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公元907年起进入五代十国时期,唐朝的马政制度几乎全部被摧毁了。所以《宋史》上说:“国马之政,历五代而寝废”。在五十多年的分裂局面中,畜牧业遭到很大损失。至公元960年,赵匡胤夺取后周政权而建立宋朝后,才又逐渐统一起来。由于军事上的需要,宋朝一开国便在中央机构中设立了管理马政的机构,并在大名、洛州、卫州、洛阳、郑州、同州、相州、澶州、邢州,中牟、许州等地设十四督牧,对于唐代原来在西北的养马基地各监牧所几乎全部废除或衰败。这样把养马基地安排在京城(开封)附近,当时从巩固政权方面考虑,也许有些理由,但从养马业本身来说,这是一个失策。所以宋代的养马业远不如唐代繁盛。  相似文献   

2.
八、明清的畜牧业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今江苏南京)称帝,建立明朝,逐步完成全国的统一。为了巩固封建统治,朱元璋确定了“休养生息”的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政策。他认为“天下始定,民财力俱困,要在安养生息,首先要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因为“农桑,衣食之本”,“若年谷丰登,衣食给足,则国富而民安,此为治之先务”。为此,明政府招诱流亡农民垦荒屯田,由官家发给耕牛、种籽和农具,免税三年或永不起科;迁徙长江下游的无业农民到淮河流域  相似文献   

3.
七宋元的畜牧业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07—960年),北方的战争和王朝的更替非常频繁,局势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社会经济遭到极大的破坏,畜牧业当然也受到严重的损失。只有南方战祸较少,每一国的统治时间也比五代各朝长一些,因而社会生活相对比较稳定,加上大量北方劳动人民为避战乱而南迁,带来了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大大增加了南方的劳  相似文献   

4.
四、秦汉的畜牧业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的大统一,对我国经济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西汉前期的统治者为接受秦灭亡的教训,又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发展生产的措施,加上国家的统一,社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的农田水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古文明的四大发祥地——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印度和中国,无不是借助于河流的滋润,这是举世公认的事实。在远古时代,人们濒水而居,当然首先为的是满足生活用水,而当农业兴起,人们对水的需求就更加广泛。遗憾的是,在世界许多地方,降水分布无论在对间上和空间上,都是很不均匀的,而当降水分布与作物生长季节严重失调,就自然地产生  相似文献   

6.
二、畜牧业经营管理与生产技术青海畜牧业生产是在经历了长期的原始社会中发展起来的,同时又在长期处于奴隶社会和封建农奴制的交替纷争的条件下几度兴衰,经营管理和生产技术水平始终未能得到实质性的改变。远古时代,原始氏族的先民在穴居的情况下,对毫无羁绊的牲畜实行放牧管理,只能是“依随水草”,游弋采食。这一阶段人类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还是靠的狩猎,畜牧业只是  相似文献   

7.
四中国正式犁的出现和耕法 1.西方正式犁的发生:当着古犁加上了铁铧,耕沟既较锐利,铧耳扩大,田甽加宽;但是所缺乏的就是如何翻尽土壤,以省纵横交耕之劳。在西方罗马曾发明了翻土板(其作用,如今日之犁壁)加于柱稍之间,以偏翻土(土发)。法国蓝沙尔芒曾说:  相似文献   

8.
6.踏耒、耕者却行及拆杴:踏耒是以足踏耒掘土,此为人力耕。偶耕方法,上文也推测为二人比耦踏耜而耕。然而他是如何的耕法呢?古书中很少论到耒耜耕地的形态。只有淮南子缪称训上说: 夫织者日以进,耕者日以却。事相反,成功一也。高诱注“耕者却行”。却行就是后退而行。要依现在一般耕法不论畜曳耕犁或人曳犁耕,并无却步而行之例。而用杴掘土或以拆杴翻壀土,则均须却行,今分述其法如下。甲、以杴掘土例。杴掘翻土壤,以收松土之效,今日仍行于农间。此为以足踏杴掘土深宽约尺,顺倒退而行。我们前已举出颜注“耒今之曲把(艹木)锹,其遗制也”。贾疏“耒状若今之曲  相似文献   

