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通过体外法研究粪肠球菌的生长特点、耐酸性、耐胆盐性和抑菌性等,以评价其益生效果。结果表明:①粪肠球菌在培养2 h后进入对数期,8 h到达稳定期;② 经pH 2、3、4的人工胃液处理3 h后,粪肠球菌极显著降低至2.71×105、1.03×107和5.65×107CFU/mL(P<0.01);③粪肠球菌经含质量分数为0.2%和0.3%的胆盐溶液处理3 h后,极显著降低至1.46×106和1.37×106 CFU/mL(P<0.01);④粪肠球菌对大肠杆菌O1和O78均在混合培养至10 h时表现极显著的抑制作用(P<0.01)。可见,粪肠球菌生长繁殖速度快,能耐受胃肠道环境,对大肠杆菌O1 和O78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适合作为微生态制剂的生产菌种。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低蛋白饲粮下添加氨基酸对生长育肥猪生产性能、肉品质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方法】选取平均体质量(24.6±0.95) kg/头杜洛克×长白×大白杂交猪(杜长大杂交猪)63头,随机分3组,即对照组(基础饲粮)、低蛋白Ⅰ组(粗蛋白水平较对照低1%)和低蛋白Ⅱ组(粗蛋白水平较对照低2%),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7头猪,试验期105 d,分为3个饲养阶段,第1阶段猪体质量为25~50 kg/头,第2阶段为50~75 kg/头,第3阶段为75~110 kg/头,研究低蛋白饲粮对保育-生长-育肥全期杜长大猪生长性能、肉品质、抗氧化能力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2个低蛋白处理组的平均日采食量、平均日增质量、料重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各组间的肉质红度a*、黄度b*、亮度L和蒸煮损失无显著差异(P>0.05);而低蛋白Ⅱ组滴水损失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与对照组相比,低蛋白处理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提高(P<0.05)。低蛋白Ⅱ组总抗氧化能力(T-AOC)较对照组显著提高,总胆固醇含量与低蛋白Ⅰ组相比显著升高(P<0.05),其他血液生化指标总蛋白、白蛋白、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尿素氮含量与对照组和低蛋白Ⅰ组间均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在补充氨基酸的基础下饲喂低蛋白饲粮,对生长育肥猪的生长性能、肉品质、血液生化指标无显著负面影响,且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肌肉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饲粮能量和蛋白质水平对21 ~ 56日龄青铜火鸡雏鸡生长性能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采用2 × 3双因子试验设计,分别为2个能量水平(12.13 和12.53 MJ·kg-1)和3个蛋白质水平(22%、24%和26%);选体重相近的青铜火鸡雏鸡180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6只;常规饲养至20日龄,21日龄正式开始试验,为期35 d。结果表明:(1)饲粮蛋白质水平显著影响56 d火鸡体重、平均日增重(ADG)和料重比(F/G),蛋白质水平为26%组56 d火鸡体重和ADG显著高于22%组(P < 0.05),蛋白质水平为26%组火鸡F/G显著低于22%组(P < 0.05);饲粮能量和蛋白质水平对56 d火鸡体重和ADG有显著的交互作用(P < 0.05)。(2)饲粮蛋白质水平对血清尿素(UA)和总胆固醇(TC)含量有显著性影响,26%组雏火鸡血清中UA含量显著高于22%和24%组(P < 0.05),蛋白质水平为22%组血清TC含量显著高于26%组(P < 0.05)。饲粮能量和蛋白质水平对血清中球蛋白(GLB)含量有显著的交互作用(P < 0.05)。(3)饲粮能量水平对血清中类胰岛素生长因子1(IGF-1)的含量有显著性影响(P < 0.01),能量水平为12.53 MJ·kg-1组血清中IGF-1的含量显著高于12.13 MJ·kg-1组;饲粮蛋白质水平极显著地影响血清中生长激素(GH)含量,蛋白质水平为22%组血清中GH含量显著高于24%和26%组(P < 0.01);饲粮能量和蛋白质水平对血清中GH含量有显著的交互作用(P < 0.05)。(4)饲粮能量水平为12.13 MJ·kg-1,蛋白质水平为26%时,火鸡的经济效益最好。综上所述,本试验条件下,21 ~ 56日龄青铜火鸡最适宜的饲粮能量水平为12.13 MJ·kg-1,蛋白质水平为26%。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蜂胶类黄酮对糖尿病合并肺结核(diabetes mellitus complicated with pulmonary tuberculosis,DM-PTB)患者外周血中WBC与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 以DM-PTB患者120人为对象,利用随机数字表采用完全随机法分成A(蜂胶黄酮1 000 mg/d)、B(蜂胶黄酮2 000 mg/d)、C(条件对照)三组,每组40人,观察6个月,比较综合治疗前后白细胞计数(WBC)及分类(淋巴细胞L和中性粒细胞N)、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数量及CD4+/CD8+比值的变化,并比较组内前后差异和组间差异。结果 三组7项观测指标自身前后配对差值(治疗后-治疗前)的均数比较Hotelling T2=515.359,P=0.000;治疗7项观测指标差别Wilks λ=0.017,P=0.000,其中多重比较结果为WBC的B组大于A与C组,L的B组> A组> C组,N的B组大于A与C组,CD3+的B 与A组大于C组,CD4+的B组>A组>C组,CD4+/CD8+比值多重比较结果为B 与A组大于C组。结论 蜂胶类黄酮能提高DM-PTB患者的细胞免疫水平。  相似文献   

5.
