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 毫秒
1.
以RS和GIS技术为支撑,以TM/ETM+为遥感数据源,结合DEM及土壤类型数据,并以西安市水土流失动态变化为研究对象,采用多源数据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提取了西安市1988,1997和2002年3个时相研究区的坡度、植被盖度、土地利用类型等因子,在确定土壤侵蚀解译标志的基础上,制作了土壤侵蚀空间分布图,并对土壤侵蚀数量特征、空间变化特征及其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1988—2002年14a间西安市微度侵蚀面积持续减少,中度以上侵蚀面积由1988年的26.83%上升为2002年的37.03%,呈明显的上升趋势。(2)1988—2002年14a间西安市空间侵蚀分布大格局变化较小,1997年相比1988年最明显的变化是城镇周围土壤侵蚀由微度向轻度发展;2002年轻中度范围较1988和1997年均有扩大,主要分布在白鹿原、少陵原及城市周边地带;(3)结合西安市水土流失空间变化特征,提出了坚持以生态环境恢复为目标的科学规划和综合治理等5项治理措施,为水土流失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重点生态功能区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价与分布研究—以贵州省雷山县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定量分析重点生态功能区雷山县水土流失敏感性现状,揭示其空间分布特征,识别出水土流失敏感性关键地域,也为县域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和生态环境治理提供理论依据,研究选取2010年10月覆盖雷山县全域的ALOS遥感影像和1∶50 000地形图等为数据源,通过地理空间信息技术(RS和GIS技术)结合使用,运用3D Analyst栅格计算功能,提取雷山县DEM、坡度、坡向和土地利用等主要因子,运用ENVI软件,结合归一化植被指数模型,获取植被覆盖度,运用ArcMap空间叠加分析方法,划分出水土流失敏感性等级,得到研究区水土流失敏感性空间分布情况。结果表明,雷山县轻度及以上水土流失敏感性区域面积812.29km2,占总面积的67.45%,水土流失敏感性以轻度为主;强烈以上等级占总面积5.96%,所占面积小;同时研究区不同高程、坡向、坡度和植被覆盖度等级与水土流失敏感性之间存在显著关系,即轻度以上的水土流失敏感性区域面积出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单峰分布;水土流失敏感性区域主要出现在高程为800~1 400m范围内,坡向为东南和西北,坡度为15°~35°,植被覆盖度在30%~45%的区域。 相似文献
3.
江苏省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是提高水土流失防治成效的重要途径。在江苏省水土流失现状综合调查的基础上,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利用ArcGIS等技术手段,科学合理地进行了新一轮江苏省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获得了江苏省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成果图。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包括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面积35 929km2,占江苏省总面积34.96%。其中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面积21 934km2,占江苏省总面积21.32%,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面积13995km2,占江苏省总面积13.64%。 相似文献
4.
在国家、省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的基础上,以乡镇为基本划分单元,利用GIS技术,分析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特点,采用定量、定性结合的方法,提出林草地占地率、集中连片面积、侵蚀强度和侵蚀类型等重点防治区划分指标,构建了白银市市级重点防治区划分指标体系,并对重点水土流失区域进行划分,共划分出昌林山、寿鹿山等10处水土流失重点... 相似文献
5.
为了服务于垦区水土保持规划,以农牧场为基本单元,以水土流失现状分析为基础,充分与国家级、黑龙江省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相衔接,突出垦区分布特点,以定性指标为主,结合定量指标进行合理调整,最终确定了垦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结果。垦区下辖的105个农牧场属于垦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其中:重点预防区包括49个农牧场,进一步划分为北部低山丘陵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东部三江平原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重点治理区包括56个农牧场,进一步划分为西部漫川漫岗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和东部低山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 相似文献
6.
7.
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的水土保持法规定了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制度,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划定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在介绍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的目的、意义的基础上,就划分时应遵循的原则、划分方案的选择进行了论述,给出了推荐方案,并对县级、省级和国家级的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的大致范围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8.