9.
二、铁农具的生产管理和分配中国古代铁农具的生产管理和分配方式,既有悠久的历史,又是封建社会农业一套很系统和很严格的体制。它既为封建社会所制定,又为封建社会的工农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地贡献。春秋以前的手工业,是由领主贵族所设的“虞”官来管理。战国时期各国手工业,都已有相当的规模,在相国、郡守、县令下设有一套管理机构。各国掌府库典藏的官职,有大府、中府和少府等。少府是物资、武器的制造与保管的最高管理机构。中央的相邦、守相和邦司寇,是最高督造的职官。各地区则是以令、侯或郡等职官  相似文献   

10.
(四)、油料作物类福建古代油料作物种植的历史也较早,其品种将近十种,大多数可供食用。《闽产异录》对此有一段综述:“闽诸郡皆产茶子、桐子、菜子、兴化、福清产落花生及各豆,故诸郡皆设油厂,榨茶子为茶油,麻子为麻油,菜子为菜油,落花生为生油,各豆为豆油,以上五种皆可食。茶油为上,豆油为下,菜油暑天兼以制烛,可经日晒。乌  相似文献   

11.
二、栽培园艺从本文第一部分可以看到,福建古代农业经济作物种类繁多,栽培地域广泛,许多作物种植历史悠久。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历代劳动人民逐渐掌握了各种作物的园艺栽培技术,许多园艺技术于促进农业经济作物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有的至今仍为人们所沿袭。根据唐宋以来有关史籍方志资料记载,古代福建农业经济作物的栽培园艺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二)果类福建的果品种类十分丰富,一些水果作物的栽培历史悠久。荔枝、龙眼、柑、桔、桃、橄榄、香蕉、菠萝等热带亚热带著名的水果都是本省重要的特产之一,其在农业经济作物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根据有关史料,兹分别阐述如下。1、荔枝荔枝为常绿乔木,果汁多而芳香酸甜,是本省著名的水果之一。其主要产区分布于福建东南沿海闽江口以南的福、兴、泉、漳各府县,其中又以福州、兴化等地所产为佳,福建的荔枝至迟在晋唐之间已闻名于世。《闽产  相似文献   

13.
三、封建社会的畜牧业经济经过春秋时代的兼并战争,到了战国时代主要就只剩下秦、齐、楚、赵、韩、魏、燕七个国家了。他们经过改革和变法,基本上都完成了由奴隶主贵族所有制向封建地主所有制的转变,建立起了封建地主阶级的专政机构。生产关系的特点是封建地主占有生产资料,而不完全占有劳动者。佃农和雇农虽然对封建地主还有着一定的人身依附关系,但封建地主不能任意奴役和杀害佃雇农。他们主要依靠所占有的生产资料,对劳动农牧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农牧民以收获产品的大部分奉献给地主、牧主、贵族和王室享受,而自己却只能留下一小部分,过着非常贫困的生活。这种封建社会制度,在我国延续了两千多年,其间经历了战国、  相似文献   

14.
北京地区的秦代遗址、遗物发现甚少,大概是由于秦朝年代久远而且国祚短促的缘故。但根据历史文献记载,秦始皇修驰道,从咸阳东至碣石;复修长城,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达辽东,虽然加强了中原和北边的联系,防御了匈奴的骚扰,但耗用民力,也给人民带来巨大痛苦,民谣云:“生男慎勿举,生女哺作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另一方面,自秦汉以后,都  相似文献   

15.
黄土高原古代农业抗旱经验初探(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精心栽培、防旱抗旱根据作物生长发育特点及环境条件,精心种植,防旱抗旱,黄土高原积累了旱农栽培的宝贵经验,兹择其播种和田间管理两项简述如下:(一)借墒抢墒,趋时下种:黄土高原地处西北内陆,东南季风至此已成强弩之末,往往因“春雨难期”,无法下种。起初,人们或把希望寄于老天,“琴瑟击鼓,以御田祖,以祈甘雨,以介我黍稷”;或择地而居,期望能找块“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的地方。除却渭、汾流域,具备  相似文献   