利用2种蛋白水平分别为27.49%(以下简称a)和20.55%(以下简称b)的饲料循环投喂初始体质量为(3.10±0.05) g的奥尼罗非鱼,研究投喂方式对其生长性能、饲料利用、体成分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共设置7种投喂方式:(1)连续投喂a(A组);(2)连续投喂b(B组);(3)1 d投喂a接着1 d投喂b(1A/1B组);(4)2 d投喂a接着2 d投喂b(2A/2B组);(5)2 d投喂a接着3 d投喂b(2A/3B组);(6)3 d投喂a接着2 d投喂b(3A/2B组);(7)3 d投喂a接着3 d投喂b(3A/3B组),每种方式设3个平行试验组,共进行60 d.结果发现:B组的生长表现最差;1A/1B、2A/3B、3A/2B组的特定生长率与A组差异不显著(P>0.05),但蛋白质效率、蛋白沉积率显著高于A组(P<0.05),养殖成本显著低于A组(P<0.05);A、3A/2B、3A/3B组的脏体比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1A/1B组的成活率与A组差异不显著(P>0.05),而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A、1A/1B、2A/3B、3A/2B组的全鱼水分含量显著低于B组(P<0.05).A组的全鱼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除B组外,各组全鱼粗蛋白含量与A组差异不显著(P>0.05).循环投喂的方式对血清指标均有显著影响(P<0.05).与A组相比,血清中的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活性降低,白蛋白、球蛋白和总蛋白水平提高,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增加.结果表明3A/2B组的投喂方式最佳.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外膜蛋白A(outer membrane protein A,OmpA)对米尔伊丽莎白菌致病作用的影响,以蛙源米尔伊丽莎白菌FL160902为研究对象,通过同源重组法构建OmpA缺失株△ompA,比较缺失株和野生株的生长特性、生物膜形成能力、抗血清杀伤能力、对细胞的黏附能力以及对蛙的致病性差异。结果显示:△ompA的生长能力和抗血清杀伤能力与野生株无显著差异;但与野生株相比,△ompA的生物膜形成能力增加了66%,△ompA对bEnd.3细胞的黏附能力降低了61%;黑斑蛙感染试验显示,△ompA在黑斑蛙血液、脾和脑组织中的载菌量分别为(3.15×108±0.09×108)、(2.11×108±0.07×108)和(6.61×108±0.16×108) copies/g,均显著低于野生株,且△ompA对黑斑蛙的致死率为37%,显著低于野生株的致死率(75%)。上述结果表明,ompA基因缺失不改变米尔伊丽莎白菌的抗血清杀伤能力,但增加了菌株的生物膜形成能力,减弱了菌株的黏附能力,从而降低了该菌对蛙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犀角地黄汤加减联合血浆置换(PE)治疗急重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 纳入我院180例SLE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三组。A组采取环磷酰胺冲击治疗、B组采取PE治疗,C组采取PE联合犀角地黄汤。比较三组治疗前后的症状评分、SLEDAI评分、补体C3、血沉(ESR)、抗ds-DNA抗体、血清肌酐(Scr)、血清胱抑素(CsyC)、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24 h尿蛋白、人干扰素-r(IFN-r)、白介素-10(IL-10)、BAFF因子,统计3组治疗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B、C组治疗后各观察点的症状评分、SLEDAI评分、ESR、ds-DNA抗体、24 h尿蛋白、Scr、CsyC、AST、ALT、血清BAFF均低于A组(P<0.05)。C组治疗后各观察点的IFN-r- IL-10+与IFN-r+ IL-10+亚群所占百分率低于A、B组(P<0.05)。B、C组治疗后各观察点的C3高于A组(P<0.05)。B组与C组治疗总有效率为分别为90.0%、93.3%,均高于A组的71.7%(P<0.05)。C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低于A组与B组(P<0.05,P<0.01)。结论 PE可去除血浆中有害成分、抑制炎症反应,联合犀角地黄汤可进一步扶助正气、解毒化瘀,改善机体免疫功能,达到增效减毒目的,效果更理想。