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利用19902011年新疆的能源消费及经济发展统计数据,计算、分析了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消费的碳足迹的演化规律,采用STIRPAT模型回归模拟了碳足迹与人口、人均GDP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最终采用脱钩指数分析了经济增长与碳足迹之间的动态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新疆能源消费的碳足迹总体呈现上升趋势,由1990年的0.138 hm2/人增加到2011年的0.437 hm2/人,增长了2.18倍,煤炭的碳足迹在总足迹中占据绝对地位,比重保持在70%2011年新疆的能源消费及经济发展统计数据,计算、分析了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消费的碳足迹的演化规律,采用STIRPAT模型回归模拟了碳足迹与人口、人均GDP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最终采用脱钩指数分析了经济增长与碳足迹之间的动态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新疆能源消费的碳足迹总体呈现上升趋势,由1990年的0.138 hm2/人增加到2011年的0.437 hm2/人,增长了2.18倍,煤炭的碳足迹在总足迹中占据绝对地位,比重保持在70%80%左右。碳足迹产值呈现增加趋势,由1990年的1.24万元/hm2增加为2011年的6.88万元/hm2。碳足迹生态压力趋向于增大,从1990年的0.042上升至2011年的0.175。人均GDP是驱动碳足迹增长的关键因素,人均GDP每增长1%,碳足迹将会增加0.982%。经济发展与碳足迹处于相对脱钩-复钩状态,但偏向于挂钩状态,新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2.
利用1990~2011年新疆的能源消费及经济发展统计数据,计算、分析了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消费的碳足迹的演化规律,采用STIRPAT模型回归模拟了碳足迹与人口、人均GDP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最终采用脱钩指数分析了经济增长与碳足迹之间的动态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新疆能源消费的碳足迹总体呈现上升趋势,由1990年的0.138 hm2/人增加到2011年的0.437 hm2/人,增长了2.18倍,煤炭的碳足迹在总足迹中占据绝对地位,比重保持在70%~80%左右。碳足迹产值呈现增加趋势,由1990年的1.24万元/hm2增加为2011年的6.88万元/hm2。碳足迹生态压力趋向于增大,从1990年的0.042上升至2011年的0.175。人均GDP是驱动碳足迹增长的关键因素,人均GDP每增长1%,碳足迹将会增加0.982%。经济发展与碳足迹处于相对脱钩-复钩状态,但偏向于挂钩状态,新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3.
采用碳足迹模型分析了2003—2013年邢台市能源消费碳排放足迹、碳排放足迹生态压力和碳排放足迹强度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近10年来邢台市能源消费量逐年增多,在总能源消费中,化石能源消费所占比例在50%左右。在化石能源消费中,仍以煤炭消费为主,煤炭消费占化石能源消费的97%以上;人均总碳排放足迹变化呈现波动、平稳上升两个阶段,10年间增加了0.748 84 hm2/人。其中,煤炭人均碳足迹变化与人均总碳排放足迹变化一致,石油人均碳足迹总体变化不大,天然气人均碳足迹呈现平稳、波动和快速上升三个阶段;碳排放足迹的生态压力总体为增加态势,且其值大于1,10年间增加了4.998 96;碳排放足迹强度为逐年下降的走势,10年间减少了0.236 29 hm2/万元,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据此,对邢台市未来的能源利用及产业结构提出相应的可行性对策,以期为邢台市能源利用结构优化和构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安徽省耕地生产力时空变化差异及其变化趋势。[方法]以2000—2020年时序MOD17A3HGF净初级生产力为数据基础,采用Theil-Sen Median趋势、Mann-Kendall检验、Hurst指数以及地理空间分析技术等方法,探究安徽省耕地NPP的时空分异特征,并分析其时空演变趋势。[结果]近21年来安徽省耕地NPP在时间上呈波动增加的态势[0.331 g/(m2·10 a)],空间上耕地NPP以增长趋势为主(93%),仅有7%的耕地表现下降趋势;与2000—2010年相比,2010—2020年安徽省43%的耕地NPP趋势变化类型为降级,主要分布在滁州市、淮南市和亳州市等城市,10%的耕地NPP趋势变化类型为升级,主要分布在合肥市、宣城市和芜湖市。未来安徽省75%的耕地NPP继续表现增长趋势,分布在合肥市、滁州市、六安市和宿州市等地区,5%的耕地NPP出现下降趋势,依然分布在各个城市市区附近,20%的耕地NPP趋势不确定,主要分布在皖北大部地区。[结论]2000—2020年安徽省耕地NPP在时空上呈现增加的态势,滁州市、淮南市和亳州市等城市耕地...  相似文献   

