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籼型水稻温敏核不育系安湘S研究与应用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武强 《中国农学通报》2008,24(10):106-109
提 要: 安湘S(原名1356S)是以安农S-1不育基因源为供体国内第一批育成的实用型籼型温敏两用核不育系, 是目前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少数几个两用核不育系之一。本文对安湘S的育性温光反应特性、遗传模式、广亲和性及生理生化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简要概括了安湘S在两系法杂交水稻育种中的利用情况,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以光敏核不育系农垦58S及其衍生的光敏核不育系7001S、温敏核不育系W6154S、增矮64S,以及温敏核不育系安农S-1及其衍生的温敏核不育系810S、安湘S、香125S为材料进行相互杂交,在长日高温条件下观察F1的育性,根据其可育性和不育性确定核不育基因的等位性。结果表明:7001S、W6154S、培矮64S与核不育基因供体农垦58S之间有等位点的核不育基因;但温敏核不育系W6154S与培矮64S之间,不具等位点的温敏核不育基因。该结果说明光敏核不育系农垦58S至少存在一对光敏核不育基因和两对温敏核不育基因,而且各对温敏核不育基因可独立遗传,在夏季高温条件下其不育性得到充分表达。安农S-1与其衍生的不育系之间以及衍生的不育系与不育系之间都具有等位点的温敏核不育基因。农垦58S及衍生的核不育系与安农S-1及衍生的核不育系之间没有等位点的核不育基因。  相似文献   

3.
天安S是湖南奥谱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Y58S为母本,与自选较高世代重穗型籼粳交种质材料525-12-56(粳730/抗520//H 262/多系1号)杂交,通过安徽合肥与海南三亚加代种植定向选择、人工与自然低温生态加压育性筛选及加强稻瘟病抗性鉴定等技术途径,育成的早熟型优质抗病光温敏核不育系,2015年参加安徽省光温敏核不育系育性鉴定.天安S具有育性稳定,育性转换临界温度较低,所配组合均具有熟期较早,植株矮壮,茎杆中粗,叶片窄、短、挺直,分蘖力较强,抽穗整齐,后期落色好,且植株较矮,耐肥抗倒力强,田间病虫发生少,作晚稻种植表现耐低温能力较强,结实率较高,产量优势较同熟期主栽品种明显.2016年5月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鉴定.  相似文献   

4.
于2012-2013年利用自然冷水源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对2个遗传背景完全相同的同一温敏型两用籼型核不育系水稻进行不同水温处理;利用2个处理群体抽穗时间差,通过育性镜检等,实现核心种子的生产。研究了奥龙1S在自然冷水源条件下的提纯繁殖技术。  相似文献   

5.
水稻低温敏两用核不育系陆18S冷灌繁殖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水稻低温敏两用核不育系陆18S春繁冷灌的基地选择,冷水灌溉的水温、水深、水流量、冷灌时期、每日冷灌时间以及防杂保纯等主要操作技术,春繁冷灌单产一般稳定在3000kg/hm2以上,最高可达5100kg/hm2.  相似文献   

6.
于2012 -2013年利用自然冷水源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对2个遗传背景完全相同的同一温敏型两用耘型核不育系水稻进行不同水温处理;利用2个处理群体抽穗时间差,通过育性镜检等,实现核心种子的生产。研究了奥龙1S在自然冷水源条件下的提纯繁殖技术。  相似文献   

7.
针对光温敏核不育系选育上存在的问题和难点,考虑其实用性,提出了光温敏核不育系选育策略。  相似文献   

8.
对6311 S和珍汕97 A分批播种比较试验和开花习性及对“920”的敏感性研究表明:6311 S播种至抽穗始期80 d,比珍汕97 A长12~16 d;主茎总叶数14.6叶,比珍汕97A多1.7叶;植株较高,分蘖中等,穗型大,单株颖花数多;开花习性、花时、柱头外露率等相当于珍汕97A;对“920”反应比珍汕97 A敏感.因此,6311 S制种特性优于珍汕97 A组合.  相似文献   