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SQ对1~21日龄白羽肉鸡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功能的影响,选取体重为(38.38±0.25) g的 1日龄雄性AA+白羽肉鸡360只,将雏鸡随机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分别饲喂基础日粮,基础日粮+175 mg·kg-1角鲨烯(squalene,SQ)和基础日粮+350 mg·kg-1 SQ,试验期为21 d。结果表明:(1)饲粮中添加175和350 mg·kg-1 SQ均能显著提高肉鸡平均日增重,并显著降低料重比(P<0.05),同时提高肉鸡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及总抗氧化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T-AOC)(P<0.05),显著降低血清丙二醛(malonyldialdehyde,MDA)含量(P<0.05),且350 mg·kg-1SQ 添加量在改善肉鸡血清过氧化氢酶活性和总抗氧化力方面,效果显著优于175 mg·kg-1P<0.05)。(2)饲粮中添加175和350 mg·kg-1 SQ均能显著提高肉鸡血清中高密度脂蛋白、补体C3和C4水平(P<0.05),显著降低血清中低密度脂蛋白水平(P<0.05),且350 mg·kg-1 SQ 添加量在降低血清低密度脂蛋白和提高补体C3和C4水平方面效果显著优于175 mg·kg-1P<0.05)。(3)饲粮中添加175和350 mg·kg-1 SQ均能显著提高肉鸡免疫器官指数(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 SQ能有效改善1~21日龄白羽肉鸡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功能,其中350 mg·kg-1 SQ在改善肉鸡血清过氧化氢酶、总抗氧化力、补体C3和C4方面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凡纳滨对虾 金钱鱼 蕹菜综合养殖模式中不同金钱鱼规格和密度对养殖效果和氮磷利用的影响,在21个室外水泥池(5 m×3 m×1.2 m)中,开展3×2的双因素实验,即设置3种金钱鱼放养密度(1、2和3 尾/m2)与2种金钱鱼规格(10.0与30.0 g/尾)组合的组为实验组,对虾单养组作为对照。实验过程中保持不换水以及相同饲料投喂量。结果表明,与对虾单养组相比,该养殖模式可将对虾的存活率提高1.9%~13.6%,养殖总产量和总饵料系数均显著改善(P<0.05);综合养殖系统对饲料中氮和磷的利用率范围分别为44.4%~62.5%和19.4%~29.1%,显著高于单养池的26.7%和8.2%(P<0.05)。最佳的金钱鱼养殖规格和密度为30.0 g/尾、2 尾/m2或3 尾/m2。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脾虚湿蕴型荨麻疹行自血疗法与梅花针联合治疗的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本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脾虚湿蕴型荨麻疹患者20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66例予以自血疗法治疗者为A组,66例予以梅花针治疗者为B组,68例予以梅花针联合自血疗法治疗者为C组,对比分析3组治疗前后荨麻疹活动评分、免疫功能与复发情况。结果 治疗后,C组荨麻疹活动度评分较A组、B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组辅助性T细胞(CD4+)、细胞毒性T细胞(CD8+)及CD4+/CD8+值优于A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复发率较A组、B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脾虚湿蕴型荨麻疹行自血疗法与梅花针联合治疗可有效降低荨麻疹活动度评分,改善免疫功能,并且减少复发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LBD(Lateral organ boundaries domain)是植物中特有的基因家族.前期研究发现灰霉菌处理小立碗藓导致配子体中的PpLBD20上调表达,但PpLBD20的功能尚不明确.因此提取小立碗藓DNA,PCR扩增PpLBD20基因的上下游片段,依次插入PTN182载体,利用同源重组原理构建敲除表达载体,酶切和测序验证插入序列的正确性.通过工作浓度为20%的PGE 6000介导小立碗藓原生质体转化,筛选鉴定得到敲除PpLBD20后的突变体植株,观察到敲除后小立碗藓不形成茎叶体结构且配子体成丝状.