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自 1992年引进贵州试验示范成功后 ,由于增产效果显著 ,迅速在全省各地推广开来。但由于按原栽培模式 ,播种 2 2 0 g/m2 谷种 ,3 5叶移栽 ,秧龄仅2 5d左右 ,只能适宜旱涝保收的早茬田 ,而我省稻田多为稻油 (麦 )两熟 ,望天田较多 ,一般水稻最佳播期至油菜 (小麦 )收获插秧为 45~ 5 5d ,部分地区需秧龄在 6 0d左右。因此 ,贵州水稻旱育稀植必须实行大、中、小苗配套。为此 ,对水稻旱育秧不同播种量下 ,秧苗叶片生长动态、分蘖滞增叶龄期及秧苗素质进行了研究 ,以贵州水稻旱育稀植确定适宜的播种量与移栽叶龄和秧龄…  相似文献   

2.
水稻抛秧栽培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抛秧,入土浅,分蘖强,不误农事季节,能省工节能地获得较高产量,在我国的推广面积逐年扩大,全国农业部把此项技术列入“九五”期间的重点推广项目。为我县推广抛秧提供可靠的经验和科学的数据特安排本试验。1材料与方法1.1供试材料1.1.1种子汕优631.1.2500穴塑料秧盘1.2试验处理抛秧试验设三个处理:①抛秧;②旱育浅植;③两段育秧(ck)。随机区组排列,三次重复,每小区长6.67m,宽sin,面积33.35m2(0.05亩)。1.3试验经过试验地选择在燎原镇花园村农户苏慎全的责任田中,海拔900m,土壤为冲积土,nH值6.7,肥力中…  相似文献   

3.
药剂拌种对直播稻秧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研究以常规稻巴斯马蒂和象牙香占为材料,通过盆栽试验,探讨了拌种剂对直播稻秧苗生长发育和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本试验使用ABT6号生根粉、多效唑以及多菌灵3种药剂按照不同的比例进行混合后,所得药剂在水稻播种前与种子进行均匀搅拌,根据所用拌种剂各成分的含量不同分为拌种剂1号(ABT6号生根粉0.6g、多效唑40g、多菌灵9.4g)和拌种剂2号(ABT6号生根粉0.5g、多效唑40g、多菌灵9.5g),试验设CK(常规播种)、T1(以拌种剂1号搅拌种子后播种)及T2(以拌种剂2号搅拌种子后播种)共3个处理。试验结果表明:在秧苗素质上,T1、T2均可以增加秧苗的茎基宽、根体积、根长、根系表面积和单位苗高干重,具有提高根系活力,矮化株高的作用;在生化特性上,T1、T2处理的秧苗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以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明显上升,丙二醛含量有所下降;在生理特性上,T1、T2处理提高了秧苗叶片的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光合作用参数上,T1、T2处理的秧苗相对于对照有更高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以及蒸腾速率;在叶绿素荧光特性上,T1、T2处理显著提高了秧苗叶片的最大光化学效率以及相对电子传递效率。总体而言,药剂拌种可以提高直播稻的秧苗素质,增强秧苗的抗氧化性能,提高秧苗的光合作用,促进其物质积累,可以在生产上用于壮秧,为增产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4.
移栽秧龄与水稻制种产量和质量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不同秧(叶)龄移栽对水稻制种产量与种子质量的影响,本试验通过同期播种不同时期移栽所形成的不同秧龄秧苗进行移栽的方法,对不同秧(叶)龄秧苗移栽与水稻种子产量和质量的相关性进行了试验研究,总结出不同秧龄秧苗移栽对种子产量与质量的影响效应。  相似文献   

