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利用常规天气图资料、区域自动气象站资料、FY4卫星红外云图、雷达回波、EC细网格(0.25°×0.25°)等多模式预报资料,对2022年6月4日孝感市一次暴雨过程预报失误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孝感市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的天气过程是中低层切变线特别是850 hPa切变线,在500 hPa东北冷涡及其配合的低槽引导冷空气经东路南下的作用下,暖式切变线向冷式切变线转换过程中,暖式切变线暖区内对流云团发展和冷式切变线上对流云团再次发展而产生的。此次孝感市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过程预报失误,是由于EC细网格模式对大尺度环流形势如东北低涡、主要影响系统如低层切变线的预报误差,多模式不同时效的降水量预报均偏小、同一时效不同模式预报一致性较差,以及预报员对数值预报模式预报产品的过于依赖等原因造成的。 相似文献
3.
4.
5.
主要利用常规气象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及多普勒雷达等气象资料,对石嘴山市2020年8月11日暴雨天气过程主要影响系统、降水过程发生前后其影响区域的动力、热力、水汽等物理演变特征进行了天气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石嘴山市暴雨天气过程是由500 hPa冷槽,700 hPa暖式切变线、低空急流共同影响形成的;其中,上干冷、下暖湿的不稳定层结,低层辐合高层辐散是本次暴雨发生和维持的主要指标,从雷达回波来看,此次降水为层状云与对流云叠加的混合型降水,是由新的对流单体不断产生使回波发展引起的。 相似文献
6.
利用探空观测资料以及FY-2D气象卫星云图、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等非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采取天气学诊断分析方法,对2009年7月26日出现在广东清远市一次局地突发性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边缘的不稳定气流及南支槽前的上升运动是此次局地暴雨过程的天气尺度系统和大尺度环流背景;暴雨发生前大气不稳定能量不断积累,为中尺度系统形成创造了有利的环境条件;地形与降水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小尺度地形使近地面上升气流增强,造成了对流云团在该地不断生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2019年4月8-9日我国华东地区发生一次暴雨过程,最强累积降水发生在安徽中南部,最大的24h累积降雨量超过70mm。此次强降雨过程受高空槽、低空急流、锋面系统和黄淮气旋共同影响。高空槽引导北方冷空气南下,在对流层低层形成锋面系统。西南低空急流将南海北部和太平洋西部大量水汽向北输送至长江中下游地区,并在锋生附近产生明显水汽辐合,为强降雨过程提供有利水汽条件。这次地势平坦的平原地区暴雨的发生主要与锋面抬升导致条件不稳定和条件对称不稳定能量的释放有关;而在安徽南部和浙江北部附近山地地区,地形强迫使西南急流抬升触发强降雨。 相似文献
8.
利用1°×1°NCEP再分析资料和多普勒雷达风廓线产品对发生在2007年和2010年豫西山区的两次致洪暴雨从天气动力学、水汽、热力条件和风场信息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次致洪暴雨的形成均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季节性北跳相关;强降水位于水汽辐合带的西北侧或水汽辐合带上;降水出现前能量不断积累,假相当位温经历了极大值阶段;降水出现时伴随着能量的释放,假相当位温处于谷值阶段,假相当位温的谷值越低、持续时间越长,对应的降水也越强;"7.29"和"7.23"过程第二阶段中西南气流稳定深厚,有利于风暴的持久维持。"7.23"过程中第一阶段则主要表现为低层1.2~1.5 km风切变较大,"ND"的变化特征反映了降水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环流背景、气象要素、多普勒雷达资料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发现2013年6月30日泾县强对流暴雨过程就是一次范围窄时间短而强度较强的一次暴雨天气,此次暴雨天气主要是由高空冷平流激发了对流性不稳定能量释放而产生的强降水,降水开始前,稳定的环流背景、充沛的水汽输送、不稳定能量的释放促使了泾县强降水的产生。 相似文献
10.
11.
12.
