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采用微波辅助提取豆粕中大豆异黄酮,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研究了微波火力、乙醇浓度、料液比、微波时间对大豆异黄酮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范围内各因素对大豆异黄酮提取率的影响主次顺序为:微波火力>乙醇浓度>料液比>微波时间.微波辅助提取大豆异黄酮的最佳条件为:料液比1∶20(g∶mL),微波火力中高火,微波时间3 min,乙醇浓度50%.在此条件下,大豆异黄酮的提取率可达到1.2432%.  相似文献   

2.
微波辅助提取绞股蓝皂甙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绞股蓝叶片为材料,采用单因素设计组合,进行了微波辅助提取绞股蓝皂甙的试验。结果表明,微波辅助提取绞股蓝皂甙的最佳条件为:料液比1/25、溶剂pH值为8、浸提温度70℃、浸提时间120min、微波辐射强度中等、微波辐射处理时间180s。  相似文献   

3.
采用脱脂豆粕为原料,通过单因素实验及正交试验,确定用乙醇浸提大豆异黄酮的工艺条件:温度70℃、乙醇浓度(v/v)70%、料液比为1:16、每次提取时间100 min,提取2次.该工艺对异黄酮的提取率可达0.541%.  相似文献   

4.
大豆皂甙的提取、生理功能及应用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豆是我国的传统食品,营养丰富。并且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本文介绍了大豆中皂甙的分子结构,酶解和提取工艺。并简述了其增强免疫功能,抗肿瘤,抗自由基,抗血栓,抗脂蛋白氧化等生理功能和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实验。大豆皂甙应用前景广阔,已在食品和化妆品有一些应用,并有可能被开发为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物。  相似文献   

5.
周泉城  申德超  区颖刚 《大豆科学》2008,27(1):124-127,133
大豆甙元是大豆中一种生理活性物质,挤压技术和微波提取技术对其提取效果影响尚未见报道.本文研究挤压膨化技术对大豆甙元提取的影响,并确定最佳的微波提取条件.在考察液料比、微波时间等单因素对大豆甙元得率影响的基础上,选取微波时间、料液比和浸置时间进行三因素三水平的响应曲面试验,以确定微波辅助提取大豆甙元最佳条件.并以微波辅助提取未经挤压的大豆、挤压处理过的大豆用乙醇作为溶剂提取、未挤压未微波的大豆中大豆甙元得率作为对照.试验结果表明微波辅助提取大豆甙元的最佳条件为乙醇浓度为90%,提取时间为5 min,微波火力为0.6,提取液pH为2,液料比(V/W)为30,提取1次.得率为0.26%,显著高于对照试验.挤压膨化技术处理有利于大豆甙元的提取,微波技术提取大豆甙元效果优于对照.  相似文献   

6.
大豆异黄酮提取工艺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异黄酮是一种从大豆种子中分离出的具有异黄酮类化合物结构的主要活性成分。广泛应用于食品及医药行业,传统的方法往往采用甲醇做溶剂提取,其具有毒性。试验分别使用食用乙醇和水进行分离提取,通过正交试验优化提取工艺,比较两种提取方法的效果。食用乙醇提取效果优于水提取的效果,比较适宜的提取条件为:采用80%乙醇,在提取温度为80℃,固液比为1:15,提取时间为3h,提取2次。提取率可高达0.47%。  相似文献   

7.
李雅晶  吴建阳  郑雅婷 《大豆科学》2012,31(1):112-114,118
通过正交实验考察了微波提取温度、微波提取时间、料液比、提取次数对大豆皂苷得率的影响,并研究了大豆皂苷对酪氨酸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波辅助提取大豆皂苷的较佳工艺为:微波处理时间30 min,微波处理温度40℃,料液比1∶5,提取3次。在上述条件下测得大豆皂苷得率8.11%;大豆皂苷对酪氨酸酶活性具有抑制作用,且随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增强,其IC50值为222.7μg.mL-1。  相似文献   

8.
于海莲 《大豆科学》2011,30(1):144-146
以乙醇作为萃取剂,采用微波法从大豆中提取异黄酮,分别考察了微波功率、乙醇的体积分数、料液比和微波辐射时间对异黄酮提取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从大豆中提取异黄酮的最佳工艺条件:微波功率400 w、乙醇的体积分数50%、料液比1:4、微波辐射时间5 min.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异黄酮的提取量1.3205 mg.g-1.与传统溶剂...  相似文献   

9.
大豆皂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吃过生大豆的人都会有这种体会,那就是口感上有一种淡淡的苦涩味,但究竟这是为什么,过去谁也说不清楚。如今,当科学家把这种物质从大豆中提取出来并进行科学实验、并公开研究成果后,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这种被称作大豆抗营养因子的天然物质,叫大豆皂甙,是对人体有诸多好处的保健功能因子。  相似文献   

