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探讨苜蓿与无芒雀麦混播草地苜蓿越冬率及抗寒效应,选用龙牧806、公农1号、WL319HQ和敖汉4个苜蓿品种与草地羊茅同行3∶7混播,分析整个越冬期间单、混播根系形态学指标及生理生化指标动态变化情况,并通过隶属函数评价各混播组合的抗寒性能。结果表明,苜蓿与无芒雀麦混播处理越冬率均高于其单播处理;随着外界环境低温的胁迫,同一苜蓿品种混播处理根颈直径、主根直径及侧根数均高于单播处理,但根颈入土深度、主根长度,单播处理高于混播处理;越冬前随自然温度的下降,苜蓿根颈直径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11月15日—4月30日整个越冬期根颈直径变化不明显;抗寒性高的品种根颈分枝较多。4个苜蓿品种单播及与无芒雀麦混播苜蓿根系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及游离脯氨酸均随着气温下降其含量增加,翌年春随着气温回升而降低,其中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及游离脯氨酸含量在11月中旬达到最大值;过氧化物酶(POD)则是随着温度变化在整个越冬期呈现先升后降再上升的变化趋势。通过越冬率调查和运用隶属函数法进行抗寒性综合评判,得出供试材料抗寒性大小依次为公农1号+无芒雀麦公农1号WL319HQ+无芒雀麦WL319HQ龙牧806+无芒雀麦龙牧806敖汉+无芒雀麦敖汉。  相似文献   

2.
在西部大开发中,以治理生态环境为切入点,退耕种草,大力发展草业和畜牧业,优化农业结构,使农区畜牧业逐步发展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笔者参加了乌盟四子王旗的人工草地的建立,进行了紫苜蓿与无芒雀麦0.5万亩的混播牧草种植,三年的对比实验研究表明:紫苜蓿与无芒雀麦混播,平均较单产增产16.8%,现将混播牧草增产原因及栽培技术要点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将紫花苜蓿和无芒雀麦以不同的比例进行间行和同行混播,以单播为对照,分析了混播牧草群落种间竞争关系,研究了不同混播处理对牧草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紫花苜蓿的株高以同行混播处理A7B3最高,以间行混播处理a6b4最低,而无芒雀麦的株高以A7B3最高,单播处理最低;以5∶5混播的牧草总产草量最高,品质较好;间行混播牧草的相对产量总和(RYT)从第1茬刈割到第2茬刈割呈上升趋势,而同行混播的RYT值呈下降趋势;处理A7B3的茎叶比显著低于其他各处理的;处理A5B5的CP、EE和NDF全年收获量在各处理中均最高;在各处理中紫花苜蓿的种间竞争力均高于无芒雀麦的。  相似文献   

4.
将紫花苜蓿和无芒雀麦以不同的比例进行间行和同行混播,以单播为对照,分析了混播牧草群落种间竞争关系,研究了不同混播处理对牧草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紫花苜蓿的株高以同行混播处理A7B3最高,以间行混播处理a6b4最低,而无芒雀麦的株高以A7B3最高,单播处理最低;以5∶5混播的牧草总产草量最高,品质较好;间行混播牧草的相对产量总和(RYT)从第1茬刈割到第2茬刈割呈上升趋势,而同行混播的RYT值呈下降趋势;处理A7B3的茎叶比显著低于其他各处理的;处理A5B5的CP、EE和NDF全年收获量在各处理中均最高;在各处理中紫花苜蓿的种间竞争力均高于无芒雀麦的。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索不同混播方式对混播草地的生产性能的影响,以农菁1号紫花苜蓿和农菁6号无芒雀麦为材料,研究不同混播草地的生产性能。结果表明:建植当年混播人工群落的总产量与生产力均最低,与建植第二年和第三年差异极显著(P<0.01)。产量比较结果为农菁1号与农菁6号1∶1混播时产量最高,产鲜草17 710.0kg·hm-2,农菁1号与农菁6号2∶1混播产量最低,产鲜草仅13 579.5kg·hm-2。豆科牧草的比例越大,人工草地的粗蛋白含量越高,品质越好,营养期优于生殖期。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混播对松嫩平原盐碱化草地土壤的改良效果,分析比较了混播草地与盐碱化草地的土壤含水量、容重、pH、土壤全盐量和主要养分等的变化.结果表明: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混播可显著降低盐碱化草地土壤0~30 cm土层的含水量、容重、pH和全盐含量(P<0.05),4个指标分别比盐碱化草地降低9.88%、14.37%、10.56%和24.80%;种植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后土壤主要养分均增加,0~30 cm土层的有机质、全氮、速效氮、全磷和速效磷分别是盐碱化草地的1.41、1.29、1.09、1.15和1.39倍,种植年限越长增量越多.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混播改良盐碱化土壤效果明显,土壤环境向有利于植物生长的环境方向转化.  相似文献   

7.
乌苏1号无芒雀麦与紫花苜蓿混播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0 引言 紫花苜蓿被称誉为"牧草之王",在世界范围内广为种植.无芒雀麦栽植历史悠久,其植株直立、叶量丰富、产草量高、营养价值丰富、抗逆性强.  相似文献   

