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将1983-2010年河北省麦区7个站点的白粉病发生程度与同期气象资料进行相关分析,初步明确了3月下旬-4月中旬平均相对湿度是影响病害流行的关键气象因子;t检验结果显示,河北省白粉病轻、重分布区的差异不显著,表明不必分区建立预测函数;通过Fisher判别准则,构建了白粉病发生程度的判别分级模型,其历史拟合率达到82.5%,2010年的试报准确率达到100%,表明模型预报效果较好.该模型的建立提高了对小麦白粉病预测的准确性,为小麦白粉病的早期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小麦白粉病发生气象条件和气象预报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已有成果,采用影响事实检测法,系统分析和汇总气象条件对小麦白粉病影响的规律,对气象因子在国内小麦白粉病预报中的应用进行综述,指出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发展进行展望.已有研究表明,夏季气温偏低对白粉病病菌的越夏有利;秋冬季及早春气温偏高或阴雨日偏多利于病情发展,但雨水过多且集中则不利于病害发展;冬小麦生长中后期高温干旱会抑制病情发展;日照少则利于白粉病流行;病菌借助大气环流完成异地传播.关于气象因子对小麦白粉病影响的研究多基于田间观测,通过与气象资料对比分析,建立小麦白粉病发生发展与各气象因子及因子组合间的定量关系.有关小麦白粉病的气象预报分定性和定量两大类:定性预报一般采用指标预测法;定量预报以数理统计方法应用为多,人工神经网络法、模糊数学法和灰色系统理论也有应用.目前国内小麦白粉病预报研究中尚存在数据资料有限、指标选择不当、模拟方法仅限于黑箱和灰箱模型、研究结果地域性强、实用性较差等问题.机理模型的研究极少,未来亟待开展.  相似文献   

3.
利用1990-2010年逐年的河北省冬小麦白粉病和国家气候中心74项大气环流特征量指数(即大气环流指数)逐月值资料,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筛选与白粉病发生显著相关的大气环流因子,建立河北省冬小麦白粉病受害面积的年前、春季预报模型.首先根据白粉病发生面积与大气环流指数关系,建立白粉病发生面积预报模型(模型Ⅰ和模型Ⅱ),并基于贝叶斯分类规则,利用白粉病面积预报结果建立白粉病发生程度的预报模型;另外,基于贝叶斯分类规则直接利用关键大气环流指数建立白粉病发生程度预报模型(模型Ⅲ和模型Ⅳ);最后通过预报结果与实际发生情况的对比对模型效果进行检验.结果表明,白粉病发生面积和发生程度两种模型均可在发病前1a的12月底和当年4月底进行预报;对1990-2010年的历史回代拟合和2011-2013年的外延预报结果显示,模型Ⅰ和模型Ⅱ预报的小麦白粉病发生面积(1990-2013年)与实际发生面积基本一致,年前和春季病害发生程度预报模型(模型Ⅲ和模型Ⅳ)的历史回代拟合准确率分别为81.0%和90.5%,2011-2013年外延预报误差最大的仅1个等级.说明大气环流特征量对小麦白粉病有较强的气候指示效应,可为小麦白粉病的长期预测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控制小麦黄花叶病及白粉病的危害,培育高产、多抗小麦新品种,以携带Pm4a抗白粉病基因高产小麦品种扬麦11为轮回亲本,以辐射诱变抗黄花叶病种质扬辐麦9311为供体亲本,通过回交转育方法,经辐射诱变和多年多点鉴定选择,育成高抗小麦黄花叶病、兼抗白粉病小麦新品种扬辐麦5号,2011年通过安徽省审定。该品种产量高,安徽省淮南麦区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较对照增产显著,小麦黄花叶病抗性达到高抗水平,抗白粉病,中抗纹枯病,品质指标达弱筋小麦标准,适合在长江中下游麦区种植。  相似文献   

5.
近期小麦和油菜病虫害在西南、江淮和黄淮等地由南向北相继发生和发展,小麦病虫害以条锈病、纹枯病、白粉病、蚜虫和麦蜘蛛为主,油菜病虫害以菌核病和蚜虫为主。西南地区虫害重于病害,小麦、油菜蚜虫发生较重,小麦条锈病、白粉病、油菜菌核病缓慢扩展;江淮和黄淮等地病害重于虫害,小麦纹枯病普遍发生、病情上升快,麦蜘蛛和蚜虫大部零星发生、局部虫量较高。  相似文献   

