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荣云鹏  田茂超  王锡玖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2):15822-15823,15852
选择了降水、日照、气温及产量等资料,采用农业气象统计学和气象统计学原理,对2011~2012年度桓台县小麦播种以来的各发育期气象条件以及对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2011~2012年度桓台县冬前气象条件适宜,小麦分蘖充分,群体较大;返青至拔节前气温持续偏低,利于小麦充分分化,利于形成大穗,增加穗粒数;乳熟至收获期间天气条件复杂,不利小麦充分灌浆和提高千粒重。  相似文献   

2.
利用濉溪县气象局气象资料和柳丰种业、濉溪县小麦新技术研究所的数据,分析2013~2014年度小麦生产周期增产的气候条件。结果发现,濉溪县2013~2014年度小麦生产周期,返青后气温持续偏高,抽穗、开花提前,灌浆期延长;日照充足,灌浆期气候条件优越,穗粒数、千粒重增加,是小麦产量实现新突破的主要原因,其产量突破7 500 kg/hm2。  相似文献   

3.
选取降水、气温及产量等资料,对2012~2013年度桓台县小麦生产的有利和不利气候条件进行了综合分析,并提出了预防春季低温冻害的相应对策。结果发现,2012~2013年度桓台县小麦播种期温湿条件适宜,小麦出苗均匀;冬前积温充足,利于形成壮苗;越冬期降水较多,利于小麦安全越冬;春季气象条件复杂,小麦冻害偏重,生育期推迟;后期光照偏少,风雨天气造成倒伏,不利于小麦充分灌浆,千粒重降低。  相似文献   

4.
利用济南市唯一的国家农气基本站2012--2013年度冬小麦全生育期的气象资料,探讨了冬小麦主要发育期的有利气象条件,评价气象条件对冬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指出冬前气象条件适宜,墒情良好,冬小麦平均分蘖和次生根较上年较多,安全越冬。返青后至抽穗气温偏低,延长小麦分化时间,易成大穗,增加穗粒数;乳熟至收获期间天气条件利大于弊,有利于小麦灌浆和提高千粒重。  相似文献   

5.
2014年济阳县冬小麦灌浆~成熟期出现了干热风、降水不足的不利气象条件,导致该县冬小麦提早成熟,但仍然取得了高产。针对这一现象,利用济阳县2013~2014年冬小麦生育期的气象实测资料,与历年、2012~2013年相应气象指标进行对比,探讨了该小麦生育年度气候条件不利的情况下小麦提前成熟但产量仍然较高的原因。结果表明:2013年小麦越冬前积温足,墒情较好,光照适宜,苗情好于往年;返青~抽穗期气温偏高、光照充足、灌溉及时,使得冬小麦返青后生长快速,群体发育明显;灌浆期间,适宜的气象条件使得小麦灌浆速度达到最大且灌浆饱满;5月下旬高温天气多,促进了冬小麦早熟。  相似文献   

6.
气象三要素对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2008~2009年度麦作期间及近几年同期气象资料统计,分析气象三要素对小麦主要时期生长发育及产量影响,结果表明:冬前积温较低,光温不足,不利于小麦壮苗的形成;冬季气温低,小麦冻害较重;春季干旱、低温,小麦春发不足,成穗数降低,但每穗粒数有所提高;小麦抽穗后降雨偏多,但分布均匀,气温较高,光照充足,有利于灌浆结实。  相似文献   

7.
根据2019年平罗县春小麦全生育期观测资料和地面气象观测要素资料,分析了春小麦生长状况和生育期气象条件,结合各生育期对气象条件的生理需求,评估了2019年平罗县春小麦生长季内气候条件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2019年春小麦幼穗分化期气温偏高,日照、降水偏少,不利于形成大穗;灌浆期气温偏低、日照偏少,加上连阴雨天气造成春小麦灌浆不充分,使得收获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等产量构成因素明显降低,造成减产。  相似文献   

