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将功能稻和常规粳稻主要农艺性状进行比较,找出它们在产量构成上的差异,为选育高产优质有色稻新品种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功能稻中不乏单一或少数性状优良的基因型,通过基因重组及优良基因累加,培育综合性状接近或达到常规粳稻的功能稻新品种是可行的;要增加功能稻的产量首先要提高其谷草比、单穗质量,其次是提高功能稻的千粒质量、有效穗数;适当扩库(提高千粒质量)、着重增源(提高结实率)是当前培育高产功能稻品种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本文分析了江淮稻区常规粳稻超级稻的遗传背景与产量结构。【方法】利用41对SSR标记和4个重要产量性状的基因内标记对江苏历年选育的常规粳型超级稻品种的遗传结构进行分析,并测定主要产量性状。【结果】武运粳7号(及其衍生系)是江苏粳稻高产(超高产)育种的骨干亲本,江苏高产品种间的遗传背景较为狭窄;产量构成方面:穗数是制约江苏常规粳稻单产的首要因素,半矮秆(株高在100~105 cm左右)、直立或半直立穗(含dep1基因型)、单位面积有效穗数较高(大于310万穗/hm~2)、中等单穗籽粒数(120~140粒)、中等偏上千粒重(约26~27 g)的株型模式是江苏稻区粳稻品种经典的高产模式。【结论】本研究结果对选育江淮稻区高产潜力粳稻品种的途径及育种目标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浙北稻区杂交粳稻与常规粳稻优势比较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边永高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9):9181-9182,9208
[目的]为杂交粳稻高产组合的选育及推广提供参考。[方法]以2002~2006年嘉兴市杂交晚粳稻与常规晚粳稻区域试验结果为材料,对其性状特点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杂交粳稻组合的分蘖率、株高和每穗粒数与常规粳稻品种相比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但有效穗数少、成穗率和结实率偏低,增产不显著;稻瘟病抗性有了显著提高,但白叶枯病抗性偏差;垩白粒率和透明度有改观,碱消值略降,但其他品质性状与常规粳稻无差异。杂交粳稻组合的分蘖率、生育期、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等性状与产量呈不同程度的正相关,但株高与产量呈负相关。[结论]浙北稻区杂交粳稻高产新组合应朝穗、粒、重兼顾协调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浙江省近年来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的主栽杂交粳稻与常规梗稻主要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杂交粳稻表现植株高大、穗大粒多、千粒重大,产量优势明显,有较大的增产潜力.杂交粳稻的生育期、成穗率和结实率等性状与常规粳稻相仿或超过常规粳稻,稻米品质的主要指标达到了常规梗稻的水平.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浙江省近年来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的主栽杂交粳稻与常规梗稻主要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杂交粳稻表现植株高大、穗大粒多、千粒重大,产量优势明显,有较大的增产潜力.杂交粳稻的生育期、成穗率和结实率等性状与常规粳稻相仿或超过常规粳稻,稻米品质的主要指标达到了常规梗稻的水平.  相似文献   

6.
对15个粳稻品种(系)的6个性状与产量的关联系数和关联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豫南稻区粳稻品种的主要性状与产量之间的关联度依次为结实率>有效穗>每穗总粒数>株高>生育期>千粒重,进而提出了选育高产粳稻品种应重点选择分蘖力较强,结实率高而稳定,穗粒数较多,植株较高的后代类型,而千粒重对产量的影响作用较小。  相似文献   

