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为了掌握人为干扰活动比较大的矿区啮齿动物组成,为有关部门预防鼠害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啮齿动物研究提供基础生物学资料,于2010年3~11月通过实地调查,利用夹日法结合已采集到的标本,并对文献进行综合整理.结果表明黑龙江东部矿区啮齿动物12种,隶属3目5科10属,占黑龙江省啮齿动物的40%,在动物区系组成上以古北界为主(83.33%);从捕获数量上来看以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为优势种,啮齿动物在居民点的密度大于林地,符合矿区生境特点.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黑龙江省东南部林区啮齿动物群落结构和数量季节变动规律,利用铗日法采集标本以及林业部门和各林场提供的数据,于2008年1月-2010年12月通过实地调查。结果表明,黑龙江东南部林区共有啮齿动物21种,隶属3目、8科、16属,占黑龙江省的70%。其中古北界17种(占80.95%),广布种4种(占19.05%),在动物区系组成上以古北界为主。季节变动夏季数量最高,春季最少。而年间变动较为稳定。在捕获的数量上看棕背鼠平(Clethrionomys rufocanus)为优势种。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黑龙江省牡丹江三道林场啮齿动物区系组成情况,为森林鼠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于2010年3月—2013年11月通过实地调查,利用铁夹及笼捕采集标本。结果表明:牡丹江三道林场共有啮齿动物14种,隶属3目6科12属,在区系组成上以古北界为主,从捕获的数量上看森林中以棕背鼠平(Clethrionomys rufocanus)、农田以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为优势种。鼠类数量的季节变动以夏季数量最高,冬季最少,而年间变动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4.
林区啮齿动物分布与生境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黑龙江省东南部林区人为干扰下啮齿动物生态分布与生境的关系,利用夹日法于2008年3月—2010年12月进行实地调查。结果表明,黑龙江东南部林区共有啮齿动物21种,隶属3目8科16属,占黑龙江省啮齿动物的70%,其中,古北界17种(占80.95%),广布种4种(占19.05%),在动物区系组成上以古北界为主,在捕获的数量上看棕背鼠平(Clethrionomys rufocanus)为优势种。在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中棕背鼠平的密度最大。灌丛中棕背鼠平和黑线姬鼠为主。沼泽湿地以东方田鼠为主。阔叶林以大林姬鼠为主。农田草地草甸以黑线姬鼠为主。在居民点附近以伴生种褐家鼠为主。这反映了它们对不同生境的选择倾向性。地面草本植物的覆盖度和丰富度对小型啮齿动物分布也起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5.
2002~2004年,在内蒙古阿拉善荒漠区选择4种不同干扰生境,在3个空间尺度上对啮齿动物群落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干扰和尺度下,荒漠啮齿动物群落格局具有明显差异。随着尺度的增大,不同干扰生境种类组成明显增加,优势种组成格局明显变化,开垦干扰下子午沙鼠在3个空间尺度上都为优势种;轮牧干扰下子午沙鼠只是在小尺度上占有优势,而小毛足鼠在2个较大空间尺度上始终为优势种;过牧干扰下同样子午沙鼠只是在小尺度上占有优势,而三趾跳鼠在2个较大空间尺度上始终为优势种;禁牧干扰下子午沙鼠和黑线仓鼠的优势地位在1hm2和10hm22个空间尺度上交替出现,但在40hm2空间尺度则同时成为优势种。在荒漠栖息地破碎化过程中,啮齿动物群落格局在不同空间尺度上受到了明显的影响。三趾跳鼠在群落中数量升高是荒漠生境开始破碎化的表现之一。  相似文献   

6.
江西啮齿动物区系及其与国内部分省(市)的异同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导江西啮齿动物2目6科23种,并对区系组成及其与国内其它省、市异同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江西啮齿动物以东洋界种占绝对优势,在啮齿动物地理区划上属华中区与华南区和西南区共有种多,而与东北区,蒙新区的共有种少;与国内11省、市作比较,则与浙江、福建共有种多,而与北京,黑龙江的共有种最少.本文还将23种啮齿动物分为六个生态类型,并指出田栖和家栖两个类型是防治的主攻对象.  相似文献   

