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简述了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的分类方式和结构,以及侵染石斑鱼引发的免疫反应机制;介绍了神经坏死病毒的检测方法、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指出,目前神经坏死病毒侵染石斑鱼的具体致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感染后的治疗手段也尚未成熟。提出,接种疫苗等其他预先建立免疫屏障的防治措施,比感染后再治疗的效果更好,利用碳酸盐缓冲液进行辅助治疗及复合益生菌疗法是防治神经坏死病毒的新思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抗生素耐药性及水产养殖的抗生素的残留问题。 相似文献
2.
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传播途径阻断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报告了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苗种培育中亲鱼、卵、饵料等几个关键环节的病毒携带检测以及几种药物对病毒的消除效果的试验。用RT—PCR法检测斜带石斑鱼亲鱼的粪便、卵、仔鱼、稚鱼,饵料轮虫、桡足类中都有检出神经坏死病毒(nervous necrosis virus,NNV)。聚维酮碘5—10mg/L浸泡卵20min、浸泡轮虫和桡足类30min,盐酸吗啉胍3~5mg/L浸泡卵30min、浸泡轮虫和桡足类40min,聚维酮碘5mg/L+盐酸吗啉胍3mg/L浸泡卵20min、浸泡轮虫和桡足类30min可有效灭活所携带的神经坏死病毒活性。 相似文献
3.
闽南地区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神经坏死病毒的基因型与分子进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闽南地区具有典型神经坏死病症状的斜带石斑鱼为材料,采用RT-PCR法对其进行病毒检测,对检测到的阳性序列进行双向测序和构建系统发育树,对病毒颗粒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分子进化模型分析病毒衣壳蛋白基因所受的选择压力。结果显示,采集到的6个石斑鱼样品均呈NNV阳性,系统树分析发现6个样品的PCR扩增片段均为RGNNV基因型序列,表明闽南地区感染石斑鱼的神经坏死病毒主要为RGNNV基因型病毒;通过PEG法对病毒进行分离提纯,获得直径为25~28 nm、呈二十面立体对称结构的无囊膜病毒颗粒;分子进化分析显示NNV外壳蛋白基因经历了纯化选择,表明病毒在进化过程中没有出现遗传变异并以相对恒定保守的速率进化。 相似文献
4.
斜带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主衣壳蛋白抗体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含有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神经坏死病毒(orange-spotted grouper nervous necrosis virus,OGNNV)的主衣壳蛋白(main capsid protein,MCP)基因的重组质粒pET32a-MCP转入大肠杆菌BL21后,用异丙基硫代-β-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用柱层析纯化表达的融合蛋白作为抗原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抗MCP融合蛋白的血清。用ELISA方法检测抗血清的效价,用Western—blot检测抗血清的特异性。结果显示,获得的抗血清稀释1:22000倍时仍呈阳性,并能有效中和OGNNV,实验组的相对存活率达54.50%。这说明,本研究用纯化的MCP融合蛋白制备兔抗OGNNVMCP抗体是成功的,并证实了OGNNV主衣壳蛋白的免疫原性。本研究旨为重组表达主衣壳蛋白基因制备抗OGNNV疫苗提供科学依据,并为进一步研究提供重要的实验材料。 相似文献
5.
为建立并优化锦鲤疱疹病毒检测方法,针对目前国内集约化养殖鲤鱼大面积流行的病死现象进行有针对性的检测,对在疫区采集到的病鱼肾脏、肝胰脏、肠等组织,提取基因组DNA,应用锦鲤疱疹病毒特异性引物进行PCR反应,同时设立阴性对照(TE buffer)。通过1%琼脂糖凝胶进行鉴定,与阴性对照比较,在484bp处出现特异性目的条带。经序列测定,所得PCR产物的基因序列与NCBI上锦鲤疱疹病毒的同源率达到99%以上。对同一批次的样品进行重复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可重复性,可据此判定结果。通过对锦鲤疱疹病毒的检测,确定了疫区引起框镜鲤(Cyprinus carpio)和建鲤(Cyprinus carpio var Jian)大批死亡的病原为锦鲤疱疹病毒(Koi Herpesvirus,KHV),从而对疫区控制、防治方案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建议尽快在鲤鱼主要养殖区开展KHV流行病学、诊断与检测及免疫预防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7.
8.
传染性皮下组织和造血器官坏死病毒 (IHHNV) ,是一种细小病毒 ,它能感染所有起源于中胚层和外胚层的对虾组织细胞[1] 。在许多养殖对虾的国家都有IHHNV ,特别是中美洲国家和地区[2 ] 的对虾养殖业深受其害。随着各国间对虾贸易的急剧增长 ,IHHNV地理分布范围日益广泛 ,迄今为止 ,已扩散到中国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菲律宾、厄瓜多尔、秘鲁等国家和地区[2 -4] 。红额角对虾 (Penaeusstylirostris)、斑节对虾 (P .monodon)、短沟对虾 (P .semisulcatu… 相似文献
10.
把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神经坏死病毒(RGNNV)主衣壳蛋白(MCP)基因的重组表达质粒载体pRSETA-MCP转化至大肠杆菌(Estherichia coli)BL21(DE3),经IPTG诱导表达,SDS-PAGE显示表达的重组蛋白主要以不可溶的包涵体形式存在,分子量约44.5kD。通过Ni-NTA-Agarose亲和层析柱纯化,经分析纯度达90%,之后免疫新西兰兔制备抗血清,ELISA效价达1:12800以上。Western-blot分析结果显示,该血清与表达的重组蛋白有较强反应,说明通过原核表达的重组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11.
12.
