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郊农业景观是城乡景观的模糊"边界",是不同文化观念与审美价值的交汇和碰撞。城郊农业景观要以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农村生态为核心要素,以景观整体的自然性与人文环境的理性为出发点,按照农业自然景观、农村聚落景观、农耕文化景观3大模块,立足区位条件、自然资源、元素差异、消费空间等制约条件进行规划设计。  相似文献   

2.
在当今时代背景下,乡村的发展不再仅仅局限于乡村面貌的焕然一新,更追求突出乡村自身的文化魅力。农耕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鲜明标签,农耕文化元素的融入既能提高乡村景观的观赏性,同时乡村景观的文化内涵又能得到不断地丰富。通过剖析农耕文化对乡村景观设计的启发,进而探讨农耕文化元素融入乡村景观设计的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一般性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已经得到满足,广大群众的主要需求正在从基本的生存型需求转向追求更加美好生活的发展型需求。但当今社会类似于食品安全的非自然灾害日益严重,城市农耕景观的出现就是对人们需求上的补充,深化了农耕文化这一中国最古老的文化,拉近人们同自然环境的距离并且大大地增加了人们融入其中的参与性。将从城市农耕景观的可表达方式、种植技术以及可操作推广的营造方法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玉米长势强健、不易倒伏,以一些活秆成熟的玉米品种作盆栽,具有独特的观赏性,且观赏时间长,在城市植物景观方面利用,增添绿色的同时还能达到科普的效果,为农作物的景观化种植应用提供了新思路,其与城市植物景观的结合,是城市景观植物选材的创新,更是对传统农耕文明的传承。  相似文献   

5.
路腾飞 《现代园艺》2022,(16):99-101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科技水平的快速发展,传统农耕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农具用品等都在不断地发生改变,而传统农耕文化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以智能化时代中原地区农耕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应用为研究对象,初步探讨中原地区农耕文化发展现状,分别从“具象事物场景表现”“象征事物真实再现”“精神意义情感传达”“绿色生态景观营造”4个方面进行中原农耕文化景观设计。最后,以中原的农业发展作为基础,深入挖掘中原地区农耕文明和中原民间风俗,以期更好地体现中原农村的乡村文化特征。通过强化建筑内外的协调,使游人在参观过程中了解、感受农耕文化,形成具有中原特色的景观设计。  相似文献   

6.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部分的农田被城市建设所吞没,从而导致农耕文化的逐渐消亡,城乡矛盾日益加剧。将生产性景观设计引入居住小区环境中,不仅能缓解农耕文化的消亡,而且能保障居住小区绿化的需求,为居住区环境开阔新的景观空间模式。本文阐述居住小区引入生产性景观的重要意义,并对其在居住小区建设中所面临的挑战进行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7.
刘珺媛 《现代园艺》2024,(10):110-112+115
农业研学旅行是近年来向中小学生普及乡土知识和农耕文化的重要途径,油菜因其突出的观赏性、悠久的种植文化及多方面的功能价值为农业研学的重要载体。目前油菜研学旅行基地存在基地景观建设、课程设计、研学导师、季节性明显等方面的问题,本研究根据中小学生空间与教育等需求,通过实地调研与文献查阅系统分析油菜研学旅行基地的现状,提出一些可行性策略。  相似文献   

8.
成都平原农耕文明历史悠久,乡村景观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通过对成都平原乡村景观地域特征进行分析,认为其具有以农为核、以田为基、农田成片及以水为脉、以路为骨、水路成网和以林为屏、随田散居、田林镶嵌的特点。采用对比研究的方法,将成都平原与四川盆周山地及川中丘陵地区的乡村景观从农田耕地景观、居住聚落景观及人文景观3个方面进行对比,并与同是平原且农业发达的东北平原、华北平原以及长江中下游平原从景观尺度、景观格局和肌理以及视觉意向3个方面进行差异分析,认为成都平原乡村景观在多方面具有突出的地域特征。  相似文献   

9.
龙珍文  叶满波  陈晓菁 《现代园艺》2022,(9):102-104,53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以从化知名度较高的碧水湾温泉为重点研究对象,通过多次走访从化不同村落以及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景点进行景观元素抓取和提炼,对从化碧水湾温泉汤池区进行景观再设计.汤池景观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结合与温泉相关的传说和当地风俗礼仪进行景观设计,满足游客的多元化泡泉体验,达到养生康体的目的,让人们在享受汤泉疗养的同...  相似文献   

