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选取包括非农业人口比重、二三产业劳动力比重等在内的10个指标,构建了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得到人口城镇化指数和土地城镇化指数,采用协调模型从时间和空间维度计算得到陕西省2000-2014年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以及2014年度陕西省各市(区)协调发展水平。结果表明,从时间维度看,2000-2014年人口城镇化指数和土地城镇化均呈现出上升趋势,土地城镇化指数大于人口城镇化指数,协调发展水平由最初的失调阶段在经历了调和阶段后,增加到协调发展阶段;从空间维度看,陕西省11个市(区)协调发展水平总体偏低、协调发展阶段差距大、协调发展类型区域分异明显、人口城镇化滞后型明显。  相似文献   

2.
通过构建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15个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协调指数、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2008—2017年武汉市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协调性。结果表明,武汉市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发展大致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2008—2010年两者指数水平都较低;第二阶段,2011—2014年两者指数水平处于中等水平;第三阶段,2015—2017年两者指数水平处于较高水平,且两者的耦合度从极度失调向优质协调转变。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进程在某方面来讲存在失调状况,但是随着两者的调节,逐渐趋向于协调发展。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武汉市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失调的原因,指出两者关系主要受到城市发展外在制度与内在基础的共同作用,并据此提出协调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同步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以抚州市为研究对象,基于人口结构、生活水平、土地结构和土地利用投入产出4个方面,构建了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协调发展模型为研究方法,对抚州市2007—2016年人口与土地间的协调发展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抚州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关系呈重度失调向中度协调发展趋势;人口与土地城镇化之间的协调状态由重度失调土地城镇化滞后型向初级协调人口城镇化滞后型阶段转变;抚州市人口与土地城镇化速度相对一致,但人口城镇化速度稍显不足。  相似文献   

4.
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6个市为研究对象,运用熵值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并计算出人口城镇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度,探究了各市人口与土地城镇化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结果显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大部分地区的人口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比较低;各市的发展趋势是人口城镇化高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进度慢;各市人口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度差异大:南宁最高,其次是北海、钦州、防城港和玉林,崇左最低。  相似文献   

5.
构建了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的测度指标体系,以耦合协调模型为研究方法,对甘肃省2000—2015年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从城镇化指数对比来看,甘肃始终表现为土地滞后型;(2)甘肃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过程分为3个阶段,即失调阶段(2000—2005年)、过渡阶段(2006—2008年)、协调阶段(2009—2015年),城镇化协调类型从严重失调衰退土地滞后型发展为优质协调发展土地滞后型。  相似文献   

6.
运用系数变异法和耦合协调发展模型,对2007~2016年黄冈市"土地—人口—经济"城镇化协调发展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时期黄冈市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指数差异较大,其中,2007~2009年人口城镇化占主导地位,2010~2011年经济城镇化占主体地位,2010~2011年土地城镇化占主体地位;黄冈市城"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协调度由失调阶段(2007~2010年)转化为逐步协调阶段(2011~2016年)。并提出以下对策建议:从抑制城镇土地过度扩张角度采取措施,促使土地市场的有序竞争;培养出高素质技术人员来服务城市建设,并兴建基础设施吸引外资等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7.
在对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耦合作用关系分析的基础上,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评价模型计算土地城镇化水平、人口城镇化水平以及二者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对江苏省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6—2012年江苏省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水平呈上升趋势,二者耦合度差异不大,耦合协调度由中度失调走向优质协调.  相似文献   

