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近年来,由于蚕桑生产形势持续低迷,加上我市特色农业如名茶生产、水产养殖等发展较快,地方工业经济迅猛发展,蚕桑生产在农业中的竞争力逐渐减弱,发展举步维艰。因此,如何提高蚕桑生产经济效益,稳定蚕桑生产,成为我们需要重点思考的课题。要摆脱蚕桑园,效益最高。根据调查分析:经营规模小的农户,蚕桑收入占其家庭经济收入的比重较小,不能引起生产者的重视,养蚕生产依赖家中妇女、老人等辅助劳力,投入少,种桑养蚕水平低下,先进实用技术难以普及推广,蚕茧产量低,质量差,效益低,而这又反过来影响生产投入,极易形成恶性循环。经营规模过大,一方面… 相似文献
2.
3.
<正> 为了更好地促进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应在实行农业综合开发,多层次的利用自然资源上狠下功夫,要因地制宜的调整作物种植结构,抓住一、二项经济效益高又有销售市场的骨干产业,形成规模经营,是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水平的重要战略措施。当前,蚕茧生产商品率高,销售好,价格合理,与农作物共生 相似文献
4.
家庭是蚕业经营的基本单位,生产效益关乎蚕桑生产的稳定和发展,推行蚕业适度规模经营,要加快土地流转,使桑园集中成片,保持家庭一定生产规模,推广大棚养蚕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提高家庭适度规模经营综合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适度规模经营是实现蚕桑生产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重庆市南川区蚕桑生产“五多五少”的现状,提出适度规模经营是实现蚕桑现代化生产的必由之路,并提出实现这一目标的措施。通过桑园流转实现养蚕专业户有2~4hm2投产桑园用于养蚕,培育年养蚕上百张的大户,从而推进蚕桑生产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6.
7.
家庭蚕桑适度规模经营的实践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地蚕桑适度规模经营是提高蚕桑生产经济效益的一项主要途径。海宁市对蚕桑适度规模经营进行了试点实践和调查,并就提出该课题的依据,可能性,典型蚕户的经营分析,适度规模经营的指标,优缺点进行了有益探讨。 相似文献
8.
9.
<正> 乐至县素来是蚕桑之乡。然而桑树由1980年的5300万株减少到1986年的4070万株,蚕茧由2155吨减少到1475吨,分别下降23.2%和31.4%。桑蚕生产出现了不景气现象,严重制约着茧、丝、绸优势的发挥和出口创汇的增加。振兴蚕业已成为我县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我县蚕桑生产萎缩,原因何在,人言言殊,所见各异。 相似文献
10.
<正> 近几年来,我们注重适度规模经营,积极合理调整农村产业布局,不断完善蚕桑生产责任制,强化服务体系,加强了蚕桑重点基地的建设,促进了蚕桑生产的持续稳步发展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全县现有桑园11.6万亩,蚕农100422户,户平承包桑园1.16亩,其中承包桑园1亩以上的57016户,67280亩,占58%;2亩以上的12590户,27840亩,占21%;3亩以上的4439户,14560亩,占10.5%。蚕茧总产连续七年居全省首位。 相似文献
11.
<正>蚕桑业是泗洪县农村的一项传统副业,曾为泗洪地方经济、工业发展、现代农业和致富农民作出了较大贡献。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蚕桑生产布局得到优化,生产水平不断提高,栽桑、养蚕在部分地区已具一定规模,成为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的特色产业。目前,农村城镇化不断推进,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对蚕桑产业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要抓住蚕桑生产具有投资小、见效快、收益高、提高森林覆盖率等优点,重视蚕桑产业发展,将 相似文献
12.
提高蚕业的经济效益,走规模化经营是必经之路.河南省内乡县是灌张乡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发展蚕桑生产,最初时一家一户667m2左右桑田,现今已出现了一批养蚕大户,户拥有6000m2左右. 相似文献
13.
