桔花生种植体系的生态与经济效益。果农复合体系在高温干旱期可降低土壤温度,增加土壤含水量,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柑桔产量和改善品质。柑桔花生复合体系5年可回收全部投资,对照区6年仅收回投入的81.30%。  相似文献   

14.
丘陵红壤旱地花生木薯间作适宜间距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丘陵红壤旱地花生主产区,以花生、木薯纯作为对照,通过不同花生木薯间作研究了木薯对花生负面空间影响距离和木薯间作适宜行距,及间作木薯对土地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花生间作木薯(不明显降低花生产量的前提下)种植系统中木薯对花生的负面影响空间距离为40 cm左右,木薯间作适宜行距不低于374 cm;且花生木薯宽行间作可明显提高丘陵红壤的土地利用率,纯收入提高58.3%。  相似文献   

15.
在综合分析了红壤丘陵区农业水资源和坡地土壤资源特性的基础上 ,提出了红壤丘岗坡地农业开发利用中应采取的五项对策措施 ,即:1.坡地开发 ,水利先行 ;2.改进灌溉技术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3.合理耕作 ,扩大土壤有效水库容 ;4.推广避旱抗旱生态栽培技术 ;5.改土培肥 ,提高地力。  相似文献   

16.
不同间作物对茶园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了探明林茶间作对茶园土壤养分的影响,以不同间作茶园的土壤为材料,以单作茶园土壤为对照,采用土壤常规分析方法分别测定其中的主要营养成分.结果表明:间作沉香的茶园土壤,N、P、K含量略低于单作茶园,但有机质含量提高了14.7%;间作野花椒的茶园土壤,N、P、K和有机质含量分别提高了12.7%、22.9%、17.4%、7.2%;间作香樟树的茶园土壤,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了3.8%、8.4%.说明,进行林茶间作对改善茶园土壤性质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百喜草对丘陵红壤改土保肥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通过对丘陵红壤种植百喜草,并结合某些乡土草种、引进草种的试验比较,探讨了百喜草的种植对土壤的理化因子(土壤容重、孔隙度、土壤中各营养元素、pH)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丘陵红壤上种植百喜草具有百喜草具有明显改良红壤理化因子的作用,弥补了红壤理化因子的许多不足。  相似文献   

18.
朱昊宇 《现代农业科技》2015,(6):203-205,225
以红壤丘陵区马尾松纯林(PM)、马尾松+枫香针阔混交林(PMLF)和天然次生林(NSF)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研究了不同林分类型土壤酶活性和养分特征及其二者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各土层(0~10 cm和10~20 cm)中,马尾松纯林有机质、全氮、硝态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显著低于马尾松+枫香针阔混交林和天然次生林(P<0.05);各土层马尾松纯林铵态氮含量显著低于天然次生林(P<0.05),与马尾松+枫香针阔混交林差异不显著(P>0.05);天然次生林和马尾松+枫香针阔混交林林地各土层蔗糖酶、过氧化氢酶、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在总体上显著高于马尾松纯林(P<0.05);除过氧化氢酶与铵态氮和速效磷无显著相关性(P>0.05)外,土壤酶活性与养分间均呈现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相关性。与马尾松纯林相比,马尾松+枫香针阔混交林可以明显改善林地内土壤酶活性和养分状况,改善林地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9.
采用RS和GIS技术,以红壤丘陵典型案例区东江源为例,利用遥感影像解译,运用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及状态指数等模型,研究了1986~2005年东江源区土地利用变化特征,揭示红壤丘陵区20年来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格局.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基本稳定,土地利用发展平缓,总体相比而言,1995~2005年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幅度大于1986~1995年的变化幅度;就土地利用类型的转移模式来讲,研究区的林地转为耕地分布最为广泛;状态指数结果表明未来研究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呈现耕地、水域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其余地类面积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