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随着我国农业发展建设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对农业发展管理要求越来越高。在耕地质量检测技术应用过程中,由于缺少技术支撑,因而使得整个检测工作开展还存有偏差,需要就新形势下耕地质量检测体系技术支撑能力提升做出改进。鉴于此,本文就新形势下提升耕地质量检测体系技术支撑能力进行了探讨,主要阐述了耕地质量评价发展和方法,总结了加强耕地质量检测的实践意义,并提出了提升耕地质量检测体系技术支撑能力措施,以期为耕地质量检测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当前农业发展建设水平越高越高,人们对农业发展管理要求越来越高。通过耕地质量检测分析,能够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帮助,对提高我国农业发展质量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而在耕地质量检测技术应用过程中,由于缺少技术支撑,因而使得整个检测工作开展还存有偏差,所以需要就新形势下耕地质量检测体系技术支撑能力提升做出改进。鉴于此,本文就新形势下提升耕地质量检测体系技术支撑能力探讨进行了分析,主要阐述了耕地质量评价概述,就极强耕地质量检测的实践意义和耕地质量检测体系技术支撑能力提升方法进行了分析,旨在本文研究帮助下,能够为耕地质量检测体系建设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3.
耕地资源系统认知的演进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耕地是人类改造和利用地表而形成的最古老和最广泛的人地系统,耕地质量是耕地系统诸要素耦合状态的表达,耕地资源是在一定时间、技术和经济条件下耕地开发利用价值的体现。本文厘清了耕地系统、耕地质量、耕地资源认知内涵与演进过程,解析了耕地资源的“自然-人文”构成要素与耦合关系、“水平-垂直”结构特征与形成机理、“生产-生态-生活”功能协同与转换关系、“物质-能量-信息”交换过程与响应机制,以及“经济-生态-社会”服务价值与演变规律,构建了“二维要素-三重功能-多元价值”的耕地资源认知系统,提出了系统认知耕地资源的新思路,解构了耕地资源内部机制与外部价值,以期为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及自然资源资产“两统一”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耕地保护与资源利用新格局构建。  相似文献   

4.
我国耕地质量与监控研究综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耕地质量与监控研究进展的系统总结和梳理,提出耕地质量与监控未来重点研究方向,为我国耕地质量提升与管理提供支撑。研究采用文献综合法和总结归纳法。结果表明:耕地质量与监控研究必须加强与耕地资源多功能需求、耕地生产能力、耕地生态效应和现代信息技术等学科的融合;围绕耕地质量因素与过程、耕地质量调查与监测、耕地多功能诊断与评价、耕地质量与产能提升及基本农田质量保护与管理等方面进行重点研究。  相似文献   

5.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提升耕地质量、保障粮食安全的有效措施,也是耕地质量等级评价的重要内容,做好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等级评价工作,对开展耕地质量建设、指导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夷陵区始终把建设高标准农田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量质并举,聚焦耕地质量建设提升,2019年以来新建高标准农田12.75万亩,投入各级资金2.34亿元。本文介绍了夷陵区现有耕地质量现状,分析总结了限制耕地质量提升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耕地地力保障和升级耕地质量评价体系的具体做法,供农田建设和耕地保护系统的同行们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前,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耕地资源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因此,大力推进耕地质量提升项目建设对于耕地的合理布局、进一步完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提高粮食产量有着重要作用.该研究选择7个区域耕地质量提升项目为对象,使用熵权可拓物元模型和投入-增值效益评价体系2种方法评价耕地质量提升项目的效益,分析耕地质量提升项目综合效益和增值效益.  相似文献   