8.
蒋慧  于磊  马春晖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1020-1021
[目的]研究不同比例的无芒雀麦与紫花苜蓿混播对青贮效果的影响。[方法]试验设5个处理,即紫花苜蓿单播、无芒雀麦单播、紫花苜蓿+无芒雀麦以50%+50%、60%+40%和70%+30%比例混播,分析各处理青贮材料的pH值、CP、NDF、ADF、乙酸、丁酸、乳酸和总酸的变化,研究无芒雀麦与紫花苜蓿不同比例混播对青贮品质的影响。[结果]与单播苜蓿相比,混播可以显著降低青材料的pH值(P〈0.01)、NH3.N/TN值(P〈0.01)和丁酸含量(P〈0.01),有利于保存青贮物的营养成分。混播还可提高青贮产物中乙酸、乳酸和总酸的含量(P〈0.01),从而提高苜蓿青贮品质。[结论]以混播处理A(苜蓿50%+无芒雀麦50%)效果最好,pH值,NH3-N/TN的含量最低,乳酸含量和综合评分最高。  相似文献   

9.
无芒雀麦和紫花苜蓿在(1:1)混播中的竞争与共存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在豆科与禾本科牧草混播草地中不仅存在种内竞争也存在种间竞争,由于不同植物之间竞争力强弱不同,竞争的结果将出现一方逐渐消退,另一方逐渐占据优势的现象,因此研究豆科与禾本科牧草之间竞争与共存机制对于维持混播草地稳定高产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在温室栽培条件下设置3个氮肥水平(0, 75, 150 kg N·hm-2,记作N0, N75, N150)以及单播和混播两种种植模式(无芒雀麦单播,紫花苜蓿单播,无芒雀麦和紫花苜蓿1﹕1混播),采用相对生物量(RY)、相对密度(RD)、竞争率(CR)和相对产量总值(RYT)以及紫花苜蓿的固氮比例(%Ndfa)和转氮比例(%N Trans)等指标研究无芒雀麦和紫花苜蓿在1﹕1混播中的竞争关系与共存机制。【结果】施氮量从0增加到150 kg N·hm-2,单播中无芒雀麦的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和分蘖数显著增加(P<0.05),而紫花苜蓿的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和分枝数无显著变化(P>0.05)。在混播中无芒雀麦的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和分蘖数也显著增加(P<0.05),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紫花苜蓿的生物量和分枝数。另外,在混播中无芒雀麦以增加分蘖数的方式来扩张地上空间的能力要强于紫花苜蓿。无芒雀麦的单株生物量和分蘖数在混播模式下都极显著高于单播(P<0.01),而紫花苜蓿的单株生物量和分枝数在混播模式下极显著低于单播(P<0.01)。在混播中无芒雀麦的竞争率始终大于1.0,而紫花苜蓿的竞争率始终小于1.0,这说明无芒雀麦的竞争力要大于紫花苜蓿的竞争力,且在整个生育期中,无芒雀麦的竞争力逐渐减弱,而紫花苜蓿的竞争力逐渐增强。在N0处理下,第2次、第3次和第4次取样时,无芒雀麦和紫花苜蓿的相对产量总值(RYT)显著大于1.0(P<0.05),说明无芒雀麦和紫花苜蓿无明显的竞争效应,这主要归功于紫花苜蓿的生物固氮对无芒雀麦的贡献(地上部转移的氮素占无芒雀麦氮素含量的15.26%-29.92%)。在N75和N150处理下,其RYT值与1.0无显著差异(P>0.05)。另外,施入氮肥明显抑制了紫花苜蓿的生物固氮比例和对无芒雀麦的氮素转移的比例,导致混播中无芒雀麦和紫花苜蓿同时竞争土壤氮素和肥料氮。【结论】施入75和150 kg N·hm-2的氮肥增强了无芒雀麦的竞争力,而抑制了紫花苜蓿的生物固氮和对无芒雀麦氮素的转移,二者促进作用减弱,竞争效应增强。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在乌鲁木齐灌溉条件下,苜蓿(Medicago varia Martyn)+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 leyss);苜蓿+苇状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 Schreb.);苜蓿+猫尾草(Phleum pralenss L.);苜蓿单播;苇状羊茅及无芒雀麦单播等处理的混播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苜蓿与一种禾草混播比禾草单播显著增产。单播一种禾草产量很低不宜采用;建立打草人工草场,以苜蓿+无芒雀麦组合为好,建立打草和放牧兼用草场,以苜蓿+苇状羊茅为好。  相似文献   