8.
根据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农业气象指标,利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得出2014年驿城区冬小麦高产的有利气象条件。播种-出苗阶段,底墒水充足,小麦出苗率高,生长整齐;返青提前,使返青期长,穗分化时间加长,可能造成小麦小穗数增加,穗粒教增多;拔节-抽穗期,虽然降水比常年偏少,但能够基本满足小麦开花灌浆对水分的需求;适宜的温度,充足的降水和日照条件,对小麦的抽穗、灌浆非常有利,也是小麦增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以河南省漯河市6年3地种植的74个小麦品种(系)为试验材料,分析河南省漯河市小麦籽粒灌浆特性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2017—2018年灌浆始期干物质积累相对较低,但灌浆末期千粒质量最高,2019—2020年灌浆始期及整个灌浆过程干物质积累均较高;临颍地区灌浆始期干物质积累相对较低,但最终千粒质量最高;漯河市年际间、不同地区间小麦籽粒灌浆参数差异均显著;粒质量与籽粒平均灌浆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快增期持续时间呈显著正相关,与渐增期持续时间呈负相关;日照时数、最高气温是影响漯河市小麦灌浆速率的主要因素,其中,最高气温是主要限制因素;平均气温、日照时数保持一定时,最高气温每提升1℃,千粒质量增加1.63 g。因此,选择灌浆速率较快、灌浆快增期时间相对较长的品种,同时注意协调穗粒数及有效穗数是提高河南漯河市小麦产量的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2008年度小麦生育期间气候条件的分析和河南主栽小麦品种主要性状的比较表明,2008年度小麦生育期间,平均气温高于常年0.5℃,日照时数少83.4h,降水少10.1mm。全生育期表现为播种时气温偏低,冬前气温偏高,雨水偏少,越冬期雨雪明显偏多,时间偏长,无明显低温冻害,春季干旱高温,小麦苗期生长偏弱,春季两极分化提前,后期多风雨,倒伏严重,黑胚和萌动率高,小麦亩成穗数减少,穗粒数持平,千粒重增加,属减产年份。  相似文献   

