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通过对正德304玉米不同密度的试验,结果表明,穗长、穗行数、行粒数、秃顶、单株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减少。但是产量随着密度的增高呈增加趋势,当密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产量开始降低,密度和产量呈现出抛物线状。密度55 500~63 000株/hm2时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倒伏。所以,正德303玉米最适宜的种植密度是48 000~52 500株/hm2。  相似文献   

2.
修丽  陈丽红  费瑶 《农业科技通讯》2018,557(5):157-158
近几年长春市农业科学院新品种繁育中试基地种植玉米制种“长单506”,为提高玉米制种的产量,增加单位种植户的经济效益,2015年在单位基地制种生产田进行了玉米长单506制种不同种植密度试验,以确定最佳种植密度,为大面积制种提供科学依据。试验结果表明,玉米制种“长单506”种植密度在9万株/hm 2时,其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3.
试验研究了2个密度5个品种对玉米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从而探索出5个品种最佳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4.
以德利农7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行距及密度对夏玉米产量及其相关因素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行距条件下,玉米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规律不一致。在60和70 cm行距下,玉米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穗数、千粒重和产量方差分析显示,行距、密度及行距与密度的交互效应均达极显著水平;穗粒数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仅有密度差异的处理达到显著水平。在75和80 cm行距处理下,玉米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行距75 cm、密度90 000株/hm~2处理的玉米产量最大。  相似文献   

5.
渭北旱地不同玉米品种栽培密度研究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品种的产量表现有显著影响,即种植密度越大,产量越高;玉米品种与种植密度互作效果明显,郑单958最佳种植密度为7.5万株/hm2,陕单609最佳种植密度为9.0万株/hm2。  相似文献   

6.
在一定种植密度范围内,玉米产量随密度而增加,因此只有合理的群体结构才能获取高产。本试验通过对春玉米群体高密度合理性的进一步探讨,找出适合我区玉米种植的最佳密度,从而获取最佳经济产量及生物产量,为指导大田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耗水和产量的影响,梳理和总结了近些年学界对玉米密植增产研究的主要结果,分析了种植密度对玉米耗水量的影响,归纳了现代玉米高密度种植的相关研究成果。研究表明,总体而言玉米高密种植减少了土壤蒸发,增加了植株蒸腾,但对于提高玉米种植密度是否增加了玉米耗水量,学界仍存在不同意见;玉米密植在提高群体产量同时,也增加了由于高密度导致产量降低的风险。为应对高密度种植下玉米产量的不稳定性,现代学者开始将种植密度与其他农艺措施结合。与此同时,现代研究从传统的特定环境下田间试验研究转向使用作物模型模拟不同环境下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旨在根据特定环境选择最适宜种植密度,在提高种植密度的同时,提高玉米单株产量,实现玉米的高产稳产。综上,将玉米密植种植与其他增产措施相结合和借助作物模型研究不同环境下玉米的最优种植密度是构建未来玉米增产稳产技术模式的重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随着玉米产量的不断提高,对种植密度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尤其土地流转种粮大户在玉米种植密度上无法掌握,特进行玉米不同种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空秆率增加、穗粒数减少、倒伏率加大,且在一定范围内玉米产量增加;建议郑单958的种植密度以6.00万~6.75万株/hm~2为宜。  相似文献   

9.
以德美亚3号为种植材料,分析在不同行距不同密度下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行距对玉米产量影响不明显,在同一行距下,随着密度的增加,玉米产量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在行距65cm、密度80000株/hm2时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0.
不同种植密度对夏玉米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郑单958为供试材料,设置7个种植密度,连续两年进行不同种植密度对夏玉米农艺性状和产量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增加,玉米株高、穗位高均增加,倒伏、倒折率亦增加,植株抗倒能力降低;玉米产量均表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但玉米产量获得最高值的种植密度两年份间有差异,2012年最适种植密度是75 000株/hm2,2013年度由于玉米倒伏倒折发生较重导致实际穗数降低,种植密度90 000株/hm2时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1.
高产大豆新品种吉育95选育报告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高产大豆新品种吉育95是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中心选育而成。其突出特点是高产、稳产、适宜性好,2007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3 013.5 kg/hm2,比对照增产16.4%。2006~2007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 700 kg/hm2,比对照增产9.6%。粗蛋白含量平均为37.93%、粗脂肪含量平均为21.27%。抗大豆花叶病毒病、大豆孢囊线虫病。  相似文献   

12.
石建福 《农学学报》2014,4(12):8-11
为了给大麦‘花22’茬口安排提供适宜的播期、播量组合,试验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6 个播期水平和5 个播量水平对崇明地区大麦主栽品种‘花22’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播量显著影响‘花22’产量及构成因素,播期11 月4 日、播量112.5~150 kg/hm2的产量相对较高,均在7500 kg/hm2以上。同时,相同播期的单位有效穗随播量增加而递增,相同播量则随播期推迟而递减,穗粒数随播期推迟和播量增加呈递减趋势,千粒重随着播期的推迟呈递增趋势,而随着播量的增加递减。因此,结合上海崇明地区实际种植情况,‘花22’播种时间以11 月4 日—14 日之间为宜,随着播期的推迟,产量呈下降趋势,播量以150 kg/hm2左右最佳,随播期推迟适当提高播量可以达到增产目的。  相似文献   