7.
应用PCR方法调查实验大小鼠螺杆菌感染情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对上海地区实验大鼠、小鼠的螺杆菌携带情况进行调查,并用5种啮齿动物螺杆菌特异性16SrRNA基因引物对螺杆菌属阳性样品进一步鉴定,为我国实验动物微生物等级及监测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实验大鼠阳性率为70.3%(71/101),其中清洁级、SPF级分别为69.6%(48/69)和71.9%(23/32);实验小鼠阳性率为35.8%(126/352),其中清洁级、SPF级阳性率分别为51.5%(52/101)和29.5%(74/251)。5种啮齿动物螺杆菌特异性16SrRNA基因引物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在携带螺杆菌的107只小鼠及68只大鼠中,主要携带的是H.rodentium、H.hepaticus和H.bilis 3种。上海地区实验大、小鼠皆存在不同程度的螺杆菌感染,PCR法可用于实验大小鼠螺杆菌感染状况的初步调查和流行病学监测。  相似文献   

8.
开垦对功能相对脆弱的荒漠生态系统是重要的干扰,这种干扰往往导致栖息地破碎化,并对动植物群落产生强烈影响。作为荒漠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分,啮齿动物群落受到开垦干扰后对环境的响应及其群落中种群的生态对策,是荒漠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维持稳定的重要基础。2006~2011年,采用标志重捕法对内蒙古阿拉善荒漠区未开垦和开垦草地啮齿动物群落格局及其不同生态对策种群的数量组成进行了专门研究。目的(1)明确开垦干扰下啮齿动物群落格局时间尺度变化;(2)验证假设:人为干扰区(开垦区)啮齿动物群落中r?对策者占据优势,未干扰区(未开垦区)以K?对策者为主;(3)依据啮齿动物群落中不同生态对策种群的数量组成来判断群落所受干扰的程度。结果表明,开垦干扰降低了啮齿动物群落多样性,改变了群落中不同生态对策种群的数量组成,种群以r?对策者为优势;未开垦区啮齿动物群落中以K?对策种群为主。开垦区啮齿动物群落受到严重干扰。  相似文献   

9.
延安林区啮齿动物群落的聚类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运用组平均聚类法,以啮齿动物密度和生物量综合决定的重要值为数据,对延安林区啮齿类群落进行聚类分析.根据聚类结果,延安林区啮齿动物可划分为3个群落,人工林区达乌尔鼠兔Ochotona daurica 中华鼢鼠Myospalax fontanieri群落(群落A);自然次生林区大仓鼠Cricetulus triton 中华鼢鼠 大林姬鼠Apodemus peninsulae群落(群落B);林缘农田区中华鼢鼠 小家鼠Mus musculus 长尾仓鼠Cricetulus longicaudatus群落(群落C).结果较全面反映了群落的组成以及群落生境,群落多样性指数以群落A最高(1.8665),群落B次之(1.6516),群落C最低(1.2095).多样性分析表明,啮齿动物群落多样性和环境的复杂性与稳定性密切相关.图1表3参10  相似文献   