8.
基于2006—2019年安徽省16个城市土地城镇化、人口城镇化、协调发展度的测算结果,考察三者时空特征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安徽土地城镇化主要依赖土地、人口、固定资产等要素投入驱动;人口城镇化主要通过产业承接调整产业结构、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等措施驱动;土地城镇化、人口城镇化、协调发展度三者发展趋势基本同步,趋于良好协调发展,但城市差异呈扩大趋势;2019年16个城市之间的协调发展度空间集聚显著。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相互影响,同时,协调发展度受国家政策与城市间不平衡发展影响,可通过差别化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巩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核心地位、建立综合性的地方政府考核制度等措施切实推进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10.
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是否协调,是判断新型城镇化发展健康与否的关键要素。根据城镇化内涵,建立长春市2006~2015年人口与土地城镇化协调性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结果表明,2006~2015年,长春市人口与土地城镇化指数连续上涨;2008~2010年,土地城镇化指数增长速率与人口城镇化相比明显加快,且于同年赶超人口城镇化指数,发展类型由土地滞后型变为人口滞后型;2010年以后,两者的增长速率接近且总体相对平稳,协调发展程度由2006年的中度失调衰退进展为2015年的中度协调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长春市人口与土地城镇化协调性优化路径,以期为长春市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张萌萌  王亚华  柴明堂  李大林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8):17450-17452,17533
以南京为例,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测算土地城市化与人口城市化的协调水平。1996~2008年南京市的城市化发展水平快速上升,可划分为失调阶段(1997年以前)、欠协调阶段(1998~2002年)、基本协调阶段(2003~2008年)3个阶段;2003年之后城市化的协调发展水平较高,土地城市化水平高于人口城市化水平,城市空间扩张加剧,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2.
广东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国民经济持续以每年13.5%左右的速度增长。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广东土地非农化和土地生态环境恶化也日益严重,经济发展对建设用地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从土地城市化和人口城市化的关系分析入手,阐述了广东土地城市化和人口城市化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二者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基于改进的城市用地增长弹性系数构建出城市用地扩张与人口增长协调性评价模型,对江苏省13个地级城市用地扩张与人口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城市用地扩张与人口增长的协调性较弱,呈现土地快速扩张态势;全省土地快速扩张区域主要集中在沿江城市带以及沿海城镇聚合轴上,紧随区域战略要求,城镇化加速发展;人口基本协调城市为扬州市和宿迁市;人口明显增长城市南通市则是唯一沿江又沿海的地级市,发展前景广阔。在此基础上,针对如何实现江苏省各个地级城市用地扩张与人口增长协调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基于ArcGIS和GeoDa软件平台,结合统计学中的变异系数方法,从时间、空间及关联性的视角分析我国中部6省81个地级市2006 ~2011年人口-土地城镇化失调特征空间格局.结果表明,中部地区城市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发展存在普遍的不协调现象,2006 ~2011年中部地区81个地级市的人口-土地城镇化变异系数在空间上存在较明显的负的空间自相关,不论是整个中部地区还是各个省份内部,人口城市化和土地城市化失调程度的区域差异明显,2006~2011年,中部地区人口-土地城市化失调区域差异有减小的趋势,失调态势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5.
严萍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8):15857-15859,15876
运用BP神经网络的理论和方法,构建了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BP神经网络模型,并对2008年陕西省83个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陕西省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区域差异显著,评价结果与专家的判断基本一致;根据评价结果,结合ARC-GIS9.2中的自然断点法(natural breaks)将BP测度得出的得分值分为5个等级,发现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县域主要集中在陕北地区,关中地区次之,陕南地区最低。BP神经网络用于评价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简单、实用,且避免了人工确定指标权重的主观性,具有很好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岳大鹏  王会  王亮 《安徽农业科学》2012,(18):9897-9899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中的C2R模型对陕西省10个地级市的土地利用进行了有效性评价。结果表明,陕西省10个地级市土地利用效率相差较大,从整体上看陕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的有效性高于关中地区,关中地区又高于陕南地区。分析了各城市土地利用DEA值低的原因,并给出了提高用地效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陕南地区土地利用与生态承载力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陕南地区1998~2004年土地利用类型结构、速度、程度以及生态承载力时间和空间动态变化,利用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陕南地区汉中、安康、商洛"三市"土地利用程度与人均生态承载力的关系。结果表明,陕南地区耕地、水域面积总量及其比例急剧减小,林地、未利用土地情况相反;各种类型土地面积变化速度,时间和空间差异较大;土地利用程度不断降低;总生态承载力和人均生态承载力逐年递减,耕地减少量与其余土体类型增量失衡致使总生态承载力降低。陕南"三市"土地利用程度和人均生态承载力回归分析表明两者之间符合Linear(拟合直线)模型,拟合程度较好,平行性明显,表明"三市"人均生态承载力在一定范围内随土地利用程度的减弱(增强)而有所降低(提高),且增减趋势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8.
邓富玲  刘伟 《安徽农业科学》2017,45(34):214-217
以陕西省11个辖区为研究对象,选用投入导向型变动规模报酬的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法)测度土地集约利用效率,并运用灰色斜率关联度对有效决策单元进行排序分析,寻求供给侧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发展方向,以更好地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效率。结果表明:各辖区中7个地区表现为DEA有效,其土地利用集约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商洛市、安康市、渭南市、汉中市、西安市、榆林市、杨凌示范区;铜川市、宝鸡市、咸阳市和延安市4个地区为DEA无效,影响其无效的原因包括房屋建筑面积冗余、单位GDP能耗过多、能源利用效率较低、社会商品销售额偏低以及天气优良天数偏少等。针对上述情况,为更好地发挥土地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作用,提出了相关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以江西省为研究区域,在人口增长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了数理统计和空间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城市化发展战略对人口再分布的影响。结果显示:江西省城市化水平的区域发展不平衡,空间差异明显,赣北人口多而密,赣南人口少而稀,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明显,人口发展、流动、分布特征与城市发展格局之间的矛盾突出。鉴于此,提出了人口合理再分布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科学分析和判断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土地利用态势是促进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对云南省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土地利用态势进行了综合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下一步促进土地更好利用的策略,以期为土地利用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