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晓春  王罡  季静  王萍 《大豆科学》2007,26(2):140-143
以大豆品种合丰25的体细胞胚为受体,以Bt基因为目的基因,应用基因枪法进行了遗传转化,经体细胞胚萌发、生根及壮苗培养和卡那霉素选择培养,获得了完整的抗性再生苗,经PCR、PCR-Southern和点杂交分析鉴定,初步证明外源基因Bt已整合到大豆的基因组中.  相似文献   

2.
通过构建GmPEPc基因的植物RNAi双元表达载体,并通过农杆菌介导的大豆子叶节遗传转化方法将控制油脂和蛋白合成途径的相关基因GmPEPc转入受体品种沈农9号中,通过抑制大豆内源GmPEPc基因的表达,增加油脂积累,从而获得高油的转基因大豆新品种。在大豆组织培养过程中,共切取大豆外植体407块,获得T0代转化苗35株,转化率8.9%。通过对转基因后代中目的基因的整合及表达情况进行分子鉴定。获得23株T_1代转基因后代,其中高抗草丁膦除草剂(喷施浓度300 mg·mL~(-1))14株,通过PCR检测结果表明其中12株为PCR阳性;PCR和Southern杂交检测表明,GmPEPc基因已经成功插入到转基因大豆植株基因组DNA中。对T_1代测定结果显示,转基因大豆籽粒的平均含油量比对照高9.51%,平均蛋白质含量下降5.44%。这些研究结果为筛选高油脂含量的转基因大豆新株系提供了依据,为下一步高油新品种的选育提供了种质基础。  相似文献   

3.
农杆菌介导法将Bt基因转入大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尚前  王罡  季静  王萍 《大豆科学》2007,26(1):103-106
以6个品种大豆体细胞胚为受体,以Bt基因为目的基因,应用根癌农杆茵介导法对大豆进行了遗传转化,经体细胞胚萌发、生根及壮苗培养和卡那霉素选择培养,获得了完整的抗性再生苗,经PCR、PCR-Southern和点杂交分析鉴定,初步证明外源基因Bt已整合到大豆的基因组中。  相似文献   

4.
安徽省涡阳县高蛋白夏大豆高产栽培技术规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姚莉 《大豆科技》2011,(2):54-55,62
从播前准备、精细播种、田间管理到适时收获,综述了种植高蛋白夏大豆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5.
利用花粉管通道法,在大豆的盛花期将外源抗虫基因(cry V)转入到大豆中,转化成活率达43.88%,成荚率达33.6%.将收获的的种子种植在大豆所温室中,通过卡那霉素筛选、PCR鉴定,Southern-blot检测和RT-PCR检测,共检测出5株阳性植株,确定外源抗虫基因(cry V)已转入到大豆中,转化率达1.8‰.  相似文献   

6.
大豆转化体系的优化和Dof4基因转入大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优化了包括种子消毒方法、生长调节剂用量和抗生素种类在内的影响农杆菌介导大豆子叶节遗传转化效率的多个因素,并将Dof 4基因转入绥农14中.结果表明:氯气熏蒸消毒方法对大豆伤害小,子叶节丛生芽分化率高;菌液侵染时间和共培养时间控制直接影响长菌和丛生芽状态.芽诱导培养阶段,当6-BA 浓度为1.6 mg·L-1,IBA浓度为0.1 mg·L-1,分化率较高,畸形率和愈伤状况都较轻.最优的抗生素组合为头孢噻肟钠(Cefotaxime Sodium)200 mg·mL-1 加羧苄青霉素(Carbenicillin) 250 mg·mL-1.  相似文献   

7.
为了验证大豆子房滴注转化方法的可重复性与遗传稳定性,将由报告基因GUS、表达调控序列(35S肩动子,NOS终止子)和T-DNA边界序列3部分组成的基因表达框转入大豆.对T0代转化材料进行GUS组织化学染色分析和PCR检测.结果表明:在检测的340个幼胚中有12个呈GUS阳性,且在180个转化植株中有6个呈PCR阳性同时其叶片也呈GUS阳性,转化率分别为3.53%和3.33%.Smthern杂交表明外源GUS基因表达框以低拷贝的形式整合到大豆基因组中对转基因后代叶片GUS染色、PCR分析及North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外源基因已遗传给了后代,其中S2株系符合盂德尔分离规律.  相似文献   

8.
朱成松  陈新 《大豆科学》2000,19(2):140-145
对两个大豆高世代品系进行再选择。研究了几个主要性状的遗传变异和选择潜力,探讨了性状再选择的可能性。分析了两个品系中8个性状和3个产量性状的综合遗传变异度。在一定选择压下同时进行多性状选择的遗传进状选择的遗传进展进行估计,应用多元正态分布函数的近似计算,估计了多性状综合选择时所需基础群体的规模。为作物育种中多性状遗传进度及群体规模估计提出了新的设想。结果表明,南农88-48在600-1000株供选群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近年来高油大豆的生产实践,列述了依兰县高油大豆生产技术。贯彻本技术,可使高油大豆实现hm^2产量2400kg.商品大豆含油率达到18%以上。  相似文献   