10.
采用PHP+MYSQL、IIS、B/S等数据库组件构建基于Web的甘肃啮齿动物信息数据库系统,完成了90种甘肃啮齿动物生态学信息数据库及相关资料的建设。该数据库包含啮齿动物天敌数据库、啮齿动物物种信息数据库、调查方法数据库、控制数据库和预测预报数据库。初步应用表明,该数据库系统在农业教学和生产实践中的有着广泛用途,可以为甘肃啮齿动物控制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1.
为了摸清农区鼠类种群组成及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并为其种群数量预测预报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分析1984-2010年贵州省30个县(市、区)农区鼠情监测结果表明,贵州省家栖鼠类和农田鼠类隶属2目(啮齿目、食虫目)3科(鼠科、仓鼠科、鼩鼱科)18种,主要集中于鼠科,占总种数的77.78%,在区系组成上以东洋界种类占绝对优势,占总种数的66.67%。褐家鼠、黄胸鼠为家栖鼠优势种,分别占总鼠数的51.26%、29.16%,小家鼠为常见种,占总鼠数的16.80%;黑线姬鼠为农田区(稻田、旱地)害鼠优势种,占总鼠数的62.57%,褐家鼠、黄胸鼠为常见种,分别占总鼠数的12.29%、14.73%,在部分地区为农田害鼠优势种,高山姬鼠为黔西北部分地区优势种。贵州省农区灭鼠的重点是黑线姬鼠、高山姬鼠、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5种害鼠,应将其列为贵州省主要的监测对象。住宅区混合鼠种种群数量明显高于农田区,种群数量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不同年度、不同时期、不同月份、不同季节种群数量存在明显差异。根据贵州省多年来的农区鼠害测报及防治实践,明确了农区鼠害监测及综合防治的技术路线,提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农区鼠害监测技术和综合防治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12.
余庆县农区鼠种组成及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贵州省余庆县1986~2010年农区鼠情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余庆县农区鼠类隶属2目(啮齿目、食虫目)3科(鼠科、仓鼠科、鼩鼱科)共7种。其中,褐家鼠为住宅区害鼠优势种,占总鼠数的84.83%;黑线姬鼠主要分布于稻田、旱地耕作区,分别占总鼠数的95.84%、87.43%,平均占总鼠数的92.10%,是余庆县农田害鼠优势种。不同年度混合鼠种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不同月份、不同季节种群数量存在明显差异,每年在5~6月和10~11月出现两个种群数量高峰期。  相似文献   

13.
贵州省1984—2010年农区鼠情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农区鼠类种群组成及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并为其种群数量预测预报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分析1984—2010年贵州省30个县(市、区)农区鼠情监测结果表明,贵州省家栖鼠类和农田鼠类隶属2目(啮齿目、食虫目)3科(鼠科、仓鼠科、鼩鼱科)18种,主要集中于鼠科,占总种数的77.78%,在区系组成上以东洋界种类占绝对优势,占总种数的66.67%。褐家鼠、黄胸鼠为家栖鼠优势种,分别占总鼠数的51.26%、29.16%,小家鼠为常见种,占总鼠数的16.80%;黑线姬鼠为农田区(稻田、旱地)害鼠优势种,占总鼠数的62.57%,褐家鼠、黄胸鼠为常见种,分别占总鼠数的12.29%、14.73%,在部分地区为农田害鼠优势种,高山姬鼠为黔西北部分地区优势种。贵州省农区灭鼠的重点是黑线姬鼠、高山姬鼠、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5种害鼠,应将其列为贵州省主要的监测对象。住宅区混合鼠种种群数量明显高于农田区,种群数量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不同年度、不同时期、不同月份、不同季节种群数量存在明显差异。根据贵州省多年来的农区鼠害测报及防治实践,明确了农区鼠害监测及综合防治的技术路线,提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农区鼠害监测技术和综合防治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14.
吉木萨尔县园林鼠类群落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5年8~11月,在新疆吉木萨尔县林木良种试验站,对园林鼠类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研究。在不同的生境选15个样地,以铗夜法将捕获的953只鼠作分类。经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该地鼠类群落由根田鼠(58.59%)、小家鼠(18.15%)、灰仓鼠(18.46%)、小林姬鼠(3.52%)、红尾沙鼠(0.80%)、草原兔尾鼠(0.48%)组成,可划分为根田鼠+灰仓鼠群落和小家鼠+灰仓鼠群落  相似文献   