5.
赵开芳 《耕作与栽培》1998,(4):43-43,56
遮阳网又叫凉爽纱,寒冷纱。用塑料纤维制成,经久耐用,使用方便,是现代遮阳降温的覆盖材料。夏季的高温、干旱或暴雨等是制约夏季蔬菜生产的重要因素,特别是7~8月气温较高,日照强烈,对夏季的蔬菜育苗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此,特进行了遮阳网覆盖花莱育苗试验,以期为推广提供了依据。1材料与方法1.1供试材料黑色遮阳网;110福建天花菜1.2试验地点1991~1993年的7月在黔灵乡茶店村进行n1.3试验方法设两处理:a.盖庶阳网;b.对照(不盖)。设三次重复,共6个小区。小区面积0.sin’,每小区播种1000粒。采取平棚覆盖,播种即盖至…  相似文献   

6.
采用大田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大苗抛栽秧龄对杂交中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抛栽秧龄对杂交中稻秧苗素质、分蘖发生及成穗率、干物质积累、产量因素及产量等均有较大影响;长秧龄各处理的产量均较短秧龄的对照(21d秧龄)增产,其中,E(49d秧龄)、D(42d秧龄)、F(56d秧龄)、G(63d秧龄)处理较对照分别增产933.4kg/hm^2,857.8kg/hm^2、775.5kg/hm^2、544.5kg/hm^2,增幅分别为11.2%、10.3%、9.3%、6.6%。  相似文献   

7.
水稻塑盘旱育抛秧应注意的几个重要环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德新 《耕作与栽培》1998,(1):21-21,40
水稻塑盘旱育抛秧栽培,是集水稻塑盘湿润育秧和肥床旱育稀植这两项技术之长,充分发挥肥床旱育壮秧和塑盘抛栽的优势,克服塑盘湿润育秧秧龄弹性短等弱点,寻求两项技术最佳结合的一项农业适用新技术。通过我市近两年的实践证明,塑盘旱育抛秧表现出秧苗素质高、秧龄弹性大、抛秧用工省、活秧快、发苗早、颖花总量多、穗粒重、产量高等优点。但在技术上应注意几个主要环节。1注意床土培肥和秧床制作型式塑盘旱育秧床的选择培肥标准与肥床旱育秧相同。首先应按1:60的床田比,选择背风向阳、土层深厚、肥沃疏松、管理方便、保水保肥、排透性…  相似文献   

8.
以迟熟中粳武育粳3号为材料,塑料软盘育秧,进行落谷密度和施肥量二因素试验,并将各处理秧苗分3期插入大田,实收产量,测定其构成。主要结果如下:(1)3试验因素对苗质和产量的影响为秧龄>施肥量>落谷密度。(2)秧龄由16 d延至21 d,即使较密的落谷密度、少量施肥(处理编码M1、M2)或较稀的落谷密度、多量施肥(编码X3),均表现减产趋势,故适龄早栽至关重要。(3)秧龄21 d秧苗的发根力和茎鞘淀粉含量等指标均优于秧龄16 d的(差异显著),但因大田苗数和穗数减少,稻谷产量显著下降。可见机插秧的壮苗指标因秧龄而异。(4)各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效应的通径分析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穗数对产量的影响最大(通径系数为1.1112),每穗粒数次之(通径系数为0.6517)。说明机插稻以争穗数为第一要务。  相似文献   

9.
镇平县2012~2013年度小麦新品种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1参试品种参试品种共12个,分别为漯4—168、泛麦8号、矮抗58、洛麦21、漯麦18、阳光818、偃高1号、偃高006、郑麦9023、豫农949、衡观35、郑麦366,以豫麦949为对照。1.2试验设计试验采用随机区组排列,每个品种为1个处理,重复3次,9行区,小区长6.67m,小区宽(含畦宽)2.Om,小区面积13.34m3,设计密度为300万/hm2,重复间留观察道0.67m,四周设保护行。  相似文献   