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的划分是水土保持规划的基础。以嘉峪关市为例,以村为基本划分单元,利用GIS技术,采用定量、定性结合的方法,提出植被覆盖度、土壤侵蚀强度、敏感性指标(敏感区)等划分指标,构建了嘉峪关市市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指标体系,并对重点水土流失区域进行划分,共划分出草湖国家湿地公园、西戈壁公益林等4个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以及嘉西光伏产业园、嘉峪关城区外围等2个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 相似文献
9.
小流域侵蚀产沙空间分布的模拟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小流域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基本单元,研究其侵蚀产沙的空间分布,对于水土保护措施的实施,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模拟试验,首次将REE示踪法引入到小流域侵蚀产沙的空间分布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小流域侵蚀产沙的空间分布与小流域的沟道发育有着本质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11.
利用137Cs示踪技术,研究了宁南黄土高原阳洼流域土壤137Cs的空间分布和侵蚀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流域137Cs背景值为1 966.99 Bq/m2,流域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137Cs比活度不同,且有比较明显的137Cs比活度分异.流域内林草地土壤剖面137Cs呈现指数分布模式,坡耕地剖面的137Cs则呈均匀分布模式.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137Cs的面积活度表现为沟台>林草地>农耕坡地,其中农耕坡地、沟台地土壤侵蚀、沉积表现出较大的变异,变异系数达65%以上.阳洼流域土壤侵蚀模数与137Cs比活度呈现出相反的分布趋势,但都明显具有斑块状和条带状分布的特点.流域土壤以中、强度侵蚀为主,中、强度侵蚀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46%,在流域土壤侵蚀防治中坡耕地仍是治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三江源是“中华水塔”和中国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探讨三江源国家公园土壤侵蚀分布规律,为实施生态保护政策及三江源国家公园水土保持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中国土壤流失方程(CSLE)、风力侵蚀模型和冻融侵蚀强度评价模型,采用叠加分析的方法,分析三江源国家公园土壤侵蚀状况及其在不同空间和下垫面的分布特征。[结果] 2020年公园土壤侵蚀面积2.64×104 km2,黄河源园区是土壤侵蚀分布最广泛的园区,而长江源园区土壤侵蚀相对严重;70%的水力侵蚀面积分布在地下冰发育带(海拔4 900 m以上),85%的风力侵蚀面积分布在地下冰发育带以下区域(海拔4 900 m以下),不同海拔高度区域土壤侵蚀及其分布差异显著;坡度5°及以下区域风力侵蚀面积比例达60%,是风力侵蚀相对集中分布区;水力侵蚀相对集中分布在8°~25°区域,水力侵蚀面积比例达75%,均是水土流失综合防治的重点区域;草地面积比例近80%,低覆盖、中低覆盖草地土壤侵蚀相对集中分布,沙地、裸土地的土壤侵蚀问题相对严重,值得重点关注。[结论] 三江源国家公园水力侵蚀主要分布在海拔4 900 m以上地下冰发育带,8°~35°的中低覆盖以下草地,占水力侵蚀面积的2/3左右;风力侵蚀主要集中分布在4 200~4 900 m,≤5°的中覆盖度以下草地。 相似文献
13.
基于GIS与RUSLE的榆林市土壤侵蚀空间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3S技术,采用美国通用的水土流失方程(RUSLE),对榆林市2001和2010年的土壤侵蚀状况及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榆林市2001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4411 t/(km2·a),年均侵蚀总量为1.93×108t;2010年的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6237 t/(km2·a),年均侵蚀总量为2.72×108t。2001-2010年榆林市各区县的土壤侵蚀变化状况有着明显的空间差异,府谷、神木、榆阳、横山、靖边、佳县和子洲7个区县的土壤侵蚀类型发生了由中强度向高强度侵蚀的转化,土壤状况不断恶化。而定边、米脂、吴堡、绥德和清涧5县的土壤侵蚀类型由高强度向低强度侵蚀转变,水土流失状况得到有效遏制。 相似文献
14.
