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中国耕地撂荒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出现明显的耕地撂荒现象,并展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众多学者从不同方面对耕地的撂荒现象进行了研究。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对比法梳理耕地撂荒的研究成果,结果表明:(1)目前对耕地撂荒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普遍认为耕地撂荒现象具有分布广、数量多的特点。(2)耕地撂荒主要受经济、社会发展驱动;务农机会成本高、种地比较利益低下与耕地边际化是耕地撂荒的根本原因;农村劳动力析出导致的农村农业劳动力减少是耕地撂荒的直接原因。(3)耕地撂荒的影响因素大致可以分为4个方面:社会经济因素、农户自身特征、自然因素、农业生产环境。(4)耕地撂荒的效应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和经济2个方面,经济方面以定性研究为主,缺乏定量研究。(5)针对耕地撂荒的建议大致归纳为: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因地制宜实施惠农政策,提高土地流转市场化程度,建立耕地撂荒惩罚机制与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多个方面。(6)在耕地撂荒区域比较与遥感监测技术开发;耕地撂荒时空演变、趋势模拟与风险评估,耕地撂荒的生态、经济效应及政策研究等方面还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山区农户耕地撂荒特征及代际异质性,借助代际社会学中的“社会代”理论构建了山区农户耕地撂荒行为代际差异分析框架,基于赣南于都县的微观数据,采用Logit模型和Tobit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山区农户耕地撂荒行为具有明显的代际差异,老一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农户的耕地撂荒行为依次增强,具体而言,代际差异每提升一个等级,农户耕地撂荒概率增加6.6%、撂荒程度增加2.3%;2)代际差异具有通过作用山区农户耕地保护意愿、生计策略和种植结构而影响其耕地撂荒行为的机制,即山区老一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农户的耕地保护意愿趋弱、生计策略非农转型趋强、经济作物种植趋减,导致其耕地撂荒行为依次增强。因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建议:变革农业经营体系,优化山区不同代际农户农业生产模式;优化山区耕地在农户代际间的配置,提高耕地利用效率;因地制宜建设山区经济作物产业链,促进不同代际农户共同增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撂荒地的影响因素和空间格局,为解决撂荒问题提供参考。【方法】借助 分形理论对研究区道路、水系、居民点和不同高程、坡度、坡向范围的撂荒耕地和未撂荒耕 地的信息维数计算,并与撂荒耕地和未撂荒耕地在不同地形要素下的面积、地块百分比对 比。【结果/ 结论】撂荒耕地空间分布比未撂荒耕地的空间分布更均匀;区内撂荒耕地和未 撂荒耕地的空间格局与水系基本一致;不同高程对范围内撂荒耕地和未撂荒耕地的空间格局 不一致;坡度大于25° 的耕地最容易撂荒,且空间范围分布最集中;6°~15° 的地块最不易撂 荒,但空间格局相对较分散;阴坡的耕地撂荒现象最严重,且分布集中;未撂荒耕地不具备 明显的坡向特征。  相似文献   

