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花卉》2015,(15)
2007年东乡县黎圩镇浯溪村被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近十年乡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古村保护工作变得日益严峻和复杂。因此,迫切需要在新的背景条件下,对其保护和发展进行整体思考和研究,本文通过东乡县浯溪村保护规划作为案例分析,探讨保持古村的地方活力实现其历史价值的推陈出新和居民生活形态的有效延续的理念与方法。  相似文献   

2.
钓源古村是一代文宗欧阳修的后裔及其同宗子孙的聚居地,属江西省吉安市兴桥镇.调查发现,该村历史文化悠久,自然生态环境秀美,具有亲切近人的生活气息和古风质朴的村落风貌,扑朔迷离的村落布局,如诗如画般地展现出钓源古村所特有的耕读文化和山水情怀.建议注重保护古村建筑风格和绿化风格.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渭北传统城镇空间的研究,尤其是以富平县莲湖村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较系统的调研。莲湖村独特环境风貌与传统建筑环境以及老街传统的空间布局形式的保护,对于保护与传承人居文化基因,丰富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章介绍莲湖村的基本情况和保护价值,分析其保护现状与存在问题。就莲湖村传统环境面临逐渐消失的窘境提出建设性意见,重点在于对古村环境合理的保护,在保留原有的街巷功能结构上进行调整。使保护不是传统村落的终极,而是永续发展的开始,让传统城镇景观这一文化遗产得以永久传承。  相似文献   

4.
以安义千年古村为例,探讨了新型城镇化趋势下的古村风貌保护,分析了安义现状风貌及其风貌衰败问题,并提出保护体系建构策略,以期为新型城镇化发展下的古村风貌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张月 《花卉》2018,(12)
本文以福建省连城培田村为例,总结出不同历史时期传统聚落空间肌理的演变。以集体记忆为切入点,总结了培田村形成期、繁荣期到20世纪30年代受交通发展影响,逐渐衰败的三个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阐述集体记忆对传统聚落空间肌理延续的作用。最后从传统聚落延续及保护的角度,提出培田村保护传统格局,延续空间肌理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针对各地历史文化名村的逐渐遗失,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以海南"文山村"为例,针对乡村水源污染、生态环境恶化、历史建筑景观风貌破坏、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问题进行了因素分析,试图通过环境教育,提出美丽乡村环境改善和地域特色保护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收集整理当地文化和特有景观资源的基础上,分析调查过程中所发现的荆坪古村景观资源的现状和主要问题,从整体格局、文化特色等方面探讨荆坪古村景观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有效途径,为提高该区景观的可持续性和旅游价值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永嘉县丽水街承接古长廊,将古朴之风延续,从保护场地的自然肌理,保护自然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出发,保留现有以居住为主的格局,保持当地居民恬静悠闲的生活状态,通过对传统古街坊风貌恢复,保留不规则的小路、窄巷、溪流等传统元素,唤起人们对传统生活的怀念与回归。结合场地的现状情况、自然景观条件、历史文化元素,从以下角度对本工程提出可行性方案。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国家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建立并完善了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体系,名镇名村保护与管理工作带来新的机遇。在这个大环境下,西安市的历史名镇名村保护与发展工作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龙首村是西安厚重历史的遗留,因在历史上和"龙"有一定的渊源,得以命名,并一直保留到今天。本文通过对西安北郊龙首村从古至今的历史风貌分析,提出了对现今龙首村改造的认识与构想。  相似文献   

10.
《中国园艺文摘》2011,(2):F0002-F0002
钓源古村是一代文宗欧阳修的后裔及其同宗子孙的聚居地,位于江西省吉安市城西18公里处的兴桥镇。该村历史文化悠久,自然生态环境秀美,其亲切怡人的生活气息和古风质朴的村落风貌,扑朔迷离的村落布局,如诗如画般地展现出钓源古村所特有的耕读文化和山水情怀,引人入胜。  相似文献   