6.
小麦是我国主要的农作物,小麦的高产对于保障我国的生活水平的进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现实中,小麦的病虫害现象严重地影响了小麦产量的提高。基于此,着重分析了小麦病虫害的防控技术,针对小麦的病虫害的特征提出了几点防控病虫害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2012 — 2015年对在干旱春播地区推广的芝麻品种汾芝2号进行病虫害系统观察,并对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汾芝2号枯萎病呈现“前轻后重”的特点,苗期不发病,花期开始逐步加重。蚜虫呈现“轻-重-轻”的特点,苗期不发生,现蕾期和开花期严重,终花期以后不再发生。斑须蝽和烟盲蝽呈现“轻-重-轻”的特点,苗期不发生,现蕾期和花期加重,终花期后消失。研究发现,降水量多的条件下枯萎病发病严重,干旱条件下蚜虫发生严重,高温、干旱环境下斑须蝽和烟盲蝽发生数量多。  相似文献   

8.
农作物病虫害发生发展气象条件及预报方法研究综述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从影响病虫害发生发展的气象条件和预报方法两个方面,对农作物病虫害发生发展气象预报进行了综述。其中,从病虫害发生发展与大尺度气候背景、中小尺度气象要素之间的关系概述了病虫害发生发展的气象条件研究的最新进展;从数理统计法、模糊数学、灰色系统方法、人工神经网络方法、“3S”技术方法五个方面概述了病虫害发生发展的气象预报研究的最新进展,指出了常规预报方法存在的问题和难点,并对该项研究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小麦是我国农业种植产业中非常重要的作物,其种植规模庞大、产量丰富,因此一定要重视小麦种植技术,掌握小麦耕作、选种、播种、田地管理、施肥与灌溉等技术。同时为提高小麦产量和质量,应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根据白粉病、纹枯病、赤霉病和蚜虫等小麦常见病虫害采取针对性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0.
灾害损失率计算是农作物保险费率确定的基础。研究设计以大系统理论的“分解-协调”技术为指导,对河北省冬小麦、玉米、棉花气象受灾程度分级和灾害损失率分区。多年平均灾害损失率分区为基础控制层,采用类型区划分体系,且以单元归并法划分分区;多年平均灾害损失率为基础控制层,采用多年平均灾害损失率指标计算.反映灾害损失率的宏观分布规律和微观空间分布差异,使区域费率确定更加准确、合理。  相似文献   

11.
利用焦作市1980-2005年小麦白粉病发生程度资料和气候资料,采用次序统计量方法和Bayes判别准则,确定小麦白粉病等级与当地气候指标的定量关系,建立预测模型,得出模型中关键气象因子指标为:(1)前一年10月平均气温(T10)≥16.5℃;(2)当年3月气温(T3)≤9.5℃;(3)前一年8、9、10月降水量之和(R8+R9+R10)≤180mm;(4)当年3月降水量(R3)≥25mm。当模型中有3个或4个指标满足,则小麦当年可能发生重度白粉病;当没有或只有1个指标满足,则不会发生小麦白粉病。对1980-2005年该地区小麦白粉病发生状况进行模拟和预报,历史拟合率达73%以上,2006年和2007年延伸预测结果与实际一致。  相似文献   

12.
微型飞机施药防治糖蔗病虫害的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型飞机施药防治农作物病虫害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新技术。不同作物的生长特点不同,病虫害发生不同;同一农作物,不同区域、不同的栽培模式,病虫害发生也不尽相同,因此,防治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异。经过多年的试验、研究总结出一系列适合化州市的微型飞机施药防治农作物病虫技术,以下微型飞机施药防治糖蔗病虫害是其中的一种,供同行及农户参考。  相似文献   