10.
王长悦 《花卉》2020,(12):90-91
随着乡村居民大规模向城市外迁,我国乡村面临着传统文化遗失、乡村面貌趋同、乡村空心化等问题,也使城市出现了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等问题。山西省襄汾县丁村拥有我国优秀的历史、丰富的自然条件和悠久的农耕文明,通过探究丁村乡村景观的发展历程,分析其现状情况,总结我国当前乡村景观保护与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究新的时代中我国乡村景观保护与利用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农业生产、农业景观等内容逐渐消失在大众的视野中,如何进一步传承农耕文化,发扬我国的农耕文明是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农艺园林等以农业生产为主题的设计,可以很好地填补这项工作的空白。以农艺园林为研究对象,对与之相关的设计情况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2.
从传统聚落景观环境的空间设计出发,针对萱州古镇区位的自然地理空间和气候特征,分析出衡阳地区具有地域特色的农耕生态环境空间单元模式,总结传统聚落空间与气候适应性之间的关系,为现代设计提供新的设计思考。  相似文献   

13.
刘艳飞 《中国果树》2023,(1):159-160
<正>民俗又称民间风俗,指在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内以长期稳定性为前提而传承、保护、发展下来的,一种有别于其他民族或其他社会群体的社会生活文化。民俗景观是中华农耕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村建设的核心载体。基于乡村民俗的景观与环境设计,就是要突出这种自我民族或自我社会群体独有的文化,就是要在保持民俗特色的基础上重拾乡村记忆、重塑传统景观。  相似文献   

14.
武功镇文化风情景观规划设计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风情是地域景观的显性构成要素,对景观建设与旅游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在古镇开发建设中对文化风情的探索已成为研究热点。文章以武功县武功镇文化风情景观规划设计为例,在挖掘古镇历史文化底蕴的基础上,围绕“武功八景”历史文脉,紧扣“农耕与爱国文化”主题中心,构筑现代“九曲八弯”文化风情景观及其生态典范,探索富含民俗风情文化景观建设的有效途径,力求从文化景观与生态绿化两方面自然融合,以充分认识文化风情对古镇旅游开发建设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刘艳 《现代园艺》2014,(20):84-84
杨凌教稼园以农耕始祖,后稷设计为主线,以农耕文化为背景营建的具有现代休闲性的观光公园。设计上追求简捷明快,悠久朴实的视觉效果,在设计风格上追求古朴,自然的格调,同时园内还增加了参与性项目,以增强公园的趣味性、娱乐性。尤其在整个园区运用大量植物绿化,创造景观、围合空间,提升了该主题公园的文化品位,也增添了无限风光!  相似文献   

16.
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有利于城镇农业的发展,城镇农业是地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物质载体。通过对场地现状勘察分析,以营造山野气息浓郁的田园风光为改造目标,将场地划分为传统文化、观赏体验等6个景区。在挖掘周边人文历史底蕴的基础上,立足于人类养生之根本,紧扣"道家文化"主题,从"三百园"绿化生态和农耕文明景观两方面构筑大地景观,以充分认识地域文化对农业体验园开发建设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杨静雯  郭超 《现代园艺》2023,(17):106-109
乡村受到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影响,凸显出乡村景观盲目地向城市“学习”的诸多问题。虽然乡村基础设施逐步得到完善,但是文旅型乡村景观审美同质化严重。乡村景观仅是停留在“美丽”而缺少“乡土味”,乡村特有的农耕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等却逐渐消失,失去景观原有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特质。以“在地”文化作为出发点,探索文旅型乡村景观微更新的路径方法,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通过对乡村环境进行微更新改造,提升乡村活力,体现乡村的发展历史与文化特征,增加村民对乡村环境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相似文献   

18.
随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村旅游逐渐成为市民的消费热点。成都作为全国有名的"休闲之都",成功打造了"三圣花乡"等全国著名的乡村旅游景点。然而传统的农家乐景观只重视视觉设计,忽略了声音景观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重要性。川西林盘是成都平原独特的农耕生活形态,本文对川西林盘中声音景观的现状特色进行了调研分析,希望对三圣花乡农家乐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如今,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地景艺术作为一种艺术手法融入乡村旅游景观,使其突破传统的枷锁与新时代接轨[1],在立足于本土和自然的基础上,创造符合现代人崇尚的田园生活,充分彰显当代中国的乡土特色。以陕西省镇巴县赤南镇乡村旅游景观为例,分析当地景观的现存问题,在大地艺术的视角下,提出“山水融合”、“产业依托”、“乡土文化重塑”等发展性建设模式,为产业类农耕型和风景资源型相结合的乡村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借鉴。  相似文献   

20.
探讨LAF景观绩效对城市公园景观社会价值评价的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公园景观最易被人们注意并使用,因而是最受关注、争议性最高,也是最具价值的景观实践。本文梳理了国内外城市公园的产生与发展,归纳了其为解决社会问题和满足人的需求而反映出的社会价值,介绍了LAF的LPS计划对景观社会价值的评价方法;并选取了该计划中的2个城市公园案例,以探讨城市公园景观在社会中体现出的实际价值;最后简要总结了城市公园景观具有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