11.
邬夏菲 《现代园艺》2023,(14):127-129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生活需求的升级,传统街区与城市需求不匹配,传统街区出现特色消失、场所精神缺失、景观空间缺乏、步行环境拥堵等问题。因此,从城市文化风貌延续和更新的角度出发,以广州市传统中轴线绿化景观提升为例,从城市文化传承、场所精神保护、空间功能更新等角度,提出了重要景观节点设计策略,旨在为我国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景观延续和更新提供更好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传统的村落文化特色在不断地改变。为了使传统村落得到更加科学有效的保护,以朝阳县的4个村落为例,从历史文化风貌、文物古迹、自然环境和景观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四方面来对比研究并给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刘蕴蕴 《现代园艺》2013,(24):235-236
旧城区的更新改造与城市文脉保护之间的矛盾,普遍存在于全国各大城市的建设中。传统商业街区是城市历史与文化的重要载体。经历了近30年的发展与建设,国内大量传统街区的风貌已发生变迁,其中有很多传统街区千篇一律,这种现象阻碍历史与文化的传承,又违背旧城改造中的文脉保护等原则。以扬州市南门外滩为例,梳理出南门地区商业街风貌变迁过程。研究发现,变迁并不是后期环境规划与景观规划设计所能决定,而应该在继承和保护原有文化与传统风貌的基础之上对待商业街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子午道古今文化进行普查研究,将子午道内的文化价值元素进行空间整合,从"点""线""面"3个角度分别提出古道古村文化开发新策略,提出"以线带点,串联成线"的发展模式理念。借助古村文化节点"点"元素的地基性作用以及古道文化线路"线"形态的串联性作用,将古道内现状绿色生态资源与村落分散式点状历史文化遗产进行多维空间隅合,打造"古村-古道-绿道"的联动效应,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新方向、新方法。  相似文献   

15.
向志强  姚苏城 《现代园艺》2023,(15):130-132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在此背景下乡村人居环境、文脉传承、自然生态建设等,成为当下国家与人民所重视的问题。以云南省建水县临安大树村为例,从村域设计、建筑单体设计和景观设计3个方面,通过综合空间置入、顺应自然地势,以点串线、建筑风貌与功能的保留与再利用、传统建筑结构的利用、节能与环保、景观体验与感知、多层次景观空间等,重构大树村人居环境,以此解决当地基础设施落后和人居环境差的根本问题。研究结果为当地传统历史文脉、乡村风貌以及生态、文化、服务空间等提供载体,以期探索出临安镇当地乡村振兴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冯嘴子村作为传统村落,它既包含了物质文化,又包含了非物质文化,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新农村建设使得村落的历史风貌和地域性特征被破坏。鉴于以上背景,通过对冯嘴子村的调研,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使其在保护建设中能够得到改善,以期更好地保护和更新村落空间形态,展现出村落的地域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7.
杨洋 《现代园艺》2022,(2):177-179
选取吴江区平望镇溪港村作为特色历史乡村的案例,分析特色田园发展和更新策略,旨在为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添砖加瓦。以场地调研、资料的分类收集、整理入手,探讨了历史文化保护类乡村——溪港村的农业产业升级与发展、民居建筑的保护和修缮、村庄特色景观的营建、村庄环境提升等问题,并从产业发展、特色田园景观风貌营建方面提供相应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8.
随着城镇化的迅速发展,传统村落原有的历史、文化、景观资源面临流失的风险,基于当前传统村落的困境,引入“微更新”理念,探索其在微更新视角下的保护与开发模式.首先从目标、目的、手段角度提出3个指导思想;其次从景观、建筑、文化、产业四个方面制定微更新策略.再以福建省屏南县龙潭村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结合微更新策略探讨古村...  相似文献   

19.
张岩松  周泽莹 《现代园艺》2022,(6):102-105,108
在我国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广西壮族自治区也在如火如荼地改造乡村风貌.以文化传承和更新为切入点,探讨广西南宁市良庆区那陈镇岜来坡的乡村风貌提升改造策略.通过农房风貌改造、"三清三拆""三微整治"、公共空间与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使岜来坡在乡村风貌提升的过程中,保护传承壮族乡村文化,凸显壮族传统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20.
历史文化村镇景观风貌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在此以文山村为例,通过实地考察,从自然环境、形态布局、空间特色和历史建筑这几个方面对文山村展开研究,找出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其景观风貌保护与发展的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