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997年,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奶牛场的三个牛队先后发生犊牛、育成牛双目失明,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为了尽快查明发病原因,我们成立了调查小组,从 1997年 11月至 12月经过一个月的调查初步查明了发病原因。 1调查经过   调查了全场 3个牛队,对失明的犊牛和育成牛进行详细登记,共发生失明小牛 33头。 (包括先天性失明 18头,后天性失明 15头 )其中:小公牛 18头,小母牛 15头。双目失明 31头占失明总数 94%,单目失明 2头占 6%。   发病牛的特点:月令 0~ 16个月,先天性占比例大,公牛比母牛多。   发病的主要症状:双眼或单眼…  相似文献   

2.
2004年5月23日上午,我市营子矿区某养牛户所饲养的青年母牛5头,犊牛4头,其中4头青年母牛突然发病,中午另1头母牛也相继发病,在短时间内(4~5小时)死亡4头。死亡率为80%。  相似文献   

3.
家畜先天性长舌症的手术治疗吴耐寒(新疆青河县阿热勒乡兽医站,836200)家畜先天性长舌症在兽医临床上少见,笔者1994年来曾收治犊牛和仔猪各1例,报道如下。例一新疆青河县阿热勒乡塔拉提村村民王某饲养1头购自浙江的3岁母牛。于1990年6月第一胎产下...  相似文献   

4.
水犊牛先天性下唇内卷的矫正术严克斌(湖北省荆门市沈集镇兽医工作站,448265)1989年5月,荆门沈集镇柴岗村1头杂交水犊牛,7日龄,消瘦,精神较差。主诉:患犊牛产后一切都正常,但后来发现逐渐消瘦,精神渐差,当时以为是母牛缺奶,就每天灌点米汤,后来...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我省肉牛价格持续稳定上升,刺激了全省各地肉牛生产的发展,犊牛尤其是杂交犊牛供不应求。但能繁母牛发展缓慢已成为制约我省肉牛业发展的瓶颈。为增加农民收入,部分市、县把肉牛生产作为一个主要产业来抓,制订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和扶持农民饲养母牛。为此,我们对中江、三台、古蔺、叙永、筠连、珙县、通江、平昌等十多个县的能繁母牛发展状况进行了调查。1能繁母牛的发展现状1.1能繁母牛的发展趋势我省能繁母牛的发展速度较慢。2001年全省存栏能繁母牛452.51万头,比1998年增长7.44%,年均增加2…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旨在探究野生型蓝舌病毒血清8型(BTV-8)对牛的潜在垂直传播。试验结果表明,1头犊牛经胎盘传播感染野生型BTV-8,用另1头犊牛经口感染野生型BTV-8。用15头怀孕8个月的多次经产母牛中的7头进行BTV-8感染试验,RRT—PCR检测结果表明,每头新生犊牛摄食初乳之前就已经胎盘感染了BTV,如果经胎盘感染试验不成立,那么给犊牛饲喂感染BTV-8母牛的初乳或未感染BTV-8母牛的初乳。初乳中掺入含BTV-8的血液。  相似文献   

7.
肇源县某村一个体养牛户饲养6月龄以内奶犊牛15头,入冬后舍饲,10头母牛产犊后留在产房,新生犊牛跟随母牛饲养。产房系土质结构,垫草、饲草及母牛乳头常被牛粪、尿污染,犊牛互相舐吮或舐食不洁净的草料。2004年11月底。10头犊牛出现大便稀薄,养牛户认为是天气变化所致,未引起重视。12月7日凌晨至中午,有3头犊牛先后死亡。遂前来就诊。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徐州市某奶牛场每年均有少数犊牛发生下痢,甚至死亡。1988年自2月19日至4月19日,初生犊牛下痢的数量增多,两个月内所产的39头犊牛先后发病,死亡19头,并且波及产后母牛,导致发病16头,死亡3头。在这次犊牛和产后母牛发病期间,与病牛接触过的工作人员中有6人发生了和病牛同样的病状,后经药物治疗,均治愈。  相似文献   

9.
奶牛铅中毒病例,在国内兽医资料上报道很少。现将有关诊疗情况介绍如下。1发病经过、症状及治疗我市一奶牛场有奶牛24头(其中种公牛1头,成年母牛10头,18月龄青年牛9头,2月龄以下犊牛4头)。1997年7月14日,由库房保管员将无标签的工业用硫酸铅(P...  相似文献   