一次山东大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3年4月17~18日山东出现了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这次大暴雨天气过程是在西南涡的影响下产生于地面倒槽之中。笔者分析了产生这次大暴雨的环流形势和物理量。结果表明,降雨前水汽量急剧增加,700 hPa最大上升速度区与850 hPa最大水汽通量的叠加区域是大暴雨的落区,高能舌为大暴雨提供了必要的不稳定能量。暴雨发生前低层能量有不断积累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利用常规资料、自动站观测资料以及数值预报产品,对2016年7月25日抚顺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暴雨发生在偏西气流的纬向环流形势下,500hPa贝加尔湖冷空气东南移是造成此次抚顺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冷空气是由贝加尔湖脊向东南方向移动导致;850hPa上,辽西地区有切变线东移,对抚顺地区降水产生直接影响,此次暴雨过程存在强盛的西南风低空急流建立,急流中心风速可达22m/s;200hPa存在强盛的高空急流,抚顺处于高空急流轴右侧,有急流的分流区。 相似文献
14.
利用中国气象局MICAPS资料,对2016年7月31日—8月2日新疆一次大范围的大降水天气的形势场、高低空配置、风场、云图、雷达特征及预报检验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造成这次大降水的主要形势场是南北两支低槽结合,存在高空偏西急流、中层偏南急流和850 hPa配合有偏东风,3支气流的维持加强,为大降水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降水区雷达回波维持时间长,存在辐合区,位置稳定;短时强降水的时段,有逆风区存在,回波顶高达到12 km.EC细网格预报72 h内在降水落区、降水量级、暴雨落区的位置和范围方面较WRF准确率高,但对伊犁北部降水量预报较实况量级偏小. 相似文献
15.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逐小时自动站资料、FY2-2C卫星资料和MICAPS3提供的最新Physic资料,对2009年5月9~10日山东省西北部的大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大暴雨过程是由高空槽、中低层切变线及西南气流、地面低压共同影响产生的。在大暴雨开始前的1~5d内,从单站要素场上可以看出,热力、动力、能量就开始在鲁西北聚集,形成了强的不稳定形势;当有冷空气扩散南下时,在适宜的动力条件、地面低压、低空急流等条件的触发下,大暴雨天气发生了,它的落区在高空急流轴的右后方和低空急流轴的左前方。从卫星云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MCS是造成此次大暴雨的直接原因。同时,大暴雨开始和结束的时间与垂直速度、水汽通量散度等物理量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为此类强降水的预报提供了有利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利用天水地区所有自动站资料、Micaps实况资料、探空资料、FY-2E卫星云图资料以及雷达资料对2013年8月6日夜间至7日白天天水地区出现的一次中到大雨、局地暴雨的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造成天水市此次降水过程的主要系统是青藏高压和副热带高压之间的切变线以及下滑短波槽;此次降水过程发生前后物理量特征明显,各物理量指标均对过程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指示性作用;此次降水过程中相继有多个MCS和MCC影响天水市;雷达产品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VIL)对风暴位置以及暴雨落区具有一定的指示性作用. 相似文献
17.
利用ECMWF模式、T639模式、JAPAN模式以及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湖南省娄底市2014年6月19—20日强降水天气过程的环流形势、模式进行对比分析,试图揭示这次强降水天气的成因。结果表明,500 hPa亚欧中高纬为一槽一脊形势,中纬度高空多波动,西安到重庆有低槽东移,影响娄底市西部发生较强降水;850 hPa切变线和低空急流之间对应强降水落区,其维持是造成强降水天气的主要原因;数值模式预报与实况有一些差异,对于19日的强降水落区和强度,主要表现为ECMWF模式和JAPAN模式预报偏小,T639模式预报偏大,对于湘中一线的强降水落区仅T639模式预报准确,但对湘北的预报出现明显空报现象;20日强降水的强度和落区预报, ECMWF模式无论是强度还是落区上都是吻合的,而T639模式和JAPAN模式强度相对也吻合,但落区上有偏差,较实况偏东偏南。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分析青海冷湖2011年6月15日极值大雨的降雨过程及形成原因。[方法]对冷湖一次极值大雨过程的天气形势、物理量场及卫星云图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河套"歪脖子"高压的形成,一方面构成了典型的青海强降水环流形势,另一方面形成了西南、东南两支水汽输送气流,同时巴尔喀什湖低槽分裂的小槽与高原低涡相交绥,造成了冷湖此次极值大雨天气。700 hPa热低压的存在,有利于低层能量的积累和低层水汽从青海偏南地区输送到柴达木盆地。[结论]对流层中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和高湿度区以及强烈的垂直上升运动的维持是产生冷湖这次大雨天气过程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