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利用宁夏固原市2000—2020年的NDVI数据和气候资料,分析了固原市植被指数的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近21年来固原市的植被状况总体呈明显的波动上升趋势,且植被覆盖呈北低南高的分布,各县(区)中泾源县的植被覆盖度最好,但增长速度最慢,而彭阳县的增长速度最快。近21年固原市的年平均潜在蒸散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下降趋势不明显。5年平均潜在蒸散量波动比较大,其中2005—2009年平均年蒸散量最多,2010—2014年平均年蒸散量最少。原州区、隆德县、彭阳县年潜在蒸散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且隆德县上升趋势最明显,西吉县、泾源县年潜在蒸散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且泾源县下降趋势最明显。原州区年平均潜在蒸散量最多,西吉县最少。夏季潜在蒸散量最多,春季次之,冬季最少。6月潜在蒸散量最多,1月潜在蒸散量最少。在年潜在蒸散量、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年平均相对湿度4个气候因子中,年降水量对于植被状况起关键作用,年降水量越大,越有利于植被生长,而植被指数与年潜在蒸散量呈负相关,对于不能进行灌溉的半干旱地区植被指数与年潜在蒸散量呈显著负相关;植被指数与年平均气温均呈正相关性;植被指数与年平均相对湿...  相似文献   

2.
海口市太阳总辐射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海口地面站1971-2008年太阳总辐射和气象资料,对海口市太阳总辐射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71-2008年海口太阳总辐射以-248.467MJ/m^2·a的速度减少,月变化与年变化趋势一致。低云量、水汽压是影响其太阳总辐射的主要气候因子。太阳总辐射与气温关系达到置信度为0.001的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3.
以河北省宽城县1982-2019年日气象数据为基础,利用Penman-Monteinl方程对该区域近38年来潜在蒸散量的变化规律进行计算并分析.结果 表明,宽城县潜在蒸散量的年变化和各季变化均呈增加趋势,除夏季外,年和其他各季的潜在蒸散量增加趋势明显;潜在蒸散量的年、季变化均发生了时间序列变化上的突变,除夏季外,年际和...  相似文献   

4.
利用1961 ~2012年鲁西南9个地面气象观测站云量及降水、气温、日照时数、相对湿度资料,分析近52年来鲁西南总、低云量的变化特征及其与相关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近52年鲁西南平均总云量以0.089成/10a的速度递增,平均低云量以0.110成/10a的速度递减.平均总云量在秋冬季节与气温的正相关性比较明显,云量增加1成,秋季和冬季平均气温分别升高0.48、0.83℃;平均低云量在各个季节与气温均呈负相关,春季负相关非常显著,云量增加1成,平均气温降低1.49℃;云量与平均降水量正相关性显著,年平均总云量增加1成,年降水量增加146.1 mm,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降水量分别增加48.4、107.1、55.4、12.2 mm;年平均总云量、低云量分别与≥0.1、≥1.0、≥10、≥25 mm降水日数呈显著正相关;总云量对日照的影响最为直接,对秋季日照的影响较大,云量增加1成,秋季总日照时数减少154.3 h,春季减少54.5 h,夏季减少134.2 h,冬季减少60.6 h;总云量与夏季、秋季相对湿度呈显著正相关,云量增加1成,夏季和秋季平均相对湿度分别增加3.3%和4.1%.  相似文献   

5.
雒新萍  王可丽  江灏  孙佳  朱庆亮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5):15737-15738,15778
[目的]研究2000~2008年黑河流域潜在蒸散量的时空变化。[方法]利用2000~2008年黑河流域21个气象站的逐日气候资料,结合FAO Penman-Monteith模型,分析了黑河流域9年来潜在蒸散量(ET0)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对其主要气候影响因子进行了探讨。[结果]黑河流域春、夏、秋、冬四季和年的ET0序列变化呈现缓慢上升趋势,但并未达到显著性水平;多年平均ET0空间分异特征明显,表现为从东北荒漠向西南山区逐渐减少,且多年季节变化依照夏、春、秋、冬季的顺序递减,逐月变化呈单峰变化趋势,峰值出现在7月。相对湿度、平均风速和水汽压是影响研究区内ET0变化的主要气候因子,而平均气温对ET0的影响作用不显著。[结论]该研究为制定流域规划、地区水利规划及排灌工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姚小英  蒲金涌  乔艳君  刘晓强  胡小波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19636-19637,19721
渭河是影响陕西关中地区及甘肃东部工农业生产及人们生活的重要河流。为了探索近39年渭河上游主要气候变化特征,运用1971~2009年渭河上游流域11个气象站的资料,对气候因子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流域内降水呈下降趋势。温度以0.3℃/10a趋势上升,冬、春季增温趋势为0.4℃/10a,夏、秋季增温趋势不明显。潜在蒸散近年呈逐年上升趋势。降水减少、温度升高、潜在蒸散加强将不利于上游流域内及下游生态系统健康运行,加剧水资源的短缺程度。  相似文献   

