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蚕是变温动物,它的生理作用经常受到饲育湿度的影响,其中与各种经济性状有深切连系的食下量,由于温度的高低而有很大的变化,所以夏秋蚕在高温时表现什么样的食桑行动是极有意味的养蚕方法重要研究课题,在这方面已有为数很多的成果,我介绍的就是这方面的情况。简单地说壮蚕4令和5令对湿度的敏感性颇为不同。4令蚕饲育在30℃温度的比饲育在22-23℃的令期经过显著缩短,而食下消化量并不减少,终究因为令期经过的缩短而  相似文献   

2.
基于稚蚕(1~3龄)的生理特点,对生活环境有其独特的要求.它与大蚕(4~5龄)的生活环境要求完全不同,小蚕对温度十分敏感,抗高温多湿的能力强.在80~82F°之下蚕儿新陈代谢旺盛,生长快,发育齐,体质强健.反之发育就不齐,减蚕率高,产茧量低.在多湿之下可保证桑叶新鲜,满足小蚕对营养和水分的要求.据调查蚁蚕食桑24小时后蚕体含水率从77%增加到85%.小蚕对空气的要求比壮蚕远远少得多,而对不良气体的抵抗力很弱.小蚕对桑叶质量的要求十分严格,尤其一龄蚕桑叶质量的优劣对蚕作安定和收成影响很大.小蚕对光线的直接影响不大,但光线的强弱,会使蚕儿趋向一  相似文献   

3.
试验利用人工饲料无菌饲育法,添食经表面消毒而无其他微生物污染的纯NPV,算出LD50值,以调查蚕体对NPV感染抵抗性与感染病毒前后饲育温度的关系。明确了接种病毒前,用33℃高温饲养,无论稚蚕期、壮蚕期,对NPV的感染抵抗性都有明显不良影响,而29℃较高温度在稚蚕期无甚影响,而在壮蚕期则有一定的影响。在5龄期经口接种病毒后的饲育温度,对蚕体的感染抵抗性也有影响,但没有接种病毒前的饲育温度影响大。壮蚕期眠中接触高温,次龄蚕对NPV感染抵抗性也会明显降低。另外,4龄起蚕在不同温度下行饥饿处理,其感染抵抗性的变化也随饥饿中温度的增高而增大,温度愈高,愈明显减弱。  相似文献   

4.
淳安县位于浙西山区,春蚕和晚中秋蚕小蚕期间都需要加温,特别是晚上气温更低,与小蚕期的生长发育要求相差较大.小蚕对高温多湿的抵抗力强,在适温适湿环境中饲养,蚕儿食桑活泼,发育齐一,体质强健,全茧量重、茧质优良.  相似文献   

5.
为了养蚕的规范化,研究了温度对壮蚕的生理及生产效应的影响。结果是:现行春用种杭7×杭8,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宽,在四龄期用70—85°F,五龄期用65—80°F,都能使蚕正常的生长发育,并达到一定产量。但要求稳产、高产,优质为目的的养蚕技术,则四、五龄期的饲育温度,均以75°F为中心最适宜。四龄期不同温度饲育,所造成龄期经过时间长短的差别,通过五龄期有自身发育调节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补偿这种差异。补偿作用食桑中大,眠中小。根据不同饲育温度的发育经过时间,用统计分析建立一元曲线回归方程,可以估算出发育经过时间。  相似文献   

6.
胡祚忠 《中国蚕业》2011,32(2):91-94
1 大蚕省力化饲育技术要点 4~5龄蚕通常称为大蚕。大蚕期蚕儿生长适宜温度为23~25℃,大蚕期的特点是对高温多湿和二氧化碳的抵抗力弱,食桑量大,排泄物多。大蚕饲养的重点是通风防闷,喂饱喂好,增强体质,促进丝腺发育成长,提高茧丝量。大蚕期一般采用条桑育,饲育形式可以采用蚕匾育、蚕台育、室内地面育或室外棚架育等。现将大蚕的饲养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对小蚕饲育温度用法不一,有的认为高温出高产。现行多丝量品种偏高温度饲育,虽能更好发挥它的优越性,但是否高温出高产,实有探讨的必要。为此,我们在1980年春期对现行品种小蚕不同的饲育温度进行了比较试验。  相似文献   

8.
莫嘉凌 《广西蚕业》2003,40(4):56-57
核多角体病是蓖麻蚕的一种主要病害。蚕儿食下病毒多角体后,在中肠碱性胃液的作用下,多角体溶解,释放出病毒粒子。这些病毒粒子首先在中肠上皮细胞内进行复制,进而侵入血细胞、脂肪细胞及真皮细胞,生殖腺膜细胞也有寄生。病重时,丝腺、神经细胞都有多角体形成。 蓖麻蚕核多角体病仅能水平传播,食下传染是本病的主要传染途径。感染病毒后,小蚕期经过3~4天,大蚕期经过5~7天发病死亡,死后蚕体变软。染病的蚕儿,食欲减退,发育迟缓,出现较多的小蚕、迟眠蚕、半蜕皮或不蜕皮蚕。蚕儿狂躁外爬,蚕体环节肿胀,节间膜发亮。重病蚕,背部及两侧气门处…  相似文献   

