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 林分密度管理图是以林分密度效应规律为基础,根据林分密度与林分各测树因子之间的数量关系,建立各种数学模型来编制的。其图式模型是由等树高线、等直径线、最大密度线、等疏密度线和自然稀疏线五组曲线组成的,以数图的形式较为直观地表达林分生长与密度之间的数量关系。日本吉良夫存1953年发现的草木植物密度与生长之间的数量关系,是编制林分密度管理 相似文献
2.
樟子松是雁门关外防风固沙的先锋树种,也是怀仁市造林绿化的优选树种。怀仁市樟子松人工纯林经过多年生长存在林分衰退现象,分析了林分衰退原因,提出了衰退林分的改造措施。 相似文献
3.
4.
刘君然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1989,(4):50-52,F003
本文以杉木、马尾松为例,并以该树种林分自然稀疏线,地位指数等上层树高线数学模型及参数值,计算各树种不同初始密度、地位指数、林龄(树高)生长阶段的林分适宜密度。初始密度、地位指数愈高,其适宜密度愈高,反之,则愈低。这是各树种林分适宜密度的基本变化规律。杉木、马尾松各树种值不尽一致。同时亦由此看出,一定立地条件下之适宜密度是随林分密度生长阶段的不同而变化的一个动态过程。因此,林分适宜密度不为某定值。 相似文献
5.
吕勇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2)
通过研究马尾松林分生物量与林分蓄积量、林分平均胸径、平均高、林分密度的相关关系,揭示了马尾松林分生物量的密度效应,提出了马尾松水保林的最适经营密度. 相似文献
6.
在樟子松人工林生长收获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立地指数20、初始密度4400株/hm2的樟子松林的出材率表,推算出小径材、中径材和大径材的数量成熟龄分别为15年、31年和55年;工艺成熟龄分别为13年、30年和50年,林分经济成熟龄为22年.本文的研究方法及结论对本地区樟子松人工林的经营与收获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红花尔基樟子松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25块样地中的天然沙地樟子松林密度与胸径的调查统计分析发现:单位面积株树N与林分平均胸径D之间存在幂函数关系,通过拟合达到极显著水平(R=0.998),拟合方程为N=24 703 D-1.22。该拟合方程的斜率为-1.22,与赖内克的标准斜率(b=-1.605)有一定差距,可能是自然火和人为扰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樟子松是沙地主要针叶造林树种,沙地樟子松林天然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红花尔基;红花尔基地区的气候特点为高纬度、低海拔、寒冷半湿润、短无霜期。沙地樟子松于20 世纪50 年代在科尔沁沙地引种成功,但一直不能天然更新,并于 20 世纪 90 年代初出现了生长衰退、枯梢直至死亡的现象,而天然沙地樟子松林无论在更新还是生长上却一直处于健康状态。为了认识天然沙地樟子松林天然林的更新特征,于 2004 年 7-8 月对红花尔基天然沙地樟子松林的20 块样地、3 种林窗(2 圆形、5 窄长方形、3 宽长方形)樟子松天然更新指数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林龄大的林分(大于 50 年)总平均更新指数高于林龄小的林分(小于 50 年),最大更新指数达29株m-2。更新的苗龄绝大多数小于10年生。回归分析表明,林龄是决定天然更新的主要因子;虽然樟子松是阳性树种,但林冠的郁闭度似乎对天然更新没有直接影响。林窗更新调查结果表明,林窗内更新指数都较高;对于圆形林窗更新高峰出现在林窗南缘和东缘,而对于窄长方形林窗,更新高峰则出现于东缘;而且更新苗龄相对较大(最大达 38 年)。上述结果表明樟子松更新苗具有一定的耐阴性,但如果没有较大林窗或较大的其它干扰,如火、风雪害或皆伐等,更新苗木将很难进行入主林冠层。 相似文献
9.
采用随机抽样法抽取马尾松成熟林分50个小班为调查样本,调查胸径、树高、单位蓄积量及密度等测树因子,并运用回归分析法进行测树因子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林分蓄积量与密度、胸径、树高之间存在显著线性关系,其相关性数学模型可用三元线性回归方程表示。在各项因子中,密度是影响林分蓄积量的主导因素。相关性变化趋势分析表明,在兼顾林分产量和林木径级的情况下,合理保留密度为105株。 相似文献
10.