4.
由于我国工业化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耕地被征用以满足适应急剧增长的建设用地规模。在我国目前耕地保护形势极端严峻的情况下,一些经济、社会、自然因素导致的承包地闲置浪费的情况仍然屡见不鲜,耕地撂荒现象也愈演愈烈,诱发耕地撂荒的因素各不相同,本文对当前农村耕地撂荒的原因进行剖析,并为解决农村土地撂荒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5.
基于农户尺度的山区耕地撂荒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各地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耕地撂荒现象,使得本已尖锐的人地矛盾更加突出.本文基于农户尺度,以重庆市东部山区的3个区县为例,采用参与式农户评估法(PRA)对12个典型村进行农户调查,得到有效问卷975份,利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研究区农户耕地撂荒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耕地撂荒现象大量存在,撂荒耕地总面积占到研究区耕地总面积的21%;2)经济因素是影响耕地撂荒的重要原因;3)丘陵山区的耕地地块破碎、区位条件是影响耕地撂荒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决农业生产劳动力不足造成的越来越多的耕地撂荒现象,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成本视角,分析了务农与务工的机会成本、规模化耕种成本、规模化流转交易成本、农村劳动力流动成本对农村耕地撂荒现象的影响机制,揭示了耕地撂荒背后的成本问题。结果表明,务农机会成本高、规模化耕种成本高、规模化流转交易成本高、劳动力流动成本高是影响我国耕地撂荒的主要原因。应缩小务农与务工的机会成本差距,降低耕地规模化和耕地规模化流转交易成本,以解决农村耕地撂荒问题。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弃耕撂荒现象在我国西南贫困山区频繁发生,找出其成因并采取相应手段已成为遏制弃耕撂荒的关键所在.本文基于重庆市酉阳县两乡四村实地调查,采取参与式评估、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等方法,分析农户弃耕撂荒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重庆市酉阳县两乡四村弃耕撂荒现象严重,弃耕撂荒率高达90.71%.其成因与其他地区存在共性特征,如非农就业机会多、传统农业收入低、耕地自然条件差、农户文化水平不高等,也存在区域个性特征:如务农成本低下导致农户从事养殖,自然条件差导致耕地破碎不规整难以实现机械化产业化、生产条件差及基础设施不完善导致农户前往耕地劳作时间长耕作不便、农户文化水平不高导致没有风险预防意识以及对新技术不甚了解而难以获得应有利润等.在共性与特性因素的综合驱动下,土地利用方式发生转变,耕地不再具有经济生产能力,出现农地边际化现象.而在西南贫困山区一带,农地边际化的主要表征形式集中体现在弃耕撂荒上.  相似文献   

8.
刘盼  许艳  赵小明  吕银霞 《湖北农业科学》2022,61(8):192-196+209
运用多元线性回归的研究方法,探究不同类型农户耕地撂荒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农户的耕地撂荒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存在差异。蜕变型农户的撂荒比重最高、户均撂荒面积最大,生产型农户的撂荒比重最低、户均撂荒面积最小;耕地总面积和耕地质量对每类农户的影响效果较为相似,农户的耕地总面积越多、耕地质量越差,撂荒面积就越大;道路情况和自然灾害对每类农户耕地撂荒的影响普遍较小。  相似文献   

9.
新华社北京3月30日电目前我国一些地方存在不同程度的耕地撂荒现象,直接影响当前春耕生产及粮食播种面积的增加.为切实解决耕地撂荒问题,实现今年粮食的增产,国务院30日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尽快恢复撂荒耕地生产.  相似文献   

10.
耕地撂荒是土地利用的负极端化,可能影响我国粮食安全和改变农村面貌。因此,研究耕地撂荒对更新我国农村农业景观有一定促进作用。本文基于CNKI数据库,运用文献分析法,以耕地撂荒原因—影响—对策思路完成。结论:(1)撂荒原因、对策、影响几乎贯穿所有学者的研究,农业效益低是学者普遍认可的内在原因;(2)耕地撂荒在一定程度上表示浪费耕地资源,影响我国粮食安全,但在生态脆弱区,有利于生态环境的自然恢复;(3)土地流转是解决耕地撂荒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民勤绿洲弃耕地土壤活性有机碳和氮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民勤绿洲弃耕地不同土层土壤活性有机碳、氮演变特征.【方法】以民勤绿洲区不同年限弃耕地为研究对象,以常规耕地为参照,通过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测试分析,测定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微生物量氮(MBN)、颗粒有机碳(POC)、颗粒有机氮(PON)、易氧化碳(ROC)含量.【结果】弃耕后土壤活性有机碳、氮含量呈现明显的分层现象,短期弃耕(3a)后0~20cm土层土壤MBC、MBN、POC、PON和ROC分配比例高于常规耕地(0a),并和其他弃耕地构成显著差异(P0.05).20~40cm土层,弃耕地土壤POC、PON和ROC分配比例和常规耕地差异不显著,但是MBC和MBN的分配比例和常规耕地差异显著(P0.05).深层土壤氧化稳定系数(Kos)明显高于表层土壤,而且长期弃耕地Kos值显著高于常规耕地和短期弃耕地(3a).【结论】弃耕有利于土壤活性有机碳、氮在0~20cm土层中的形成和累积,而且该土层中活性有机质的分配比例也明显高于常规耕地,弃耕能提高土壤有机质的氧化稳定性,深层土壤表现的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2.
耕地撂荒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一大问题,利用景观格局研究不同类型村庄撂荒耕地特征。选取和顺县义兴镇西北方向四个村为研究区,采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数据成果,利用ArcGIS10.1及景观格局指数,进行不同类型村庄撂荒耕地景观斑块特征及空间特征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撂荒耕地面积占景观总面积比重大、撂荒情况严重、斑块破碎,但形状简单规则且聚集度高,易于开发再利用;与耕作景观相比,撂荒景观破碎、形状复杂、分布离散,但有个别村例外;不同类型村庄撂荒耕地特征存在差异,与村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特征对撂荒耕地景观有很大影响。运用承包地确权数据进行撂荒地块的景观格局分析,可以精确掌握撂荒地块特征,提高耕地利用率,支持农地流转和整理工作实现规模化农业生产,发展农村经济。  相似文献   

