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浙优1号作单季晚稻种植的移栽密度与施氮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伟明  徐坚 《杂交水稻》2006,21(5):50-51
以中浙优1号为材料,选择移栽密度、追肥纯氮用量及其在分蘖肥和保花肥上的分配比例等3个试验因子,采用单形格子设计,布置田间参数试验,建立了3个供试因子对产量的回归数学模型。经对模型的解析,并结合生产实际认为,在本试验条件下,中浙优1号的适宜移栽密度为18万~21万丛/hm2,追肥纯氮用量127.5~135.0 kg/hm2;其中60%~65%于移栽后10 d作分蘖肥施入,剩余35%~40%于主茎倒2叶露尖时作保花肥施用。  相似文献   

2.
甬优6号烟后单季晚稻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甬优6号作烟后栽培产量高,3a示范平均产量达665kg/667m^2,最高产量754.9kg/667m^2。其高产栽培技术:适期早播,稀播育壮秧,增施肥料,搞好水浆管理,利用“九二0”(赤霉素)控制无效分蘖,严防病虫危害等。  相似文献   

3.
甬优6号强化栽培不同密度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试验表明,在强化栽培条件下,甬优6号不同种植密度对产量有一定差异,每667m^2在0.9、1.2、1.5、1.8万丛范围内,随密度增加产量从791.0kg下降到781kg、到751kg、再到733kg。  相似文献   

4.
《杂交水稻》2016,(2):35-37
通过适应性鉴定和多地试种,筛选出适宜金华市种植的籼粳杂交中稻新品种甬优1512。以甬优1512为材料,研究不同播种期(5月15日、5月25日、6月5日、6月15日、6月25日、7月15日分期播种)、栽插密度(12.45万、16.05万、18.75万、21.45万穴/hm2)、施氮量(0,165,210,255,300 kg/hm2)对其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甬优1512在金华市更适于作为单季晚稻种植,于5月底6月初播种,秧龄控制在25~30 d,栽插密度16.05万穴/hm2左右,施氮量255 kg/hm2,产量表现为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5.
甬优1540是近年浙西南山区的单季稻主推品种,不同施氮水平与种植密度的试验结果表明,甬优1540需氮肥量较大,施足氮肥是增产的关键;在相同的施肥量下,不同密度对产量的影响不显著。生产上,蔬菜与水稻轮作田在施足磷、钾的前提下,以纯氮105 kg/hm^2、种植密度18.5万/hm^2为宜。  相似文献   

6.
移栽密度和施氮量对宁粳3号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宁粳3号为材料,设置移栽密度和施氮量试验,分析不同移栽密度和施氮量对宁粳3号单产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移栽密度和施氮量对单产有显著影响;330 kg/hm2施氮水平单产最高,300 kg/hm2施氮水平其次,360 kg/hm2的再次,270 kg/hm2的最低;移栽密度以基本苗45×104/hm2的单产最高,其次为22.5×104/hm2的。(2)增加移栽密度和氮肥用量能显著提高单位面积穗数和高峰苗数;施氮量和移栽密度过多或过少均不利于每穗颖花数、结实率、千粒重和成穗率的提高。(3)总颖花量的增加是提高超级稻产量的决定性因素;在足穗的基础上,培育大穗是提高总颖花量的主要技术手段;在适宜总颖花量的基础上提高千粒重和每穗颖花数是获得高产的保证。(4)本试验条件下,宁粳3号最适宜基本苗移栽密度是45×104/hm2,施氮量是330 kg/hm2。  相似文献   

7.
根据2003—2006年甬优6号大面积制种实践,介绍了该组合高产制种特点,结合亲本特征特性,提出了该组合高产制种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珞优8号进行不同秧苗素质、施氮水平及插植密度高产栽培试验表明,在相同的栽培管理条件下,秧苗的单株带蘖在4个以上更有优势;肥力水平较高的田块种植珞优8号,施肥量以纯氮10~14kg/667m^2为宜;密度以1.8万穴/667m^2处理的不同密植方式,其产量相对差异较小,且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9.
不同氮肥用量对甬优6号产量影响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友根 《中国稻米》2006,12(2):39-39
甬优6号是浙江省宁波市农科院和宁波市种子公司合作选育的籼粳杂交晚稻,2003年温岭市引入种植,表现出超高产潜力.为探索甬优6号的适宜的氮肥用量,充分发掘该品种的高产潜能,笔者设计了针对该品种单季栽培的不同氮肥用量试验和大田氮肥用量调查.结果显示,纯氮用量每667m^2为15~17kg时甬优6号产量最高且稳定.  相似文献   

