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通过对竹的神话传说、象征文化、诗词歌赋与传统民俗等方面的分析,阐述了中国竹的文化意蕴和内涵,分析了竹在苏州古典园林的应用、造景。竹在苏州古典园林中常作为景观的主题,用竹命名的景点较为常见,著名的有拙政园的"倚玉轩"、"玲珑馆",怡园的"玉延亭",沧浪亭"翠玲珑",网师园的"竹外一枝轩"等。竹还与建筑、景石、水体、园路等搭配造景,相得益彰,以形、意取胜。  相似文献   

2.
基于国内外的研究,阐述微气候的概念和特征,指出其与园林空间、苏州古典私家园林空间的潜在对应关系,并以园林中最为重要的植物要素为客体,以微气候视角讨论苏州古典私家园林中植物景观如何营造具有微气候效果的景观。进而从植物自身生态特点、苏州城市特点、苏州园林空间及立意特点,重点分析了其中的植物景观在地域性的种植方式上、空间性的微气候营造上、融合性的生长方式上及精神性的立意表达上营造微气候的方式。最后提出启示当代设计的植物景观营造要点,以期为解读古典园林、创新当代园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苏杭园林植物配置特色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园林风格、植物种类选择与应用、植物景观营造手法、植物配置原则、服务对象等方面比较分析了苏州古典私家园林和杭州自然风景名胜区园林的植物造景特色差异。  相似文献   

4.
基于既往苏州古典园林的研究,从苏州古典园林的庭园空间构成、空间类型、及空间序列3个方面进行研究。提出庭园是苏州古典园林的基本空间单元,具有一般空间的基本属性,研究分析了庭园空间的构成要素及相互间的配置关系; 归纳了园林空间的结构、特点及类型; 总结了园林空间序列中流线、主题、场景产生的动态变化、心理感受、及艺术意境。从局部单个空间到总体全面布局,对苏州古典园林的空间展开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可为园林的发展与革新提供理论指导与依据。  相似文献   

5.
赵潇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9):17982-17983,17986
解析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知识,从初始时期、发展时期、鼎盛时期3个阶段探究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程,并从不同的划分角度介绍了中国古典园林的构成体系,重点阐述了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文化底蕴和具体表现,指出其意境是对大自然的敬畏、崇拜之情,也是各种哲学思想和宗教文化的体现。在此基础上,探究了意境的营造方法及其内涵,研究了意境的构成要素及表现手法,指出意境的营造要素包括建筑物、山石、水体、植物4个方面,而在营造手法上则应注重在构景过程中进行形象塑造、将意境融入关键位置的点题中,并将园景与绘画相结合,以画入园。以期通过对中国古典园林及其意境的一定程度的认识,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浅谈中国园林中竹子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飞平  李华  廖为明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1):5553-5553,5569
竹子是园林植物家族中的重要成员,自古以来被人们所喜爱。介绍了竹景文化艺术和竹景园林应用。  相似文献   

7.
竹子是园林植物家族中的重要成员,自古以来被人们所喜爱。本文介绍了竹景文化艺术和竹景园林应用。  相似文献   

8.
随着新中式风格园林发展热潮的兴起,观赏竹作为中国古典园林中极为重要的植物元素,以其富于现代感的简洁线条和高度的文化代表性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并大量使用。本文以中国古典园林中竹的传统文化与配置方法为轴线,总结了中国古典园林中与竹有关的包括园路、建筑、山石、水体在内的造景方式,并联系现代园林中竹的应用,从竹种选择、空间布局、手法配合、植物配置及审美与实用功能5个方面对新中式风格园林设计中观赏竹的应用提出相应的原则与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9.
苏州古典园林的空间丰富多样,常以小中见大、错落有致、流动多变而著称。通过揭示苏州古典园林空间变化规律,可为空间配置与序列提供理论依据,因而提取构成苏州古典园林空间的要素:庭园的面积、庭园空间长宽比、庭园空间的构成要素、场景、空间布局、高差变化作为变量,进行因子分析。结果表明:苏州古典园林以水、山及山水为重要的组织要素;水园呈面状展开,庭绕水布,序列完整;山园立体开敞,序列递进;面状与立体布局叠加成混合式山水园等苏州古典园林特有的空间配置特点及序列关系。  相似文献   

10.
苏州古典园林叠石艺术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雯睿  魏胜林  仲笑林  李杰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8):13811-13814
山石理景是我国古典园林独特的造园要素,其理景艺术手法也是我国古典园林造园艺术之精髓。笔者以苏州例证古典园林山石理景为实例,笔者以《园冶》等造园艺术理论为依据,浅析苏州古典园林的叠石艺术,旨在为园林专业学生培养园林文才和画意作参考。  相似文献   