9.
为了提高6两优9366制种产量和质量,研究了贵州温敏核不育系6311S系列组合高产优质制种技术规程,对6311S系列组合制种基地选择,育秧,移栽,大田肥水管理,花期预测和调整,“920”喷施,除杂保纯,病虫害防治,收获等技术环节进行了规范.并在大面积制种应用中产量达到3.75 t/hm2以上,验收产量达到4.74 t/hm2.  相似文献   

10.
曹立勇  钱前 《作物学报》1999,25(1):44-49
带标记的光-温敏核不育在制种后对其F1能籍标记性状在苗期检出假杂种,减少在生产应用中的风险。本研究采用中国水稻研究所保存的一份带紫叶标记的籼型紫叶稻和湖北省农科院粮作所育成的温敏核不育系W6154S杂交。  相似文献   

11.
基于GIS的农业面源污染风险评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满足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实际需要,建立一种农业面源污染风险评估方法。该方法以农业面源污染风险影响因素分析为基础,建立面向农业面源污染风险评估的GIS空间分析模型,在GIS支持下,实现模型所需数据的提取及分析运算,获得多尺度农业面源污染风险程度分布图,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提供工作目标区。以杭埠河流域为样区进行模型应用,获得了较精确的计算结果;农业面源污染风险评估方法对监测地区基础数据要求不高,是一种可行的污染监测新途径。  相似文献   

12.
人工湿地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工湿地具有相当显著的生态环境效益,不仅可作为自然湿地在量上的有效补充,更可缓解现存自然湿地所受到的威胁和环境压力,是湿地保育的有力措施。通过查阅大量资料探求人工湿地相关问题,对其研究现状进行归纳、阐述,分析人工湿地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农业非点源污染是导致流域水质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笔者选择了辽河源区域作为研究目标,重点研究辽河流域的小型水系,使用所处位置的土地状况以及日降雨量数据,基于长期水文影响评价模型L-THIA,以GIS空间分析技术为平台,对研究区的总氮、硝态氮、总磷、COD和可溶磷5种非点源污染物的污染输出负荷进行估算,并分析了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总氮、硝态氮和总磷3种污染物的单位网格污染物输出负荷的空间分布较为一致,可溶磷和COD污染输出负荷分布各有特点。区内的农用地域污染一般都是农田抑或是村里闲置的土地。经研究发现,越是干旱的区域会使得调查数据分布影响越大,对总氮、硝态氮和总磷的贡献率分别达到了82.57%、80.02%和92.92%,村镇用地对可溶磷的污染负荷分布影响最大,而水田对COD污染输出负荷作用明显。根据不同污染物输出负荷并结合土地利用现状,采用GIS空间叠加和融合技术,将研究区划分为4个非点源污染控制区,分区结果能够为非点源污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贵州喀斯特区域农村面源污染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旨在总结贵州喀斯特区域地理特征与农村面源污染情况及治理现状,为今后贵州面源污染的治理提供建议与参考。通过分析贵州喀斯特区域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的现有技术,并逐一分析其在贵州面源污染治理中的可行性,提出影响面源污染治理的关键因素。总结发现,贵州省喀斯特区域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正面临一个非常严峻的挑战,紧关贵州农业生产发展、生态发展建设、环境卫生等及长江和珠江下游居民的用水安全。该研究得出,贵州受地理环境限制,天然耕作条件和生活环境十分有限;现今工业化进程的稳步进行,城乡环保资源分布不均衡,以及人口的增加已成为影响贵州农村面源污染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5.
基于文献计量的巢湖农业面源污染概况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巢湖农业面源污染的研究进展,明确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热点,以CNKI、维普、SCOPUS数据库为基础,采用文献计量的方法对巢湖农业面源污染主题的文献进行检索。结果表明:巢湖流域治理方向的发文量最多,其中大多数是从源头控制、中间拦截、末尾治理定性叙述的,模型和现状的关注度也比较高,主要参考国外通用模型进行验证及负荷估算等。安徽农业大学和合肥工业大学等机构为巢湖该领域发展做出很大贡献;马友华团队等是该领域的核心团队,主要发文期刊有《中国农学通报》、《安徽农学通报》、《水土保持学报》、《环境科学学报》等。由此发现,巢湖流域的研究热点集中在治理方向,其中定性叙述治理措施文献偏多,定量研究治理效果和生态补偿标准的确定是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模型的创新性有待于提高。  相似文献   