7.
在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全球平均气温开始持续上升,干旱灾害也日益严峻,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河南省是全国干旱地区小麦作物主产最多的省份,基于河南省17个国家标准气象站1957—2017年的气象资料,利用彭曼-蒙特斯公式计算河南省近61年的潜在蒸散量,分析河南省潜在蒸散量的时间变化特征,采用M-K法分析潜在蒸散的突变情况,利用ArcGIS分析潜在蒸散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957—2017年河南省潜在蒸散量年际变化呈现下降趋势,蒸散量在904~1252 mm,其中春季潜在蒸散量呈上升趋势,其他三季呈下降趋势.通过突变检验得知,1973年为年潜在蒸散突变年份,1969、1977、2003、1971年分别为四季突变年份,春季水分亏缺最严重,远高于其他季节,因此河南省春旱情况严重.河南省大部分地区呈现缺水现象,但南部地区如信阳市却出现降水量高于全年蒸散量的情况.  相似文献   

8.
利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当地1962-2018年气候资料,分析冻土冻结始期、融通期、持续期和冻土最大深度变化趋势及和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 表明,新疆农八师垦区季节性冻土稳定期在11月至翌年3月,最深冻土出现在2月中上旬;冻结始期倾向率为1.12 d/10年,线性推后约6d;融通期倾向率为-1.42 d/10年,线性提...  相似文献   

9.
西北地区植被覆盖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宪锋  任志远 《中国农业科学》2012,45(10):1954-1963
【目的】分析中国西北地区植被覆盖变化情况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为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提供参考。【方法】利用GIMMS/NDVI数据,采用NDVI均值法、差值分析法以及相关分析法,对西北地区植被覆盖时空变化及其与气温和降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植被覆盖增加的区域主要有:新疆的天山、塔里木河流域、青海的东南部、甘肃的中东部、宁夏部分地区以及陕西省等地区,植被覆盖减少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新疆塔里木盆地、昆仑山、甘肃西北部以及宁夏和甘肃交界处等地。植被NDVI与年际温度呈显著的正相关性,并且与年内气温、降水量和积温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890、0.900和0.442。【结论】1982-2006年西北地区植被NDVI呈增加趋势,增速为0.4%/10 a,植被覆盖变化与年内气温和降水量的相关性显著,并且植被变化对气温和降水的响应存在时滞。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明安徽省淮河流域冬季气温变化及其对温室蔬菜生产的影响,采用SPSS和EXCEL软件,对安徽淮河流域霍山、蚌埠、亳州3站历年一月气温资料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一月份平均气温,年极端最低气温呈现增高趋势.研究结果可为淮河流域冬季温室蔬菜高产、减灾和降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加孜拉 《安徽农业科学》2014,(25):8866-8869
根据喀什噶尔河流域2个气象台站的历史气候资料以及P-M公式,计算流域各地逐年参考作物蒸散量,采用线性回归方法,分析了近50年各站气候要素、年参考作物蒸散量的变化特征及参考作物蒸散量变化的气候成因。结果表明,全流域平均气温、日照时数、空气相对湿度呈升高趋势,年平均风速呈减小的趋势,降水量变化不明显;年参考作物蒸散量与平均气温、日照时数、风速呈正相关关系,与平均相对湿度呈负相关关系,与降水量没有直接的相关性;受各气候要素变化的综合影响,近50年喀什噶尔河流域的参考作物蒸散量总体呈减小趋势,这与全球和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变化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2.
淮河流域安徽段共采集到鱼类65种,隶属于8目17科,其中鲤形目39种,鲈形目12种,鲶形目和鲑形目各4种,鳉形目和鲱形目各3种,鳗鲡目和合鳃鱼目各1种。淮河流域安徽段的鱼类可划分为中国江河平原鱼类复合体、古第三纪鱼类复合体、南方平原鱼类复合体和海水鱼类复合体4个区系。本文还分析了该地区鱼类资源的现状,并就进一步加强鱼类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郝玲  赵亮 《安徽农业科学》2014,(25):8662-8664,8713
通过对淮河流域18个站点近50年的历史降水资料分析,阐述其暴雨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1958~2007年淮河流域暴雨日数和暴雨量的年际变化幅度均较剧烈,尤其20世纪90年代末,暴雨日数和暴雨量均明显增加;且淮河流域暴雨呈准2年周期振荡。从空间角度分析,暴雨中心主要集中在淮河流域西南部地区,北部地区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14.
利用滇池流域5个气象站1971 ~ 2009年的地面气象资料和昆明气象站2006~ 2009年探空数据,分析降雨量变化和大气水资源潜力.结果表明,滇池流域平均年降雨量为977.9 mm,2003年以来,降雨量10年滑动平均值呈下降趋势;滇池流域大气水资源潜力较大,5~ 10月大气水资源潜力在60%以上,11月~次年4月的干旱季节大气水资源潜力为23.8%~72.3%.  相似文献   

