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不同耕作方式对花生田蛴螬发生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花生田分别采用免耕清理秸秆、免耕秸秆还田、翻耕秸秆还田、休耕田、翻耕清理秸秆五种耕作方式来进行田间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同耕作方式下,以免耕秸秆还田处理花生蛴螬(Holotrichia diomphalia)数量最多,为每平方米12.8头,其次是免耕清理秸秆处理每平方米11.4头,以休耕田处理蛴螬数量最少,为每平方米8.6头,虽然各不同处理花生田间蛴螬的数量不相同,但各处理间蛴螬数量差异不明显.其中以免耕秸秆还田处理经济效益最优.  相似文献   

2.
[目的]明确不同耕作模式对大豆田土壤杂草种子库的影响。[方法]采用杂草种子萌发法,调查玉米大豆轮作区翻耕和免耕2种耕作模式下大豆田0~30 cm土层土壤杂草种子库组成及特征。[结果]2013—2015年调查统计结果表明,翻耕大豆田杂草共有16科28种,免耕大豆田杂草共有15科26种,有22种杂草在翻耕和免耕大豆田均有分布。翻耕田主要优势杂草为稗草、铁苋菜、龙葵、藜和委陵菜,免耕田主要优势杂草为龙葵、铁苋菜、稗草、藜和马唐,杂草类型以阔叶杂草为主,禾本科杂草较少。翻耕大豆田杂草种子库密度为3 248.2粒/m2,主要分布在0~5、15~20、20~25 cm土层,其中稗草的密度和相对优势度最高;免耕大豆田杂草种子库密度为3 181.5粒/m2,主要分布在0~5、20~25、25~30 cm土层,其中龙葵密度和相对优势度最高。不同耕作模式优势杂草在土层中的分布有一定差别,稗草在翻耕田主要分布于0~5、10~15、20~25 cm土层,而在免耕田主要分布于20~25 cm土层;龙葵在翻耕田主要分布于5~10、20~25 cm土层,而在免耕田主要分布于20~25 cm土层。[结论]免耕和翻耕对大豆田杂草种子库密度影响不大,不同耕作模式对杂草相对优势度和土壤中的垂直分布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3.
一、花生田杂草的发生据调查花生田杂草共有26科70余种.其中禾本科杂草占25%以上,菊科,杂草占15%左右,另外还有苋科、蓼科、藜科、茄科等.马唐、莎草、铁苋菜、马齿苋、牛筋草、画眉草、苋菜、刺儿菜等田间密度最大,马唐出现的频率为95.3%,是花生田的主要杂草.  相似文献   

4.
高尔43%抽是台湾惠光集团上海惠光化学有限公司研制并生产的高效.广谱,旱地专用型土壤封闭用触杀型除草剂。用于花生田具有对田里杂草一次性铲除的效果,对提高花生产量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5.
花生田杂草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花生田杂草的种类与分布,概述了其发生规律,提出了综合防治技术,并总结了使用除草剂时应注意的事项,以期为种植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正> 花生田杂草严重影响着花生的生长和产量的提高。近几年来,虽运用化学、物理、生物等途径进行除草有了一定的进展,但尚存在着技术不配套,盲目用药,综合措施的运用不协调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在1987年试验的基础上,进行了杂草防除技术研究,同时将成果于1989~1990年在山东花生主产  相似文献   

7.
<正> 由于单一使用乙草胺等防治禾本科杂草的除草剂,使得一些地方花生、大豆田中的马齿苋、铁苋菜、反枝苋、藜等阔叶杂草逐年增加,并已形成灾害。这些阔叶杂草根系发达、植株高大、生长速度快,与大豆、花生争水抢肥,影响光合作用,阻碍生殖生长,降低产量和品质,也妨碍田间作业,增加了农民劳动强度。 1 苗前防治 在花生播种后出苗前,视土壤有机质和干湿情况,每亩(1亩=667平方米)用40%花生草克水悬乳剂200~250毫升,对水45~60公斤,均匀喷施土壤,不重喷,不漏喷。黏重土、天气干旱用高剂量,沙壤土、土壤湿度大用低剂量。土壤干旱应适当增大用水量,以增加土壤的吸附,提高药效。如果喷施得当,可保证花生整个生育期不受杂草为害。  相似文献   