10.
水稻旱育秧施用广枯灵试验,设7个处理。结果表明:广枯灵对水稻立枯病有较好防治效果,以2号处理,即“播种前床土处理1次;1叶1心施用一次”防治效果达94.68%,与各处理间达到极显著差异,并有促进秧苗根系生长的作用,对推广水稻旱育稀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多效唑处理水稻种子培育长秧龄机插壮秧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建明 《种子》1991,(3):58-59
水稻简易露地小苗机插技术,因省工省力效益好,目前正在南方稻区逐年推广。但由于插秧机对苗高要求严(适宜为12~16厘米)、播种密度大,因此秧龄弹性小,一般为16~20天,即可供机插的适龄期很短,如延长秧龄,不仅因秧苗过高不适应机插,还会使秧  相似文献   

12.
水稻旱育稀植床土调酸试验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旱育稀植是水稻高产的一项栽培技术 ,特别是对高寒山区稻田和冷荫烂锈田的水稻生产更具有增产幅度大的作用。为了探索旱秧在不同酸度土壤下的生长素质与调酸技术 ,更好地培育出健壮的秧苗 ,为进一步完善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提供科学依据。在省农技总站的主持下 ,进行了水稻旱育稀植床土调酸试验。1 材料与方法1 1 试验设计试验设施硫磺粉 (1) 5 0 g/m2 ,(2 ) 10 0 g/m2 ,(3) 15 0 g/m2 ,(4) 2 0 0g/m2 ,施 90 %浓硫酸 (5 ) 2 5ml,(6 ) 5 0ml和不施 (7)(ck) 7个处理、苗床小区 2m2 ,2次重复 ,小区按随机区组排列 ,(1)硫磺粉 5 …  相似文献   

13.
1材料与方法1.1试验地点山西屯玉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玉米科学研究所试验地。试验用地面积为400m2。1.2播种方法开沟条播。1.3试验设计试验采用随机区组排列,每一组内设计3次重复,4行小区,小区长4m、宽2m、小区面积8m2。  相似文献   

14.
冯宝  朱自均 《耕作与栽培》2004,(1):35-36,38
以D优527为材料,采用旱育无盘抛秧方式,观察不同定距播种规格的秧苗在滞增叶龄期对本田初期分蘖早发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密度、土壤处理的秧苗在滞增叶龄期后抛植,秧苗素质下降,本田初期生长势下降;随着密度的减少,秧苗达到滞增叶龄期的时间逐渐延长,单株带蘖增多,秧龄弹性增大;叶龄越小立苗速度越快;在定距播种的基础上,控制苗床播种密度,可充分发挥杂交稻分蘖优势,培育多蘖壮秧,促进本田秧苗分蘖早发。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精准条播(precision drill sowing, PS)在连作晚稻长秧龄机插中的有益效果。本试验以甬优1540为供试品种,设置标准9寸秧盘横向16条(PS-16, 45.7 g盘–1)和18条(PS-18, 60.5 g盘–1)精准条播,并以传统撒播(broadcast sowing, BS, 60.5 g盘–1)作为对照,同期播种,设置20、25、30和35 d 4个机插秧龄,比较分析各播种方式水稻秧苗素质、机插特性、群体生长及产量形成的变化。结果表明:(1)精准条播提高秧苗群体透光性,与撒播相比,精准条播提高了长秧龄秧苗的素质,增加了带分蘖秧苗的比例,其中PS-16秧苗素质最好,带分蘖秧苗的比例最高。(2)与撒播相比,精准条播显著降低机插漏秧率,提高机插取秧2~3株苗比例,PS-16和PS-18间差异不明显。秧龄延长增加机插秧苗伤根程度和伤苗率,降低秧苗存活率,其中PS-16的伤根程度和伤苗率增加幅度最小,机插秧苗存活率最高。(3)机插秧龄延长增加了秧苗缓苗返青天数进而推迟水稻生育期,各机插秧龄下, P...  相似文献   