10.
为了筛选黑龙江省高皂甙种质资源,采用酶标仪比色法分别检测了黑龙江省15份野生大豆(Glycine soja)、55份栽培大豆(Glycine.max)的皂甙含量.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大豆皂甙含量有明显遗传差异,变幅为1156.97~3977.84 μg·g-1.栽培大豆的皂甙含量高于野生大豆,筛选出高皂甙含量的野生大豆种质资源1份、栽培大豆种质资源3份.  相似文献   

11.
张倩  刘代成 《大豆科学》2011,30(5):857-860
皂苷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对野生大豆中各类皂苷的定量分析是研究野生大豆皂苷药理作用的基础.利用索氏提取器以甲醇热回流提取野生大豆中的皂苷,结合理化反应进行鉴别,以齐墩果酸作为对照品进行薄层层析,通过薄层扫描测定皂苷含量.结果表明:野生大豆皂苷1~5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98.98%,RSD为0.41%,薄层层...  相似文献   

12.
微波和超声两种技术提取大豆低聚糖的效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大豆品种合丰23为材料,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微波和超声两种技术提取的大豆低聚糖(水苏糖、绵子糖和蔗糖)的效果,旨在筛选和建立大豆低聚糖的最佳检测方法,为大豆低聚糖的含量检测提供依据.用水苏糖、绵子糖和蔗糖的标准品对12种流动相和3种检测温度进行比较分析,筛选出高效液相色谱(HPLC)的最佳检测条件(乙腈:水=60:40,温度35℃).微波法提取大豆低聚糖,采用正交试验,选取4因素3水平按正交表L9(34)进行试验,结果表明:佳提取条件为70%乙醇溶液,1:10溶解,高火,2 min.超声法提取大豆低聚糖,选取4因素4水平按正交表L16(44)进行试验,选出最佳条件,在此基础上选择4个料液比例进行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超声法的最佳提取条件为75%乙醇溶液,1:10溶解,40 KHz,60℃,超声1.5 h.在最佳提取条件下,微波技术和超声技术提取低聚糖的总糖浓度分别为11.48%和7.70%,表明微波技术比超声技术提取大豆低聚糖的效率高、效果好,且节省有机溶剂、方法简单.建立了基于微波提取的HPLC法对大豆低聚糖含量的高效检测方法,为开展大豆种质资源筛选和大豆育种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3.
通过菌种筛选、摇瓶发酵条件优化,系统地研究了微生物发酵生产豆粕生物肽的工艺。结果表明:枯草芽胞杆菌为最佳菌株,其豆粕生物肽最佳生产工艺条件为:种子培养时间16 h,豆粕粒度40目,初始pH6.8,葡萄糖2%,豆粕11%,接种量6%,发酵时间48 h;在此工艺条件下蛋白质降解为多肽的得率为41.18%。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花生饼粕为原料通过微波辅助碱性蛋白酶(Alcalase)水解技术同步提取花生多糖和抗氧化肽,研究了提取反应时间、底物浓度、加酶量及pH值等因素对提取花生多糖和抗氧化肽抗氧化活性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进行响应面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花生多糖和抗氧化肽的最佳同步提取条件为:底物浓度12%,加酶量0.8mL,反应液pH值8.0,温度50℃。  相似文献   

15.
以黑豆为原料,按照一定条件萌发处理。利用微波辅助提取法,通过对料液比、乙醇浓度、微波处理时间、微波功率进行单因素和正交试验,探讨黑豆豆芽中大豆异黄酮提取率的影响因素,并优化筛选其最佳提取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影响大豆异黄酮提取率的因素顺序为:微波处理时间料液比微波功率乙醇浓度。黑豆豆芽中大豆异黄酮的最佳微波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25、乙醇浓度50%、微波处理4 min、微波功率为450 W。在此条件下,黑豆豆芽中大豆异黄酮的提取率为0.595%。  相似文献   

16.
豆渣中水溶性大豆多糖的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多糖是大豆中的有效活性成分之一,具有抗氧化性、食品稳定性等作用.以市售豆渣为材料,采用不同的提取温度、液固比和提取时间进行单因素试验,然后在此基础上采用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对水溶性大豆多糖的提取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提取温度对水溶性大豆多糖提取率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液固比,再次是提取时间.水溶性大豆多糖提取的最优工艺参数是:提取温度为90℃、液固比为5:1、提取时间为3 h.经苯酚-硫酸法测定,水溶性大豆多糖含量为7.47%(以葡萄糖计).  相似文献   

17.
响应面优化低值豆粕液态制备多肽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优化低值豆粕液态发酵生产大豆多肽工艺,应用Minimum Run Equireplicated Res IV析因设计进行了主效因子的筛选,根据主效因子影响及变化方向进行爬陡坡试验,最后,应用二次旋转中心复合响应面设计对液态发酵多肽工艺进行了优化,优化工艺条件为豆粕浓度6.0%、pH 8.0、装瓶量93.0 mL.300 mL-1。最优条件下模型预测多肽含量为707.204μg.mL-1,验证试验结果为683.023±9.23μg.mL-1(n=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