15.
为给雷山县鼠类种群数量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对雷山县1985—2011年农区鼠情监测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雷山县农区鼠类隶属1目(啮齿目)2科(鼠科、仓鼠科)7种,其中,褐家鼠、黄胸鼠为住宅区害鼠优势种,分别占住宅区总鼠数的52.54%、29.49%,合计占82.03%;黑线姬鼠为稻田、旱地耕作区优势种,分别占稻田、旱地耕作区总鼠数的71.67%、49.89%,合计占60.67%。褐家鼠、黄胸鼠、黑线姬鼠是当地监测和防治的主要对象,住宅区混合鼠种种群数量明显高于稻田、旱地耕作区,随着时间的推移,混合鼠种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掌握青川县林地和农房区2种生境中鼠类群落结构及其动态,为防治灾后青川县鼠类暴发、农业鼠害发生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于2009年10月(秋)至2011年10月(秋),采用夹夜法对青川县林地和农房区2种生境中鼠类群落结构及其动态进行调查。【结果】在农房区和林地捕获的鼠类包括啮齿目(Rodentia)和鼩鼱目(Soricomorpha),共11个物种,分别为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大足鼠(Rattus nitidus)、黄胸鼠(Rattus tanezumi)、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小泡巨鼠(Leopoldamys edwardsi)、小家鼠(Mus musculus),龙姬鼠(Apodemus draco)、高山姬鼠(Apodemus chevrieri)、巢鼠(Micromys minutus)、黑腹绒鼠(Eothenomys melanogaster)、灰麝鼩(Crocidura attenuata)。在农房区,2010年4月以前,大足鼠是第一优势种,其相对密度呈下降趋势,2010年7月之后以家鼠为主,其中优势种黄胸鼠相对密度呈增长趋势,其余物种相对密度较低。在林地中,灰麝鼩和龙姬鼠是整个调查期间的优势种,其中龙姬鼠相对密度呈周期性变化;2010年4月以前,灰麝鼩为林地第一优势种,其种群相对密度呈下降趋势;2010年10月捕获了5种鼠类,其种群相对密度均达到当年峰值,并第一次捕获了小泡巨鼠和高山姬鼠,其后高山姬鼠成为林地优势种之一。相对林地而言,农房区鼠类群落多样性、均匀度、丰富度和优势度指数变化幅度较大。林地鼠类群落均匀度指数在2010年7月之前呈上升趋势,而后趋于稳定。2011年1月以后,林地鼠类群落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逐步上升,而群落优势度下降。【结论】灾后农房区鼠类群落结构变化较大:2009年10月,大足鼠和灰麝鼩相对密度较大,其后下降;2010年7月后家鼠成为农房区主要鼠类,优势种黄胸鼠相对密度呈上升趋势。林地中鼠类群落结构相对稳定,龙姬鼠相对密度呈周期性变化。应加强对农房区黄胸鼠等家鼠的防控,并长期进行害鼠种群动态的监测,掌握地震灾后青川鼠类群落动态,为鼠防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TBS技术监测及控制农田害鼠效果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2010~2011年在贵州省余庆县开展TBS技术监测及控制农田害鼠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共设置TBS围栏3个,捕获鼠类124只,鼠种种类有黑线姬鼠、褐家鼠、小家鼠、臭鼩4种,鼠种种类及鼠种组成与历年鼠夹法调查结果相吻合。每个TBS围栏平均捕鼠数为24.80只,前2~3个月的捕鼠数明显多于后5~6个月的捕鼠数。对玉米地、水稻田害鼠的控制效果为53.13%。TBS技术在农田害鼠防治中,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价值,并可用于开展鼠种普查和鼠情监测。  相似文献   

18.
三都县褐家鼠种群数量动态与繁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摸清褐家鼠种群数量发生动态及繁殖规律,采用每月定时、定点在住宅区调查,收集鼠类标本,分类鉴定,体外测量,记载性别、怀孕率、胎子数、睾丸下降率、繁殖指数等数据.通过对1990-2008年19年的系统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三都县住宅区害鼠以褐家鼠为优势种,占总鼠数的50.34%;褐家鼠不同季节均有发生,6月为种群数量最高峰,平均捕获率为3.76%;全年均可繁殖,在4月和10月出现2个繁殖高峰期,平均怀孕率为39.47%和28.46%;种群性比(♀/♂)为0.83.多年平均怀孕率为19.45%,平均胎仔数6.38只,多年平均睾丸下降率39.35%;不同年龄组种群繁殖力存在显著差异;每年春季(3月)和秋季(8-9月)是住宅区灭鼠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