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几年来我们在领导与参加农业生产的实践中,特别是今年(58年)农业生产大跃进中,体会到各项技术措施为农业大跃进服务达到高产,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灌溉问题上,过去只是注意设法解决有水没水问题,在灌溉方法上一直根据生育期普遍推行浅灌(3—5cm)—深灌(7—13cm)—浅灌(3—5cm)的公式,可是今年却出现了灌溉的新问题,在继续推行这一灌溉公式的地方,却没有得到良好效果。而在好些地方进行了灌溉技术革命,推行“浅灌—湿润—干”或“浅灌—湿润—浅灌—湿润—干”的公式的地方收到良好效果。到底怎样好呢?在高度密植下,为田间管理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2.
论述了低洼易8涝盐碱地水稻高产栽培的重要配套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即在中等和含盐碱较重稻田。宜采用浅-深-浅全期水层灌溉技术;在含盐量较轻的水稻田宜采用浅-湿润歇湿润灌溉技术。在含盐碱极少的稻田,宜采用浅-湿-干间歇灌溉技术。  相似文献   

3.
冬小麦不同播种方式对比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茬冬小麦不同播种方式试验于2009-2010年在江苏省农业科技综合展示基地(宿迁点)进行,共设计7种不同的播种方式.结果表明,播种方式和气象条件对冬小麦田间出苗率、生长发育进程、群体动态、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抗逆性和产量均有较大影响.浅旋后播种的田间出苗率明显高于板茬播种和稻田套播,其中浅旋机械均匀撒播田间出苗最高;稻茬浅旋机械均匀撒播各生育阶段群体茎蘖总数和穗数均最多;稻田套播麦冬前抗冻性较强,浅旋后播种比板茬播种和稻田套播更能抗御干旱灾害;稻茬浅旋机条播每穗粒数最多,稻田套播千粒重最大,稻茬浅旋机条播产量最高,稻田套播产量最低,浅旋后播种的最终产量比稻田套播和板茬播种高.机械均匀撒播基本实现了冬小麦均匀播种、播量可控的目标,有利于培育冬前壮苗、构建合理的群体结构,充分利用了温、光、热等自然资源,可在稻茬冬小麦播种中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4.
针对宁夏引黄灌区冬小麦经济效益低、熟期、越冬等因素制约冬小麦发展问题,为生产中合理密植、播种深度提供依据,通过早熟冬小麦种植密度、播种深度(简称播深)2项指标探讨越冬性、物质形成及产量表现。结果表明,密度对生育期影响不大,播深对生育期影响较大。密度D_4(750万株/hm~2)、播深H_3(7 cm)出苗率和成穗数最高,越冬率表现较好。株高随密度的增大而升高,随播深增加而降低;穗粒数、穗粒质量随密度增大呈现先下降后上升趋势,产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随播深增大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相关分析表明产量的增加与千粒质量最为密切。适宜的密度和播深促进干物质积累,密度过大、播种过深或过浅不利于干物质积累;低密度、浅播促进冬小麦生育前期叶绿素含量增加,高密度、深播促进生育后期叶绿素含量增加。由此得出,宁夏引黄灌区早熟冬小麦较合理的种植密度为750万株/hm~2,播种深度为7 cm。  相似文献   

5.
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的发展过程,都是围绕当前、当地影响产量的关键技术问题,针对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稻株与环境条件,水稻的群体和个体及个体内部各器官间的3对矛盾,重点协调好个体内部穗数与穗重的矛盾开展多层次、多内容的技术改革,促使水稻生长发育过程达到苗壮、株健、穗齐、粒多、粒饱,实现高产、高效、优质、低耗的目的.其发展过程可分为5个阶段:1)改革稻田耕作制度,扩大双季稻,应用传统技术经验;2)推广矮秆品种及相应的高产栽培措施;3)推广杂交水稻及稀播、少本插等配套栽培技术;4)总结推广高产栽培模式及中低产田配套增产技术;5)开展吨粮田工程的农业技术及杂交水稻规范化栽培.研究立足水稻高产,关键技术主要是调节水稻与环境相适应,以实现高产.而高产必须正确处理产量因素关系,群体个体关系,生理生态关系以及技术措施的关系.促进水稻生产,改革技术主要抓3条措施:1)改革育秧技术,提高秧苗素质;2)推广合理密植,协调苗、株、穗粒;3)改进施肥方法,注意灌溉技术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传统灌溉用水量大,水资源浪费,节约无效用水等水稻生产中存的问题,通过水稻节水灌溉控制技术试验,对比分析节水灌溉和传统灌溉下节水效果、产果构成及经济效益。研究结果表明:传统灌溉种667m2水稻一般需水751m3左右,但采用节水灌溉技术比传统灌溉667m2节水255m3;另外,节水灌溉比传统灌溉有效穗数多1334穗,平均穗粒数多18.4粒,增产28.4%,增收480.5元。  相似文献   