16.
在古代,人们一般谓湟水两岸羌人所居之地为湟中,即湟水流贯其中之意。《资治通鉴》卷六十七胡三省注:“湟水源出西海盐池之西北,东至金城允吾县入河。夹湟两岸之地,通渭之湟中。”《西宁府新志》卷三曰:“古西羌所居,谓之湟中。”卷四又曰:“湟水其源出西塞外,流入(西宁)县治,古湟中之名繇是水也。”湟水又名西宁河,是黄河上游一条重要支流,在今青海省东部,源出海晏县包呼图山,东流经湟源、湟中、西宁、互助、平安、乐都、民和等县、市,至甘肃省兰州市西达家川入黄河。全长349公里,流域面积(包括支流大通河)为38,000平方公里。在地理学上,湟水  相似文献   

17.
香菇属菌类低等植物,又名香蕈、冬菇,是食用蘑菇的一个优良品种。平时人们吃的蘑菇还有平菇、洋蘑菇、草菇等。香菇鲜嫩可口,营养丰富,为“山珍”之一,被誉为“蘑菇皇后”。香菇有野生的,又有人工栽培,我国栽培香菇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据说,明太祖朱元璋迁都南京时,文武百官进献珍品,惟丞相刘伯温贡以香菇,朱元璋食后大喜。从此江南盛行种植香菇,香菇是一种营养好、高旦自、低脂肪的“健康食品”,每100克干品中含蛋白质12.5克、脂肪1.8克、糖分60克、维生素B_1 0.32毫克、B_2 0.72毫克、尼克酸18.9毫克,钙124毫克、  相似文献   

18.
中国茶业历史概略(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二、秦汉和六朝茶业上面我们已经讲过,先秦时茶业在巴蜀就已有一定发展。秦人取蜀后,随国家的统一和各地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茶叶的生产、贸易,不但在巴蜀,而且在两汉时的荆楚等地方,也进一步发展了起来。魏晋南北朝时,这期间除西晋有过短暂的统一以外,我国又处于南北分裂、割据的局面。因此,文献中虽然有两晋和北朝北方上层社会饮茶的记载,但两汉以来的茶叶文化传播势头,终没有在北方而只是在南方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这也即是说,在两晋南北朝时,由于国家的再度分裂,我国的茶叶文化,仍未能在黄河流域生根、开花,形成为一种固定风俗;而只是由简约的巴蜀文化,扩而展之,与楚文化、吴文化、越文化相会相容,形成为一  相似文献   

19.
在讨论了谷子和稻谷之后,按照年代的顺序应是小麦和大麦。商代甲骨文中小麦有两个名称,大麦却一个也没有,考虑到小麦是一种“奢侈”的谷物,大麦却不是,甲骨文中虽然没有大麦,也不能就肯定商代晚期的老百姓不知道大麦。除开古文字的证据外,中国一直没有史前小麦和大麦发现。安徽北部淮河沿岸一个龙山文化遗址虽曾发现近1公斤炭化小麦籽粒,但因为装在一个周代陶罐中,一些慎重的中国考古学家不认为这些小麦属于史前时代(~(12):P160—161)。由于西方对小麦和大麦的科学和考古学研究,特别是近年来的研究已非常精深,中国农史学家已无必要再来检验这两种粮食作物的起源。中国北方肯定不是小麦的故乡,因为这些谷物原产于西南亚冬季降雨地区,而中国北方的气候和降雨方式同西南亚和东地中海截然  相似文献   

20.
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野生稻的分布及栽培稻的起源问题栽培稻是由野生稻培育成功的,而野生稻不只一种,栽培稻品系更为复杂。所以要探索栽培稻的起源,特别是某一地区是否即是起源中心之一,除了在那里必须发现有较早的栽培稻遗存以外,还必须有(或历史上曾经有过)野生稻的分布,而那种野生稻同当地最早的栽培稻又必须在遗传学上具有最密切的亲缘关系。对于我国现有野生稻的调查开始于本世纪初年。1917年,美国人麦尼尔在广东罗浮山麓至石龙平原一带首次发现了普通野生稻。1926年,我国水稻学家丁颖在广州东郊犀牛尾的沼泽地带发现了野生稻;随后在番禺、增城、丛化直至广西的西江流域的很多地方都发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