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利用1981~2010年风向风速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回归分析和风向频率玫瑰等方法,分析文登市风速风向的变化特征及风速的年际、季节、日变化幅度.结果表明,近30年文登市平均风速为3.4 m/s;春季最大,冬季次之,秋季最小;风速通常是午后大,午夜至清晨小;近30年平均风速呈上升趋势,年平均最大风速为17.2 m/s,年平均大风日数为21.1 d;出现最多风向为C、NNW和S.  相似文献   

2.
利用肃北国家气象观测站1973—2016年逐月风向、风速等观测资料,对肃北地区近44年大风日数、最大风速、平均风速及风向频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近44年,肃北县年平均大风日数21.0 d,总体呈增多趋势,春、冬季为大风多发季;年平均最大风速为15.6 m/s,冬季最大,春季次之,夏季最小,总体呈减小趋势,其中前30年显著减小,后14年显著增大;平均风速为2.7 m/s,最大出现在春季,冬季次之,夏、秋2季最小,平均风速年、四季变化总体均呈减小趋势;全年SSE向风最多,NW和SE向风次之,ENE、E、SW、WSW向风最少。  相似文献   

3.
利用1992-2020年焉耆县气象站气象资料,对焉耆盆地的风与大风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焉耆盆地平均风速为1.7m/s,平均风速最大在4月,最小在1月;年平均最大风速为4.7m/s,春季最大,夏季次之,冬季最小;年平均大风日数9个,集中出现在春夏季,最多是春季,其次是夏、秋季,冬季最少;近29年来的年平均风速、平均最大风速以及年大风日数均呈上升趋势。焉耆盆地大风以WNW风向为主,季节性差异小。  相似文献   

4.
采用2006—2012年近7年江孜气象站逐时测风资料,分析了近年来该地区风速、风向以及风能资源状况,结果表明:江孜县2006—2012年平均风速日变化、年变化特征明显,一日中午后至傍晚风速较大,其他时段风速较小;一年中冬半年风速较大,下半年风速较小;11.6 m/s以上风速段出现频率为0,0.5~3.5 m/s的等级风出现频率较高;静风频率最大,其次是东风和东北偏东风;江孜县年平均风功率密度仅为12.6 W/m2。  相似文献   

5.
采用2006—2012年近7年江孜气象站逐时测风资料,分析了近年来该地区风速、风向以及风能资源状况,结果表明:江孜县2006—2012年平均风速日变化、年变化特征明显,一日中午后至傍晚风速较大,其他时段风速较小;一年中冬半年风速较大,下半年风速较小;11.6 m/s以上风速段出现频率为0,0.5~3.5 m/s的等级风出现频率较高;静风频率最大,其次是东风和东北偏东风;江孜县年平均风功率密度仅为12.6 W/m2。  相似文献   

6.
利用1960—2010年莎车县气象站逐月风速、风向数据序列和1980—2010年风向数据,通过一元线性趋势线分析等方法分析莎车县风速年、季气候变化。结果表明,近50年莎车县年均风速为1.59 m/s,风速呈逐渐减少趋势,风速年际变化较大;四季平均风速逐年变化有差异,春季为-0.256 m/(s·10年)、夏季为-0.281 m/(s·10年)、秋季-0.210 m/(s·10年)、冬季为-0.100 m/(s·10年)。风速月变化也有差异,6月风速最大,为2.16 m/s,5月次之,为2.12 m/s;12月最小,为0.92 m/s,其次是1月,风速为1.03 m/s。1980—2010年莎车县NW风向出现频率最高。  相似文献   

