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北稻区不同秸秆还田模式机具作业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秸秆还田是培肥地力、增产增效的重要方式。东北稻区存在秸秆量大、收获时秸秆含水率低、切碎抛撒难等问题,既影响秸秆还田质量,又进一步影响后期耕整地和插秧作业质量,亟需研究适用于东北稻区的机械化秸秆还田模式,改善秸秆还田和耕整地作业质量,支撑水稻秸秆还田技术的应用。本研究在黑龙江省七星农场开展机械化秸秆还田试验,共设4种模式,即:对照CK(秸秆不还田,秋翻+春搅浆)、还田处理1(秸秆还田,秋翻+春搅浆)、还田处理2(秸秆还田,秋翻、秋旋+春平地)、还田处理3(秸秆还田,秋旋埋+春平地)。试验选取不同模式各作业环节的配套机具,并监测不同模式的秸秆还田和耕整地机具作业效果。2年的试验检测表明,3种秸秆还田模式均能实现秸秆全量还田,并满足水稻插秧前的地表作业要求,能够保证正常的插秧作业和水稻返青。其中,还田处理3的综合还田效果相对最优,能实现较好的地表平整度、泥浆度和植被覆盖率;还田处理2与还田处理1相比,增加秋季旋耕作业,春季改用无动力平地作业,2年的数据尚未显示能显著改善插秧前地表状况。  相似文献   

2.
我国机械化秸秆还田联合作业机的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阐述了我国机械化秸秆还田联合作业机具的研究现状,针对几种不同类型秸秆还田联合作业机的结构、性能和特点进行了介绍分析,提出了现今已有的秸秆还田联合作业机具所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当前秸秆还田新技术,设计了快速腐熟秸秆还田机,指出了我国机械化秸秆还田联合作业机今后的研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为做好水稻秸秆禁烧和秸秆机械化还田工作,沛县积极探索水稻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的技术路线。文章分析总结了深翻深埋、复式作业、旋耕作业、套播免耕作业秸秆机械化还田的技术路线、作业要求、机具配置、适用范围及其优缺点。  相似文献   

4.
由于我国秸秆综合利用尚未进入工业化阶段,而秸秆机械化还田是一条能大批量处理剩余秸秆最快捷有效的途径,现阶段防止秸秆焚烧的最有效手段,当前秸秆综合利用的主要方式之一;因此,秸秆机械化还田引起各级政府及农机部门的重视。通过近几年的推广宣传、试验示范引导,老百姓基本已意识到秸秆还田的重要性及秸秆还田的好处,在各级政府部门的推动下,各地都扎实地开展秸秆机械化还田工作,取得一些成效。然而,笔者通过调研发现:由于受作业机具、作业成本、作业习惯、工艺技术路线等条件的限制,仍有许多老百姓对秸秆机械化还田的积极性不高。  相似文献   

5.
整秆还田的好处(1)机械化整秆还田能够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蓄水保墒能力,提高地温,促进作物生长,提高土地产出率,平均每hm2(公顷)增产粮食600kg(公斤)。(2)由于一次进地可同时完成还田和秋耕2项作业;减少了1次田间作业,故节省了机具购置资...  相似文献   

6.
1.认清主攻目标大面积实施机械化两茬平作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①时间紧迫任务大。要在冬小麦收获之后至播种之前 ,完成一茬秋作物的种植 ,既要保证秋作物成熟 ,又不应影响小麦播种。②必须投入大量的适用机具。③作业成本高 ,农民难以接受。因此 ,如何科学地简化作业工序 ,用最少的机具、最短的时间、较低的成本完成机械化“两茬平作” ,就成为农机部门实施这一工程的主攻目标。2.分析机具的适应性经反复试验 ,我们决定采用2种方案 :(1)秸秆还田后硬茬播种。采用1台大型拖拉机配带秸秆粉碎还田机与2台小型拖拉机配套硬茬播种机组成…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小麦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技术所用机具、机械作业工艺,以及配套的农艺措施。分析了秸秆还田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8.
秸秆还田是农作物秸秆的有效处理方式之一,小麦秸秆是农业生产还田作业利用率最高的农作物秸秆,对小麦秸秆进行机械化还田有利于耕地土壤结构的优化,更能提升粮食产量和食品安全程度。通过介绍现阶段小麦秸秆还田的主要方式及机具特点,给出了秸秆还田作业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9.
3种秸秆还田机系列(1)4Q系列锤爪型秸秆切碎还田机。该系列机是在引进消化国外先进技术基础上研制成功的(见图1),它与功率为18.4kW~73.4kW拖拉机配套,全悬挂作业,可将田间直立或铺放的玉米、高粱、棉花和麦类秸秆粉碎铺撒。其中4Q—15B型增强型秸秆切碎机采用了高密度锤爪排列,粉碎效果更好,作业效率更高。该系列产品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名列榜首,是秸秆还田的理想机具。主要技术数据见表1。(2)4QR系列秸秆切碎还田机。该系列机是一种既适于切碎麦稻类软质秸秆又适于切碎玉米等硬质秸秆的秸秆还田机…  相似文献   