9.
第1 饲育环境蚕体周围的温度、湿度、光线、空气等等气象要素极大地影响蚕的生长发育,为了让蚕健康地发育,需要有适当的气象环境,这个环境随着蚕的发育时期和发育状态不同是要变化的.1.饲育温度蚕的发育温度范围随发育时期不同有所变化,大体上是7—40℃,一般随着温度增高呼吸置增加,脉膊数也增多,并且食下量、消化量也提高,代谢增进,发育生长加快。实用的温度范围是20~30℃,比此温度高或低都会产生代谢作用不均衡,蚕儿不健康。适温随蚕品种、蚕龄、蚕期、营养条件等不同而有差异,一般日本种、欧洲种比中国  相似文献   

10.
蚕种(卵)催青期(胚胎开始发育到变成蚁蚕)的经过日数几乎等于蚕儿孵化后开始食桑到熟蚕的经过日数的一半,从这里可以了解催青期的重要了。因为对蚕的胚胎不好好培养,当然会影响蚕儿的健康成长。这问题是老生常谈,可是不少蚕种场、站推广蚕种人员在高温季节对催青工作及蚕种运输工作上均没按规定技术措拖进行,待到蚕业生产出了问题,又不从这些方面去总结经验教训。现在发表李同志等这篇文章,藉以提起大家的注意,今后不应在催青工作上出问题了。  相似文献   

11.
针对2017年春季那坡县出现部分小蚕发育延迟、眠起不齐、弱小蚕和病蚕较多等共育欠佳的现象,进行调查分析和模拟试验。结果显示,因春期早晚温度较低,自然温度共育的或均出现小蚕发育延长、眠起不齐等现象;温度在24~28℃的,发育正常,眠起整齐。湿度为85%~95%共育点,发蚕到大蚕养殖户饲养至3~4龄时,部分农户的蚕开始发生僵病,发病率较高,个别严重的甚至无蚕上蔟;而湿度控制在70%~80%共育点,大蚕期僵病发病率明显降低,发病时间也延迟到5龄中后期。针对共育调查和模拟试验结果,分析了小蚕共育欠佳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为百色乃至全区其他蚕区春期小蚕共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看了《蚕业科学》五卷一期猷龙同志的"关于《齐民要术》所载桑、蚕品种的研究"一文,内引《齐民要术》上的一段话:"……少食荆桑,中与鲁桑,则有裂腹之患也"。猷龙同志解释道:"为什么贾思勰认为这样的安排会使蚕发生"裂腹之患"呢?可能是小蚕期用荆桑后蚕的发育快,蚕体较小,中蚕、大蚕期给予营养价值特别多的鲁桑后,引起蚕的肥大发育而增多不结茧蚕之故",对此,我有不同看法。我推测,可能是蚕体虚弱,感染了脓病,在壮蚕期,腹部体皮破裂而造成流脓汁的"裂腹",更接近字义一些。特提出,与作者商榷。  相似文献   

13.
<正> 达县南岳乡铁咀村10组,在县科委、县能源办、县丝绸公司的支持下,今年春蚕期利用农户的沼气热能进行升温补湿共育小蚕和照明,与去年同季用煤升温比较,节约225公斤。据测定:利用标准蚕房共育小蚕,温湿度保持均匀稳定,光线明暗一致,清洁卫生,无不良气体影响蚕儿呼吸,满足小蚕喜高温多湿生理特点需要,加之其他防病等工作跟上,蚕儿食桑旺盛,发育良好,眠起齐一,生长健壮,无病蚕发生。全龄经过较普通育缩短4天结茧,节省桑叶,减少劳力。全组参  相似文献   