结果为深入探究PpLBD20在小立碗藓的形态建成调控病原菌侵染的抗性作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采用组织分离法,以PDA培养基为分离培养基,从绣线菊的根、茎和叶中分离获得39株内生真菌。平板对峙结果表明, 21株活性菌株对6种植物病原菌(辣椒疫霉病原菌、番茄枯萎病原菌、苹果腐烂病原菌、苹果炭疽病原菌、葡萄灰霉病原菌、小麦赤霉病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菌株XXT10对苹果腐烂病原菌、苹果炭疽病原菌、番茄枯萎病原菌、小麦赤霉病原菌的抑制率分别达到73.2%、72.5%、39.5%和42.7%。通过测得的ITS rDNA 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中已知序列比对后该菌为链格孢属菌。生物学特性试验表明,该菌株在28~32℃时,选择PDA培养基,分别以乳糖和蛋白胨作为碳、氮源,酸碱度中性的条件下,菌落的生长状况最佳。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HvnANT1基因在青稞粒色形成过程中的基因表达模式,以紫粒青稞‘涅如姆扎’和白粒青稞‘昆仑10号’为试材,利用简化基因组GBS(Genotyping-by-Sequencing)对青稞紫粒进行基因定位,克隆到HvnANT1基因,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1)在7H染色体的84.30—86.00cM获得1个MYB类转录因子,命名为HvnANT1。2)该基因长1 033bp,其完整开放阅读框为762bp,编码253个氨基酸。HvnANT1蛋白分子量为27.14kU,是亲水性的不稳定碱性蛋白且不存在跨膜结构,无信号肽。该蛋白的二级结构主要是由无规卷曲、α-螺旋、延伸链和β-转角组成,具有2个SANT结构域(分别位于第13—第63个;第66—第114个氨基酸)。3)同源比对与系统进化分析表明:青稞HvnANT1蛋白与大麦、乌拉尔图小麦、高梁、玉米、二型花、小米、水稻、土瓶草、车轴草和杨梅10种植物的ANT1蛋白序列相似性分别为100.00%、88.85%、54.64%、60.95%、60.82%、58.46%、57.61%、37.76%、36.05%和36.33%;这些序列都具...  相似文献   

14.
必需脂肪酸亚油酸(18∶2)和亚麻酸(18∶3)在植物中的合成过程一直备受研究者的关注。本研究利用旱金莲中合成亚油酸的油酸脱饱和酶基因TmFAD2及甘蓝型油菜中合成亚麻酸的亚油酸脱饱和酶基因BnFAD3,在pRD400骨架载体的基础上,构建同时表达TmFAD2和BnFAD3的串联双价载体pSFF。通过农杆菌介导的花序浸蘸法完成pSFF对拟南芥哥伦比亚野生型的转化,观察发现转基因植株的第1对真叶有不同程度的畸形。按照畸形程度将其划分为4个等级,气相色谱分析4个等级叶片及其后代种子中脂肪酸的组成及含量,发现随着畸形程度的增高,叶片和种子中亚麻酸C18∶3含量都呈现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对干旱胁迫下脂质转移蛋白基因(TaLTP1)、膨胀素基因(TaEXPB23)、水通道蛋白基因(TaAQP7)和果聚糖6-果糖基转移酶基因(Ta6-SFT)在4种小麦叶片中的表达情况进行分析;通过测定相对水分质量分数和果聚糖质量分数来判断小麦生长发育状况。结果显示:干旱胁迫48h内,4种基因在不同抗旱性小麦叶片中的表达模式不同,干旱敏感型小麦中4种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先上升后下降,恢复到正常水平;干旱耐受型小麦中4种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先上升后下降,但仍维持较高表达水平;干旱耐受型小麦具有较高的相对水分质量分数和果聚糖累积量。以上结果表明,4种基因参与小麦干旱胁迫应答,4种基因的表达模式可以作为鉴定小麦抗旱的分子指标。本研究可为准确快速地鉴定小麦品种抗旱性提供重要分子依据。  相似文献   

16.
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了眼柄粗提物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性腺发育相关基因(DMC1、VASA和VTG)表达的影响,探讨性腺抑制激素(GIH)在性腺发育过程中的调控机制,结果表明:DMC1和VASA只在凡纳滨对虾精巢和卵巢中表达;摘除眼柄后,精巢和卵巢中DMC1表达量均显著性降低(P0.05),而注射眼柄粗提物后精巢和卵巢中DMC1表达显著增高(P0.05);相反,摘除眼柄后,精巢和卵巢中VASA以及卵巢中VTG基因表达量显著增高,但注射眼柄粗提物后性腺中的VASA和卵巢中的VTG表达量显著降低。结果表明眼柄粗提物通过影响生殖相关基因的表达影响凡纳滨对虾的性腺发育。  相似文献   

17.