7.
1991—1994年,对高寒半干旱区春小麦发育生物学、耗水特性、肥料与水分效应等进行了系列研究。结果表明,高寒半干旱区春小麦穗粒发育具有“三长”优势,生育耗水与自然降水供应表现时间交错,拔节—孕穗期为补水关键期。在此基础上研究提出了早播密植主茎成穗,控蘖促根,拔节后肥水相促,促粒多粒重的春小麦“密、控、促”增产技术。  相似文献   

8.
水稻半旱式栽培的核心,是以蓄好冬水为前提,农业生态免耕为基础,采用改变稻田微地形,实施配套先进技术,改善土壤生态条件,多层次利用稻田资源,充分发挥水、肥促控,低节位分蘖和生物边际优势的作用,协调土壤水、热、气、肥的矛盾,增强生物活性,促进水稻生长发育良好,达到增苗增穗、增粒增重,实现“低成本、多产品、高产量、高效益”的最佳生产目的。其主要栽培配套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四川省丘陵地区稻田耕作难、旱地灌溉难,已成为农业稳定高产的重要制约因素。威远县探索出解决“两难”的办法是:1.发展水耕机丘陵区的稻田土壤类型多且粘重,田块小、泥脚深、田间高差大,多无机耕道,给稻田机耕带来困难。发展小巧的水耕机解决了这个问题。水耕机机体小、重量轻、转移方便、故障少、效率高、油耗低,而且耕作质量好,田边地角不漏耕。特别是双轴螺旋水耕机的研制成功,几乎能适应丘陵地区各种水旱田的耕作需要,很受欢迎。威远县299台双轴螺旋水耕机,今年春季就机耕了5.84万亩,对解决耕作难的问题,带来了生机。  相似文献   

10.
目前,各地根据试验研究和生产实践总结出很多符合水稻节水、丰产的稻田用水管理模式,如“浅湿间歇”、“浅湿晒”、“控制灌溉”和“非充分灌溉”等灌溉模式。而“水稻覆膜旱作技术”是一项比现有水稻节水灌溉技术更节水的新兴节水高产技术。水稻覆膜旱作技术具有节水、分蘖力强、保肥、抗病虫、产量稳定等优点,其栽培突出旱、稀、湿,是旱作水稻、水作水稻、雨养水稻的有机结合,改变了传统水稻无水不能栽插的历史。  相似文献   

11.
本文阐述的水稻节水技术,主要是把浅水、湿润、间歇三种灌溉方法科学地结合在~ 起,根据水稻的需水特性和生长规律,提出“薄水栽秧、寸水活棵、浅水促蘖、苗足烤田、浅湿长穗、湿润灌浆、黄熟落干”的原则,以控制稻田水层上限和水稻根系层土壤含水量的下限为手段.掌握“后水不见前水,充分利用雨水,按指标灌排水”的做法,从而确定水稻各生育阶段的灌溉.  相似文献   

12.
基于参数调试和适用性验证后的DSSAT-CERES Wheat作物模型,结合各地农业灌溉习惯,以黄淮地区4个典型灌溉麦区为代表站点,模拟分析了1981—2010年冬小麦在越冬、返青、拔节及抽穗普遍期前后不同日期各灌水1次,产量、产量结构及产量稳定性的差异。结果表明:越冬后10 d内灌溉比越冬普遍日期当日灌溉可提高4.1%~7.0%穗密度;返青普遍日期后15 d内灌溉比返青前灌溉利于提高穗密度和穗粒数,但产量的波动性增大;与拔节普遍期当日灌溉相比,拔节期晚灌导致穗密度和穗粒数大幅降低,提前5~10 d灌溉可获得高产和稳产;在前期无水分补给的情况下,抽穗普遍期前后灌溉对稳产的影响不大,但提前灌溉的最大产量可较抽穗后灌溉平均相差31.1%,抽穗后15~20 d灌溉对粒质量的促进作用减弱。  相似文献   

