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采用3种不同的萃取方法提取纯化速溶咖啡中的多菌灵,再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进行测定,根据净化方式的繁简和相对标准误差值,确定多菌灵适宜的提取方法。结果表明,超声提取的结果相对标准误差最小,可以考虑作为速溶咖啡中多菌灵残留量检测的参考方法。  相似文献   

2.
云南小粒咖啡病虫害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2012年,根据云南咖啡种植分布及病虫害发生特点,采取定点调查与全面普查相结合、走访种植户与查阅资料相结合的方法对云南小粒咖啡主产区保山、普洱、临沧、德宏地区的咖啡种植园进行普查,开展云南小粒咖啡的主要病虫害种类调查,并采集标本。共鉴定出害虫39种,分属8目27科;病害9种,其中真菌病害7种,新病害2种:小叶病和病毒病。  相似文献   

3.
吴艳霞 《现代农业科技》2014,(6):287-287,289
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和固相萃取的样品前处理技术测定蔬菜中百菌清农药残留量。用乙腈作为提取溶剂,固相萃取对样品进行前处理,气相色谱仪(带ECD检测器)检测,百菌清的回收率在94.1%~102.2%,变异系数小于2.78%。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一种能同时检测鸡胗中百菌清及其代谢物4-羟基百菌清残留量的测定方法。[方法]鸡胗试样与无水硫酸钠混合后充分研磨,乙腈提取,浓缩定容后采用液相色谱仪测定。[结果]百菌清及其代谢物4-羟基百菌清在该色谱条件下得到很好的分离,百菌清和4-羟基百菌清浓度在0.05~1.00 mg/L呈较好的线性(R2>0.999)。添加水平为0.02~0.08 mg/kg时添加回收率为74%~106%,相对标准偏差为1.6%~16.3%,方法定量限均为0.02 mg/kg。[结论]该方法具有样品前处理简单快速、灵敏度高、检测成本低的特点,可应用于鸡胗中百菌清及其代谢物4-羟基百菌清残留量的检测。  相似文献   

5.
疏义  邱明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4,(10):3062-3063,3066
对云南小粒咖啡中度烘烤的熟咖啡豆进行化学成分研究,并从其提取物中分离得到2个已知的贝壳杉烷型的二萜,通过多种一维和二维谱学方法(HSQD、HMBC、ROESY、COSY),并结合相关参考文献,确定了它们化学结构。其中化合物1为mozambioside(1),化合物2为mascaroside(2)。运用MTT检测法对化合物1和2进行了细胞毒活性筛选,结果显示,这些提取物对HL-60、SMMC-7721、A-549、MCF-7以及SW480细胞有较弱的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干旱灾害对云南小粒咖啡产业发展的影响,构建了云南小粒咖啡干旱风险评估模型,并结合Arcgis空间分析工具等,对云南小粒咖啡干旱风险状况进行评估,结果显示:(1)云南中部及以北大部地区小粒咖啡干旱危险性等级较高,西南大部较低,开花期降水量是主要影响因子;(2)滇东南大部小粒咖啡可种植区脆弱性等级较高,其余地区总体偏...  相似文献   

7.
[目的]更全面地分析成品速溶咖啡的挥发性成分。[方法]以越南某品牌速溶咖啡为试验材料,采用同时蒸馏萃取(SDE)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直接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检测。[结果]试验确定了供试速溶咖啡中有49种挥发性成分,其中,吡嗪类化合物约占28.5%,呋喃类化合物约占22.0%,这些物质对速溶咖啡的风味起到了主要作用。[结论]研究可为速溶咖啡的挥发性成分分析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我国咖啡消费量增加的同时,人们对咖啡的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关于影响咖啡品质的因素争议很多。笔者根据多年从事咖啡研究的经验和查阅相关文献,总结了部分能够影响咖啡品质的因素,包含品种、产区、环境、荫蔽及采后处理等,发现有些因素过度强调不仅不会提高咖啡品质,甚至会给产业带来巨大损失;而有些因素则可以尽量做到精益求精。本文将各因素进行了简单分类,并提出了提高咖啡品质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采用室内模拟方法对不同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下土壤中百菌清的消解动态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百菌清对温度具有一定敏感性,降解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湿度影响百菌清的降解,在一定的土壤持水量范围内,土壤含水量越高,百菌清降解速度越快;光照强度对于百菌清降解的影响并不明显,而加盖薄膜时降解速率略有加快.在湿度60%条件下,当温度为25℃和35℃时,百菌清在土壤中消解较快,半衰期为6.09 ~8.99 d,消解趋势较明显.  相似文献   