5.
运用碳足迹的相关含义以及研究方法估算了2001—2011年甘肃省能源利用的碳足迹、碳足迹产值、碳足迹强度与碳足迹生态压力,并利用回归分析法,探讨经济增长与碳足迹之间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甘肃省碳足迹逐年上升,从2001年的0.565 hm~2/人上升到2011年的1.238 hm2/人;煤炭类利用的碳足迹所占比例最大,石油次之,天然气最小;碳足迹产值从2001年的0.776万元/hm~2增加到2011年的1.582万元/hm~2,呈上升趋势,碳足迹强度从2001年的1.288 hm~2/万元下降到2011年的0.632 hm~2/万元,呈下降趋势,碳足迹生态压力从2001年的0.75上升到2011年的1.65。碳足迹与经济发展不表现为环境库兹涅曲线的倒U形关系,而是S形曲线关系。  相似文献   

6.
区域农田生态系统发挥碳库的功能对城市的低碳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通过对2006~2015年南京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排放、碳吸收、碳汇和碳足迹的变化进行研究及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南京农田生态系统碳汇呈缓慢增加趋势;(2)南京能源消费碳排放呈快速增长;(3)南京农田碳汇的增加趋势远小于能源碳源的增加趋势,农田碳汇对能源碳源的补偿能力在减弱。研究为南京低碳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山西省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区域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进而为山西省发展低碳经济提供参考和依据,构建了碳排放计算模型,对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进行了测算;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与能源消费项目进行对应,构建了基于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的碳足迹模型,并对山西省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排放和碳足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12~2019年山西省能源消费的碳排放总量呈上升趋势,其中人类活动集中的城镇村及工矿用地的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均最大;虽然全省的碳汇总量呈增长的趋势,但是历年的碳足迹压力指数均大于1,区域碳循环系统压力过大;全省的碳足迹总量亦呈增长态势,且远大于实际生产性土地面积,生态赤字严重。因此,优化城镇村及工矿用地等高碳排放的土地利用方式,以及调整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是山西省降低区域碳排放和碳足迹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提出能源消费足迹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计算了2000—2013年江苏省能源消费足迹,并分析了江苏省能源消费现状及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江苏省能源消费足迹呈现增长趋势,且经济越发达地区,其能源消费足迹也越大.能源消费足迹的计算结果反映了江苏省能源消费足迹的总量与构成,也分析了不同地区能源消费足迹的时空差异.江苏省能源消费足迹总量总体呈现持续增长趋势,能源消费以煤为主,并且能源消费足迹存在南北差异.  相似文献   