15.
清末时期,安徽淮河流域水旱灾害频发,对该地区的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秩序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主要包括对农作物的破坏,对农田水利设施的损坏,对农业劳动力的伤害,造成农业人口的大量流动,扰乱正常的农村经济秩序和农村社会秩序混乱动荡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新的简便而实用的梅雨强度指数(IPRI)的计算公式,并以安徽省沿淮地区为例分析梅雨强度的时空变化特征。【方法】在对本地区梅雨期降水基本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利用11个地面气象站1952-2004年的降水资料计算梅雨强度指数,并依据多年的梅雨强度指数和洪涝资料进行了相关回归分析。【结果】提出了新的简便而实用的梅雨强度指数(IPRI),并根据IPRI分析发现了安徽沿淮地区历年梅强指数呈波动上升趋势,洪涝面积与梅强指数之间存在极显著的回归关系。【结论】研究结果可用于沿淮地区洪涝灾害分析、评估和鉴定以及农业避洪。  相似文献   

17.
提高耕地利用效率是实现黄河流域耕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基于2005—2019年黄河流域116个地级市数据,综合运用DEA、核密度估计、空间自相关分析、空间杜宾模型等探析其耕地利用效率的动态演进、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从时间变化来看,耕地利用效率整体水平不断提高,省域、流域内部差异程度均有所缓解。2)从空间特征来看,耕地利用效率表现出很强的空间集聚特征,耕地利用效率高值由点状分布逐渐向带状分布演变,重心坐标位于几何中心的东南方向,呈现“东北-西南”的变化格局。3)从影响因素来看,人均GDP、耕地投入强度、单位面积劳动力投入对耕地利用效率有显著的提升作用,而城镇化、单位面积化肥投入抑制耕地利用效率提升。同时,各因素在黄河流域内部存在不同程度的空间溢出效应。基于此,本文提出从探索区域差异化路径、加强区域合作、优化耕地生产要素投入三方面提升流域耕地利用效率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利用YE0-KAL612水质分析仪观测数据,统计了莱州市地下水质的地下水位深度、酸碱度、盐度、温度四要素的正常年份变化,并将地下水质四要素与测站同期的降水量、降水强度、大气温度、地面温度进行了对比分析,找出其间的相应关系。结果表明,对正常年份来说,莱州市地下水的温度相对稳定,其变值与降水无显著关系,地下水的最低温度、年中最大变温值均不随大气温度、深层地温的规律变化;强降水造成的地表水径流为影响地下水p H变化的主要因素,因强降水引发的地表径流致酸性物质累积影响地下水p H呈强酸性;地下水的最低水位与降水负距平呈正相关,最高水位受当地灌溉需求量的影响甚大;盐度变化的大小与降水量、降水时空分布是否均匀均呈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development sustainability could be a challenge to regional management and planning, especially for areas facing great risks of water shortage. Surface-water decline and groundwater over-pumping have caused serious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limite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many regions all around the world. In this paper, a framework for quantitatively evaluating development sustainability was established with water-related eco-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EECC) as the core measure. As a case study, the developed approach was applied to data of the Haihe River Basin, China, during 1998 through 2007. The overal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degree (SDD) is determined to be 0.39, suggesting that this rate of development is not sustainable. Results of scenario analysis revealed that overshoot, or resource over- exploitation, of the Basin's EECC is about 20% for both population and economy. Based on conditions in the study area in 2007, in order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e., SDD〉0.70 in this study, the EECC could support a population of 108 million and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of 2.72 trillion CNY. The newly developed approach in quantifying eco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is anticipated to facilitat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riented resource management in waterdeficient areas.  相似文献   

20.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development sustainability could be a challenge to regional management and planning, especially for areas facing great risks of water shortage. Surface-water decline and groundwater over-pumping have caused serious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limite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many regions all around the world. In this paper, a framework for quantitatively evaluating development sustainability was established with water-related eco-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EECC) as the core measure. As a case study, the developed approach was applied to data of the Haihe River Basin, China, during 1998 through 2007. The overal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degree (SDD) is determined to be 0.39, suggesting that this rate of development is not sustainable. Results of scenario analysis revealed that overshoot, or resource overexploitation, of the Basin's EECC is about 20% for both population and economy. Based on conditions in the study area in 2007, in order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e., SDD>0.70 in this study, the EECC could support a population of 108 million and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of 2.72 trillion CNY. The newly developed approach in quantifying eco-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is anticipated to facilitat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riented resource management in water-deficient area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