13.
为了进一步探索稻鱼共育的增产增收机制,于2017年在浦北县江城街道六桥村进行了免耕稻田养鱼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免耕稻田生态养鱼技术具有除草、防病、除虫的作用,可减少农药与肥料的施用量,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无公害的农业立体种养新技术。免耕稻田养鱼能够增加水稻有效穗数、穗总粒数和穗实粒数,从而增加产量,可增产2.56%左右。同时,免耕稻田养鱼还可以增加鱼的收入,鱼的产量为487.5 kg/hm~2,按收购价34元/kg计,养鱼可增加收入16 575元/hm~2,增收效果非常显著。发展免耕稻田养鱼可推进产业扶贫,使贫困户增产增收,实现脱贫。  相似文献   

14.
亦称浅水勤灌。这种灌溉方法以阶段浅水层灌溉为主,一次烤田,多次落干。总结实践经验,浅水灌溉各生育期的灌水技术可概括为“浅水插秧、深水活棵、薄水分蘖、断水长粗、足水长穗、小水灌浆、干湿长粒”。二、浅湿灌溉浅湿灌溉是以浅水和湿润相结合的一种灌溉形式,是目前推广面积较大、群众也易接受的一种节水灌溉方法。其技术要点是水稻移栽后到分蘖初期,对水分敏感的孕穗、抽穗阶段,一般保持浅水为主,即灌溉水的上限不超过30毫米~40毫米,下限保持田面湿润状态,其他生育期又以湿润为主,每次灌以20毫米~30毫米浅水层,待…  相似文献   

15.
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的发展过程,都是围绕当前、当地影响产量的关键技术问题,针对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稻株与环境条件,水稻的群体和个体及个体内部各器官间的3对矛盾,重点协调好个体内部穗数与穗重的矛盾开展多层次、多内容的技术改革,促使水稻生长发育过程达到苗壮、株健、穗齐、粒多、粒饱实现高产、高效、优质、低耗的目的;其发展过程可分为5个阶段:1)改革稻田耕作制度,扩大双季稻,应用传统技术经验;2)推广矮杆品种及  相似文献   

16.
一 个体内穗、粒、重的矛盾 小麦的群体产量是由单位面积上的穗数、每穗粒数和籽粒重量所决定的。这三个产量因素,在不同的生活条件下,一方面有相对的稳定性,所謂“自动調节”;一方面又总是有不同程度的变异。凡变异程度愈大的,对产量的影响也就愈大。因此,研究穗、粒、重三者在不同生活条件下变异的規律,是正确采取农业技术措施的一个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7.
<正>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是以确定肥、种、种植密度和节水灌溉的一种栽培技术,在理论上,它以高产群体发展的指标值为依据,通过叶龄诊断,对各生育期的水稻生长作定量调控,以最经济的投入,来保证高产群体的结构和形成;在生产技术过程中,采用旱育、培育壮秧、扩行、减苗、调肥、控水等综合技术。增大叶面积指数,增强植株长势和抗性,实现穗大、粒多、粒重的高产结构和生产指标。1试验品种简介滇杂35种子株型紧凑,剑叶挺直,株高88—114厘米,穗粒  相似文献   

18.
连续两年以来,我站陆续收到农户反映,夏播种植的某些玉米品种不同程度呈现玉米花粒棒或多穗现象,俗称香蕉穗和秃顶秃根现象,这既给农业生产造成减产,也给种子经营管理部门带来技术、质量纠纷,许多农户都认为这是种子质量出了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中国农科院水稻研究所主持完成的“水稻超高产生产集成技术研究、示范和推广”和“水稻好气灌溉技术研究与示范”两项成果通过了由浙江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1.水稻好气灌溉技术研究与示范该项目通过对水稻不同灌溉模式下生理和稻田生态特性的研究,明确了水稻生长过程中不同  相似文献   

20.
灌溉模式与施氮量对水稻需水规律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防雨棚池栽试验,研究灌溉模式和施氮量对水稻需水规律、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溉模式与施氮量对水稻阶段腾发量、需水强度、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及其构成有显著影响。与常规灌溉相比,控制灌溉条件下水稻的腾发量、需水强度和有效穗数降低,水分利用效率、穗粒数和结实率增加。随着施氮量增加,水稻的腾发量、需水强度、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增加,结实率和千粒质量降低,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结论:在控制灌溉条件下施氮量为180 kg·hm-2时,水稻产量达到11 495 kg·hm-2,节本增效效应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