9.
张爽  万敏  李光兵  何遂  彭超 《安徽农业科学》2012,(18):9791-9794
[目的]分析北碚区气温时空分布及变化趋势。[方法]利用北碚地区6个地面气象观测站1951~2010年气温观测资料,运用EOF、线性趋势等分析方法对北碚区近60年来气温的时空分布及变化的主要特征进行分析,揭示该地区气候特征。[结果]近60年北碚区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平均增温速率为0.045℃/10a,其中秋季增温最为明显,而夏季呈减温趋势;1~7月平均温度呈逐渐升高趋势,8~12月呈逐渐降低趋势;从空间分布来看,全区气候呈现西部地区温度较高、中部较低的分布状况;全区平均温度异常空间分布主要有全区一致偏高(低)型、南北反向型和东西反向型。[结论]该研究为有效防灾减灾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建立单季晚稻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指标体系。[方法]设9个处理,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共计27个小区。[结果]施用氮肥对水稻叶面积指数的影响较大,与水稻孕穗期、成熟期干物质积累呈0.01水平显著正相关。该地区晚稻测土配方施肥推荐氮肥(折纯氮)为187.5~195.0kg/hm2。钾肥用量与水稻成熟期干物质积累呈0.01水平显著正相关,在一定范围内与产量呈0.01水平显著正相关,但与叶面积指数、公顷颖花量相关性不显著。[结论]该地区推荐用量为K20纯量67.5~90.0kg/hm2。  相似文献   

11.
[目的]计算和分析2009年珠三角城市群生态足迹。[方法]以珠三角9个市为研究区,运用生态足迹计算模型对2009年珠三角市生态足迹和生态安全进行计算,定量分析珠三角区域生态环境现状和可持续发展状况。[结果]珠三角城市群除了建筑用地和林地稍显生态盈余外,其他4种土地类型均处于生态赤字状态,特别是可耕地和化石燃料用地,存在明显的生态赤字。[结论]珠三角生物资源消费水平和能源消费水平较高,应采取多种措施减少生态赤字,以使得发展方式向更加可持续性的方向转变。  相似文献   

12.
在“双碳”背景下,控制碳排放量对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精确测量经济发展中,各影响因素对碳排放量的影响,以长三角地区为例,将灰色回归组合模型应用于碳排放量的预测,选取了第一产业生产总值、第二产业生产总值、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和能源消耗量4个主要影响因素构建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分析各影响因素与碳排放量之间的灰色关联关系,通过对2005—2021年长三角地区碳排放量进行建模,建立各影响因素为自变量的回归预测模型,对2023—2025年长三角地区碳排放量进行了预测。实证结果表明:未来三年长三角地区碳排放量仍具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增速在4%~10%左右,持续的高碳排放量对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基于关联分析和预测模型结果,提出通过加快产业转型、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等方式减少碳排放量,促进长三角地区绿色低碳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校园资源消耗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效率。[方法]基于生态足迹成分法的思想,以池州学院校区为例,构建校园生态足迹模型,评估了池州学院资源消耗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效率。[结果]2015年池州学院校区的生态足迹总量为8 301.238 6 hm~2,池州学院的生态效率为1.732 6人/hm~2。[结论]池州学院符合绿色大学的定义,说明该校可持续发展状态较好。  相似文献   

14.
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壤和水稻重金属污染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俊清  袁旭音  李继洲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9):10206-10208,10211
[目的]研究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壤和水稻重金属污染特征。[方法]测定长江三角洲地区150多个采样点的重金属含量,进行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并研究重金属元素在不同区域和植物不同部位的含量分布以及转换和分配特征。[结果]长江三角洲地区受Cd、Pb、Cr、Cu、Zn的污染,其中Cd污染最严重,Pb、Cu和Zn次之,Cr最轻,几乎不受Hg和As的污染,内梅罗污染指数为0.880,属于警戒级;水稻果实中Cd、Cr、Cu、Hg和Zn超过其背景值。按区域划分,土壤污染程度依次为:环太湖地区〉浙江南部地区〉沿江地区,城市直辖区〉县级城镇及农村;按迁移转化规律划分,根际土壤〉水稻根茎〉水稻果实;转换系数Cd〉Cu〉Zn〉As〉Hg〉Pb〉Cr,分配系数Zn〉Cr〉Cd〉Cu〉Hg〉Pb〉As。[结论]长江三角洲地区污染元素的数值范围较大,个别样本污染严重,应加大重金属污染防治与预防。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探明江淮地区稻-油两熟制度下油菜免耕直播高产栽培技术。[方法]以核油56为材料,采用田间裂区试验,比较3种施氮水平(Tn)和4种播种密度(Tm)对江淮稻田免耕机开沟直播栽培油菜的产量构成、农艺形状以及生物学产量、秸秆系数等的影响。[结果]在较低密度和中等密度条件下,增施氮肥有利于生物学产量和经济产量的提高。[结论]江淮稻田油菜直播适宜的施氮量为180kg/hm2,适宜的播种密度为3.0kg/hm2;免耕直播油菜的秸秆系数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随播种密度增加而降低,平均在0.76~0.78。  相似文献   