16.
小麦品比试验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兴农5号等7个品种的适应性。抗逆性和丰产性,从而筛选出适合我市自然条件下种植的优良小麦品种,为大面积示范推广提供科学依据,特进行本试验。1.村料和方法1.1参试品种及来源编号参试品种来源A兴农5号兴义市种子公司B绵阳309四川C川麦204四川D中超四川E兴育7号兴义市种子公司F兴义7号黔西南州种子公司J川麦24(ck)四川1.2试验设计采用随机区组排列,设7个处理,3次重复。小区面积为20m2,区长6m,区宽333m,小区间的距离为0.33m,重复间的距离为40cm,四周设2m以上的保护行。1.3试验经过试验安排在桔山镇新场村五组吴加铭…  相似文献   

17.
贵州省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自 1992年引进推广后 ,发展较快 ,并已形成大、中、小苗配套的栽培模式 ,为进一步探索水稻旱育稀植大苗的最佳密度和分蘖肥施用量 ,特进行试验研究。1 材料与方法1 1 试点与品种试验安排于 1995年余庆县白泥镇上里村龙子洋责任田上进行 ,海拔 6 0 0m ,土壤为潮泥 ,肥力中上 ,前作蔬菜。品种选用汕优 6 3。1 2 试验设计试脸采用二因子回归饱和D最优设计 ,6人处理 ,2次重复 ,共 12个小区 ,随机排列 ,各因子水平见表 1。大田小区面积 2 0m2 ,宽 3 73m2 ,长 5 4m。宽窄行栽插 ,宽行 33 3cm ,窄行 2 0cm …  相似文献   

18.
李章模 《作物杂志》1993,9(1):33-33
近几年在北方稻区,每年推广应用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的面积达2千多万亩,但由于一些农户尚未掌握此项技术的实质,影响发挥水稻旱育稀植技术的增产效果。一、秧苗素质差是育秧上存在的突出问题1.选择秧田地不合理多数秧田设在低洼处或本田中,本田灌水泡田时秧田水分过大,失去了旱育的基础,这是造成秧苗素质下降的主要原因之  相似文献   

19.
杂交优质油菜油研7号是贵州省农业厅思南油科所培育的新组合。1993年在贵州省各地试验示范获得了丰收,1994年开始生产示范,经审定现已在贵州省大面积示范推广。为了更好地发挥该组合的增产潜力,建立该杂化油菜高产配套栽培技术,为大面积生产的规范化。模式化栽培提供科学依据。1995一1996年我们对该杂交组合的不同栽培密度、氮肥、磷肥的不同施用量等几项主要栽培措施作了初步研究。1试验设计与方法本试验在婚潭县兴隆镇银龙村廖昌友家责任田进行。选用密度(X1)、氮肥(x2)、磷肥(x3)三因素,采用二次炮和D-最优设计进行研究。设计水平和编码见表1。表1最优设计因素水平表试验共设22个小区,重复2次,小区面积为20m2(5X4m),试验地前作水稻,土壤肥力中等。氮肥用量的20%作底肥、30%作壮苗肥、50%作腊肥,结合中耕培土;磷肥全部作底肥;钾肥(硫酸钾)按10kg/667m2施作底肥。1995年9月20日播种育苗;10月21日移栽。油菜成熟后于1996年5月25日按小区分别实收。2试验结果试验的产量结果列于表人根据试验结果建立了该杂交油菜的产量依不同密度和氮、磷肥料用量的多元二。52次回归模型为:Y=229.17+8...  相似文献   

20.
<正>1试验目的通过2014年多点次对比试验,摸清呼兰区常规施肥水平情况下玉米钾肥的利用率现状及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高钾肥利用率的实际效果。2试验设计和试验基本情况2.1试验处理2.1.1试验设计试验设置4个处理:处理1:配方施肥;处理2:配方施肥无钾肥;处理3:常规施肥;处理4:常规施肥无钾肥。2.1.2试验方法试验采用小区试验,6行区,行长10m,小区面积42m2,不设重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