11.
迟播早熟高产小麦新品种的培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小麦品种(系)播种-拔节和开花-成熟2个阶段发育特性,探讨在育种中聚合两端快速发育特性的可能性,为长江中下游麦区选育迟播早熟高产品种提供依据。【方法】在2012—2013和2013—2014年,通过比较共计18个小麦新品系及生产上部分推广品种的冬前及越冬期单株叶片数、茎蘖数,籽粒灌浆特性相关指标等,筛选具有两端快速发育特性的品种(系);2014—2015年,在适期播种(11月5日)和迟播(11月19日)条件下,研究扬麦16和其他4个品种不同生育时期群体结构(茎蘖数、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及其构成的差异,分析具有两端快速发育特性品种扬麦16迟播高产的生长发育机理。【结果】2012—2013年,富F101冬前及越冬期叶片数、茎蘖数均较高,显著高于镇10216,具有前端快速发育特征,但后期灌浆速率较慢;宁09-118和镇10216最大灌浆速率、平均灌浆速率较高,灌浆持续时间长,粒重显著高于其他品种,具有后端快速发育特征,但前期生长发育较慢。2013—2014年,富F101冬前及越冬期茎蘖数均表现较高,镇10216最大灌浆速率、平均灌浆速率均最高,理论粒重最大,2个品系继续分别表现出前端和后端快速发育特性;扬麦16冬前茎蘖数高于富F101,越冬期茎蘖数与富F101无显著差异;后期最大灌浆速率大于2.0 mg/(粒·d),与镇10216差异不显著,且平均灌浆速率较高,较好地结合了两端快速发育的特性。2014—2015年,迟播条件下,扬麦16越冬期茎蘖数、叶面积指数及干物质积累量均表现最大,显著高于宁麦13;在适期播种条件下,扬麦16产量低于扬麦22,与扬麦20、扬麦23和宁麦13差异不显著,但在迟播条件下产量显著高于扬麦20、宁麦13,与扬麦22、扬麦23无显著差异,与适期播种相比减产幅度最小,减产5.2%,千粒重高而稳定,达40 g以上。【结论】品种间两端快速发育特性存在显著差异,结合两端快速发育特性的品种能够实现迟播高产,同时保证适期播种取得较高产量。扬麦16冬前生长发育快,越冬期能保持一定生长量及分蘖发生量;快速灌浆持续时间长,平均灌浆速率、峰值灌浆速率大,粒重高;迟播早熟高产,这是其大面积推广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山东省泰安农业气象试验站2019-2020与2020-2021年冬小麦分期播种试验实测数据以及同期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不同播期气象条件对冬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对于泰科麦31品种小麦,日照时数在冬小麦出苗-开花阶段起重要作用,发育期天数与日照时数呈显著正相关,即在冬小麦出苗后日照越充足,苗情越好;抽穗期后日照条件差,对冬小麦灌浆速率起限制作用。(2)越冬过程的开始主要受日最高气温及其持续时间的影响,越冬期持续时间的长短则受日最低气温及其持续时间的影响。(3)适量的降水对冬小麦灌浆速率起促进作用。(4)各播期处理的冬小麦灌浆过程均符合 Logistic 生长规律,灌浆速率与各气象要素之间关系在不同播期的表现不同。(5)冬小麦千粒重受前期生长状况与越冬期积温、负积温影响,冬小麦越冬期低温持续时间短有利于冬小麦产量的提高;千粒重与日照时数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气候变化对临沂市冬小麦生产的影响,确定合理播期和适宜的田间管理措施。利用2001—2021年临沂市气象资料和农业农村部门苗情调查数据,同时参考1962—2000年临沂市历史天气数据,采用线性趋势性预测对小麦生育期温度、积温以及主要生育期日期和持续时间进行变化规律分析。结果表明:临沂市冬小麦适播期和各生育期均对气候变化发生了不同的响应,适播期为10月8—19日,最佳播期为10月11—14日;分蘖期出现反复降温频率变高,促进了小麦冬前抗寒锻炼,利于形成壮苗;冬前积温增多和越冬期延迟,间接推迟了适播期,为上一季玉米晚收创造了条件;返青大幅提前和返青后积温显著增加,大幅缩短了小麦停止生长和越冬时间,增加了冬小麦实际生长时间,有利于冬小麦苗情转化;拔节期大幅提前,使小麦更容易遭受晚霜冻(冷)害和倒春寒;4月和5月温度下降为小麦抽穗、扬花、灌浆提供了更好的气候条件,特别是5月温度下降既减少了干热风的发生机率又利于小麦后期灌浆。确定了临沂市冬小麦适播期,为小麦全生育期田间管理和高产栽培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利用商丘市1964—2010年气象资料和1985—2010年商丘市农林科学院区试记录,确定各年型适宜播种期、气象学越冬期、生产越冬期、返青期、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依据1985—2010年的小麦产量统计结果,利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小麦气候产量和光、温、水与小麦产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随着气温的升高,日照时数的减少,该区小麦播种期、越冬期、成熟期呈推迟趋势,返青期、拔节期和抽穗期呈提前趋势,致使小麦全生育期和越冬期缩短、灌浆期延长,产量受气候的影响逐渐加重。小麦实际产量与生育期活动积温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日照时数、降水量呈负相关,其中与日照时数相关性显著;高温和干旱胁迫均抑制了籽粒灌浆速率,使最大灌浆速率出现时间提前,灌浆持续期缩短,导致籽粒干物质积累量下降,粒重降低;其中积温是影响小麦产量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15.
Sowing date and seeding rate are critical for productivity of winter wheat(Triticum aestivum L.).A three-year fiel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with three sowing dates(20 September(SD1),1 October(SD2),and 10 October(SD3)) and three seeding rates(SR67.5,SR90,and SR112.5) to determine suitable sowing date and seeding rate for high wheat yield.A large seasonal variation in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from sowing to winter dormancy was observed among three growing seasons.Suitable sowing dates for strong seedlings before winter varied with the seasons,that was SD2 in 2012–2013,SD3 in 2013–2014,and SD2 as well as SD1 in 2014–2015.Seasonal variation in precipitation during summer fallow also had substantial effects on soil water storage,and consequently influenced grain yield through soil water consumption from winter dormancy to maturity stages.Lower consumption of soil water from winter dormancy to booting stages could make more water available for productive growth from anthesis to maturity stages,leading to higher grain yield.SD2 combined with SR90 had the lowest soil water consumption from winter dormancy to booting stages in 2012–2013 and 2014–2015; while in 2013–2014,it was close to that with SR67.5 or SR112.5.For productive growth from anthesis to maturity stages,SD2 with SR90 had the highest soil water consumption in all three seasons.The highest water consumption in the productive growth period resulted in the best grain yield in both low and high rainfall years.Ear number largely contributed to the seasonal variation in grain yield,while grain number per ear and 1 000-grain weight also contributed to grain yield,especially when soil water storage was high.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sowing date and seeding rate affect grain yield through seedling development before winter and also affect soil water consumption in different growth periods.By selecting the suitable sowing date(1 October)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proper seeding rate of 90 kg ha–1,the best yield was achieved.Based on these results,we recommend that the current sowing date be delayed from 22 or 23 September to 1 October.  相似文献   

