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云南丽江地区角蒿属植物资源的调查,初步摸清了丽江地区分布有角蒿属植物7个种、1个变种、1个变型,占云南省角蒿属种类的90%,中国的75%,世界的64.3%,是中国角蒿属植物资源的分布中心。同时对角蒿属植物的种质资源情况进行了分析和评价,提出了角蒿属植物的主要识别特点和分种检索表,并提出了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云南丽江地区角蒿属植物资源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云南丽江地区角蒿属植物资源的调查,初步摸清了该地区分布有该属植物7种、1变种、1变型,占云南省角蒿属种类的90%,我国的75%,世界的64.3%,是我国角蒿属植物资源的分布中心。同时对角蒿属植物的种质资源情况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归纳了云南省丽江地区角蒿属植物的主要形态识别特点和分种检索表,提出了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东北地区蒿属植物杀虫剂的提取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室温浸渍提取法、超声波提取法、索氏提取法和超临界提取方法,对香蒿、大籽蒿、蒙古蒿、猪毛蒿、野艾蒿和牡蒿进行抑杀虫活性成分的提取。结果表明:蒿属植物的最佳提取溶剂为95%的乙醇溶液;蒿属植物的最佳提取方法为超临界提取法。  相似文献   

4.
毛乌素沙地2种蒿属植物光合作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LI-6400光合仪和PAM-2100荧光仪测定了油蒿(Artemisia ordosica)和籽蒿(A.sphaerocephala)的气体交换及叶绿素荧光参数日变化规律,探讨了2种蒿属植物光合作用对沙地强光环境的适应机制。结果表明:2种蒿属植物净光合速率(P_n)均出现"午休"现象,根据Pn、气孔导度(G_s)、胞间CO_2摩尔分数(C_i)、气孔限制值(L_s)的变化方向,推测油蒿叶片午间光合下调主要是由非气孔因素引起的,籽蒿则主要是由气孔因素引起的;2种蒿属植物午间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均显著降低,说明2种蒿属植物可能受到光抑制;随着午间实际光化学效率(Φ_Ⅱ)的下降,2种蒿属植物调节性能量耗散量子产量(Φ_(N,P,Q)和Φ_(N,O))均上升,暗示调节性热耗散可能是其光保护途径之一。从而说明蒿属植物光合作用对午间环境的适应机制存在种间差异。  相似文献   

5.
旨在探究能有效减弱入侵植物生长和扩散蔓延的本地蒿属种浸提液。通过对农田入侵杂草粗毛牛膝菊和小蓬草的种子分别施加不同质量浓度的5种本地蒿属植物地上和地下部分浸提液,比较分析质量浓度梯度、蒿属植物以及不同部位浸提液对入侵种萌发率、成苗率和根系长度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1)蒿属植物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浸提液对入侵植物萌发率、成苗率和根系长度的影响在5种蒿属植物和不同质量浓度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并且随着浸提液质量浓度的增加,影响程度会加剧;(2)相较于地下部分浸提液,蒿属植物地上部分浸提液对2种入侵植物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更加明显,其中艾蒿浸提液对粗毛牛膝菊生长的影响较弱,其他蒿属植物浸提液的化感作用较强,例如猪毛蒿地上浸取液质量浓度为0.25g/mL和0.4g/mL时,萌发率、成苗率和根长为0;黄花蒿和猪毛蒿对小蓬草的影响较强,地上浸取液质量浓度为0.4g/mL时,萌发率、成苗率和根长为0;(3)与萌发率和成苗率相比,入侵植物根系长度对蒿属植物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浸提液的响应更敏感。这些结果说明,本地蒿属植物地上和地下部分浸提液可以减弱粗毛牛膝菊和小蓬草的生长,并且随着质量浓度的升高而加剧,...  相似文献   

6.
中国绢蒿属植物种质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绢蒿属植物为菊科蒿自然群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料记载中国有31种3变种,新疆为其分布中心;对其化学成分、药用、饲用及生物学特性等方面的研究进行总结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绢蒿属野生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蒿属植物是菊科中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属之一。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蒿属植物中,是一类重要的天然有机化合物。本文对近10年来国内、外有关蒿属植物的黄酮类成分及其药理活性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为蒿属植物中黄酮类物质的进一步研究与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了进一步研究蒿属植物系统分类及植物适应极旱生环境的机理,运用石蜡切片法,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了毛乌素沙地12种蒿属植物叶的解剖特征。结果表明,12种蒿属植物的叶片分等面叶和异面叶两种类型,叶表皮细胞形状为长条形和不规则型,垂周壁式样为平直、弓形、浅波状和深波状;气孔器以不规则型为主,仅有1种为环列型,保卫细胞椭圆形或圆形,隆起,气孔排列方式为平列型和散乱型,气孔指数差异较大。12种蒿属植物叶片具有明显的强旱生植物结构特征,如叶面积显著缩小,表皮毛发达,角质膜厚,栅栏组织极为发达并具环栅结构,维管束多且具维管束鞘,气孔器密集,均生于表皮细胞水平下面,孔下室较大等。12种蒿属植物的叶解剖特征表现出一定的种间差异,如叶表皮细胞形状、细胞垂周壁式样、气孔指数等,这些特征为蒿属植物种间分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采用超声波提取法,对分别用4种溶剂提取5种蒿属植物中活性成分的工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蒿属植物的最佳提取溶剂为95%的乙醇溶液。  相似文献   

