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5 毫秒
1.
本文从生态用地的利用类型及结构特征出发,运用熵权法从数量结构特征、形态结构特征、景观结构特征以及生态用地类型结构特征4个方面选取12个村域生态用地结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综合评价法对江口县的坝梅村、峰坝村和鱼良溪村的生态用地结构状况进行生态用地结构评价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的3个村域的生态用地结构综合评价值呈现为坝梅村鱼良溪村峰坝村,即坝梅村的生态用地结构相对合理,生态效能相对较高;村域的生态用地结构综合评价值与其生态用地的数量、形态、景观以及土地利用类型具有较大的相关性,这些因素会直接影响其生态用地布局的合理性;在进行生态用地布局规划时应该特别注重具有重要生态服务功能的生态林、耕地和草地等地类的规划,增加森林覆盖率,选取坡度和高程较小的区域,以期能带来更大的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2.
三生用地分类研究是三生空间和谐发展的基础。以南京市溧水区为例,构建溧水区三生用地分类体系,并从土地利用数量结构与空间结构两个方面分析其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溧水区三生用地分为生产生态用地、生活生产用地、生态用地和生态生产用地,主要用地类型为生产生态用地,各类用地较为集中且复杂程度不高。三生用地斑块形状较为规整,各用地类型在各镇空间分布有所不同,但总体而言较为平均。研究区应在此基础上因地制宜合理优化其土地利用结构。  相似文献   

3.
以陕西省韩城市为例,依据新时期我国农村建设要求,从韩城市农村地区居民点用地特征入手,选取生态条件、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3个方面的16个相关评价指标,建立评价体系,利用生态位理论与模糊物元模型,评价其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将韩城市农村可用作居民点的土地依据适宜性划分为4个等级:高适宜居民点用地、一般适宜居民点用地、不适宜居民点用地和禁止居民点用地。研究结果可为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居民点选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在浙江省附海镇生态用地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应用生态敏感性评价方法和景观生态安全理论,选取土地利用现状、区域开发强度和距环境敏感区距离等生态敏感性因子,结合景观格局指数,综合评价了附海镇生态敏感性程度及其空间分布状况。结果表明:生态高度敏感区、中度敏感区、低度敏感区和非敏感区分别占研究区面积的7.16%,27.29%,30.46%和35.09%,并以此规划出研究区生态安全的核心保护区、控制发展区和适宜发展区3种生态用地类型,进而提出了不同生态用地类型的管理措施,为附海镇生态用地提供规划依据和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5.
谢晓欣  吴宇哲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6):22658-22660
以浙江省缙云县为研究案例,以农居点整理为切入点,从潜力、经济、生态3个方面系统分析了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实行的可能性。研究表明,缙云县存在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不足、整理资金约束大、农村居民点整理对生态环境潜在的负面影响较大等问题,增加了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目标实现的难度。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控制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的政策建议,即应从转变政府规划理念、合理建设工业园区、完善土地征收制度、合理选择整理模式、保障农民切身权益等5个方面配合农村居民点整理综合实施。  相似文献   

6.
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3个方面构建城市建设用地投入效益分析指标体系,并以吉林省8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吉林省城市建设用地投入的水平特征表现为:投入低效,内在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水平低下;空间特征表现为:空间分异情况并不明显,但总体来说西北部地区大于东南部地区;建设用地投入效益从大到小依次为经济效益(3.072 1)、社会效益(2.909 5)、生态环境效益(2.532 2),反映吉林省重经济、轻生态的错误发展观念。  相似文献   

7.
农村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是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必然要求.该研究从用地强度状况、用地结构布局状况、土地利用效率状况、可持续增长能力和用地效益等5个方面构建了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评价模型.选取了新郑市9个自然村进行了基于自然村层面的实证研究,按照综合分值的高低将集约度分为3级,从整体看新郑市农村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8.
以地处西北典型生态脆弱区的宁夏固原市为研究对象,以城市发展历程中3个典型时期的高分辨率卫星影像为信息源,借助GIS和RS技术获取其土地利用数据,从土地利用结构度、变化度、转移度和合理度4个方面展开研究,对2003—2014年研究区土地利用动态演变过程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2003—2014年固原市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稳定性不断降低,农林与城市建设用地的优势主导地位发生易变;在城市建设用地中,居住用地、绿地与广场用地、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用地、道路和交通设施用地是城市主要的用地类型,也是农林用地流转的主要方向;建设用地扩展速度过快导致扩展弹性严重失调,应该引起地方政府警觉。  相似文献   