7.
强化耕地质量建设 实施藏粮于地战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总结了耕地质量的地位作用、我国耕地质量的总体情况以及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的工作进展、主要成效,分析了我国耕地质量存在的四大问题和耕地质量问题较为突出的四大区域,提出了加强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工作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为促进财政金融更好地支持福建省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通过总结分析福建省财政金融支持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的现状,研判福建省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面临的新形势,提出财政金融支持福建省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粤西南丘陵山区耕地占补平衡中的质量与产能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对粤西南丘陵山地区耕地占补平衡中的质量与产能情况进行研究,以化州市作为研究区域,采用农用地分等的相关技术方法,研究了近年来化州市耕地的数量与质量和产能的状况.结果显示,化州市2003-2011年耕地总体质量有所提升,平均自然质量有0.21个等别的提升,利用等质量有0.18个等别的提升,经济等质量提升了0.33个等别.耕地总面积净增了1069.86hm2,在保证耕地占补平衡的过程中,充分完成了耕地总面积不减少的任务,并且耕地的总产能增加了4.08万t,为保障化州乃至全省的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利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时间序列分析等方法对黔南州在2014-2018年耕地资源与质量时空变化进行研究,并从州域层面、地理区域层面、县级层面等3个空间尺度分析其特征及规律。为该区域实施土地开发整治、制定耕地保护与质量管护措施等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全州耕地数量在2014-2018年间有增减波动,总体有所增加;近年来通过实施耕地占补平衡、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耕地数量达到动态平衡。2)全州耕地质量总体不高,平均利用等别为11.22;通过实施土地整治、耕地提质改造等工程,近几年来耕地质量总体略有提升;3)西南区域作为全州耕地后备资源集中区,通过开展土地开发与增减挂钩等工程,耕地数量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11.
矿区产业转型对耕地数量及质量均带来负面影响,随着工业集中化程度的提高,产业转型对耕地数量的影响最为明显。通过分析石家庄(井陉)矿区耕地利用与保护现状以及矿区产业转型对土地利用及耕地保护带来的影响,总结出处于产业转型期资源枯竭型地区耕地保护的对策,即通过科学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综合整治塌陷地,实现耕地数量与质量的保护。  相似文献   

12.
基于土地整治的山地丘陵区耕地质量潜力测算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准确地识别土地整治改良因素和科学地测算耕地质量潜力对耕地质量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我国现有的耕地质量评价体系,分析土地整治工程措施对山地丘陵区耕地质量的影响,提出了一套服务于山地丘陵区土地整治的耕地质量提升潜力测算方法;并通过准确识别土地整治改良因素,确定提升方案,测算了重庆市綦江区耕地质量提升潜力.结果显示:1)研究区现状国家利用等指数区间为648.02~1 659.33,整治后国家利用等指数区间为761.81~1 783.04,耕地质量平均可提高0.79个利用等;2)得到的现状耕地利用等指数与折算为基准作物的实际产量的相关性(R~2=0.895 0)大于农用地分等成果(R~2=0.797 4);3)高潜力分等单元主要分布在地势较为平坦、水源较为充足的丘陵地带,整治重点是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低潜力分等单元主要分布在陡坡中山地带和有石灰岩分布的喀斯特丘陵区,整治重点为防止水土流失与保护生态环境.本研究提供的潜力测算方法适应了差别化土地整治需求,保证了测算结果的真实性和潜力实现的可行性,可为山地丘陵区土地整治耕地质量潜力测算提供参考.不同的地质地貌类型,耕地质量提升的核心因子有所差异,土地整治的工程措施应有侧重点.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采煤塌陷区景观格局演变的驱动机制,以山东省微山县地面塌陷较严重的11个乡镇作为研究区,基于遥感影像解译结果,分析研究区2000-2016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选取自然、社会经济等多个驱动因子,运用CLUE-S模型及二元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进行研究区各土地利用类型与驱动因子间的相互关系及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耕地在整个研究期呈减少、增加、减少的趋势,城乡建设用地、塌陷积水区2000-2005年面积增幅最大;距居民点的距离是影响耕地、城乡建设用地及水域变化的最主要驱动因子,距工矿的距离是影响塌陷积水区变化的最主要驱动因子。研究结果可为当地政府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整治、保护等相关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基于耕地质量提高的土壤工程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玉芳  魏朝富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929-931,958
从耕地质量保育、退化耕地修复、障碍土地改良和耕地土壤重构4个方面对当前国内外基于耕地质量提高的土壤工程技术现状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目前土壤工程技术研究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5.
GIS支持下的区域耕地质量评价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22  
通过设立耕地代表性样区开展实地采样调查分析 ,利用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法筛选和确定区域耕地质量评价的主导因子及其权重 ,借助 GIS技术和动态聚类模型进行区域耕地质量评价 .结果表明 ,有机质含量、≥ 1 0℃积温、道路通达度、CEC、坡度、质地、地下水位和全 K含量等 8个因子与耕地粮食产量关系极为密切 ,可作为闽侯县耕地质量的主导评价因子 ,其中以有机质含量、≥ 1 0℃积温、道路通达度、CEC和坡度对耕地质量的影响较大 ,合计权重达 80 %以上 .闽侯县耕地资源总体质量不高 ,中低产耕地占 68.0 1 % .全县耕地主要限制型为砂、粘、冷和瘦限制 ,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 2 5 .0 4%、1 2 .5 8%、1 2 .1 7%和 1 5 .2 7% .GIS与数学模型集成方法可为快速、准确评价区域耕地质量及动态监测提供理想途径  相似文献   