直方图是数字图像的重要特征之一,直方图相似度代表了两幅图像特征分布之间的相似程度。该文对土壤侵蚀强度的空间分布直方图与地貌海拔、坡度以及坡向分布直方图进行了相似度计算。研究表明:坡度和坡向的空间分布与土壤侵蚀强度的空间分布较一致;土壤侵蚀微度、轻度和中度与海拔空间分布较一致;土壤侵蚀强烈及以上空间分布与海拔空间分布不一致;土壤侵蚀海拔特征空间分布反映了土壤侵蚀的特有性质,坡度能部分反映侵蚀特征,而坡向特征几乎是地貌自身性质的反映。研究成果可为更深入地认识土壤侵蚀空间分布规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大理河流域土壤侵蚀空间分布的地貌特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GIS为平台,结合第2次遥感调查黄土高原土壤侵蚀数据库,对大理河流域土壤侵蚀空间分布的地貌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水力侵蚀是大理河流域土壤侵蚀的主要形式。各种强度水力侵蚀空间分布的高程特征呈现峰值现象,其中强度以上水力侵蚀面积集中分布于1 240 m高程左右。各种强度水力侵蚀的面积比重,随着坡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25°左右存在一个侵蚀临界坡度。临界坡度值随着侵蚀强度的增强而增大。坡向特征呈现双峰现象,其中东北与西南坡向是大理河流域的优势坡向,强度以上水力侵蚀在东北坡向的分布比重大于西南坡向。大理河流域土壤侵蚀存在一个30 m左右临界起伏度。土壤侵蚀强度的变化对起伏度的变化不敏感。此结论为进一步研究流域水土流失动态模拟与区域生态环境长期演变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角度。 相似文献
16.
坡面土壤侵蚀空间分异特征的磁性示踪法和侵蚀针法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磁性示踪法和侵蚀针法相结合的方法,在自然降雨条件下对比研究了不同坡度坡面土壤侵蚀的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磁性示踪法和侵蚀针法均能够有效的指示出在降雨过程中坡面土壤发生剥蚀和沉积的空间分布规律。两种方法的试验结果一致表明,在距坡顶0-200cm的范围内为净侵蚀区,坡面坡度越大受到的侵蚀越严重。坡面中下部(距坡顶200-500cm)侵蚀沉积分布受坡度影响较大,随着坡度的增大,坡面中下部的沉积分布下移,并且净沉积量减少,净剥蚀量增加。5°坡面中下部以泥沙的沉积为主,且在中部沉积量达到最大值;10°和15°坡面的中部和坡脚处以侵蚀为主,沉积主要发生在距坡顶300-400cm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17.
[目的]确定水土流失优先保护区和需要生态修复的区域,为龙门山的生态环境治理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方法]主要考虑降水、土壤侵蚀和地形起伏和植被覆盖等通用土壤流失方程中的水土流失影响因子,对龙门山地区水土流失敏感性进行辨识,并借助于3S技术强大的空间数据采集和分析功能,计算水土流失敏感性综合得分值,按照ArcGIS自然断点分类方法将水土流失敏感性分为不敏感区、较敏感区、低度敏感区、中度敏感区和极敏感区5个等级。[结果]龙门山东部山前丘陵地区,人类活动频繁,水土流失敏感性最强,占总面积的34.12%;中部中海拔山地区域,水土流失敏感性次之,占总面积的28.30%;西部山区,水土流失敏感性最低,所占面积比重较小,为13.65%。[结论]龙门山地区水土流失敏感性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异特点,人类活动频繁,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强烈,水土流失敏感性最强,人类活动是加剧龙门山地区水土流失敏感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城市型县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复核划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城市型县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复核划分进行研究,为县级水土流失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支持。[方法]采用eCognition,ArcGIS提取土地利用现状、水土流失强度、林草覆盖率等关键因子,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结合的方法,对兰州市西固区"两区(重点预防区、重点治理区)"划分进行研究。[结果]城市型"两区"划分具有辖区面积小,人口多,经济发达,一产比重小,土地利用碎块化,水土流失严重和潜在危害大等特性,确定了"两区"划分的定性和定量指标,将西固区划分为2个重点预防区和2个重点治理区。[结论]在城市周边丘陵区加大水土流失防治力度,遏制其对下游城区的危害;在深山降雨较好地区,进行封禁治理和生态植被自然修复;发展设施农业,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