曾一度辉煌的阆中蚕桑生产在经历了十年持续稳定发展之后,终因生产规模较小,千家万户经营,无力抵御茧价暴跌的市场风险,而今步人了低谷.1985年被列为省的蚕丝商品基地县,经过一番努力,阆中的蚕桑生产得到了快速发展.1995年底全市累计栽桑达1.2亿株,折合桑园6666.7公顷(10万亩),养蚕16.3万张,生产蚕茧4012吨.桑树、发种、产茧年均分别以10.5%、13%和10.6%的速度递增,1995年茧款收入5000万元,户平茧款300元.尽管1995年蚕桑生产是阆中栽桑养蚕收益最好的年份,然而,由于生产规模小,每个养蚕户1季只养蚕0.36张,产茧8.9公斤,茧款也仅100元.1995年 相似文献
14.
15.
针对奉节蚕业现状及主要问题,思考在经济新常态、产业转型升级中获得新的发展,并根据多年从事奉节蚕桑产业发展工作的经历,探讨合理调整产业布局及适度规模经营模式,以供蚕桑产业基地参考。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业生产开始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方向发展。桑蚕生产原有的那种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方式,已经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在这方面,我县相邸镇郑家相邸村养蚕大户郑成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典型。他承包桑园2.67hm~2(其中一龄桑1.07hm~2,二龄桑1.6hm~2),通过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专业化指导,积极推广科学管桑养蚕新技术,全年养蚕90张,产茧3467.6kg,张产茧38.5kg,蚕茧收入5万元;冬季利用大棚养鸡2万只,获利3万元,综合收入8万元,每 相似文献
17.
地处雷州半岛腹部的海康县大部份属平缓台地,少部份为低丘陵,阳光充足,气候温和,经济作物繁多,竞争比较激烈。大宗的有甘蔗、西瓜、蚕桑、青椒、水果,尤其是甘蔗发展迅猛,西瓜、青椒效益也比较高。蚕桑生产能否在我县立足,并持续发展,是我们面临的严峻问题。我县蚕桑生产早在1984年开始,首先在附城乡试种26.66公顷,加上其他零散桑的面积达126.7公顷,因零星分散,当时又未有丝绸公司,指导管理很不方便,加上天灾及茧价下跌,群众纷纷挖桑,改种其它经济作物,到1986年全县蚕桑仅剩 相似文献
18.
1983年冬,我市桑地开始承包到户,但在承包过程中,大部分县、乡采用了“桑跟田走,按人(劳)均分”的办法。结果多数地方出现了承包桑地块数多,分得散,每块桑地面积少,承包时间短(1~2年)的所谓“散、少、短”现象。丝绸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到蚕农手中却成了“零头产品”。面对这一事实,各级领导和广大蚕桑干部把搞好适度经营规模,努力提高经济效益作为重要工作来抓,通过几年来的努力,蚕桑生产面貌有了新的起色,1987年蚕茧产量达8956t,比1983年的6079t,增产2876.3t,增47.3%,创建国以来历史最高水平,全市 相似文献
19.
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业在实行综合开发、多层次的利用资源的同时,因地制宜地调整作物种植结构,确立发展经济效益高的产业,是当前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水平的重要任务。对发展有销路的产业,要与粮食生产密切结合。采取集中发展,集约经营,提高单位面积农作物的产质量和总体效益,发展生产力。全面振兴农村经济,已成为当前 相似文献
20.
栽桑养蚕是如东县传统的农业项目和结构调整后的主导产业之一.全县拥有桑田4670hm2,年发种量近20万张,平均667m2产值达2600元左右,全县农民养蚕收入近1.5亿元,为本县的经济建设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回顾如东蚕桑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建国以前,栽桑养蚕以农村家庭式分散、小规模生产为主;二是建国后,栽桑养蚕以生产队、生产大队为单位进行集体生产;三是20世纪70年代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集体桑田分散承包给各农户经营,不少农户在自己的承包土地上增扩或新拓了较大面积的桑园,使蚕桑生产得到了飞跃的发展.但随着目前经济的快速发展,栽桑养蚕业原有的模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原有的经营方式暴露出新的矛盾,必须以新的经营理念发展蚕桑生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