11.
甘肃地方苜蓿农家品种脯氨酸积累能力与抗旱性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本文依据“脯氨酸维持积累时间”和“脯氨酸维持积累量”指标评介了四个甘肃地方苜蓿农家品种的抗旱能力。结果表明:敦煌苜蓿的抗旱能力高于会宁、秦安、灵台苜蓿,其中会宁苜蓿居二,灵台苜蓿抗旱性最差。这一抗旱排序与叶片相对含水量及气孔指标所得到的结果相一致。证明了“脯氨酸维持积累时间”和“脯氨酸维持积累量”可以作为首蓿抗旱性的鉴定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萝卜的耐寒机理,选育萝卜耐寒品种。[方法]以青大长和潍县萝卜2个品种为材料,研究低温胁迫对质膜透性(PMP)、叶绿素(chl)含量、过氧化物酶(rot))活性和脯氨酸(Pro)含量等与抗寒性相关的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低温胁迫后9d,青大长的相对电导率比对照高出18.68%,潍县萝卜比对照增加31.73%。低温胁迫后6d,青大长幼苗叶片中chl、ehla、ehlb的含量分别比对照低了13.65%、10.83%、19.32%,而潍县萝卜分别比对照低了18.48%、16.49%、22.53%;青大长幼苗POD活性比对照上升了30.90%,而潍县萝卜比对照上升了11.11%。Pro含量青大长和潍县萝卜都于低温胁迫后9d达到最大值,分别比对照高79.5%和70.1%。[结论]青大长的抗寒性大于潍县萝卜。  相似文献   

13.
小麦越冬期低温寒潮天气分析及其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连云港市小麦越冬期间(12月中旬~翌年2月中旬)2次区域性寒潮天气过程。结果表明,2次寒潮过程都属于横槽转竖型,2次寒潮冷空气的强度和爆发速度不同,导致其降温程度也不同;2次寒潮发生前都出现了地面升温现象;欧洲中心数值预报对寒潮初始时间的预报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柑橘品种抗寒性生理指标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在叶片气孔密度、束缚水/自由水和电解质渗透率3个生理指标上对12个柑橘品种进行了抗寒性比较测定。结果表明,气孔密度比较宫本、光明13号、太田柑、大浦抗寒性较强;束缚水/自由水比较宫本抗寒性最强;电解质渗透率比较光明13号抗寒性最强。综合3项指标,光明13号、宫本的抗寒性较强;以叶片电解质渗透率作指标来衡量柑橘的抗寒性,操作较简单、方便,测定结果能准确反映样品抗寒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球根花卉抗寒生理指标和抗寒性的关系。[方法]以5种球根花卉叶片为试验材料,测定随气温变化,其含水量、相对电导率、可溶性蛋白质的变化与抗寒性的关系。[结果]5种球根花卉叶片含水量和温度呈正比例关系;相对电导率和温度呈反比例关系,抗寒性弱的品种叶片含水量高,相对电导率高;可溶性蛋白含量和短时的降温相关不密切,受开花期的影响。[结论]叶片含水量和相对电导率可以初步测定球根花卉的抗寒性,可溶性蛋白含量不宜单独用作球根花卉抗寒性的鉴定指标。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综合性状较好的早稻材料与云南耐冷性资源材料的杂交后代材料M1 、M2 、M3的芽期耐冷性测定 ,发现杂交后代材料M1 、M2 、M3的耐冷性均达 3级标准 ,即杂交后代具有很强的耐冷性。试验还表明 ,即使是耐冷性很强的材料对低温冷害时间也有一定的忍耐限度。该试验为今后耐冷材料的筛选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桃枝条组织结构与抗寒性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研究桃组织结构与抗寒性的关系,以9个桃树品种的1a生休眠枝条为试材,进行了解剖结构观察和半致死温度( LT50)测定,并用恢复生长法进行了抗寒性验证。结果表明:9个桃品种的 LT50在-25~-20℃之间,与-20℃低温处理后枝条的发芽率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798;与枝条的木质部比率和木质部厚度/皮层厚度(木皮比)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56和-0.808;与皮层比率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00。可以把木质部和皮层在枝条中所占比例作为桃抗寒性的形态结构鉴定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明冬小麦芒性状与抗寒性的关系。[方法]对5种有芒与5种无芒小麦品种幼苗叶片在低温胁迫下其体内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游离脯氨酸、丙二醛等代谢物质的含量进行测定,对越冬期和返青期各小麦叶片中代谢物质含量的差异进行比较,明确冬小麦抗寒性是否与芒性状有关。[结果]所有小麦品种在越冬期其体内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游离脯氨酸、丙二醛等代谢物质的含量均高于返青期,其中有芒品种陇鉴102、西峰27号及无芒品种GB20积累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游离脯氨酸的代谢能力较强,有芒品种陇育3号及无芒品种中梁30、天00102-2-2-1-1最弱。而有芒小麦和无芒小麦群体间在越冬期其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丙二醛、游离脯氨酸含量差异均不显著。[结论]冬小麦的芒性状与其抗寒性没有关系,生产上不能将其作为抗寒品种筛选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显微化学观察表明,越冬期间,葡萄枝条组织中的淀粉、还原糖、脂肪及拟脂类物质的分布,数量和变化动态与其抗寒性密切相关。主要表现为抗寒种类淀粉积累早而数量多,水解晚但速度快且彻底,还原糖一直保持较高水平且韧皮部多于木质部;脂肪及拟脂类物质含量高,密集于形成层处,组织间含量与其抗寒力正相关。抗寒性强的种类其枝条木栓层厚,细胞层数多,木栓化程度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