10.
发展我国南方农区肉牛生产中的两个关键环节:一是如何增加繁殖母牛,二是如何养好架子牛。“131”养牛模式根据现在南方农区农户实际,提出1个农户存栏3头年,其中1头母牛、1头架子牛、1头犊牛,争取每年出栏1头年的办法,以解决增加母牛、养好架子牛、多生犊牛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为探索伊维菌素微量给药,杀灭母牛体内感染的蛔虫幼虫,以达到保护犊牛,使之免遭感染的目的,选感染蛔虫幼虫的怀孕母牛56头,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不给药,试验组在母牛怀孕238—245d时,用伊维菌素以20μg/kg.bw剂量,皮下注射。经对两组母牛所产犊牛调查,对照组所产28头犊牛全部感染蛔虫,试验组产的犊牛有3头感染,25头未遭感染。本次试验的结果表明,用伊维菌素微量给药,杀灭母牛体内感染的蛔虫幼虫,对犊牛的保护率为89.29%(差异极显著P<0.01)。结论:采用此法预防犊牛感染蛔虫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沈国春 《中国牛业科学》2006,33(3):77-77,79
丹东市五龙背镇金山村村民张某2005年6月13日从岫岩县一黄牛饲养户家中和牲畜交易市场上分别购入4头和8头犊牛,品种均为夏本杂牛,所购犊牛体重大都在100-150kg之间,年龄在5-13个月之间,其中3头为母牛,9头为公牛。购入后经8d的圈养然后与原来的15头共同放牧饲养,当饲养到第10d相继出现腹泻,出血性胃肠炎等症状。通过对流行病学的调查,临床表现,病理剖检变化以及实验室检查,治疗效果分析,确诊为黄牛球虫病。现将有关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2个奶牛场发生胎儿新孢子虫感染和流产后,又成功地复配4头母牛,并均妊娠,产下5头足月犊牛。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测得哺乳前犊牛血清抗新孢子虫IgG抗体效价为5120~20480。其母牛血清和初乳的抗体效价则为320~1280。2头犊牛发生轻度的神经分支缺损,3头犊牛有轻度的非化脓性脑脊髓炎,3头犊牛的中枢神经系统中发现新孢子虫。结果证实,母牛可经胎传播新孢子虫;有胎儿感染新孢子虫或流产史的母牛,可能产  相似文献   

14.
预防犊牛大肠杆菌腹泻双价基因工程菌毛苗应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用大肠杆菌K99、F41基因工程菌毛苗对1500头怀孕母牛皮下注射菌毛苗5mg/头,局部和全身均无任何不良反应,未造成母牛流产、早产及犊牛畸形,无任何毒副作用。对菌毛苗主动免疫的怀孕母牛所产犊牛吃初乳后用强毒K99、F41大肠杆菌攻击,保护率达90%,证明该菌毛苗具有较强的K99和F41免疫原性,可使犊牛获得确实的被动免疫。在5个牛场对1480头犊牛进行菌毛苗免疫效果观察,未免疫对照组腹泻发病率为  相似文献   

15.
1997年8月至2000年3月,我站发生法系纯繁夏洛来未孕母牛阴道全脱病例。经对症治疗,结果不仅治愈还发情、输精、妊娠。2001年4月15日2202号母牛分娩异性孪生犊牛。初生重均35kg;2304号母牛于同年4月29日分娩公犊1头。初生重43.5kg;产犊过程及产后三个月来2头母牛阴道正常,3头犊牛生长良好。现把治疗经过及饲管措施总结于下: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我区各乡镇对发展养牛业十分重视,但往往有些母牛因屡配不孕牵来我站就诊。2年来治疗不孕母牛38头。其中当地母牛10头(其中6头老龄)4头受孕;外来母牛28头,总计38头,23头适龄母牛全部怀孕生犊。效果达60.5%。 经门诊部;临床观察,此症有先天性的缺陷和后天性的病变2种。除先天性不易治疗外,用辨证施治的方法治疗后天性不孕均有收效。根据母牛的饲养管理和使役情况,询问产地来源是新买不久还是原来饲养的,以及年龄大小,是否适龄,是初配或产后间断等情况,在临床上,都要弄清。在排除先天性不治之症…  相似文献   

17.
铁锋奶牛场1984年1~6月份统计犊牛213头,先天失明14头占总犊牛数的6.57%,1985年1~6月份统计犊牛189头,先天性失明犊牛28头,占犊牛总数的14.81%。两个年度同期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说明已经超过了正常概率水平。新中奶牛场1984年1~6月分统计犊牛172头,先天性失明2头,占犊牛总数的1.16%;1985年1~6月分统计犊牛151头,先天性失明12头,占犊牛总数的7.95%。两个年度同期比较,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了对引入青海省贵南牧场的新疆褐牛及其犊牛14项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结果。被检新疆褐牛系1983—1984年引入青海和1985年自繁的犊牛,共54头(成年母牛33头,犊牛21头)。结果发现:①犊牛组的RBC、Hb、PCV、WBC值均显著高于成年母牛组(P<0.001);②成年犊牛组的嗜酸性白细胞比例显著高于犊牛组(P<0.001);③两组的血清钙水平都较低,成年母牛组的血清无机磷水平显著低于犊牛组(P<0.001);④除血清钙和无机磷以外,其余指标均与青海其他牛种和牦牛的相应值近似。  相似文献   

19.
1发病情况 2006年3月,费县费城镇王某,饲养1头黄母牛,产犊3天,犊牛发高烧,不愿吃奶,弓背不动,卧在草堆中。根据发病日期和犊牛的姿势,疑似犊牛脓毒败血病。  相似文献   

20.
摘要:[目的]探究繁殖营养素对西门塔尔杂交母牛繁殖性能、产后健康及犊牛生长性能的影响。[方法]试验对33头390kg左右妊娠8-9月的初配西门塔尔杂交母牛饲喂不同添加量的繁殖营养,对母牛繁殖性能、产后健康及犊牛生长性能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饲喂10g/(头·d)繁殖营养素母牛人工助产率较对照组大幅降低,且犊牛成活率提高,犊牛发病率减少。第一次发情时间提前7.42d,且受胎率也有所提高;饲喂10g/(头·d)繁殖营养素大幅度降低了母牛胎衣不下、子宫炎和乳房炎疾病的发病率;添加了10g/(头·d)繁殖营养素组的犊牛从出生到产后3月龄,其体重和体尺都有不同程度提高。[结论]母牛日粮中添加10g/(头·d)繁殖营养素能提高母牛繁殖性能、降低母牛产后疾病的发生率以及一定程度上提高犊牛的生长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