根据斑马鱼GDF9、BMP15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引物,采用RT PCR方法扩增获得日本白鲫GDF9、BMP15基因片段。日本白鲫GDF9基因片段长778 bp,编码145个氨基酸;BMP15基因片段长811 bp,编码270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日本白鲫GDF9与斑马鱼的同源性最高,为78%,与其他物种的同源性在58%~78%之间;日本白鲫BMP15与斑马鱼同源性最高,为80%,与其他物种的同源性在30%~80%之间。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鱼类的GDF9基因独立聚成一支,其中日本白鲫的GDF9基因与斑马鱼的GDF9基因聚成一支;鱼类的BMP15基因独立聚成一支,其中日本白鲫的BMP15基因与斑马鱼的BMP15基因聚成一支。半定量PCR结果显示,BMP15 mRNA在脾脏、肝脏、鳃、脑、心脏、肌肉、肾脏、卵巢中均有表达,其中卵巢中表达量最高;GDF9 mRNA在肝脏、脑、心脏、肌肉、卵巢中均有表达,而在脾脏、鳃、肾脏中表达量极低或不表达,在卵巢中表达量最高,为进一步研究日本白鲫GDF9BMP15基因的结构与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 and 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 (CGH) were applied to somatic chromosome preparations of Oryza sativa, O. officinalis and O. meyeriana with labeled probes of C 0 t-1 DNA and genomic DNA from cultivated rice. The coverage percentage (%) and size (Mb) of C 0 t-1 DNA in O. sativa, O. officinalis and O. meyeriana were 47.1 ± 0.16, 38.61 ± 0.13, 44.38 ± 0.13 and 212.33 ± 1.21, 269.42 ± 0.89, 532.56 ± 1.68, respectively. The coverage percentage and size of probe signals with genomic DNA from O. sativa in O. officinalis and O. meyeriana were 91.0%, 93.6% and 634 Mb, 1 123 Mb respectively, in which there were 365 and 591 Mb in O. officinalis and O. meyeriana which came from O. sativa genomic DNA not from repetitive sequences of O. sativa, and the uncovered genome size in O. officinalis and O. meyeriana was 64 and 78 Mb, respectively. In addition, karyotype analysis was conducted based on the signal bands of C 0 t-1 DNA in O. sativa, O. officinalis and O. meyerian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highly and moderately repetitive sequences in Oryza genus were conserved as the functional genes during the evolution process. The repetitive sequence reduplication might be one of the important causes of genome enlargement in O. officinalis and O. meyeriana; the O. officinalis genome enlarged more slowly compared with O. meyeriana. Based on the above results, it is concluded that O. officinalis and O. meyeriana formed by reduplication, rearrangement and gene selective loss during the evolution process. Translated from 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 2006, 39(6): 1083–1090 [译自: 中国农业科学]  相似文献   

19.
椰心叶甲Brontispa longissima(Gestro)是一种重要的寄生在棕榈科植物上的害虫,2002年入侵海南并暴发成灾,导致椰子、槟榔等严重减产,严重威胁我国椰子、槟榔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同时对南方沿海地区的绿色生态安全和热带自然景观构成了巨大威胁。经过10多年的研究,在阐明该虫发生危害规律和入侵成灾机理的基础上,研发和集成创新了应急防控与持续控制关键技术体系,并较为广泛地应用于南方椰心叶甲入侵发生区域,取得了显著的效益。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鸡血管活性肠肽受体基因(VIP1和VIP2)和多巴胺受体基因(DRD1)多态性与性成熟的关系,采用PCR-SSCP和SNPs测序验证等方法对优质肉鸡F系287个个体进行了性成熟相关性状的关联分析。结果表明,VIP1基因处发现2个突变位点,分别为73352处C→T的突变,68818处T→C的突变;VIP2基因发现1个突变为36 127处A→G的突变。DRD1基因发现3个突变位点,分别为201处C→T的突变,208处A→G的突变及255处A→G的突变。与性成熟的关联性分析表明,VIP1基因73 352处的基因突变与冠高、冠长、冠重和睾丸重显著相关(P0.05),而与生长激素GH、睾酮激素TEST差异不相关(P0.05);VIP2和DRD1各处基因突变与性成熟相关指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显著(P0.05),但都与生长激素GH和睾酮激素TEST差异不相关(P0.05)。结果提示说明,VIP1、VIP2和DRD1基因可作为性成熟性状标记辅助选择的有效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