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大豆常常出现叶片发黄、植株矮缩的死苗现象,通过调查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现将结果及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一、大豆叶片发黄、死苗的发生原因 1、大豆顶枯病造成死苗大豆苗期感染顶枯病,幼苗子叶上会产生褐色环斑,生长点坏死,严重的整株枯死;开花前期感病的植株,病株节间延长,顶芽变褐,弯曲成钩状,植株开始变脆、易折倒;开花后期至鼓粒期感病的植株,芽、叶易落,靠近分枝的茎节部和髓部变褐,结荚很小,发育不良,荚内子粒不饱满,常延期成熟,直至收获前一直保持绿色.  相似文献   

2.
正近年来大豆病虫害经常发生,影响了大豆的产量和品质,危害较重的病虫害有大豆根腐病、大豆孢囊线虫、大豆菌核病、为有效防治大豆病虫害,提出防治措施和建议。1.大豆褐杆病1.1症状识别大豆褐杆病也叫大豆疫病,大豆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病菌可侵染植株的根、茎和叶部,导致根腐、茎腐、植株矮化、枯萎和死亡。幼苗期:幼苗出土前后猝倒,根及下胚轴变褐、变软,真叶期被害幼苗茎部呈水浸状,叶片变黄,严重者  相似文献   

3.
<正>黑龙江是大豆主生产区,以前大豆顶枯病只是零星发生,近几年发生却相当普遍,仅次于花叶病,又叫芽枯病、矮化病、萎缩病,大豆顶枯病由多种病毒引起,且各地顶枯病病原有差异,是大豆病毒病中对产量影响较大的一种。发病地块60%~70%的大豆植株折倒,由于发病时期不同,发病损失率一般在25%~100%,造成大豆减产甚至绝产。东北地区大豆顶枯病多在大豆生长中期显症,与大豆花叶病无论种子还是植株症状上较难区分,必要时需检测病原来确定。  相似文献   

4.
汤振彬 《新农业》2023,(12):11-13
<正>大豆褐纹病也称大豆褐斑病,是东北地区大豆主要病害之一。此病对大豆叶片造成危害,使叶片提前半个月枯黄脱落,严重影响大豆植株正常生长发育,导致大豆严重减产。本文对大豆褐纹病发生规律与有效防治措施进行综述,希望为大豆种植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5.
一、各生长时期防治重点 1、休眠期防治各种越冬病虫. 2、萌芽前防治对象也是各种越冬病虫. 3、展叶期防治对象是黑豆病和绿育蝽. 4、开花期前(开花前12天)需防冶黑豆病、灰霉病、抗轴褐枯病. 5、花后结果期主要防治黑豆病、炭疽病、抗轴褐枯病. 6、果实膨大期防治霜霉病、炭疽病及房枯病、白粉病.  相似文献   

6.
1症状 苗枯:是由种子带菌或土壤中病残体带菌侵染所致,造成幼苗枯黄弱小,发病严重的引起死苗,当田间湿度较大时,枯死苗上可见粉红色霉状物.茎基腐:幼苗出土到小麦成熟均可发病,发病株茎基部组织受害,变褐、腐烂,进而整株枯死.秆腐:一般在穗下第一、二节发病,叶鞘上初出现水浸状褪绿斑,后扩展为淡褐色至红褐色不规则形病斑,病部以上枯黄,甚至不能正常抽穗.穗腐:病菌在小麦抽齐穗至扬花侵染发病,感病后小穗和颖壳上出现淡褐色水浸状病斑,后扩展至穗轴,造成局部小穗枯死或穗轴感病点以上部位枯死,籽粒干瘪,形成白穗,田间湿度大时病部表面出现粉红色霉层.  相似文献   

7.
<正>一、根腐病1.症状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危害,造成减产25%~75%。出苗前染病引起种子腐烂或死苗。出苗后染病引致根腐或茎腐,造成幼苗萎蔫或死亡。成株染病茎基部变褐腐烂,病部环绕茎蔓延至第10节,下部叶片叶脉间黄化,上部叶片褪绿,造成植株萎蔫,叶片凋萎。病根变成褐色,侧根、支根腐烂。2.防治播种前用35%甲霜灵粉剂或72%克露可湿性粉剂拌种,用量均为种子量0.3%~  相似文献   

8.
<正>大豆是杜蒙县主要经济作物之一,近年来,大豆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大豆病害普遍发生,严重影响大豆产量与品质。要做好大豆生产,就要防治好大豆病害。根据大豆主要病害发生趋势及消长规律,笔者将大豆菌核病及大豆疫病的发病特点及综合防治方法总结如下。一、大豆菌核病及其防治1、发病特点大豆菌核病主要侵染大豆茎部。田间以植株上部叶片褐枯死最先引人注意。这时病株的茎部已断续发生褐色病斑,上生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及白色颗粒状物,后变黑色成为  相似文献   

9.
随着大豆价格上涨,大豆种植面积有所增加,黑龙江省通河县大豆种植面积2万hm^2,由于不利气候条件和粗放栽培管理使大豆褐纹病发生面积较大,危害严重,通过2003、2004年调查研究,初步掌握了大豆褐纹病的发生特点及原因,制定出防治措施,为大面积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1 根腐病 1.1 症状.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危害,造成减产25%~75%.出苗前染病引起种子腐烂或死苗.出苗后染病引致根腐或茎腐,造成幼苗萎蔫或死亡.成株染病茎基部变褐腐烂,病部环绕茎蔓延至第10节,下部叶片叶脉间黄化,上部叶片褪绿,造成植株萎蔫,叶片凋萎.病根变成褐色,侧根、支根腐烂.  相似文献   