11.
运用随机抽样法抽取马尾松成熟林分50个小班,调查胸径、树高、单位蓄积量及密度等测树因子,运用回归分析法进行测树因子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林分蓄积量对于密度、胸径、树高之间存在显著线性关系,其相关性数学模型可用三元线性回归方程y=b0+b1x1+b2x2+b3x3表示,其中,密度是影响林分蓄积量的主导因素。相关性变化趋势分析表明,在兼顾林分产量和林木径级的情况下,合理保留密度每667 m2为105株。 相似文献
12.
不同起源沙地樟子松林结构与生长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樟子松已成为三北沙区防护林主要乔木造林树种,但是,最早于20世纪50年代在科尔沁沙地引种的沙地樟子松却出现了生长衰退、枯梢直至死亡的现象,而天然状态的樟子松在该阶段却正处于旺盛生长期。为了比较沙地人工樟子松林与天然林的林分结构、生长特点及所处立地的生态因子的异同,对辽宁省彰武县章古台(最早引种沙地樟子松区)和内蒙古自治区红花尔基(天然樟子松分布区)的樟子松林进行了综合调查。结果表明,Weibull分布函数可较好地模拟人工林树木直径分布,正态分布函数可用于模拟天然林树木直径分布。基于树干解析的树木生长模型(Chapman-Richards)分析,人工林胸径、树高与材积的相对生长率与平均生长率的最大值比天然林分别提早11、22年,6、18年和35、59年。人工林材积的生长加速度高峰值出现在14年,而天然林则出现在33年;人工林的数量成熟龄为43年,天然林为102年;因此,可以推断天然林的寿命比人工林要长近60年。这一结果可以归纳为以下综合作用:1)两种起源地生态因子的巨大的差异,主要包括:人工林区的纬度、平均气温、降水量、蒸发量、海拨高度等较天然林区高;2)人工林的林分密度较天然林大;3)人工林区的干扰强度较天然林强。图4表6参23。 相似文献
13.
福建柏林分密度控制图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福建省福建柏人工栽培区和自然分布区的387块标准地资料,运用最大密度法则和江希钿提出的密度效应模型,绘制出由等树高线、等直径线、最大密度线、等疏密度线和自然稀疏线构成的林分密度控制图,结果表明图式模型具有使用简便、直观等优点,可在林分密度管理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就樟子松纯林和樟子松落叶松混交林下的土壤主要养分的含量、性质进行研究,探讨不同林型下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异性以及土壤各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揭示研究区域内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特征和变异的某些规律。结果表明,樟子松纯林和樟子松落叶松混交林下土壤pH值变异系数为4.22~5.90,属弱变异性;樟子松纯林下层土壤的有效磷含量变异系数达到90.97%,属于强变异性,其他所测的土壤养分指标变异系数在16.38%~50.89%,均属于中等程度变异性。 相似文献
15.
16.
樟子松,别名蒙古赤松、海拉尔松,高大常绿乔木,是欧洲赤松分布于远东的一个地理变种。根系发达,适应性强。喜光、抗寒(能耐零下40℃~50℃低温),耐干旱瘠薄,在瘠薄沙地造林均能成功。1955年,辽宁省在彰武县章古台沙地引种樟子松治沙造林获得成功,从此,樟子松治沙造林技术在辽宁省西北部风沙危害地区得到了大面积推广。康平县大规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6,(2):6-10
文章以红花尔基20a生樟子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测定研究了樟子松人工林林分因子与密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在试验密度范围内,20a生樟子松人工林林分密度对平均胸径具有显著的影响;阳坡树高与密度无显著的相关性,而阴坡树高与林分密度呈幂函数负相关;阳坡的枝下高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加,而阴坡的枝下高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降低;阳坡冠幅与密度呈幂函数负相关,阴坡冠幅与密度无显著的相关性;林分密度对冠长具有较显著的影响,二者呈负相关关系;阳坡高径比与林分密度呈幂函数正相关;阴坡高径比与密度无显著的相关性;单株材积随林分密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林分蓄积量随林分密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8.
19.
20.
通过对207块油松飞播标准地材料整理分析,编制了我省秦巴山区油松飞播林林分密度控制图。编图的理论精度,等直径线为95.58%,等树高线为95.42%。适用性检验结果也表明该图可应用于生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