9.
榆社县土地利用和生态服务价值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农业科学》2017,(5):843-847
关于土地利用和生态服务价值的研究一直是土地和生态方面研究的热点。在对榆社县2010—2015年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的基础上,应用COSTANZA等生态服务价值公式和谢高地等的生态服务价值表,计算了榆社县2010—2015年的生态服务价值变化。结果表明,2010—2015年榆社县耕地和其他用地在减少,而林地、草地、水域、建制村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和园地都在增加;林地、草地、耕地、水域和未利用地5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总生态服务价值增加了0.69亿元,但是食物生产的生态服务价值在下降;榆社县箕城镇和社城镇的生态服务价值呈下降趋势,其他乡镇的生态服务价值都呈上升趋势,其中,土地利用动态度较大的4个乡镇(讲堂乡、兰峪乡、西马乡和河峪乡)的生态服务价值增长也较大。  相似文献   

10.
在对佛山市乐从镇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从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景观价值3个方面选取11个指标构建了村镇建设用地再开发景观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运用数学模型测算乐从镇景观生态综合评价等级。结果表明:乐从镇的生态价值评价得分为31.18(满分40),经济价值评价得分为30.53(满分40),景观价值评价得分为15.69(满分20),景观生态评价综合得分为77.40(满分100),对应评价分级为中等。说明其在建设用地再开发过程中,景观生态价值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相似文献   