10.
一、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 重点是工厂化育秧技术、高速插秧机、半喂入联合收割机及稻草还田机具等技术的推广。 二、玉米收获及育苗移栽机械化技术 三、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技术 重点推广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行走式灌溉系列技术与复式作业机具、机械坐水播种技术。 四、秸秆还田机械化及综合利用技术 包括:机械化秸秆还田、秸秆气化、秸秆收获、打捆、青贮配套机械化技术等。 五、粮食产地烘干机械化技术 六、设施农业工程机械化技术  相似文献   

11.
三秋生产在即,日前,农业部在山东省召开全国玉米机收暨三秋农机化生产现场会,明确了今秋要以作业机具稳步增长、作业水平不断提高、作业市场稳定有序为目标;以狠抓水稻、玉米机收,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小麦、油菜机播以及农机抗灾减灾作业为重点;不断提升秋收和秋冬种生产机械化水平,充分发挥农机在增粮、增收中的作用。确保投入机具总量比2008年增加200万台(套),达到2800万台套以上;  相似文献   

12.
将秸秆还田与耕层构建有机结合起来,选用不同作业条件(环境)和作业机具进行对比试验,研究水稻收获后直接还田的可行性及其对耕层构建的影响,确定适合辽宁地区的机械化秸秆还田作业模式,为秸秆还田技术推广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3.
<正>1JSM-1800A1型棉秸秆还田及残膜回收联合作业机产品介绍1JSM-1800A1型棉秸秆还田及残膜回收联合作业机是新疆农业科学院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研制,新疆农业科学院农业工程公司生产的新型棉秸秆粉碎还田及残膜回收联合作业机具。该机具历经20多年的研究、试验、改进,产品技术成熟可靠,能一次性完成秸秆粉碎还田、残膜回收等作业,回收当  相似文献   

14.
<正>1JSM-1800A1型棉秸秆还田及残膜回收联合作业机产品介绍1JSM-1800A1型棉秸秆还田及残膜回收联合作业机是新疆农业科学院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研制,新疆农业科学院农业工程公司生产的新型棉秸秆粉碎还田及残膜回收联合作业机具。该机具历经20多年的研究、试验、改进,产品技术成熟可靠,能一次性完成秸秆粉碎还田、残膜回收等作业,回收当  相似文献   

15.
近日,山东省农业厅和山东省农机管理办公室分别向全省各市县农业局、农机局发出了贯彻实施《小麦秸秆切碎直接还田和玉米免耕抢茬播种技术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通知,要求各地要强化农机农艺结合,积极引导农民选用既能高产又便于机械作业的品种和种植模式,大力推广小麦收获秸秆切碎直接还田和玉米免耕抢茬播种“一条龙”作业,推进种植模式规范化、机具生产标准化和作业过程机械化。  相似文献   

16.
菏泽明庆机械有限公司和定陶县农机推广站联合研制的4JQM-110型玉米秸秆切碎灭茬还田机(实用新型专利号:ZL200520125465.6),配套动力为36.8-58.8kW拖拉机,三点悬挂,双行作业,能一次性完成秸秆切碎,根茬破碎、表层松土复式作业,有效地减少了机具人地次数.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机械作业成本.增强了免耕播种机的通过性能和入土性能.是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的理想配套机具。  相似文献   

17.
秸秆还田技术是国家重点推广实施的一项重要环保农业技术。阐述秸秆还田的作用与意义,介绍玉米秸秆还田机械化技术的内容、技术要求、作业注意事项及配套机具情况,以期为该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对大型履带式拖拉机实行股份合作制经营的建议1.必要性大型履带式拖拉机是实现农业机械化的主要动力机械,它配带上相应的作业机具后,可完成推土、耕地、耙地、旋耕、镇压和秸秆还田等繁重的田间作业,其较大的功效是人畜力无法比拟的。然而,全省各地的履带式拖拉机大...  相似文献   

19.
秸秆还田是秸秆综合利用的主要出路。目前,夏熟麦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作业工艺已经成熟可靠,且能被广大农户所接受;秋熟稻秸秆因草量大、韧性强、腐解难,实施机械化全量还田的难度大,农户不愿接受。现结合泰州市姜堰区近几年来稻秸秆还田的实践,就稻秸秆机械全量还田的机具选择、工艺路线、技术要领进行归纳性总结,提出稻秸秆机械全量还田技术的推广思路。  相似文献   

20.
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是培肥地力、改善土壤团粒结构、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小麦秸秆直接还田机械化技术可分为粉碎还田和整秆还田两大类。现将小麦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介绍如下 :一、小麦秸秆粉碎覆盖还田技术该项技术属于免耕播种的范围 ,其作业工艺流程是 :联合收割→秸秆粉碎还田机粉碎→硬茬播种→喷施除草剂。使用的主要机具为江西南昌旋耕机厂生产的 1JQ - 15 0 (C/D)型甩刀式秸秆还田机和山东德州华北农机厂生产的 4J系列秸秆还田机械。其作业主要由三项环节组成 :小麦秸秆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