13.
以地处岩溶槽谷区的贵州省铜仁市碧江区和万山区为研究区,以2017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库和2019年高分遥感影像为基础,经目视解译和野外实地调查获取撂荒耕地数据,运用热点分析揭示撂荒耕地的空间分异特征,并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撂荒耕地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研究区耕地总体撂荒率为17.32%,旱地撂荒率比水田高,分别为23.54%和9.52%。撂荒水田的极热点区分布于西南部和东北部的城乡结合部乡镇,冷点区空间分布规律不明显;撂荒旱地的极热点区分布于西部和东北部的城乡结合部乡镇,极冷点区和冷点区主要分布于东部乡镇。水田和旱地撂荒的驱动因子大致相同,但主次有所差异。水田撂荒的驱动因子从高到低依次为地块面积>距聚落距离>坡度>灌溉距离>交通距离>高程>地块形状指数,旱地撂荒的驱动因子从高到低依次为距聚落距离>地块面积>坡度>灌溉距离>高程>交通距离>地块形状指数。总体而言,岩溶槽谷区耕地撂荒的主要驱动因子是距聚落距离,说明劳动力析出、农村空心化是影响耕地撂荒的主要原因。同时,地块面积、坡度、灌溉距离等也与耕地撂荒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大量的耕地后备资源已经开发殆尽,亟需通过新途径解决区域耕地占补平衡的问题。本文从盐田整治经济需求性、社会迫切性和支撑可行性三个方面构建盐田土地整治为耕地的潜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基于熵权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评价东部沿海地区盐田整治为耕地的潜力,从而为盐田土地整治方向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广东、江苏、浙江、福建和天津5个地区盐田生产未得到重视,盐田土地整治潜力较大;沿海废弃盐田整治为耕地的需求日益增强,通过废弃盐田整治形成有效耕地,在土地资源日趋紧张的东部沿海地区具有现实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15.
为切实保护耕地,基于遥感技术对不同耕地演化类型,包括不变耕地、新增耕地、撂荒耕地和退耕耕地进行识别和检测,以民勤县为例,采用2010和2015年2个年份的春、夏、初冬地物景观三季相特点的Landsat TM/OLI数据作为主要数据源。依据不同耕地演化类型的季相变异规律和内部要素特征选取具有物理意义的端元丰度值、丰度值差值建立2年份混合决策树划分不同耕地演化类型。同时对比分析在2010和2015年各自决策树土地利用/覆被分类结果后比较提取的耕地演化类型。结果表明:民勤县大部分耕地未发生变化,新增耕地在各个区域均有一定量的分布且主要分布在下游;退耕耕地大面积分布在坝区;撂荒耕地主要分布在沙漠绿洲过渡带。研究表明通过能够与地物先验知识关联的端元丰度值、特征端元丰度的差值建立决策树可以有效实现不同耕地演化类型的检测。误差矩阵精度评价结果显示,基于混合决策树耕地演化类型提取结果在总体精度上要高于分类后变化检测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背景下的耕地抛荒问题,为农民增收和耕地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提供参考。【方法】首次提出区域劳均耕地面积的概念,将季节性抛荒折算成全年抛荒的面积,并构建农村劳动力余缺系数(K),根据系数值判断研究区从事种植业的劳动力是否短缺,并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福建省两个乡(镇)调查所得数据进行实例分析。【结果】临城镇K=1.02〉1,表明该乡(镇)并不缺乏劳动力;溪口乡K=0.87〈1,表明现有从事农业种植的劳动力数量没达到耕地种植的需求量,属于劳动力不足。【建议】不同区域耕地抛荒原因并不相同,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诸如分类改造被抛荒耕地,完善农地流转、实现耕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吸引劳动力本地就业等相应对策解决耕地抛荒问题。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背景下的耕地抛荒问题,为农民增收和耕地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提供参考。【方法】首次提出区域劳均耕地面积的概念,将季节性抛荒折算成全年抛荒的面积,并构建农村劳动力余缺系数(K),根据系数值判断研究区从事种植业的劳动力是否短缺,并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福建省两个乡(镇)调查所得数据进行实例分析。【结果】临城镇K=1.02>1,表明该乡(镇)并不缺乏劳动力;溪口乡K=0.87<1,表明现有从事农业种植的劳动力数量没达到耕地种植的需求量,属于劳动力不足。【建议】不同区域耕地抛荒原因并不相同,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诸如分类改造被抛荒耕地,完善农地流转、实现耕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吸引劳动力本地就业等相应对策解决耕地抛荒问题。  相似文献   