11.
定量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可持续程度的生态足迹评估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国际贸易研究领域,以测度和反映商品进出口对贸易双方生态环境的影响。本文从基本方法缘起及发展、相关方法改进与应用、主要方法比较和分析等3个层面综述了贸易足迹评估方法研究进展,结果表明:基于"可将人类消费转换成对应生产资源或吸纳废物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这一理论假设形成的评估方法中,有6种适用于国际贸易生态足迹研究,其中综合法和投入产出法是基本方法,但各有不足或缺陷,需要克服和补充;能值足迹法、多区域投入产出法、产品用地系数矩阵法和投入产出-产品用地系数矩阵法为改进方法,各有特点和优势,仍待更新与完善;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和研究进展及应用领域不同。同时,从改进国际运输能耗计算模型、更新能源产品足迹评估方法、关注产业部门及商品特性、完善生态足迹评估指标体系和融合生态足迹与相关指标共5个方面展望了贸易生态足迹评估方法研究趋势。这可为商品贸易生态足迹核算提供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以1995年、2005年、2015年3期Landsat卫星遥感影像为基础,分别对滇池流域土地利用数量变化、空间变化和景观生态安全3个方面开展研究,分析滇池流域土地利用演变特征及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1995—2015年,研究区土地类型以建设用地、耕地、林地和水域为主,其中林地、耕地和湿地面积减少,建设用地及未利用地面积增加,水域和灌草地面积波动变化;1995—2015年,研究区耕地转移面积最多,20 a缩减46%,主要转变为建设用地。建设用地新增面积最多,2015年面积是1995年的1.6倍,转入源主要来自耕地、湿地及林地;1995—2015年,研究区面积以较高安全区及中度安全区为主,3个时期景观生态安全指数均值分别为38.16、41.50、42.19,安全等级呈缓慢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13.
延吉市城市生态用地空间结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用地作为城市社会、经济和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城市生态系统提供必要的服务。本研究以延吉市为例,对延吉市1990、2005和2013年3个时段城市生态用地进行景观格局分析及生态用地结构评价。在评价过程中,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指标体系和判断矩阵,并对结果进行检测。评价结果科学合理,希望能为延吉市未来的生态用地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切实加强开发区用地管理、促进开发区节约集约用地并为开发区扩区升级提供科学依据,运用调查研究及模型分析方法,以海南国际科际工业园为研究对象,从土地利用状况、用地效益和管理绩效3个方面构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对开发区土地进行集约利用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国科园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总体很高,土地利用状况良好,管理绩效突出,但用地效益一般。海南国际科际工业园要实现土地集约利用,应该结合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创新管理体制,建立项目准入制度和退出机制,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大力推进生态园区建设。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环境问题的日℃加剧,合理的建设用地是城市和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本文以贵州省黔中地区为研究对象,在GIS空间分析技术的支持下,遵循生态保护优先原则,选取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生态因素3个方面的8个因子对研究区建设用地进行适宜性评价,并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相关因子权重,结果表明院淤总体上研究区用地以较不适宜和较适宜建设用地为主,比例分别占到研究区总面积的32.15%和39.71%,整个黔中区域适宜建设用地(适宜、较适宜)面积为25 850.60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8.07%,说明黔中地区适宜开发的土地相对较少。于很不适宜和适宜建设用地面积最小,比例分别为5.33%和8.36%。盂空间分布上,研究区适宜建设用地(适宜、较适宜)主要分布在中部贵阳市境内大部、修文、黔西、安顺和福泉等地。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石家庄市城镇建设用地和农居点用地呈现双上升态势,土地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作用突显,化解矛盾的根本出路在于农居点用地集约利用。概述了农居点用地集约利用研究现状,从经济、社会、自然3个方面构建了土地集约利用的指标体系,并建立了评价模型。以县域农居点为评价单元,对农居点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实证研究,按照综合分值高低将县域农居点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划分成3个级别,分别对应集约利用、适度利用、低度利用。最后提出了集约利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城市生态用地是一个城市生态环境的载体,其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借助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为支持手段,结合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测算和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分析了延吉市1990、2005和2016年土地利用动态度、生态用地价值的变化趋势,以及延吉市2016年城市生态用地景观格局的现状。结果表明:1)延吉市1990—2016年耕地、林地、水域和园地的用地面积均处于减少的状态,减少最多的是耕地,减少量为191.54hm2,绿地、其他生态用地和非建设用地面积处于增长状态,园地、其他生态用地和非生态用地的年增加率仍在提高;2)延吉市生态用地总价值从1990年的12 313.70万元降到2016年的10 722.23万元,总价值下降了1 591.46万元,2005—2016年的年下降率比1990—2005年多,年下降分别为98.01万元和34.23万元;3)破碎度指数、周长面积比、斑块密度这3项景观指标反映了人类对景观破碎程度的影响,影响程度由低到高依次是园地耕地林地湿地其他生态用地绿地。根据研究结果与城市规划相关原则,提出了延吉市城市生态用地建设的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18.
开展煤矿临时建设用地复垦是矿区生态恢复、补充耕地、实现节约集约用地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以重庆綦江区存在临时性建设用地的14个煤矿为研究背景,从煤矿临时建设用地复垦的适宜性、驱动力和约束力3个维度出发,构建由自然因素、区位因素、人口因素等8个因素,坡度、土地破坏程度、土源保证率等20多个评价因子组成的煤矿临时建设用地复垦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综合权重法(AHP层次分析法+熵权法)进行指标赋权,从地块尺度出发,确定复垦方向.结果表明:(1)适宜复垦为生态用地的煤矿临时建设用地,占总面积的57.67%,主要为坡度较大、岩土污染较重、周边地类为林草地且距离林草地较近的地块;(2)适宜复垦为农业用地的煤矿临时建设用地,占总面积的39.25%,这些地块离村庄较近,土源保证率较高,灌排条件较好;(3)适宜续用为建设用地的煤矿临时建设用地,仅占总面积的3.07%,主要为一些地面建筑保存较好,旧物利用率较高的地块.该研究将复垦过程中的环境影响要素及复垦的隐形风险纳入评价体系中,对科学合理的开展煤矿临时建设用地复垦进行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9.
基于村级生态足迹分析的村落生态安全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靓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7):4368-4370
为了制定村级生态安全策略,利用建立的生态足迹模型,对辽宁省葫芦岛市东窑村2008年生态足迹和生态容量进行计算。结果表明,该村2008年人均生态足迹为1.546 4 hm2,人均生态容量为1.041 0 hm2,人均生态赤字为0.505 4 hm2。通过对6种用地类型的供给和需求比较研究,揭示了当前该村生态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调整土地使用、合理规划建成用地、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增加生态环境用地4项东窑村生态安全策略。  相似文献   

20.
东北地区土地利用转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1995、2005和2015年3期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构建“生产-生态-生活”土地利用主导功能分类体系,利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重心模型、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等方法,对东北地区20年间土地利用转型时空变化特征及生态环境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995—2015年,东北地区土地利用转型主要表现为生产用地持续增加、生态用地持续减少和生活用地小幅增加,前期变化剧烈后期趋缓。2)各类功能用地的空间分布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不均衡性,农业生产用地、牧业生态用地和水域生态用地的空间分布不均衡性进一步加剧,工矿生产用地、林业生态用地、其他生态用地和生活用地的空间分布不均衡性有所缓和。3)东北地区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从1995年的0.581持续下降至2015年的0.575,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恶化,空间分布以高质量区和中低质量区为主,农业生产用地和林业生态用地之间的相互转变是影响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主要因素。东北地区土地利用转型及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进程、农业开发进程基本保持一致,粮食主产区土地利用转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特征具有一定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