7.
王英  陈慧  赵建民  彭丽娜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8):13886-13887,13893
利用近30年的包头地区气象信息化数据,采用气象资料整编和统计方法,对包头地区土右旗气象观测站风向风速年、月、日变化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近30年土右旗年主导风向为E风,出现频率为11.5%,W风的出现频率也较高,为9.1%,静风的年出现频率为20.3%;全年以NNW方向的风平均风速最大,为3.3 m/s。1~4、10~12月份主导风向均为W,出现频率在9.4%~12.3%;5~9月份主导风向均为E,出现频率为11.6%~19.3%。近30年土右旗年平均风速为2.1 m/s,4月份最大,1月份最小;近20年逐小时10 min平均风速均以夜间至凌晨较小且处于平稳状态,日出以后风速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增大,15:00左右达到一日中的最大值,此后平均风速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8.
文章利用博克图地区近30 a(1981-2010年)风向风速原始观测记录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博克图地区风向风速及大风气候特征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近30 a博克图地区年平均风速为2.80 m/s,且以0.02(m/s)/10a的增幅上升;2)春季平均风速大于其他季节,且4月、5月平均风速大于其他各月;3)本地区主导风向为西西北方向,但夏季东风盛行。8月-次年5月均已西西北风为主,6月主风向为西方向,7月主风向为南东南风和东南风;4)本地区20世纪80年代大风日数偏多,年平均大风日数29.9 d,总体呈下降趋势,线性变化率为-8.31 d/10a;5)春季为大风现象频发季节,4月、5月为大风现象频发月份。  相似文献   

9.
1980—2015年廊坊市风的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1980—2015年河北省廊坊市9个气象观测站逐日风速、风向数据,采用线性回归分析和M-K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了近36年廊坊市主导风向和平均风速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廊坊市南部地区平均风速略大于北部和中部地区;全市平均风速以0.162 m/(s·10年)的速率递减,并以小风(风力0~2级)日数增加和风力3级以上日数减少为主要表现特征;北部和南部地区逐年平均风速未出现显著突变,而中部地区平均风速在1985年发生突变;各县主导风向因其地理位置呈现不同特征,北部地区常年主导风向以西北风和偏东风为主,中部地区以偏北风和西南风为主,南部地区主导风向以偏南风或西南风为主;全市静风出现的频率呈下降趋势,北部地区主导风向由西北风转为东风,中部地区主导风向由南风转为西南风,南部地区主导风向由西南风转为南风。  相似文献   

10.
本文依据原州区气象站(1985年~2014年)风的观测数据资料,对风向风速年际变化、年变化风向频率和月平均风速进行了分析,经研究发现:年平均风速年际变化以每5年为周期的一个波动变化,平均风速的月分布呈单峰型,春季风速较大,夏季、秋季和冬季与多年平均值相近,最大风速在平均值以下10~12m/s之间波动。  相似文献   

11.
高延庆  陶林  宗英飞  冷怀存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6):11968-11970
[目的]研究辽宁朝阳燕山湖区的风能资源情况。[方法]2006年4月实测风塔,历时1年,实测10、30、60m的风向和风速,详细计算和分析风能资源的各参数,评价朝阳燕山湖区的风能资源。[结果]燕山湖风电场塔高60、30、10m处的年平均风速订正后分别为4.7、4.2、3.8m/s,年、月平均风速随高度增高而增大。燕山湖风场以WSW风为主导风向,出现的频率为13%,其次为NW风,出现的频率为10%~12%,偏S风为主导能量风向。塔高60m处3m/s风速出现频率最高;塔高30、10m处2m/s风速出现频率最高。各梯度风速变化呈单峰型,均以10:00~20:00风速最大,4:00~8:00风速最小。实测塔高60m处的3~25m/s有效风力时数在5151h以上,年平均风能密度在140W/m2以上。[结论]燕山湖区风能资源较为丰富,适宜建设风电场,具有一定的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王健  闫景东  曹伟  徐娟  张晓林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6):9039-9040
利用聊城1971~2010年地面10 min平均年最大风速资料,计算分析了历年地面最大风压的年际分布及同期内的极大风压的垂直分布,结果表明,40年间地面极端最大风压为40.0 kg/m2,出现在1978、1979年,可以作为40年一遇风压代表值,40年间地面平均风压呈下降趋势,这可能与测站环境变化有关;离地面10 m高处的极大风压为40.0 kg/m2,50 m高处风压可增大至67.0 kg/m2,100 m处风压达83.6 kg/m2,相当于36.6m/s强风的破坏力。  相似文献   