16.
【目的】西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降水稀少,且冬小麦生育期内50%以上为10 mm的无效降水。如何充分集蓄这部分降水,是该区冬小麦稳产高产和提高降水利用效率的关键。【方法】于2011—2015年在西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区(104°36′E,35°35′N)进行大田定位试验,以冬小麦中粮1号为试验材料,设全膜微垄沟穴播(PRF)、全膜覆土穴播(PMS)、覆砂穴播(SM)和露地穴播(CK)4个处理,测定冬小麦不同生育时期0—2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生物量、产量及其构成因子,计算不同生育期土壤贮水量、阶段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等,以明确PRF处理对土壤水分含量、冬小麦阶段耗水量、产量及WUE的影响。【结果】在播前和返青期,PRF处理在0—200 cm土层的土壤贮水量较PMS、SM处理和CK分别平均增加24.3、38.8、7.4 mm和18.2、26.9、67.8 mm。PRF处理抽穗—灌浆期耗水量平均较PMS处理增加了36.0 mm,返青—抽穗和灌浆—成熟期耗水量平均较SM增加12.1和16.7 mm,较CK增加40.8和37.6 mm。PRF处理的生物量较PMS处理增加了2.2%—15.4%,分别在2011—2012年的灌浆期和成熟期、2014—2015年的苗期和抽穗期达显著差异,在苗期、抽穗期、灌浆期和成熟期显著高于SM和CK。公顷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4年均表现为PRF处理PMS处理SM处理,3个处理间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高于CK。PRF处理的产量最高,为4 373.6—4 950.0 kg·hm-2,较PMS处理增加2.4%—12.7%,并在2012—2013和2014—2015年达显著差异;显著高于SM处理(除2012—2013年)和CK(增产35.8%—43.8%)。PRF处理的WUE较PMS处理增加0.4%—12.8%,除2013—2014外均达显著性差异;显著高于SM处理(除2014—2015年)和CK(提高8.1%—42.1%)。【结论】全膜微垄沟穴播能较为充分地利用10 mm的无效降水,提高冬小麦播前和返青期0—200 cm土层的土壤贮水量,促进小麦灌浆期间耗水,增加公顷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提高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是西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冬小麦高产高效的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7.
播期对不同穗型冬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以2个小麦品种(兰考矮早八C1;豫麦34号C2)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4个播期(10月6日,S1;10月16日,S2;10月26日,S3;11月5日,S4)对冬小麦旗叶光合性能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籽粒灌浆前期旗叶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在不同播期间差异不明显,灌浆后期播期间差异增大,其中S1降幅最大,表明早播条件下小麦后期叶片衰老较快,影响光合产物的运转与积累。2个品种产量均以S1最低,S2最高。播期显著影响成穗数(P≤1%)和千粒重(P≤5%);2个品种相比,播期对兰考矮早八粒重的影响大于豫麦34号。  相似文献   