7.
为筛选优良食味米品种,提高河南省优质粳稻品种种植力度,以32个常规粳稻品种(系)为试验材料,在不同氮肥水平下根据其产量、外观品质和食味值聚类分析筛选出了5种类型,选用其中产量性状突出、品质性状相对优良的高产高食味值低垩白、高产高食味值高垩白、中产低食味值低垩白3种类型,对不同类型水稻产量、品质性状间的差异进行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8.
以克螟稻或其衍生抗虫材料为亲本,与农艺性状优良的粳稻品种杂交,经常规筛选、花药培养、分子辅助选择等手段进行选育,结果表明:采用分子辅助选择手段对育种材料进行检测,并通过加大双亲遗传距离,或采用与最新高产品种杂交,以及增加低世代(F2和F3)群体规模,均有利于打破克螟稻中转基因和其它不良基因可能存在的连锁关系,增加获得高产抗虫株系的机会,同时,发现回交、花培技术可以迅速获得B t转基因纯合的新品系。此外,采用上述方法育成了6个集高产和抗虫于一体的优良粳稻新品系,经品比试验和田间抗虫试验,选育出的转基因新品系较克螟稻极显著增产,其中1个新品系的产量与当前本地主栽品种(秀水63)相仿,田间表现高抗鳞翅目害虫。  相似文献   

9.
常规育种是水稻育种的基础,常规晚粳稻新品种的培育为浙江特色的籼粳杂交稻新品种选育提供了重要亲本来源。本文综述“十三五”审定的浙江省常规晚粳稻品种的产量、米质、抗性和推广情况:1)浙江晚粳稻品种产量优势明显,不断突破高产记录;2)整体抗性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在白叶枯病、褐飞虱抗性方面,双抗品种也亟须提升;3)育成新品种推广面积逐年提高,2020年在常规晚粳稻推广面积中占比达59.04%。常规晚粳稻品种产量有所突破,品种类型多样性方面也有较大进展,但抗性品种培育还需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0.
江苏省杂交粳稻经济性状及其改良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江苏省杂交中粳区试及常规中焐区试分析比较,表明杂交中粳稻的竞争优势随着主栽常规粳稻品种产量大幅度提高而下降。杂交中粳稻组合选育的主要问题是结实率不高、米质欠佳。提高杂交粳稻产量应首先从提高结实性和籽粒充实度入手,适当增加恢复系粳稻血缘,提高恢复系本身的籼粳协调能力,同时改造恢复系株型,将高产常规粳稻的优良朱型性状移植到杂交粳稻上。  相似文献   

11.
临稻12号属中晚熟常规粳稻新品种,农艺性状与经济性状协调,一般666.7m2产量水平为650kg左右,高产田块可达700 kg以上,稻米品质达国标三级优质稻谷标准,田间综合抗性较好。  相似文献   

12.
Bt转基因抗螟虫粳稻新品系选育的策略与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克螟稻或其衍生抗虫材料为亲本,与农艺性状优良的粳稻品种杂交,经常规筛选、花药培养、分子辅助选择等手段进行选育,结果表明,采用分子辅助选择手段对育种材料进行检测,并通过加大双亲遗传距离,或采用与最新高产品种杂交,以及增加低世代(F2和F3)群体规模,有利于打破克螟稻中转基因和其它不良基因可能存在的连锁关系,增加获得高产抗虫株系的机会,同时,发现回交、花培技术可以迅速获得Bt转基因纯合的新品系,是有效的克螟稻改良技术路线。此外,采用上述方法育成了6个集高产和抗虫于一体的优良粳稻新品系,经品比试验和田间抗虫试验表明,选育出的转基因新品系,较克螟稻极显著增产,其中1个新品系的产量与当前本地主栽品种(秀水63)相仿,田间表现高抗鳞翅目害虫。  相似文献   

13.
在刨新科技推动下,分别育成了非F1优势的超级粳稻品种(系);也育成了F1优势的杂交粳稻;我们则育成了具有半矮生性基因(具有半矮生性基因的籼粳衍生系品种×常规当家粳稻品种)的非F1优势型的超级粳稻型品系;同时也育成了常规粳稻新品种(系).在这些品种(系)中,有些充分发挥了大穗优势.但穗数不易达到预定目标,出现产量高而不稳;还有一些高产而不优质.因此,只有通过研究理想株形,必须采取持殊的创新技术,方能达到在稳定穗数的基础上争大穗,实现亩实粒数达3000万粒以上,千粒重在26g以上,突破亩产800kg,达到稳产高产,实现产量质量的突破.  相似文献   