18.
厘清农户参与耕地保护的行为逻辑对提升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武汉城市圈的483份农户调查问卷,以耕地价值认知为中介变量,采用中介效应模型探究农户分化对耕地保护行为的具体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农户分化对耕地保护行为的影响可以通过作用于耕地价值认知这一中介变量实现,在较高的耕地价值认知水平下,农户分化对耕地保护行为的负向影响效应将会减弱;非农兼业带来的收入增加会提高劳动力被资本替代的可能性,这使得农户分化对于劳动偏向型保护行为的负向影响效应要大于资金偏向型保护行为。据此认为,应大力推广资金偏向型耕地保护措施,加大对耕地多功能价值的宣传力度。  相似文献   

19.
空心村土壤肥力质量分析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与正常居住房、荒地、耕地作对比,研究废弃宅基地土壤肥力状况。[方法]应用Fuzzy综合评判法即运用模糊数学和相关分析的原理,对土壤肥力进行数值化的综合评价。[结果]耕地中土壤肥力质量主要集中在Ⅳ等级(占38.10%),Ⅰ等级占4.76%;荒地和居住房的土壤肥力质量没有Ⅰ、Ⅱ等级,荒地的土壤肥力质量Ⅲ等级最大(占32.00%),居住房的土壤肥力质量Ⅳ等级最大(占43.75%)。废弃宅基地的土壤肥力质量Ⅰ、Ⅱ、Ⅲ等级的百分比都高于耕地、荒地和居住房,3个等级的百分比和达到64.29%,分别是耕地、荒地和居住房3个等级的百分比和的1.69、2.01、3.43倍。[结论]该研究为空心村土地的农业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废弃宅基地复垦是空心村整治的重要内容,而复垦后耕层土壤质量往往不如人意。笔者以提高废弃宅基地复垦耕层质量为目标,从复垦方向的确定、拆除工程的实施、田块设计、耕层土壤工程重构、培肥改良5 个方面对复垦策略进行优化,提出废弃宅基地复垦包括耕层土壤工程重构和肥力重构两个重要步骤,并对废弃宅基地耕层土壤快速培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