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潛山县梅城公社利民大队1965年共种矮脚南特二百六十四点四六亩(占早稻面积的22.1%),总产十九万四千八百零六斤,平均亩产七百三十六点六斤,居全大队七个早稻品种产量的第一位。与几个良种比较:亩产比有芒早粳增产18.5%,比陆財号增产18%,比南特十六号也增产10.9%。其中十二亩,亩产超过千斤;一百二十亩,亩产超过八百斤。但也有少数田,由于栽培技术不当,亩产只有五、六百斤。現将一年来矮脚南特的  相似文献   

2.
在院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我院下放农场师生和农工,今年经过四个多月的苦战,认真的贯彻农业“八字宪法”,夺取了早稻丰收,繁植区67.78亩双季早稻,实收稻谷49841斤,平均单产735.3斤,(有芒早粳平均751斤,南特号726斤,莲塘早600斤。)比去年平均单产650斤增产13%,其中4.98亩有芒早粳平均亩产1102斤,比去年最高单产890斤增产23.8%。今年早稻的栽培措施,主要是:  相似文献   

3.
一我县今年推广八千一百一十一亩矮脚南特号,普遍获得增产,一般亩产在六百斤到八百斤,高的千斤以上,比其他早稻品种增产一到三成。根据我們調查和各地汇报,矮脚南特插到那里,那里增产。早稻一向高产的圩区白果公社双圩大队占圩生产队,今年插十亩三分,亩产平均高达一千零二十斤。天林公社金山大队胜利生产队,今年插十二亩三分,亩产九百五十六斤六两。丘陵地区  相似文献   

4.
位于太行山麓的山西省壶关县晋庄大队,在1965年大旱年份,又获得了第三个谷子丰收年。全大队共种谷子503.3亩,平均亩产643.5斤(包括间作14.1斤),比丰收的1964年增产8.9%。比1963年增产26.9%,比常年1962年增产65.4%。并出现了700斤以上的地块178.5亩,其中有6.91亩谷田平均亩产920.3斤,特别是有0.85亩谷田,平均亩产达到954斤,创造了当地谷田最高丰产新记录,为谷田大面积丰产树立了样板地块。  相似文献   

5.
湖北省,谷城县,庙滩乡,新气象五社,1958年种小麦703.48亩,平均亩产1,017斤,获得空前丰收,其中第一生产队100.85亩小麦,平均亩产1,443斤,并有1.5亩获得亩产5,467斤的高额丰产;第二生产队60.85亩小麦,平均亩产1,506斤,也有1.05亩达到亩产5,376斤。 当地年平均温度15℃左右,无霜期220天左  相似文献   

6.
广东潮汕技术能手由于树立了为革命种田的思想,自去年11月来百色农试站后,处处表现出不辞劳苦、敢想敢干和科学种田的风格。能手们栽培的早稻样板田2.002亩,总产2462.0斤,平均亩产1229.8斤,此去年早稻增产59%,创造了我站前所未有的高产纪录,大大推动了生产和试验。如我站跟班田1.28亩,总产1524.6斤,平均亩产1191.1  相似文献   

7.
黄冈农校的耕作区属于典型的黄土丘陵,历年来双季早稻单产没有突破700斤关,1965年种植早稻样板田16.14亩,全部选用矮杆型品种,实收总产16,404斤,平均单产1,016.4斤,其中矮脚南特14亩,平均单产1,019.3斤,珍珠矮2.14亩,单产997斤,并出了1,156.6斤的田块。 矮脚南特千斤高产的栽培技术是围绕着苗、蘖、穗、粒、重五个因素进行的。其中  相似文献   

8.
广东潮汕技术能手四人,今年在我站种了3.44亩早稻样板田。同时我站组织干部工人搞跟班田二亩,进行系统的跟班学习.由于能手的技术过得硬,他们对当地气候条件,土壤条件和病虫害发生规律等不够熟识的情况下,仍获得了高产,树立起样板。样板田3.44亩,平均亩产939.5斤,其中最高产的珍珠矮10号1.26亩,平均亩产1,050.8斤,破我站的最高纪录;其次广场矮73号1.09亩,平均亩产877斤,广选3号1.09亩,  相似文献   

9.
1965年黄冈专区早稻获得了丰收,尤以矮秆型品种中的矮脚南特产量更为突出。全区种矮脚南特9.3万亩,平均单产在800斤左右,比全区早稻平均单产增产3—4成,并出现了大量的千斤高产典型。如浠水十月大队1,101亩,单产1,010斤;鄂城新庙公社鷹山大队第七生产队19.63亩,单产1,034斤;新洲县农科所12.2亩,单产1,001.2斤;黄冈农校16.14亩,单产1,016.4斤;专区农科所51.63亩,单产1,079.9斤,最  相似文献   

10.
湖北光化县崔营乡幸福社在1957年冬播时全社抓住了小麦密植、精细整地保墒、多施肥料等增产措施,使全社小麦由1957年夏收2502亩单产218斤至1958年夏收2,314亩单产510斤,其中29亩高额丰产地平均亩产2,173斤7两,其中11亩平均亩产3,215斤,其中2亩平均亩产3,454斤。  相似文献   