10.
以菊属植物为母本,通过荧光镜检观察亚菊属、菊蒿属、木茼蒿属、匹菊属、茼蒿属、太行菊属、芙蓉菊属、紊蒿属、滨菊属等近缘属植物花粉在其柱头上的附着与萌发情况,探讨属间杂交亲和性.结果表明,亚菊属、菊蒿属、太行菊属、木茼蒿属、茼蒿属和匹菊属植物花粉可在菊属植物柱头上附着与萌发,属间有一定杂交亲和性,通过常规杂交或结合幼胚拯救方法可能获得远缘杂种;芙蓉菊属、紊蒿属、滨菊属植物与菊属植物杂交不亲和,相互间亲缘关系可能相对较远.  相似文献   

11.
杀虫不花钱     
陈卉 《农家顾问》2001,(8):28-28
庄稼长虫了,一般首先想到的是打农药.其实,在我们周围,有一些植物可用来杀虫.用植物除虫无污染并可保护害虫的天敌.下面介绍几种能杀虫的植物.  相似文献   

12.
植物源杀虫剂防治蚧壳虫应用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枣球蜡蚧是经济林树种巴丹姆上的主要害虫之一,喀什地区目前有巴丹姆林5333公顷.近年来,随着巴丹姆林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枣球蜡蚧的发生愈来愈重,已严重影响巴丹姆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植物源杀虫剂莠谱瑞杀是从十余种杀虫植物中筛选出的一种具有广谱杀虫效果的纯天然植物源农药,无污染、无残留,其杀虫方式为触杀和内吸杀虫.  相似文献   

13.
杀虫植物印楝利用研究概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印楝是著名的杀虫植物,国内外在其杀虫机理和应用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本文综述了关于印楝在杀虫作用方式,利用方式,加工剂型,产品及在应用方面的最新进展,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4.
通过实地标本采集鉴定、查阅文献和走访群众等方法对宁夏境内的杀虫植物资源做了较为系统的调查.结果表明,宁夏现有具有杀虫活性的植物56种,它们分属于16科,其中菊科植物种最多,有15种,其次是豆科植物,有8种,第三是大戟科,有5种,它们分布于宁夏全区各地,该调查为合理开发和利用宁夏杀虫植物资源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正> 我国土地辽阔,植物资源丰富,目前已发现具有杀虫作用的栽培或野生植物有数百种。目前在普遍使用化学农药的情况下,适当开发天然植物资源,是有重要意义的。现介绍几种常见的具有杀虫作用的植物。 1.苦楝。又名楝,火捻树、翠树等。为楝科落叶乔木。树高可达10米,叶为2  相似文献   

16.
通过野外调查,龙湾潭国家森林公园有杀虫植物135种,属41科,98属,对常见杀虫植物种类、活性部位、防治对象和作用方式等进行分析,这对开发研究植物农药、进行科学的利用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砂地柏是中国西北干旱沙区的一种重要灌木,对该区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作用。该植物也是中国北方城市的一种重要园林绿化树种。近年来,中国还发现该植物是一种优秀的杀虫植物,并对其杀虫作用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对砂地柏生境与分布、生长繁殖特点、抗旱机理等生物生态学特性及栽培造林技术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综述,总结、回顾了中国利用砂地柏进行沙漠治理、园林建设和植物源农药开发方面的进展和成就,并重点探讨、分析了开发砂地柏农药中的植物资源与生态问题。在此基础上,参照国内外开发植物资源和发展“沙产业”的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提出可持续综合开发利用该植物的设想和展望。  相似文献   

18.
综述了植物生物碱的种类、杀虫活性、杀虫作用方式与机理,分析了其市场需求和研究开发方向。  相似文献   

19.
植物药对害虫有效控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植物药的资源现状、研究和开发应用现状、活性物质、作用方式、作用机理及开发利用前景。重点介绍了几种典型杀虫植物(主要包括楝科植物、菊科植物)的杀虫机理、开发应用和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0.
芸香科植物精油对杂拟谷盗害虫的毒力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密闭熏蒸方法,测定了15种植物精油对杂拟谷盗害虫的熏杀活动性;结果表明;不同种的植物精油杀虫效果不同,即使同一种植物由于取油部位不同,杀虫效果各异,供试精油芸香草油,冷磨柠檬油,峨眉香橙油,冷榨红桔油的杀虫效果最好,芸香料植物精油是极有开发利用前景的无公害绿色杀虫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