11.
卜复鸣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9):18041-18042,18045
针对苏州古典园林独特的地域特色与环境,认为古树名木不仅是一种生物个体或自然资源,更是历史的见证者和记忆者,具有独特的人文资源属性和价值,在此基础上对苏州古典园林古树名木的现状及其生态景观加以分析,阐释了古树名木的含义,并参照相关条例界定了古树名木的级别,以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苏州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沧浪亭、狮子林、艺圃、耦园以及怡园9个古典园林的古树名木为调查对象,在2002年相关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对古树名木进行重新调查、核实,得知古树名木较2002年减少了11株。具体介绍了白皮松、银杏、圆柏、黄杨、柘树等的栽种历史与生长状况,强调了适地适树对百年以上古老树木生长的重要性,强调园林保护工作也应重视对植物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2.
姜丽丽  刘振  蔡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9):18003-18005,18093
在苏州古典园林垂直绿化植物调查的基础上,介绍苏州古典园林中垂直绿化的植物种类,指出利用藤蔓植物造景是园林垂直绿化常用的手法之一,介绍了苏州古典园林中用于垂直绿化造景的23种植物,隶属于13科、19属,在垂直绿化造景的应用形式方面,结合苏州古典园林中网师园、拙政园、留园、怡园、狮子林、耦园中垂直绿化造景实例,强调粉墙为纸、植物为绘,廊架为亭、植物为荫,篱垣为支、植物为缀,山石为骨、植物为衣,驳岸为基、植物为缘,柱干为轴、植物为饰,桥壁为面、植物为点,坡地为丛、植物为铺。  相似文献   

13.
周坤杰  包建伟  王化坤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8):16077-16079
对拙政园、留园、狮子林、艺圃4个苏州古典园林的果树应用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①果树在各园林得到广泛应用;②各园林的果树数量及种类差别较大;③果树管理水平不高,生长状况不理想。针对存在的问题,给出相关建议。同时,为使果树景观效果更佳,提出果树栽植创意。  相似文献   

14.
以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作——苏州拙政园、留园为例,定点实测园林中的微气候参数,如空气温度、相对湿度以及风速等。分析微气候在近地面的状态与古典园林空间布局的关系,定性定量地解读江南私家造园的空间营造理法。结果表明,园林中的水体对微气候的优化效果最为明显,植物配置对微气候的优化主要体现在风速及湿度上,建筑形式会影响场地的温度及风力,场地地势的高低会明显影响场地风力的大小。  相似文献   

15.
引用景观绩效理念针对古典园林综合性能表现制定一套适宜的评价体系,并对苏州四大名园综合性能表现进行评估,为其后续管理及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结果表明,遗产效益在古典园林景观绩效评价体系中权重最高,社会效益次之;在准则层评价中,留园的表现优于其他园林;苏州四大名园景观绩效均达到较好水平,表明各园当前具有较好的可持续发展态势,但内部仍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6.
张云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6):18265-18269
以苏州网师园、沧浪亭、留园等古典园林中的花窗为例,探讨了花窗的定义、功能与分类,进一步从花窗的"形状"、"图案"和"动静景观"等角度阐述其形神之美,向世人解析中国古典园林花窗的审美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7.
苏州古典园林造园艺术浅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苏州古典园林造园艺术与中国古典文学、绘画、手工等艺术紧密联结、源远流长,是中国园林大系中私家园林代表之作。简单介绍了苏州园林的几个代表名园,并就其构景艺术及理念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节约型园林设计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景景  孔令玉  余佳  陈展川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3):11744-11745
基于古代"少则得,多则惑"的思想理论,以及密斯"少就是多"的建筑思想,从设计角度、文化角度分析了"少就是多"在节约型园林中的含义。以秦皇岛汤河公园、杜伊斯堡风景公园、苏州留园、江洋畔生态公园为例,强调以最少的材料,最少的经济投资,最少的设计,最少的人为干扰,设计最大的城市化效果,创造最生动的城市景观,以分析"少就是多"的思想在节约型园林设计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9.
苏州古典园林是东方造园艺术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木文通过对现存苏州园林的考察和分析,总结了苏州园林艺术的主要特征,讨论了苏州古典园林艺术的具体内容及其处理手法,对当前继承发展传统园林艺术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0.
建设以溪景林貌为主题,溪水流路为游览线,专类园配置为内容,风景林为表现形式的溪水式生态风景林,是西宁园林植物园风景林规划设计和建设的一种方向思路,其建设方向具有现实的需求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