13.
王庆祥  徐永清 《安徽农业科学》2014,(13):3996-3999,4009
利用MM5+ CALMET模型对黑龙江省东部地区2009年6月~2010年5月进行风能资源数值模拟,并与3座测风塔实测风速进行误差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10 m处,各测风塔年平均风速模拟值小于实测值,10 m以上,年平均风速模拟值大于实测值;模拟风速频率在2 ~5 m/s小于实测风速频率,在6~ 10 m/s大于实测风速频率,<10 m/s与实测风速频率基本相当;模型对风向的模拟效果不如对风速的模拟效果,虽然70 m高度模拟主导风向与实测风主导风向基本一致,但模拟值与实测值相差较大;模型对风能频率的模拟效果优于对风速频率与风向频率的模拟.  相似文献   

14.
利用塔城市1961~2007年地面气象资料,分析了47年来温度、降水、日照和风速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气温呈明显上升趋势,气温变化速率达0.50℃/10a,47年平均气温上升了约2.4℃。四季季平均气温整体上都呈上升趋势,冬季气温最为明显,线性增长率达0.85℃/10a;秋季次之,线性增温速率为0.58℃/10a;夏季线性增长速率为0.39℃/10a;春季线性增温速率最小为0.34℃/10a,年平均最高气温的年代际变化呈波动式上升特征,增温率为0.37℃/10a。春、夏、秋、冬的线性增温率分别为0.217、0.266、0.488和0.540℃/10a。平均最低气温年代际变化与平均最高气温年代际变化比较相似。近47年来,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降水量倾向率3.49 mm/10a,年降水量变化的波动较为明显,春、夏季降水量变化不太明显,秋季降水量有明显的减少趋势,冬季降水量上升趋势最明显,对全年降水量上升趋势贡献最大,其次为春季。近47年来,平均日照时数有明显的下降趋势,其变化速率为-21.1 h/10a。年平均风速呈较小的减弱趋势,减少速率仅为-0.08 m/s.10a。  相似文献   

15.
河间气象站迁站对比观测数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丽景  李海川 《安徽农业科学》2013,(14):6376-6379,6405
利用2012年河间国家一般气象站新旧站的气温、相对湿度、风、深层地温等资料,对河间气象站迁站观测数据进行统计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由于所使用仪器设备不同、站址周围环境不同、下垫面性质不同,造成观测数据有一定差异。新旧站月平均气温差值为-0.5~0℃,月平均最高气温差值为-0.4~0.2℃,月平均最低气温差值为-0.8~0℃,月极端最高气温差值为-1.1~0.6℃,月极端最低气温差值为-1.2~0.3℃,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新站均低于旧站,年极端最高气温新站高于旧站,年极端最低气温新站低于旧站;新旧站月平均相对湿度差值为2%~6%,月最小相对湿度差值为-4%~5%,年最小相对湿度新旧站相同;新旧站月2 min平均风速差值为-0.1~0.4 m/s,月最大风速差值为-1.2~2.2 m/s,月极大风速差值为-2.0~2.8 m/s,年最大风速新站与旧站基本相同,年极大风速新站比旧站明显偏大;年风向频率新站小于旧站,年最多风向新站为S,旧站为SSW;新旧站40 cm地温月平均差值为-1.1~2.5℃,80 cm地温月平均差值为-2.4~2.1℃,160 cm地温月平均差值为-2.5~2.7℃,320 cm地温月平均差值为-1.6~1.1℃,40、160 cm深层地温年平均温度新站均高于旧站,80、320 cm深层地温年平均温度新站低于旧站。  相似文献   