16.
针对中国农村分布分散、资金短缺,缺乏污水处理专业人员,而农村污水处理又是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这一现状,笔者研究升流式厌氧生物滤池(UAF)与温室型人工湿地组合工艺低气温下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运行特点及效果。结果表明:UAF的最佳水力停留时间(HRT)为12 h,容积负荷0.632~0.936 kg/(m3?d),COD的平均去除率为56%,室外气温在-5~10℃(冬春),温室型人工湿地的最佳HRT为3天,组合工艺COD总去除率平均为75%,BOD5总去除率平均达到84%,SS总去除率平均不低于93%,氨氮总去除率平均为63%,TP总去除率平均为46%,出水水质除TP外均满足GB 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1级B标准。该工艺具有低能耗、低投资、低运行费用、运行维护简单等优点,适合作为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工艺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遥感作为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研究方法,主要是因为遥感具有尺度大、效率高、可重复性强、经济性好等一系列特有的优点,遥感与传统的研究方法相结合具有实际的应用。介绍了遥感在农业面源污染监测、估算和评价以及预报预测中的研究应用。遥感在农业面源污染监测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利用遥感对农业面源污染进行调查、农田水体污染和农田土壤污染进行监测。利用遥感来获取农业面源污染中的水文、土地、地形、气象和农业生产活动5大类重要数据,对水环境进行监测和评价主要是通过水体及其污染物的光谱特性,遥感对农田的地表光谱进行观测,能够了解农田土壤污染的来源、性状和程度。而遥感与模型和GIS结合能够对农业面源污染进行定量估算,也能够对农业面源污染内部的复杂规律进行评价研究,"3S"技术在农业面源污染模型中的集成应用,使得模型和各种管理措施两者能够相结合,用于非点源污染的预测预报,为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农业非点源污染国内外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农业非点源污染正日益成为水体富营养化最主要的污染源,并已成为当前限制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笔者从农业非点源污染物迁移转化机制、非点源污染物的防控机制、非点源污染模型模拟、农业非点源污染研究中的尺度问题等方面对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了论述。提出我国非点源污染研究需在以下方面有所加强:(1)非点源污染物耦合作用下的运移;(2)转化机理及其界面行为过程机制研究;(3)不同空间尺度和格局农业非点源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4)适合我国不同区域特色的非点源污染机理模型研究。  相似文献   

19.
四川省农村生活非点源污染负荷估算及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旨在明确现阶段四川省农村生活非点源污染状况,及对农村生活非点源污染控制提供依据。笔者依托输出系数模型,考虑农村生活垃圾、生活废水和人体粪尿污染物三方面,从污染物产生、输出到入河三阶段建立了农村生活非点源污染负荷估算模型。在模型支撑下,估算了2012年四川省各地级市(州)农村生活非点源污染物中TN(总氮)、TP(总磷)和COD(化学需氧量)的负荷量,并对TN、TP和COD的负荷总量、来源比例进行分析,同时结合地表水三级水质标准(GB 3838—2002),计算了农村生活非点源污染中TN、TP和COD的入河贡献率。结果显示四川省农村生活非点源产生负荷 TN 421070 t,TP 91122 t,COD 2023186 t;输出负荷TN 120675 t,TP 26298 t,COD 419969 t;入河负荷TN 44499 t,TP 5780 t,COD 142049 t。各地市州中,南充、达州和成都产生、输出负荷最大;宜宾、南充和达州入河量最大。全省农村生活非点源污染TN、TP和COD的入河贡献率总体不大,仅遂宁、内江入河TN负荷对水体污染的贡献率超过地表水三级水质标准100%。随经济发展,四川省农村生活非点源污染部分区域较为严重,对其控制不容忽视。研究采用的方法可为其它区域的农村生活非点源污染负荷估算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为解决新疆区域内日益突出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促进其新农村建设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本研究首先介绍新疆植棉区概况,了解棉花生产在新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然后通过分析新疆棉花生产面源污染的现状及问题,对新疆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各理论模式进行比较分析,找出最适合新疆的防控模式,最后提出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