13.
小波分析与支持向量机结合的冬小麦白粉病遥感监测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为利用遥感影像数据在区域尺度上实现快速、准确地监测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发展情况,该研究基于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HJ-1A/1B)数据对地表温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LST)进行反演、提取4个波段反射率数据并构建7个植被指数。耦合K-mean和Relief算法对小麦白粉病遥感特征进行筛选。通过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与小波特征(Gabor)结合SVM(Gabor SVM)的方法分别建立河北省晋州市小麦白粉病发生监测模型,并对2种模型的监测精度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比值植被指数(simple ratio index,SR)和地表温度3种特征参量可较好地表征小麦白粉病的发生情况,Gabor SVM的总体精度达到86.7%,优于SVM的80%。因此,小波分析与支持向量机结合的方法可用于基于卫星遥感影像的大面积病害监测,对提高病害监测精度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小麦种植及病虫害防治技术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农作物中,小麦是主要的粮食作物,在小麦的生产过程中,田间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将直接对小麦的质量及产量。当前,小麦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技术是小麦种植的重要内容。为了实现小麦的优质高产,应根据种植地区的实际情况,采用科学的小麦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给小麦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使其健康生长。就小麦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技术进行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5.
福建省小麦赤霉病气候预报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福建省小麦产区赤霉病发生的必要条件和育分条件,并对影响赤霉病发生的温度、相对湿度、雨日、日照等气候因素进行指标鉴定,在此基础上归纳出福建省小麦赤霉病年景气候预报指标,并提出了用“雨湿度”来反映一个地区的雨湿条件对作物生长发育或病虫害发生发展的利弊程度。  相似文献   

16.
作物病虫害遥感监测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8,他引:7  
农作物病虫害监测目前在数据采集上主要依靠植保人员田间调查、田间取样等传统方式,不仅耗时、费力,而且存在以点代面的代表性差、主观性强和时效性差等弊端,难以满足大范围病虫害实时监测的需求。近年来遥感技术的发展,为大面积、快速获取作物和环境信息提供了重要的手段,是未来大面积病虫害监测和预测预报与产量损失评估的重要手段。该文在阐述植物病虫害胁迫光谱响应的生理机制的基础上,对目前病虫害遥感监测中所常用的光谱敏感波段及植被指数进行了汇总、整理,并对病虫害识别、严重度监测和损失评估等方面所使用的算法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指出了目前作物病虫害遥感监测中尚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并就如何实现大面积作物病虫害遥感监测提出了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7.
多旋翼无人植保机在水稻田病虫害防治中具备较多优点,这种机械不仅体积小,使用便利,其质量也非常轻,使用过程中不会给农作物造成损伤,防治效果非常好,且劳动强度较低,能够节省相应的物力与时间,是十分适合水稻田喷药的机械。基于此,介绍水稻相关病虫害,并对多旋翼无人植保机水稻田病虫害防治的应用措施进行详细分析,为后期多旋翼无人植保机的广泛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一、问题的提出制订农业发展规划和粮食进出口计划,不仅需要及时准确的粮食产量预报,而且需要提供粮食产量的多年变化趋势,因此,研究农作物环境条件与农作物产量的关系,并提出预报方法是很需要的。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养蜂业现代化发展的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养蜂业是我国传统农业, 也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蜜蜂为农作物提供授粉支持并附加产出蜂产品, 其在现代农业中的地位逐渐受到重视。养蜂业的稳定发展对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作物产量和维护生态平衡作出了突出贡献。但我国蜂业生产及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本文从蜜蜂授粉对农作物生产和蜜蜂在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和保护中的作用方面分析了养蜂业与现代农业发展的关系, 同时分析总结我国目前蜂业存在的问题, 包括重产品、轻授粉, 重原料和半成品生产、轻深加工开发, 重转地饲养、轻定地饲养, 重单一饲养、轻立体种养, 科技方面重实际应用、轻基础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养蜂业发展的措施, 如建立规模化昆虫授粉产业, 建立蜂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确立定地辅以转地养蜂方式, 进行蜂产品的深度开发和加强蜂业理论的研究等。  相似文献   

20.
自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农业实现了快速、稳定的发展。与此同时,我国种植结构也出现了一定的变化,但是,农作物所受病虫害威胁也越来越严重,并引起了农业领域的高度关注。农作物受到病虫害后不仅仅会影响到农作物本身的生长情况与农产品的产量,同时,还会影响到我国农业的发展。所以,采取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从而保证农作物与我国农业的正常发展势在必行。对此,介绍了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原理,分析了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技术,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