14.
五龄蚕接触高温对生理效应及其数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近几年来,本省春蚕五龄期因高温袭击而造成蚕茧减产时有发生。养蚕生产中,一贯重视小蚕饲养管理,但对大蚕期小气候环境的调节不够重视。为探讨五龄蚕不同时期接触高温,对蚕的生长发育、抗病力、蚕茧茧质以及有关生理效应的影响,作为改善和提高五龄蚕饲养水平的参考,在1982年春季进行了本试验。结果表明:春蚕不论五龄期的前期、中期或后期,如果接触8小时以上的30℃高温,血液和肠液pH值上升,血液的过氧化氢酶活力下降,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家蚕生理适温下1~3龄在不同温区、4~5龄在自然温度条件下饲育的可行性,对苏·红×明·草(YS)(苏·红×明·草原种1~4龄人工饲料育5龄改桑叶育制成的杂交种)、苏·红×明·草、菁松×皓月进行了低温区、中温区、高温区的饲养试验,研究了在不同温区饲养的家蚕幼虫发育情况及强健性、产茧量等生产性能表现。结果表明:在家蚕生理适温下,在3个温区饲养对家蚕生长发育均影响不大,1~3龄各龄期及不同品种影响稍有不同,不同温区间食桑期1龄相差2~9 h, 2龄相差0~4 h, 3龄相差0~2 h;温度对苏·红×明·草系列比对菁松×皓月影响大;对各项经济指标影响无显著差异(苏·红×明·草的全茧量和茧层量除外);秋蚕期苏·红×明·草(YS)及苏·红×明·草的小蚕不同龄期最适饲育温度分别为1龄食桑期26.5~27.5℃、眠期25.5~26.5℃,2龄食桑期25.5~26.5℃、眠期25.0~26.0℃,3龄食桑期25.0~25.5℃、眠期24.5~25.0℃。菁松×皓月的小蚕不同龄期最适饲育温度分别为1龄食桑期27.0~28.0℃、眠期26.0~27.0℃,2龄食桑期26.0~27.0℃、眠期25.0~26.0℃,3龄食桑期25.0~26.0℃、眠期24.0~25.0℃。期望本试验能为云南省小蚕最适温共育大蚕自然温养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文章报告了江苏省如东县2018年秋蚕期桂优食一号蚕品种1~2龄人工饲料共育试验情况。试验种桂优食一号与对照种优食一号相比,全龄发育经过略短、发育整齐度略差,在眠蚕体重、公斤茧粒数、蚕茧产量、良蛹率等方面都与对照种优食一号表现出了相近的成绩,但50g鲜茧的干壳量低于对照,粒茧丝长较短,洁净略低,光折、烘折较大,茧丝纤度略粗。对该品种小蚕人工饲料共育效果有待今后进一步调查。  相似文献   

17.
秋蚕期气候异变、病虫害多、农药污染严重,难于饲养。因此,应根据秋蚕期的特点,掌握秋蚕期饲养的关键技术。1控制好蚕室温湿度必须尽量使蚕室保持好目的温湿度。小蚕最好控制在27~28℃的范围内饲养,尽量不超过29℃。日中遇高温时应以通风为主,如室外无风,蚕室中温度比气温高,为  相似文献   

18.
潘士祥 《北方蚕业》2001,22(3):45-45
在养蚕生产中,同批蚕往往发育不齐,出现弱小蚕,影响了蚕茧产量. 弱小蚕发生的原因: 1、收蚁结束时未撤掉蚕卵纸,致使未孵化的蚁蚕在后期陆续出壳后成为"小蚕”. 2、饲育温度偏低.特别是小蚕期温度低于25℃时,易造成蚕体瘦小不齐.  相似文献   

19.
梁秀玲 《广西蚕业》2002,39(1):26-26
春季养蚕广西一般是在 3月中旬至 4月上旬 (惊蛰至清明 ) ,这时候的气候特点是低温多湿 ,而蚕是属于变温动物 ,其体温随外界温度的变化而改变。蚕正常生长的适合温度范围是 2 0~ 30℃ ,在这范围内 ,温度越高 ,发育越快。超过 30℃发育的速度则反而缓慢。但是很多蚕农不知道温度低对蚕儿生长发育有影响 ,领回来的蚕种不进行人工加温补催青 ,而是放在自然温度中等待蚕种孵化 ,往往比正常适温催青的蚕种孵化时间推迟 5~ 7天 ,而且孵化不整齐 ,蚁体弱等。养蚕期间温度低于 2 0℃以下 ,也不加温 ,任蚕自然发育 ,使蚕期比正常经过延长 1倍至 2倍…  相似文献   

20.
秋蚕期气候异变、病虫害多、农药污染严重,难于饲养,其效益往往也不够稳定。因此,应根据晚秋蚕期的特点,掌握秋蚕期饲养的关键技术,从而达到优质高产。1控制好蚕室温湿度只有合理的温湿度,才能确保蚕儿生长发育的需要。因此,必须尽可能地使蚕室保持好目的温湿度。小蚕最好控制在27~28℃的范围内饲养,尽可能不超过29℃。日中遇高温时应以通风为主,如室外无风,蚕室中温度比气温高,为了降低蚕座温度,可利用风扇使空气流畅,加速蚕体水分的蒸发,降低体温。同时,谨防大蚕期蚕室温度过低抑制蚕儿食欲,进而影响绢丝腺的形成,出现结薄皮茧或不结茧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