11.
一、大豆花叶病毒病大豆花叶病毒病是大豆生产田发生普遍、危害严重的重要病害。该病一旦大面积发生,可造成植株生长严重受阻,产生大量的褐斑及秕粒,甚至不结实,造成严重减产,大豆品质变劣。(一)症状识别大豆花叶病毒病症状差别较大。出现轻花叶型时,叶色有轻微淡黄斑。皱缩花叶型,病株矮化或稍矮化,叶片小,叶色黄绿相间呈花叶状而皱缩,严重时病叶呈狭窄的柳叶状,沿叶脉生泡状突起,叶脉变褐,向下弯曲,后期坏死。顶枯型植株极度矮化僵缩,项部和侧枝新生幼嫩芽变褐枯死。病株豆粒受害,种皮常变为褐色斑驳,从种脐向外呈放射状,或通过脐部成带状,或蔓延全粒。  相似文献   

12.
大豆褐秆病是一种对大豆生产影响极大的病害,近年在黑龙江省八五四农场有逐年加重的趋势,通常可使大豆减产30%~50%,严重的可使大豆绝产。2007年该病发生较重,田间死苗严重,对大豆产量影响极大。通过近年来对该病害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基本掌握其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3.
茎点枯病主要发生于芝麻开花结蒴期。发病症状:根部发病后,逐渐变褐、枯萎。茎部病斑初呈黄褐色水渍状,与健全组织无明显界线,继而发展为绕茎大斑并蔓延,病斑呈黑褐色、中部银灰色、有光泽、密生针尖大的小黑点。病株叶片自下而上呈卷缩萎蔫状,黑褐色,不脱落,植株顶端弯曲下垂。蒴果发病后呈黑褐色枯死状。防治方法:发病初期喷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  相似文献   

14.
<正>1.大豆菌核病为害症状主要为害地上部,苗期、成株均可发病,花期受害重,产生苗枯、叶腐、茎腐、荚腐等症。苗期染病茎基部褐变,呈水渍状,湿度大时长出棉絮状白色菌丝,后病部干缩呈黄褐色枯死,表皮撕裂状。叶片染病始于植株下部,初叶面生暗绿色水浸状斑,后扩展为圆形至不规则形,病斑中心灰褐色,四周暗褐色,外有黄色晕圈;湿度大时亦生白色菌丝,叶片腐烂脱落。茎秆染病多从主茎中下部分权处开始,病部水浸  相似文献   

15.
正葡萄穗轴褐枯病又称轴枯病,果农习惯称为"烂花",是葡萄开花期最容易感染的一种病害,若防治不力,措施不当,一般减产10%~30%,严重时减产50%以上。葡萄开花后,开始从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对养分的需求增大,树势较弱,容易受到病害的侵染。葡萄穗轴褐枯病在此时极易发病,葡萄得病后,大量的花或者幼果干枯掉落,对产量和品质造成极大的影响。所以,该阶段预防葡萄穗轴褐枯病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芝麻是我国重要油科作物之一,种植面积较广。我省半干旱地区的阜新及朝阳等地,近年来播种面积大幅度上升。随着芝麻面积不断扩大,病害已成为影响芝麻高产、稳产的重要因素。目前威胁性最大的为茎腐病,也叫茎点枯病或茎枯病。一、症状主要发生在芝麻结顶期,苗期和结顶前发生较少。苗期发病多在子叶期,首先是根部变褐、腐烂,地上部随之萎蔫枯死。被害茎秆初  相似文献   

17.
<正> 小麦根基腐病、叶枯病、纹枯病近两年早春在陕西省岐山县一些乡镇普遍发病,其危害程度逐年加重。发病田块的麦苗发黄,叶片褐枯,植株矮缩,生长缓慢,发病重的麦田死蘖严重,感病植株穗分化受到影响,致使穗小粒少,严重制约小麦高产。最近勉县勉阳镇、定军山镇、温泉镇的部分麦田已陆续发病,农户纷纷拿上病苗前来我院就诊配药、防治。  相似文献   

18.
一、发生原因 根据发生原因,水稻烂秧分为生理性烂秧和传染性烂秧两类。生理性烂秧是由环境条件不适而导致生理失调引起的。传染性烂秧是由病菌侵染引起的。按照症状的不同,传染性烂秧可分为青枯型死苗和黄枯型死苗。青枯型死苗,病株最初叶尖停止吐水,继而心叶突然萎蔫,卷成筒状,随后下部叶片很快失水萎蔫卷筒,直至全株呈污绿色而枯死。病株根系呈暗色,根色稀少。黄枯型死苗,从下部叶片开始,由叶尖向叶基逐渐变黄,向上部叶片蔓延至心叶,最后植株基部变褐软化,直至全株呈黄褐色而枯死。病株根系呈暗色,根毛稀少,根易拔起。  相似文献   

19.
赵勇敢  李轶群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4):149-149,197
大豆早衰是指大豆在开花前期至未成熟时,植株大田表现叶片萎蔫并逐渐死亡。分析了大豆早衰的原因,提出了防止早衰的措施,主要包括;选用抗病品种、建立合理的种植制度、合理施肥、加强栽培管理、及时防治病虫害等。  相似文献   

20.
<正>一、叶斑病1.病征主要为害叶片,多在开花结果期开始发生,以后逐渐加重,果实采摘后尤甚。发病初期在叶片上产生淡红紫色、很不明显的小斑点,扩大后变成直径5~6m m的圆形或长圆形病斑,中央灰白色,边缘浓紫褐色,状如蛇眼;严重时,叶片大部分变褐、枯萎,甚至死亡。除叶片外,匍匐茎、果梗、花萼亦能受害。草莓感病后,光合作用受到影响,植株生长衰弱,抗寒性降低。2.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在春季撤除防寒物时,一并将病枯茎叶清除干净;对于一些感病品种,适当降低栽植密度;雨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