10.
为满足国内外对高油大豆的需求,研究出一套共七项高产栽培技术.包括:1.推广应用高油高产品种;2.清种轮作倒茬;3.适时播种,确保全苗;4.双株合理密植,等距留苗;5.增施农肥,科学配方施用化肥;6.精细管理,适时防虫;7.推广新技术,实施配套技术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大豆种植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1/4.产量占1/3。近年来高油大豆的种植面积逐年加大.因此如何提高高油大豆的产量和品质,越来越受到关注。大豆脂肪含量是大豆的重要经济性状.是品种的遗传特性和环境条件互作的结果.其含量既受品种的基因型制约.也受气候条件和栽培措施的影响。品种的遗传特性对品质的影响约占70%-80%.而环境条件的影响约占20%~30%.  相似文献   

12.
转EPSPS基因大豆植株中蛋白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ELISA定量测定法研究了转EPSPs基因大豆不同生长时期不同器官中CP4 EPSPS蛋白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转EPSPS基因大豆不同器官在不同牛育期CP4 EPSPS蛋白含量表现出较大的差异,R8期籽粒中的CP4EPSPS蛋白含量在所有时期和所有组织中蛋门含世最高;上位叶和下位叶中CP4 EPSPS蛋白除V3~V5期和R8期外的表达趋势一致,茎上部和茎下部中CP4 EPSPS蛋白在不同时期表达动态趋势基本一致,根中CP4 EPSPS蛋白含量存V3~V5期下降,然后逐渐升高,R1~R8期有一个大幅度的下降过程.从V1期至R8期,随着植株的不断生长,各组织中CP4 EPSPS蛋白的含量有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农杆菌介导法将抗草甘膦基因转入玉米自交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抗草甘膦基因(ssu-G2-aroA)转入优良玉米自交系R18-599和齐319,侵染后的愈伤组织转至潮霉素浓度为10 mg/L的筛选培养基上,继代筛选3轮,每轮3周;得到的抗性愈伤组织在含有潮霉素浓度为3 mg/L的分化培养基上进行分化,R18-599获得30株再生植株,齐319获得18株再生植株。经PCR鉴定后共得到7株转化抗性植株(4株R18-599、3株齐319)。经PCR-Southern及RT-PCR检测结果表明,ssu-G2-aroA基因已稳定整合到了玉米基因组中,并在RNA水平上得到表达。  相似文献   

14.
测定大豆体细胞胚对PPT的基础抗性,用基因枪法将pRdGM-bar质粒转化大豆体细胞胚,得到抗性体细胞胚和抗性植株,经PCR、PCRsouthern检测,证明CmDREB基因转入到大豆中.  相似文献   

15.
韩俊 《大豆科技》2003,(5):24-24
利用高新技术改进分离蛋白加工生产工艺,白豆片萃取温度46℃,pH值7.5,水料比12:1,萃取时间30min,蛋白液酸沉时控制温度45℃,pH值调至4.4,同时采用先进的酶解技术对蛋白质进行修饰改性,真空脱嗅除去豆腥味。  相似文献   

16.
大豆品系试验结果表明,品系周zk0949-3-4-1等13个品系超过对照20%,有22个品系超过对照5%。可见,河南、山东等地来源的品种在安徽也有较好的丰产性和适应性,鉴定初步筛选出一部分丰产性好,适应性好的新品系。  相似文献   

17.
高油大豆高产栽培技术的基本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述了高油高产大豆栽培的基本特点,实现高油大豆高产要掌握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8.
喀左县地处辽宁西部 ,属半干旱区 ,是高油大豆生产的重点县份 ,有着得天独厚的生产条件。 (纬度高 ,土壤肥沃 ,大豆生育期间光照时数较长 ,昼夜温差大 ,有利于脂肪合成 ,大豆品种含油量高 )。高油大豆栽培与一般高产栽培不同的是通过技术措施促进高油形成 ,即促进光合产量向油份的转化。现将我地区高油大豆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高抗大豆孢囊线虫病的新品系──高作一号高作1号是山东省高密密县植保站和山东在科院作物所由不稳定品系(8205)经多年系统选育而成。该品系株高0.8-1.5米,亚有限结荚习性,叶卵圆形,紫花,灰毛,主茎粗壮,分枝随密度而变化,以主茎结荚为主,主茎16节...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台安地区上茬小麦、马铃薯收获后,下茬以种大豆为主,以往种普通大豆,现为发展高油大豆生产,特从黑龙江、吉林引进了6个高油大豆品种、品系在该地试种,为以后引种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