16.
基于WRF模式的短期风速预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永清  刘春生  张弛  王庆祥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8):3539-3541,3615
使用WRF模式对黑龙江省东部地区2009年7月~2010年6月期间的风速进行预报研究,并与测风塔70 m实测风速比较,分析模式的预报性能和误差大小。结果表明,测风塔实测年平均风速5.0 m/s,预报年平均风速为6.1 m/s,相关系数高达0.71,WRF模式能够很好地预报出风速的变化趋势;WRF模式准确地反映出实际风速的月变化趋势,除1月外,各月预报值均大于实测值,5和9月误差较大;预报风速与实测风速在各时刻相关性非常高,相关系数均在0.60以上,相对误差与均方根误差均是夜间大、白天小;WRF模式预报的主导风向与实测一致,但数值略小,对年风向频率具有较好的预报效果。  相似文献   

17.
张海军  陈彪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0):6033-6035
根据2005年1月20日至2月4日在柞水地区进行的大气边界层探测试验得到的资料,分析了该地区的低空风场随高度的垂直分布特征以及随时间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柞水地区冬季低空盛行风向随高度的变化明显,从地面到150 m高度内,盛行风从偏西北风逐渐转为偏东南风。而在150 m高度以上的大气层均为盛行偏东风或偏东南风。冬季低空平均风速随高度变化,在地面到100 m高度层风速随高度的增加变化较快,而在100 m以上的风速随高度的变化较小。风速随时间的分布,在11:00至14:00左右整层大气存在一个风速相对较小的区域,随后风速开始增大。在17:00至20:00左右整层大气存在一个风速相对较大的区域,在17:00 600 m高度左右风速达到最大,为2.3 m/s。  相似文献   

18.
许丽景  李海川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3):5839-5841,5918
利用2011年青县国家一般气象站新旧站的气温、相对湿度、风、深层地温等资料,对青县气象站迁站观测资料进行统计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由于新旧站址周围环境不同、下垫面性质不同,造成观测数据有一定差异。新旧站月平均气温差值为-0.2~0.2℃,月平均最高气温差值为-0.4~0.4℃,月平均最低气温差值为-0.4~0℃,月极端最高气温差值为-0.6~0.9℃,月极端最低气温差值为-1.9~0.9℃,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新旧站均相同,年平均最低气温新站略低于旧站;年极端最高气温新站高于旧站,年极端最低气温新站明显低于旧站。新旧站月平均相对湿度差值为-1%~5%,月最小相对湿度差值为-3%~3%,年最小相对湿度新站高于旧站。新旧站月2 min平均风速差值为0.5~1.2 m/s,月最大风速差值为2.5~3.7 m/s,月极大风速差值为1.3~5.1 m/s,年最大风速、年极大风速新站均比旧站偏大;年最多风向新站为SSW,而旧站为SW且年风向频率新站小于旧站。新旧站40 cm地温月平均差值为-1.3~1.9℃,80 cm地温月平均差值为-1.2~1.9℃,160 cm地温月平均差值为-2.0~1.8℃,320 cm地温月平均差值为-0.5~0.8℃,各深层地温年平均温度新站均高于旧站。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安徽省安庆地区2004~2008年低空风特征和规律进行研究。[方法]利用安庆站2004~2008年L波段雷达探空气象资料,从风速廓线图、风向玫瑰图分析安庆低空风的特征。[结果]地处长江中下游的安庆,受季风影响显著,风季节变化明显。近地层常年盛行东北风,年平均出现频率为34.6%,静风频率相对较高,年平均达18.5%,夏半年西南风频率显著增多;从700 m向高空逐层风向频率分布相对分散,至3 000 m高度以西风为主。从风速廓线图上反映700 m以下风速随高度显著增大,700~2 000 m风速随高度变化相对缓慢,冬季从2 000 m以上有风速急剧增大现象。[结论]总结出安徽省安庆地区近几年的风速廓线特征和风向频率特征,可为当地空气污染及气候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