16.
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和资料信息分析等方法,对浙江省文成县2000—2009年生态足迹和生态可持续发展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文成县人均生态足迹不断提高,由2000年的0.5918 hm2.人-1增加到2009年的0.6352 hm2.人-1。人均生态承载力不断降低,由2000年的0.6189 hm2.人-1减少到2009年的0.5281hm2.人-1。文成县近10年出现了人均生态赤字,并有进一步加大的趋势。2000—2009年,文成县人均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指数逐渐下降,从0.5112下降至0.4540,由弱可持续状态变为弱不可持续状态。通过模型预测,到2019年,文成县人均生态足迹将达到0.6519 hm2.人-1,而人均耕地生态承载力将降到0.4917hm2.人-1,生态赤字增加到0.1602 hm2.人-1,可持续发展指数降低到0.4300,文成县的生态压力越来越严重。因此要采取控制人口数量、改变传统的消费观念、遏制生态环境破坏,提高单位土地利用率等措施,抑制生态足迹上升趋势,增加生态承载力,才能保持文成县的生态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重庆市近10年水资源承载力时空格局动态演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月  杨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8):13933-13936
以生态足迹理论为基础,通过水资源生态足迹模型研究了重庆市2000~2009年水资源生态足迹和水资源承载力时空格局动态演变。结果表明,近10年来,重庆市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和人均水资源承载力波动呈下降的趋势,水资源生态足迹从2000年的3.50hm2/人下降到2009年的2.64 hm2/人,水资源承载力从2000年的6.05 hm2/人下降到2009年的3.48 hm2/人,并在2001年和2006年达到低谷期。在空间上,重庆市水资源生态足迹和水资源承载力空间差异较为明显,都市发达经济圈和渝西走廊的水资源承载力和水资源生态足迹较低,其中最突出的为渝中区;三峡库区、渝东南水资源生态足迹和水资源承载力相对较高,其中城口县和巫溪县最为突出。此外,重庆市40个区县总体上水资源生态足迹基本低于水资源承载力,存在着生态盈余,但部分区县的水资源生态赤字仍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18.
工业生产活动中能源消耗及其碳排放是影响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的重要因素。在控制碳排放的同时提升工业用地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测算长三角都市圈工业用地效率,用空间分析方法探讨都市圈工业用地效率在能源碳排放约束下的时空差异,并探讨各要素松弛变量及开发潜力。各都市圈工业用地效率的内部异质性较大;碳排放、土地、固定资产、劳动力等要素的开发潜力较大。因此,上海市要发挥核心辐射作用,工业用地结构调整要以减少能源碳排放量为重点,依据自身特点和优势,科学、有序地调整工业用地结构,逐步逼近"双碳"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9.
对1986—2009年间长三角、珠三角和海西经济区的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进行了比较分析。利用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分析,发现在不考虑结构变化的情况下三个地区能源消费总量与实际生产总值之间都不存在线性协整关系;Granger因果关系分析发现,长三角地区存在能源消费总量与实际生产总值之间的双向因果关系,节能减排政策的实施将会影响经济增长,而珠三角只存在实际生产总值到能源消费总量的单向因果关系,节能减排政策的实施不会影响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