8.
耕作方法对稻茬油菜田杂草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
分析不同耕作模式下花生生长、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具体表现,从而促进花生有效生长,提升花生产量。以豫花9326花生品种为试验对象,试验组为玉米花生间作、玉米花生轮作,对照组为花生多年连作,分析不同耕作模式对花生生长、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结荚期、饱果期、收获期,玉米花生间作和玉米花生轮作模式的花生植株主茎高和侧枝长、干物质积累量均高于对照组,其中玉米花生间作模式最高;玉米花生间作和玉米花生轮作模式的花生叶面积指数、叶片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其中玉米花生间作模式最高;与对照组相比,玉米花生间作和玉米花生轮作模式的花生单株结果数、荚果产量、籽仁产量、千克果数、千克仁数、出仁率较高,其中以玉米花生间作最高。综合来看,玉米花生间作模式表现最佳,其次是玉米花生轮作模式,均可以促进花生的生长,增加花生产量。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制农田,在免耕覆盖麦秸、免耕、旋耕3种耕作方式下,玉米田杂草发生规律、喷施玉农乐对杂草的防除效果及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方式杂草种类差异不大,免耕覆盖麦秸的杂草数量比免耕不覆盖的降低53%~82%,比旋耕的降低了62%~78%.30 g/hm2玉农乐处理,免耕覆盖麦秸的防效最好,免耕不覆盖和旋耕田差异不大;玉米田免耕覆盖麦秸,能降低玉农乐的用药量.免耕覆盖麦秸玉米出苗率降低,但是穗粒数、百粒重及产量增加;45~60g/hm2玉农乐处理,不同耕作方式中其产量差异不大;30g/hm2玉农乐处理和对照小区的产量,免耕覆盖麦秸的最高.  相似文献   

11.
田间小区试验表明 ,阔锄对花生田反枝苋、铁苋菜、苍耳、龙葵等一年生阔叶杂草的防除效果明显 ,但对黎、苘麻的防除效果较差。和威霸混用 ,可增加对马唐、稗草等禾本科杂草的防效。适宜施药时期为花生 3~ 5叶期 ,适宜用药量为单用 375~ 4 75ml/hm2 ,与威霸混用的适宜剂量为阔锄 375ml/hm2 ,混加威霸 6 0 0~ 90 0ml/hm2 。在上述推荐剂量范围内 ,对花生安全 ,且除草效果好 ,防治成本低 ,可作为克阔乐等除草剂的替代品种  相似文献   

12.
以冬闲-双季稻种植模式为对照(CK),研究了在紫云英-双季稻(T1)和油菜-双季稻(T2)种植模式下秸秆还田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3种不同种植模式条件下,以T1处理下秸秆还田的效果最好;与CK相比,T1处理可以显著地促进水稻分蘖,提高水稻植株的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和茎鞘转运率,增加有效穗数、每穗粒数、早稻的结实率以及晚稻的产量。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药剂拌种对田间蛴螬的预防效果,有效防控花生田蛴螬的危害,采用田间试验法测定6种药剂拌种对花生出苗率的影响以及对田间蛴螬的防治效果,从而筛选安全、可靠、高效的种子包衣剂.结果表明,6种药剂对作物均安全,对蛴螬均有防治效果,防治效果为46.30%~74.07%.其中,25%噻虫嗪咯菌腈精甲霜灵悬浮剂防治效果最好,增产幅度最高.  相似文献   

14.
90%禾耐斯乳油防除花生田杂草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90%禾耐斯乳油对花生田杂草进行防除,结果表明:花生播种后出苗前用禾耐斯乳油防除花生田杂草有较好的防除效果,用量450~600 ml/hm2为宜。用药45 d后对单子叶杂草的防除效果81.9%~86.7%,鲜重防效80.3%~86.3%;对双子叶杂草的防除效果68.1%~73.3%,鲜重防效66.6%~72.2%,防除效果均优于50%乙草胺乳油,对花生安全。  相似文献   

15.
试验结果表明 :5 0 %安威 (乙·嗪 )乳油 75 0~ 15 0 0ml/hm2 药后 2 0天对杂草的株防效为 75 .0 %~ 95 .5 9% ;药后 60天对杂草的株防效为 81.3 %~ 92 .5 % ,鲜重防效为 93 .0 %~ 97.8% ;花生增产 2 2 .3 7%~ 3 1.0 2 %。  相似文献   

16.
为掌握湘中地区油菜田杂草种类及发生规律,为油菜田主要杂草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采用五点取样法和文献资料查阅相结合,对湘中地区油菜田杂草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湘中地区油菜田杂草共19科40种,其中优势科为禾本科和菊科,主要杂草种类有菵草、牛繁缕、繁缕、稻槎菜、酢浆草、珠芽景天、婆婆纳等,严重影响油菜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依安县大豆田间杂草的种类、数量进行调查及数据分析,探寻其发生的原因,对杂草发生的爆发性、种群密度大、杂草发生高峰与大豆出苗高峰同步等特点进行了分析,找出依安县大豆田化学除草存在的问题,为今后杂草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对花生覆膜栽培的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开花习性、根系发育、土壤养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覆膜栽培能提高花生出苗率和单株生产力,抗旱及增产效果极显著;同时覆膜花生花量增多、开花提早,果针入土率高,果大、仁大。与裸地花生相比,覆膜花生出苗早、齐、全、匀,根系发育良好,果针入土结实,花生品质提高,抗旱保墒能力增强,花生覆膜栽培非常适合吉林西部地区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9.
通过2004—2005年对10%乙羧氟草醚乳油在花生苗后防除阔叶杂草结果表明,该药剂对一年生阔叶杂草具有良好的防除效果,15,30d总防效均达到85% ̄98%。在试验剂量下花生叶片有接触性药害,但对花生后期产量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