Lai YS John JA Lin CH Guo IC Chen SC Fang K Lin CH Chang CY 《Journal of fish diseases》2003,26(1):31-42
Four tropical marine fish cell lines have been established from the eye, fin, heart and swim bladder of grouper, Epinephelus awoara (Temminck & Schlegel). Optimum media and temperature conditions for maximum growth were standardized. The eye and swim bladder cells were mostly epithelial, but the fin and heart cells were mostly fibroblastic. The viability of cells was 95% after 1 year of storage in liquid nitrogen (-196 degrees C). Besides these four cell lines, previously established grouper brain, kidney and liver cell lines were also used for a viral susceptibility study which showed that all the cell lines were sensitive to grouper iridovirus, whereas only brain, fin and liver cell lines were susceptible to the yellow grouper nervous necrosis virus (a nodavirus). Electron microscopy studies of the grouper irido- and nodaviruses in ultrathin sections of infected cells showed an abundance of viral particles in the cytoplasm of the virus-infected cells indicating the effective replication of these two viruses.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se cell lines can be used for the isolation of putative fish specific viruses and provide a valuable tool to study the mechanisms of host-pathogen interactions. Furthermore, these cell lines upon transfection, using pEGFP-C1 and pEGFP-aMT2.5 (ayu metallothionein promoter), produced significant fluorescent signals indicating their utility for exogenous studies. 相似文献
13.
从患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的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s)的头部提取总RNA,根据已发表的神经坏死病毒外壳蛋白基因设计引物进行RT-PCR扩增,得到预期大小的基因片段。将此基因片段转入pET载体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编码斜带石斑神经坏死病毒(Orange-spoued grouper nervous necrosis virus,OGNNV)外壳蛋白基因的阅读框核苷酸数为1017bp,编码338个氨基酸;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与野田村病毒科(Nodaviridae)的几种病毒的外壳蛋白基因序列比较结果显示,该病毒与p野田村病毒属(Betanodavirus)中的赤点石斑神经坏死病毒(red-spotted grouper nervous necrosis virus,RGNNV)的同源性最高(99%),说明该病毒株是RGNNY血清型的成员。 相似文献
14.
15.
利用Invitrogen公司的在线生物学软件分析斜带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CP基因,设计针对CP基因不同位置的小发卡RNA(short hairpin RNA,shRNA)干扰序列[其结构特征为正链(19 nt)-环(4 nt)-负链(19 nt)]。化学合成这些序列,并退火连接为双链干扰片段,将双链干扰片段定向克隆到干扰载体pENTRTM/U6中,构建shRNA干扰载体pshRNA-124、pshRNA-896和pshRNA-NNV。然后,用脂质体转染法分别将3种shRNA干扰载体和pEGFP-CP基因共转染导入黑头呆鱼(FHM)肌肉细胞,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荧光强度,分析荧光抑制效率,Real-time RT-PCR检测CP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变化。结果表明,在pEGFP-CP与shRNA干扰载体共转染组,pshRNA-124、pshRNA-896、pshRNA-NNV的荧光抑制效率分别为47%、68%、51%。3种shRNA干扰载体都有干扰效果,均能干扰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其中pshRNA-896干扰效率最好。Real-time RT-PCR检测表明,干扰质粒pshRNA-124、pshRNA-896、pshRNA-NNV对pEGFP-CP基因的沉默效率分别约为60%、96%和5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研究表明,靶向斜带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CP基因的shRNA干扰载体构建成功,为进一步运用RNA干扰技术进行CP基因的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患病赤点石斑鱼苗,呈Beta诺达病毒阳性。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病鱼的脑、视网膜、脊髓有空泡.在脑部,空泡主要分布在端脑、间脑和小脑。受感染的细胞明显收缩、致密变化和嗜碱性。包涵体常为圆形,大小不一。透射电镜下,在感染细胞的细胞质可观察到含有病毒粒子的致密体。病毒粒子呈等面体,无外膜,直径为25~28nm,随机分布在细胞质或在致密体内排列成品格状。致密体大小不一。偶尔观察到较大致密体的外膜已破裂,病毒粒子被释放到细胞质。 相似文献
17.
2012和2013年,山东某育苗场15–20日龄的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 Günther)鱼苗出现暴发性大规模死亡,7 d内死亡率高达90%–100%。本研究调查了疾病的发生情况和临床特征,采集病鱼样品进行了组织病理学检查,并运用RT-PCR方法进行了病原的检测和基因序列分析。结果发现,半滑舌鳎鱼苗一般在7月和8月发病,发病时养殖水温为22–24℃。病鱼游泳行为异常,表现为上下翻游、螺旋性游动、全身大幅度波浪状浮动症状,但病鱼体表无出血和溃疡症状。组织病理检查发现,病鱼脑和视网膜组织出现严重的空泡化及坏死。病鱼样品的RT-PCR检测结果全部呈鱼类神经坏死病毒阳性。对得到的RT-PCR产物测序,进行BLAST比对,发现该病毒与鱼类神经坏死病毒的赤点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Red-spotted grouper nervous necrosis virus, RGNNV)基因型的相似性达98%以上,而与鱼类神经坏死病毒的其他3个基因型:黄带拟鲹神经坏死病毒(Striped jack nervous necrosis virus,SJNNV)、红鳍东方鲀神经坏死病毒(Tiger puffer nervous necrosis virus, TPNNV)和条斑星鲽神经坏死病毒(Barfin flounder nervous necrosis virus,BFNNV)的相似性仅为71%–78%。由此可以判定,本研究发现的引起半滑舌鳎鱼苗大规模死亡的神经坏死病毒为RGNNV基因型,半滑舌鳎也是鱼类神经坏死病毒的天然宿主。该发现在半滑舌鳎疾病防治和鱼类神经坏死病毒的流行机制研究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