16.
以地理信息系统和景观生态学为研究方法,对重庆市九龙坡区的景观空间格局进行了研究,应用FRAGSTATS3.3软件计算各景观类型的指标。结果表明:研究区内景观类型以耕地、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园地和林地为主。耕地的形状复杂程度最高,其次为交通运输用地。耕地、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园地和林地的斑块分布较为紧凑,其余地类相反。景观多样性指数适中,均匀度指数较高,各种景观类型分布比较均匀。  相似文献   

17.
以〈全国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划分标准〉、〈广西中低产田调查与指标评价(耕地质量建设)实施方案〉为依据,对柳州市耕地地力等级及中低产田(地)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结果表明,柳州市耕地地力分为9个等级,以3~9级为主,其中1、2等耕地占全市总耕地面积的3.83%,是柳州市粮食及蔬菜的重要产区;3~9等耕地占全市总耕地面积的96.17%,是柳州市粮食、甘蔗、桑蚕、水果等作物主要产区,也是中低产田(地)主要分布区.针对柳州市中低产田(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提出实施耕地质量保护工程、严格耕地质量监测和管理制度、大力推广耕地质量提升关键技术等改良建议,以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促进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耕地质量建设是保障区域粮食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以河北省望都县为例,从土壤肥力、耕作田块条件、农田水利设施条件、耕作便利条件和农田防护保障水平等5个方面选取13个指标,借助GIS技术提取各评价指标的空间属性数据,运用多因素加权综合评价法和因素组合法,对研究区域做出耕地质量评价与耕地质量建设分区。结果表明,望都县耕地质量等级划分为4个级别,1、2级所占比例较大,分别为36.42%和30.56%,表明望都县耕地质量总体上相对优质;3、4级地共占区域总耕地面积的33.02%,耕地质量提升潜力空间较大。望都县耕地质量建设分区可划分为高标准农田主导型、农田水利路网主导型和农田路林主导型3种类型,所占比例分别为7.47%、39.86%和52.67%。本研究思路和方法可为太行山山前平原区耕地质量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和覆被生态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解西北内陆干旱地区LUCC(Land-use and land-cover change)的时空变化特征和驱动力机制,以乌鲁木齐为例,选取2004、2008和2013年的土地利用及统计年鉴数据,从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幅度变化、土地利用速度变化、土地利用程度变化4方面探讨分析3个时期LUCC的转移变化情况和规律;并在此基础上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从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以及政策法规因素3方面进行了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分析。结果表明:3个时期中,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以牧草地、耕地和林地为主,园地、林地和水域面积减少最多,耕地、未利用土地和城镇、村庄及工矿用地面积增加最多;2004—2013年间乌鲁木齐土地利用综合指数先增后减,土地利用由发展期转变为调整期;影响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驱动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以及政策法规因素,其中社会经济驱动因素主要为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产业结构调整2方面。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讨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技术推广应用效果,2010—2015年在贵州省55个县(市、区)开展绿肥种植、秸秆还田和增施有机肥技术推广应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推广绿肥种植、秸秆还田和增施有机肥能明显提升耕地质量,减少化肥施用量,提高作物产量,减少大气污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