14.
采用灰色关联分析和聚类分析,对11个粳稻品种(系)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基部第一节间长、基部第二节间长、每穗粒数、穗长变异明显;聚类分析可将11个粳稻品种(系)划分为3类,第Ⅰ类、第Ⅱ类表现良好,值得推广种植。灰色关联分析表明,株高、结实率、全生育期、千粒重是影响粳稻产量的主导因素,在粳稻高产育种中,应以其为主攻目标,提高结实率、增加粒重,选择株高、生育期适中的优良品系。  相似文献   

15.
中粳稻新品种泗稻9号的选育及栽培要点①陈昌明俞敬忠陈业王树龙郭林军(泗阳棉花原种场223700)泗稻9号(原名84-3691)是一个产量、品质、抗性等综合性状较优良的中熟中粳稻新品种,1992年通过省级品种审定,1995年通过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  相似文献   

16.
中作稻3号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选育的常规早熟中粳稻新品种,该品种优质,中抗稻瘟病,抗条纹叶枯病,穗大,千粒重高,适宜在北京、天津、山东东营、河北冀东及中北部一季春稻区种植。介绍了该品种的选育经过、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及栽培技术要点等内容。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江淮稻区种植的主要粳稻品种的品质和二十多年来育成的中粳品种(系)农艺性状演变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外观品质性状中的垩白率偏高和垩白度大是引起该稻区稻米品质不良的主要原因,随着产量水平的提高,在主要农艺性状中,有着单位面积穗数下降、总颖花数和每穗实粒数上升、着粒密度增加、株高变高、穗长变短、结实率和千粒重提高、生育期变长的趋势。产量水平的提高主要是由穗粒数增加引起的。近些年来,选育出的直立穗型粳稻品种数量明显增加,弯曲穗型粳稻品种数量急剧下降。  相似文献   

18.
以9个杂交粳稻新恢复系和4个BT型粳稻不育系为亲本,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NCⅡ)设计配制36个组合,对产量相关性状和外观品质性状进行配合力和遗传力分析。结果表明:所研究性状一定程度上均受基因加性和非加性效应的共同影响,多数性状父本的影响大于母本。申恢415、申恢26、申繁C8和申繁C7是较优的杂交粳稻新恢复系,由其作为父本较易配制出高产优质杂交粳稻新组合。申繁40的小区产量和外观品质特殊配合力方差较大,作为父本也有可能配制出高产优质杂交粳稻新组合。株高、播始历期、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和单株穗数的广义遗传力较高;播始历期和千粒重的狭义遗传力也较高,加性遗传作用较大,而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单株穗数的非加性遗传作用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19.
选取高海拔粳稻18个农艺性状与产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倒二叶角、剑叶角、株高、全生育期与产量相关性达到5%的显著水平,而千粒重、最高茎蘖期与产量相关性达到1%的显著水平。要使高海拔粳稻获得高产,在栽培和新品种选育过程中要注重水稻株型的培养和选择,同时注重水稻的生育期。  相似文献   

20.
以北方杂交梗稻3415、双亲和其后代衍生的(RILa)群体为试验材料,对其叶型性状进行了分析,探究北方杂交粳稻及其后代的叶型特征.结果表明,北方杂交粳稻在产量、生物产量和叶型上都表现出显著的杂种优势.杂交粳稻与其双亲和后代相比,叶型紧凑,叶面积大,能生产出更多的光合产物,群体生物产量突出,但其经济系数较低.在其后代中有部分高产株系的产量超出杂交稻F1,进一步提高杂交粳稻经济系数,或进一步优化后代各家系叶型形成常规品种都有可能实现高产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