10.
《农村实用技术》2012,(10):47-48
1、背景技术1)关于云南小粒咖啡云南咖啡属阿拉伯原种的变异种,经过长期的栽培驯化而成,一般称为云南小粒种咖啡,是云南特色的咖啡品种,已有一百多年的栽培历史。咖啡是一种经济价值很高的饮料作物,与可可、茶叶并称为世界三大饮料,其产量和消费量居三饮料之首。云南小粒啡啡豆主要成分的百分比含量为:粗脂肪17.1,还原糖0.93,淀粉3.07,氮2.27,粗蛋白1.419,灰分3.70,粗纤维19.33,咖啡碱2.14,蔗糖9.20,水分6.87,品  相似文献   

11.
[目的]确定血浆中人凝血酶原复合物提取及纯化的最佳工艺条件。[方法]以人血浆为原料,凝血酶原复合物的吸附率和回收率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对提取和纯化条件进行优选。[结果]最佳工艺为:选用pH值为7.0的DEAE-Sephadex A50凝胶从人血浆中提取人凝血酶原复合物,吸附50 min时,凝胶对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吸附率可达84.0%、86.5%、85.7%和78.0%;采用NaCl浓度为0.1 mol/L、pH值为7.2的洗涤液洗涤吸附后的凝胶5次,然后用NaCl浓度为2.0 mol/L的洗脱液洗脱3次,对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回收率可达84.9%、76.4%、82.8%和78.7%。[结论]该工艺合理、可行,适合人凝血酶原复合物的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12.
紫杉醇是从红豆杉属植物分离出来的一种具有独特抗癌机制的二萜类化合物,紫杉醇因其独特的抗癌机理及其显著疗效而倍受重视.目前紫杉醇主要来自于红豆杉属植物中,提取和分离纯化技术是从红豆杉属植物中获得紫杉醇必须的技术手段.在此较为全面地论述了近年来国内外紫杉醇的提取纯化技术.  相似文献   

13.
纬度对云南咖啡质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云南是中国仅有的小粒种咖啡生产省份.也是世界上咖啡种植纬度最北的地区(世界其它咖啡种植最北的纬度为22°N,而云南为25.5°N),具有独特的地理和气候类型。在这次调查研究中,笔者从小粒种咖啡主要种植区普洱、德宏和保山搜集了52个样品,在德国柏林由一个专业杯品测试小组对其进行测评。在对比相同海拔下(大约1000m)的不...  相似文献   

14.
对云南保山、德宏、普洱等地咖啡病虫害开展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咖啡锈病(Hemileia vastatrix Berk et Br.)、炭疽病(Colletotrichum coffeanum Noack)、褐斑病(Cercospora coffeicola Berk.et Cooke)、幼苗立枯病(Rhizoctonia solani Kuhn.)、旋皮天牛(Acalolepta cervina Hope)、灭字虎天牛(Xylotrechus quadripes Chevr)和根粉蚧(Planococus lilacinus Cockrell)是云南咖啡主要病虫害,其危害较重。根据调查研究结果,提出相应防治方法,为云南咖啡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云南咖啡品种使用研究及创新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对云南咖啡种植规模、使用品种种类、育种背景及栽培特点进行了调研分析。证实了主栽品种卡蒂姆7963与P4是同一品种;对各品种的杯品质量进行了评价,多次杯品鉴定表明.生产上种植卡蒂姆类咖啡虽然内在品质赶不上波邦和铁比卡,但可通过加强水肥管理、遮荫栽培、高海拔种植和提高初加T水平等来提升咖啡杯品质量;对今后发展咖啡使用品种及应注意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任小盈  李静  马存强等 《安徽农业科学》2014,(23):7993-7995,7999
茶多糖是一类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具有一定活性的水溶性复合杂多糖。根据对茶多糖的紫外、红外及气相色谱的分析,茶多糖由糖类、果胶及蛋白质等物质组成。为了更清晰地了解茶多糖的研究现状并对茶多糖进一步开发和研究,主要对近年来茶多糖的提取方法、分离纯化和分子组成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对其开发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论述了当前云南省小粒咖啡产业的现状,并针对该现状提出发展云南省咖啡品牌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荨麻中3,4-二香草基四氢呋喃的提取以及纯化,为进一步研究荨麻中3,4-二香草基四氢呋喃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醇水溶液回流提取,研究大孔吸附树脂吸附和分离狭叶荨麻提取液中3,4-二香草基四氢呋喃的方法和条件,并采用超滤膜纯化技术对其进行纯化。[结果]X-5大孔吸附树脂对3,4-二香草基四氢呋喃有较好的吸附能力;乙醇浓度为60%时解吸效果最好,解析液浓缩,超滤膜纯化重结晶后,荨麻中3,4-二香草基四氢呋喃纯度可达85.3%。[结论]采用X-5大孔吸附树脂以及超滤膜纯化技术可有效地提取荨麻中3,4-二香草基四氢呋喃,为今后荨麻中有效成分的研究与开发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