10.
施氮量与栽插密度对丰两优1号稻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研究了氮肥施用量和栽插密度对丰两优1号稻米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稻米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增加,胶稠度变短,直链淀粉含量降低;随着栽插密度的减小,垩白粒率和垩白度降低,直链淀粉含量先增加后降低。丰两优1号优质栽培适宜施氮量为180 kg/hm2,栽插密度为19.07万穴/hm2。  相似文献   

11.
12.
甬优6号是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和宁波市种子公司合作选育的粳型杂交稻新组合,2005年分别通过浙江省和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上杭县于2006年引进试种,表现高产优质,是一个具有增产潜力的优质超级稻新组合,适合上杭县作中、晚稻栽培种植。1特征特性1.1产量表现2006年上  相似文献   

13.
甬优6号系浙江省宁波市农科院用甬粳2号A与K264806配组育成的籼粳杂交稻组合,2003年闽侯县开始引进试种,经2a试种,表现突出,具有超高产潜力,2004年推荐参加福建省区试,结果位居优质组第3名,2005年又进入第2年续试.现将甬优6号的主要特征特性及配套超高产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甬优6号系浙江省宁波市农科院作物所与宁波市种子站于2000年用甬粳2号作母本,k264806作父本配组育成的优质晚稻新组合.表现产量高,中感稻瘟病,米质较优,2007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泉州市2006年引进该组合,进行多点试验试种,2006-2008年参加泉州市超级稻生产试验、示范,表现丰产稳产性好,中感稻瘟病,增产潜力大.2007-2008年在永春、南安、晋江等地推广种植1 000 hm2.  相似文献   

15.
16.
福建省闽侯县1989年开始示范培植再生稻,至2006年累计培植成功再生稻1·42万hm2,总产3·1万t,推广培植再生稻已成为闽侯县中稻区增产粮食重要措施之一。由于闽侯县再生稻当家品种汕优63已种植多年,其丰产性,抗性退化,头季稻米质变劣,因此迫切需要筛选出优质、高产、再生力强、抗性强的品种(组合)替代汕优63。针对这一课题,闽侯县近几年陆续引进两优2186、特优航1号、D优6号等组合进行示范试种再生稻,其中以D优6号田间表现最佳。2006年在荆溪镇、关西村用D优6号组合示范种植再生稻6·67 hm2,经实割验收头季稻平均产量603·7 kg/667m2,再生…  相似文献   

17.
杂交水稻新组合两优多系一号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优多系一号是福建旺穗种业有限公司、福建省农科院水稻所用SE21S为父本与多系一号为母本选育而成的两系杂交稻新组合。2004年参加福建省水稻品种区域试验产量居第2位,2005年破格进入福建省水稻生产试验。表现高产、优质、抗倒、抗细条病、较省肥、生育期适中、适应性广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特优航1号是福建省农科院稻麦研究所用龙特甫A与航天育种育成的恢复系航1号配组而成的三系籼型杂交水稻新组合,2003年通过福建省审定。武夷山市种子管理站于2002年引进,经两年的试验、示范,表明该组合是一个集高产、多抗、优质为一体的三系杂交籼稻新组合。  相似文献   

19.
通过2002年在连城县隔川乡隔川村进行的晚稻高产栽培技术(即旱育稀植与优化群体质量调控技术)优化应用试验,结果表明:旱育稀植结合优化群体质量调控技术与习惯栽培技术相比,667m^2增产50.0kg,效果显著。分析表明:旱秧秧苗素质高,白根多,小苗带土移栽后,无明显返青期,能早生快发,低节位分蘖成穗多,有利于争取多穗高产;旱育稀植结合优化群体质量调控技术增产的原因主要是能较大幅度地提高有效穗和结实率,与习惯栽培技术相比,成穗率提高9.8%,有效穗增加2.97万/6676^m2,丛有效叶面积增加405.2cm^2,结实率提高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