18.
【目的】明确旱作小麦宽幅条播方式与品种的交互作用,进一步提升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方法】在黄土高原旱作区,选取2个不同基因型品种,采用5个不同播种幅间距,二因素交互处理,在冬小麦不同生育期测定土壤水分、干物质积累量、透光率和产量,经过连续3年连续数据积累,分析不同幅间距的宽幅播种方式和不同株型品种互作对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冬小麦灌浆期品种间旗叶和底部位透光率均差异不显著,长6359秸秆+颖壳干物质运转量、运转率和贡献率均高于高秆品种陇鉴117;播种方式方面,幅间距缩小至18 cm时,旗叶部位透光率和干物质运转均高于普通条播;品种间全生育期耗水量差异不大,缩小幅间距至18 cm的宽幅播种,耗水量降低10.8 mm,水分利用效率提高8.91%;不同基因型冬小麦产量差异不显著,长6359和陇鉴117分别通过扩大库容和提高单位面积穗数达到增产目的,品种和幅间距二因素互作对产量影响差异不显著,宽幅播种调节幅间距均能适应不同基因型冬小麦品种,幅间距缩小至18 cm时产量增加139.2 kg·hm-2。【结论】旱作冬小麦采用宽幅播种,幅间距为18 cm时,配套不同基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明确旱地麦田休闲期深松蓄水和覆盖保水的技术效果,有利于探索旱地小麦增产提质的最佳耕作及覆盖播种技术新途径。【方法】于2012—2014年度在山西农业大学闻喜小麦试验基地开展大田试验,以休闲期深松和当地传统耕作为主区,以全膜覆土穴播、膜际条播、常规条播为副区,研究深松和覆盖播种对3 m内土壤水分、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及其产量的影响。【结果】旱地麦田休闲期深松处理播种至开花期0—300 cm土层蓄水量较免耕处理显著提高,产量提高12%—30%,且籽粒谷蛋白含量、蛋白质产量显著提高。两覆盖播种较常规条播,土壤蓄水量越冬至开花期均显著提高,产量提高6%—24%,籽粒醇溶蛋白、总蛋白含量及蛋白质产量显著提高,清蛋白提高。深松条件下,膜际条播较全膜覆土穴播开花期土壤水分显著降低;免耕条件下,两覆盖处理间各生育时期土壤水分差异不显著。膜际条播较全膜覆土穴播产量提高,在2012—2013深松条件和2013—2014免耕条件下差异显著。深松条件下,膜际条播较全膜覆土穴播籽粒蛋白质组分含量,总蛋白质含量及其产量显著提高。此外,相关性分析表明,开花期0—100、100—200、200—300 cm土层土壤蓄水量通过直接与间接作用对籽粒蛋白质积累的总影响均表现为正向作用,且2012—2013年100—200 cm土层土壤水分对籽粒蛋白质含量的提高贡献最大,2013—2014年200—300 cm土层土壤水分对籽粒蛋白质含量的提高贡献最大。从籽粒蛋白质产量形成的贡献来看,休闲期深松主要通过影响开花期土壤水分影响籽粒蛋白质产量,且深松条件下覆盖播种主要是通过影响孕穗期土壤水分而影响籽粒蛋白质产量,且膜际条播对蛋白质产量的贡献显著大于全膜覆土穴播。【结论】休闲期深松有利于蓄积休闲期降雨,覆盖播种有利于保蓄土壤水分,其效果延续至开花期,而生育中期土壤水分与籽粒蛋白质积累密切相关,休闲期深松配套膜际条播覆盖播种有利于旱地小麦产量和品质协同提高。  相似文献   

20.
以整个黄土高原地区为研究区域,建立作物的气候变化适应度模型,通过数理统计和地理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自1960—2011年来,区域冬、春小麦对水分、温度、光照的适应度时空变化特征,并进行了适应度分区。结果表明:区域冬小麦全生育期的综合适应度达到了较强适应水平,有减小趋势;除返青—拔节期在中度适应水平外,其他生育期均为较强适应水平。春小麦全生育期的综合适应达到较强适应水平,有升高趋势;灌浆—成熟期最大,达到了较强适应水平;播种—出苗期最小,只达到中度适应水平。区域综合适应度由西北向东南呈增加趋势且与水分适应度分布的相关性最大,与温度适应度的相关性相对较小,与日照适应度的空间分布呈负相关;其倾向率在西部、西北和东北地区呈增加趋势;在南部和东南部呈减少趋势。冬小麦在返青—拔节期,春小麦在播种—出苗期需要加强人工管理,以增强其适应度;且气候变化对北部的春麦种植较为有利,而对南部的冬麦种植不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