11.
矮脚南特亩产千斤的经验与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65年我所在鄂城县新庙公社鷹山大队梁家湾生产队办了水稻高产样板田,种植早籼矮衔南特33.8亩(市亩,下同),平均单产933斤,其中亩产千斤以上的有19.63亩,平均单产达1,034斤。通过一年的生产实践,取得如下几点初步的经验和体会。 一、矮脚南特的高产特性  相似文献   

12.
我县小麦在去年丰收的基础上,今年又上了一层楼。全县十三个公社,社社增产,一千五百零一个小队,队队丰收。二十五万多亩小麦,平均单产六百九十一斤,总产一亿七千四百六十多万斤,比去年亩产六百二十二斤增长一成以上,比文化大革命前的一九六五年增长二点六倍。并涌现四个八百斤  相似文献   

13.
去年十一月,梧州专区请进潮汕农业技术能手101人,组成34个组,分驻专、县示范农场及八个县的重点社、队,传授水稻栽培经验,搞高产样板田。他们在当地党、政领导下,在广大群众的支持和帮助下,发扬为革命种田的艰苦奋斗精神,搞了80.2亩早稻样板田,平均亩产900.4斤,此当地一般生产田增产30—40%。其中有21.5亩,亩产  相似文献   

14.
常德专区今年普遍引种早粳青森五号(以下简称早粳),湖区各县要种得多一些。因为濱湖地区是水稻栽培的重点,自然条件比较优越,试种的信心很大,但对粳稻栽培还没摸到它的生长特性。为了提高产量,争取两季丰收,有的农业社在育秧和田间管理阶段,作到早播早插,插好田,插肥田,加强田间技术管理等一系列工作,因而获得产量高的如常德县河洑乡青林岗高级农业社3.52亩,每亩平均产量624斤。常德专区河洑农业试验站(以下简称我站)试种的30.17亩,平均每亩产量469斤,其中有两亩产量比较高的,每亩收干谷562斤;而早秈南特号719.26亩,每亩平均产量455.5斤,早粳  相似文献   

15.
来宾县平塘公社继去年取得棉粮双丰收之后,1965年大树高产样板,采取領导、技术人員、群众三结合,培育19.7亩早棉样板田,取得平均亩产皮棉121.6斤。其中第七生产队干部、社员和区农科院蹲点技术人員种的1.004亩样板田,创造了亩产皮棉201.54斤的高产纪录。棉花样板田促进了大面积增产,如平塘村七个  相似文献   

16.
我省是双季稻面积比重較大的水稻地区,1958年实种水稻2343.3万亩,双季稻占1082.12万亩,其中双季連作稻为707.76万亩。因此爭取連作稻的早晚兩季丰收,对我省水稻增产起重大的作用。1958年我省在早稻大丰收的胜利势形下,掀起了一个轟轟烈烈的晚稻超早稻运动,取得了連作晚稻空前大面积丰收,个別丰产田亩产达到1500—2000斤以上,有力地駁斥了連作晚稻低产論。据初步統計,1958年全省一季水稻(早稻或晚稻)亩产2000斥以上的有50多万亩。早晚兩季合計亩产2000斤以上的,约达400多  相似文献   

17.
湖北省潜江县竹市乡灯塔一社,在襄河边上,全社耕地3,091亩,其中有2,572亩,是河水中的泥沙所淤成的滩田,占耕地面积的85%。这类河滩田,土质很肥沃,枯水季节种庄稼,能够获得好收成。1958年该社在滩田种了402.6亩油菜,平均亩产151斤,种植面积比上年扩大1.7倍,单产提高53%,比附近垸田油菜产量高五成左右,并有78.2亩丰产片,平均每亩产量达到240斤,为合理利用滩田,争取油菜保收丰产,创造了良好范例。他们的经验,主要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1965年我所矮脚南特栽培面积45.73亩,占早稻总面积的94%,平均亩产906.8斤。其中塑料薄膜育秧的本田面积12.2亩,平均亩产1,001.2斤,产量最高的2.15亩,单产达1,077.6斤。现在初步分析总结如下: 一、叶色变化规律与产量及形态结构的关系 水稻叶色变化,与植株内部营养状态有关,是氮碳活动机能转化的外部反映。从  相似文献   

19.
湖北省,谷城县,沈湾乡先锋农业社1958年种小麦850亩,平均亩产1,128斤,获得了空前丰收。其中第四生产队,全队91.5亩小麦,平均亩产1,971斤,团支书徐道清培养的1.78亩丰产试验地更创造了亩产4,689斤13两的惊人的丰产记录。 丰产地的自然条件是:年平均温度14.9℃,1月份平均温度0.9℃,1957年10月小麦播种时月平均温度16.3℃,11月11℃。12月5.9℃,58年1月2.1℃,  相似文献   

20.
宾阳县1964年早稻种子田基本符合要求的有1,016亩。根据对芦圩、新桥等6个区36个生产队(农场)的调查,面积共103.89亩,平均亩产661.8斤,比一般生产大田高产。其主要的技术经验有两点:培育壮秧,合理密植种子田插单株,主要靠分蘖取得每亩总穗数。从1964年早稻种子田的调查结果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