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正褐马鸡是我国的珍稀特禽,中国鸟类协会的会标、世界雉类协会会徽上的图案动物,山西省省鸟,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近代由于栖息地的破坏,分布范围不断缩小,种群数量锐减,造成物种种质遗传多样性降低,威胁到褐马鸡这一珍稀物种的进化发展。人工饲养是褐马鸡物种保护、恢复物种种群数量的有效措施,也是褐马鸡自然栖息地再引入的基础。近年来,太原动物园做了很多关于褐马鸡饲养管理的研究工作,饲养数量已达68只,  相似文献   

2.
马鹿是非常重要的物种资源,由于栖息地的流失和人为干扰进行近亲繁殖等导致野生马鹿数量急剧减少,而家养马鹿多经过改良,因此马鹿的纯种数量锐减。对马鹿进行分子遗传学研究不仅可以加深人们对马鹿起源和物种形成的认识,还能帮助开展遗传多样性保护研究。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的迅速发展,马鹿的起源进化研究已发展到全基因组水平,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马鹿的起源进化研究从最初对体态外貌和染色体核型的研究逐渐发展到对DNA序列与生理指标的研究。文章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对马鹿起源进化和遗传多样性方面的研究,从起源时间、起源地和迁徙路线等方面揭示了马鹿的演化历史,介绍了父系、母系和常染色体研究方面分析了马鹿遗传多样性选取的不同分子标记,为进一步揭示马鹿种群的遗传变异、分化情况、迁徙路线和系统发育关系等提供基础信息,同时为马鹿遗传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以及马鹿产业的良性发展提供重要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3.
线粒体DNA分析可用来探索种群的遗传变异、种群遗传结构和种的进化关系.利用动物种间和种内群体的线粒体多态性,可以进行物种亲缘关系、系统起源和进化关系等方面的分析.本文对近年来线粒体DNA序列在家养动物中的研究进展作一个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4.
过去的几十年来对山雀科鸟类及其亲缘类群的系统发育关系的研究很多,然而,由于各研究采用不同的遗传标记,关于这些物种间系统发育关系的争议越来越大.在本研究中,我们采用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法分析所获得的15个物种(10个山雀科物种,4个长尾山雀属物种和中华攀雀)的线粒体基因cyt 6和COI片断的联合序列.基于不同片断和分子进化模型间的一致性且强烈的支持,山雀科及其亲缘类群物种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和以往用不同的遗传标记研究结果一样,山雀科和攀雀科的单系性得到支持,而山雀科和长尾山雀属的单系性则被拒绝.我们的结果建议将山雀属亚属Machlolophus提升为属.虽然在我们的研究中,长尾山雀属的系统发生关系获得很高的支持,然而,考虑到该属物种内的分子和形态性状的差异,还需要更多的数据来解决该属的系统发育.基于该属物种的多样性和特有化格局,我们认为中国西南山地很可能就是该属的演化中心.以每百万年2%的进化速率来估算物种的分化时间,结果表明该属物种的分化时间为从晚第三纪到第四纪(从5.5至0.1百万年).经比较分析,我们发现同域分布的物种存在着一致的遗传分化格局.  相似文献   

5.
黑麂(muntiacus crinfrons)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珍稀哺乳动物,它属于偶蹄目鹿科麂亚科麂属,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名录的我国特有的世界性受胁物种,被国际上公认为是最为珍贵的鹿类之一.  相似文献   

6.
虎(Panthera tigris)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和保护伞物种,在维持健康自然生态系统功能中占据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虎种群的有效保护和可持续生存对中国乃至全球生态安全具有深远意义。我国现分布有印支虎(P.t.corbetti)、孟加拉虎(P.t.tigris)、华南虎(P.t.amoyensis)和东北虎(P.t.altaica)4个虎亚种,其中最有希望恢复野生种群的就是东北虎。虎的保护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包括虎种群数量和分布区的动态变化不清;适宜栖息地面积不断缩小退化、扩散通道受阻;缺乏针对虎生态景观系统保护的实施规划及国家财政建设资金的保障;人虎冲突严重;虎生态保护与管理科学研究薄弱等。鉴于此,本文从两个方面提出了虎及其栖息地保护的对策。(1)在栖息地景观保护与恢复方面:推进虎保护区网络的建设,增大其栖息地的受保护面积,形成保护区群;同时构建廊道,使保护区群网络化;建立跨国生态廊道,实现景观水平的保护,并且加大虎猎物种群及其栖息地恢复力度。(2)在虎种群保护与恢复方面:启动虎种群专项调查与常态监测;推进虎的野化放归;设立"老虎生态保护特区";修改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探索和完善适应新时期新常态的虎保护模式。  相似文献   

7.
海南坡鹿是中国特有的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其栖息地的稳定和发展对该物种种群有重要意义。潜在的外来入侵植物会对栖息地产生长期不可恢复的影响。因此,我们于2009—2011年采用样方调查和线路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海南坡鹿的栖息地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外来植物进行了调查,共记录外来植物40科95属115种。其中,草本植物80种,占总物种数的69.6%;不论从科区系还是属区系上看,外来植物的区系分布都具有热带性;50.4%的外来植物产自美洲,在草地中分布最多。保护区内分布广泛的外来植物已对乡土物种产生一定的影响,也将可能对坡鹿的食物资源产生不利影响。根据调查结果,我们提出了一些保护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8.
河麂(hydropotes inermis),俗称牙獐、獐子,属偶蹄目,为小型鹿科动物。河麂曾广泛分布于我国东部大陆近水区域,但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其栖息地遭到大范围破坏,导致野生种群数量也急剧下降,为了更好地保护野生河麂的资源,河麂已被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江苏大丰麂鹿国家自然保护区采取了人工养殖扩大河麂基础种群,然后实施有计划地放归大自然的模式,取得了满意效果。自1996年以来,我们先后收养哺育了数十只野生幼麂,并闯过了饲养、繁殖和疾病防制关,现对河麂人工养殖的初步探讨和研究报告如下。1河麂的形态及生活习性根据长期观察、统计,江…  相似文献   

9.
獐是一种较为原始的鹿科动物,为东亚地区特有种,被列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上个世纪以来,过度捕猎和栖息地丧失使獐的种群数量和分布范围经历了急剧的减少,种群数量已不足10000只.迄今,国内外开展了大量关于该物种及其栖息地的生态学研究.本文从獐的分类地位、种群分布、觅食对策、空间利用、活动节律、集群行为、繁殖与寿命等方面对獐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旨在归纳已有的研究发现,结合研究和保护管理工作的需要,对未来研究热点进行前瞻.  相似文献   

10.
裂腹鱼类是仅分布于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的一群特殊的鱼类,目前对裂腹鱼类的研究资料较少。本文从形态学标记、细胞学标记、生化标记和分子标记等4个方面总结了遗传标记在裂腹鱼类研究中的应用,以期为进一步研究裂腹鱼类的系统进化、种群遗传结构以及保护和利用方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