13.
水稻新品种辽星1号生产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新品种辽星1号具有很强的生产潜力,从北纬39°到北纬43°,安排了辽星1号品种与其它3个对照品种在4个不同纬度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4个不同纬度,辽星1号的产量结构没有发生很大变化,产量始终处于较高水平,均显著地高于对照品种.此外,稳定性分析与灰色关联度分析也表明辽星1号属于生产潜力很高的广适型品种.  相似文献   

14.
《吉林农业科学》2016,(2):97-98
"吉菜豆1号"是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植物研究所选育的菜豆新品种,本实验从种植密度、需肥种类、施肥量等方面研究对其产量的影响,旨在找出最佳的组合方式,为"吉菜豆1号"在吉林省的标准化栽培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连葱16号"是以"不育9701"为母本、"永光超级早生"为父本,杂交后代经6代系统选育而成的早熟黄皮洋葱新品种。该品种假茎倒伏期比早熟主栽品种"阳春黄"早2~3 d,球形指数0.85,鳞茎圆球形,单球质量335 g,产量78 137 kg/hm~2,适宜江苏及周边区域露地栽培。  相似文献   

16.
高产抗病籽瓜新品种SWBB-01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选育适宜新疆种植的高产抗病籽瓜品种.[方法]以母本XR3110与父本IR5106杂交,再以XR3110作为轮回亲本进行回交,对后代进行连续自交纯化选育而成,并进行多点品种比较试验及生产试验,确定其高产稳产适应性.[结果]在品比试验中,籽瓜新品种SWBB-01两年三点平均产量155.1 kg/667 m2,较新籽瓜1号(CK)增产13.39;,较SWBB-C增产11.85;,居第一位.在多点生产试验中,新品种SWBB-01平均产2 145.87 kg/667 m2,较CK增产14.57;,呈极显著水平,抗白粉病、枯萎病.[结论]SWBB-01在产量及病害抗性上表现突出,2010年10月通过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非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号:新登籽瓜2010年35号).命名为SWBB-01.适宜在新疆乌鲁木齐、昌吉、伊犁、巴音郭楞州等地及阿勒泰、塔城地区部分产区种植.  相似文献   

17.
以具有不同株型的优质高产谷子品种保213和济谷14为材料,安排了4个留苗密度(52.5、60、67.5和75株/m2)、5个施氮水平(0、4.5 g、9 g、13.5 g和18 g/m2)的裂裂区试验,系统比较了不同处理对产量相关性状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保213的产量显著优于济谷14。在试验范围内,不同氮肥处理对2品种的影响不显著,施氮量在9~13.5 g/m2可以满足高产需求;而不同密度对2品种有显著的影响,济谷14的适宜密度在60~67.5株/m2,而保213在52.5~60株/m2下产量较高。2品种单株成穗率均随密度的升高而降低;增加施肥量提高了济谷14的成穗率,但保213反而降低。2品种产量随收获穗数增加而提高,但济谷14的增产幅度大于保213。与松散型济谷14相比,紧凑型品种保213具有较强的抗倒伏性能,更适合于在高肥、高密下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8.
杂交豆2号选育及高产制种技术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杂交豆2号是利用"三系"法选育的大豆杂交种,不育系为JLCMS47A,恢复系为JLR2。杂交豆2号的主要特点是高产、稳产,品质较好,抗病性强。两年区试平均比对照增产22.7%,生产试验比对照增产14.3%。人工接种鉴定中抗大豆花叶病毒病和大豆灰斑病,田间自然诱发鉴定,对大豆花叶病毒病免疫、抗大豆灰斑病、抗大豆霜霉病、抗细菌性斑点病。子粒脂肪含量20.54%,蛋白质含量40.75%。杂交豆2号制种必须选择干旱少雨、有灌溉条件和天然昆虫群体多的地区进行。父母本错期播种,种植比例为1∶1或1∶2,密度为15~18万株/hm2。利用切叶蜂进行传粉,整个生育期严格去杂去劣,确保种子纯度。  相似文献   

19.
合理的种植密度有利于提高高粱的生产潜力。本试验为了阐明矮秆早熟高粱品种‘吉杂141’在佳木斯地区的合理播种密度,在大田试验条件下,设置了15、20、25、30、35万株/hm~2 4种播种密度,研究不同密度对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叶面积指数增加,叶绿素含量下降,株高差异不显著,穗长、穗粗逐渐下降,生物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千粒重和单穗重对产量影响最大,二者与产量均呈正相关关系。,产量可达到9 183.00 kg/hm2。为该品种在本地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在佳木斯地区,‘吉杂141’最适播种密度为20万株/hm~2。  相似文献   

20.
‘信粳1787’是信阳市农业科学院利用‘新1709’为母本,‘金粳787’为父本进行杂交,后代采用系谱法连续选择,历经5年8代选育而成。该品种在2017年和2018年区域试验中稻谷平均产量分别为8 790.0 kg·hm~(-2),9 124.5 kg·hm~(-2),比对照品种‘9优418’分别增产5.2%,4.4%;2019年生产试验,稻谷平均产量9 541.5 kg·hm~(-2),比对照品种‘9优418’增产6.77%。2017年和2018年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分别为1.75,2.5,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均为1级。该品种具有高产稳产、抗稻瘟病强等显著优点,应用前景好。2020年9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豫审稻20200005),2019年1月获农业部植物新品种权保护(品种权号:CNA20151574.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