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以哈拉哈河位于阿尔山市的一段河流及附近湿地为例,探讨位于城市绿心的城市湿地公园设计。设计基于场地现状景观和资源,以保护为主、合理开发为原则,营造当地典型的植被和湿地景观,展示地域特色文化,营造完善的游憩体系,将公园打造成为城市的绿色生态中心、地域景观文化风貌的集中展示区和市民休闲游憩的后花园,为城市的市民提供景观、游憩、生态等多样的服务。  相似文献   

2.
指出了广元市南河湿地公园属于河流型城市湿地公园,是广元生态园林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园内植物的韵律在山、水、城、林等景观的动态变化中得到了深刻体现,突出了生态保护、旅游观赏、文脉传承的特色。园内植物的韵律在植物生长周期、植物色彩和空间配置方面得以彰显,植物以波浪起伏的生长节奏抒写着生命的周期,色彩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幻,空间上以点、线、面的艺术构图形式孕育出园林植物生命的律动。南河湿地公园将自然资源和人为景观相结合,既彰显了女皇故里的韵味,又充分体现了城市绿地的生态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3.
城市河流湿地的保护与开发对城市的生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及城市安全有着重要作用,当前中国对城市河流湿地以及城市季节性河流湿地的研究较薄弱.结合浙江安吉西港湿地景观带规划,针对西港湿地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在防洪安全的基础上适当调整水系、实施蓄水工程、进行科学的湿地坡面设计、合理地规划现状土地、营造具有当地特色的植物景观等方法、措施,探索季节性河流湿地的防洪功能、生态功能、景观功能相结合.  相似文献   

4.
苏志龙  赵晨  叶毅 《绿色科技》2021,(7):8-10,25
指出了湿地公园一方面承担着生态建设的功能,另一方面也担负着休闲游憩的功能。以普洱市梅子湖湿地公园为例,从市民休闲的角度,以景观分析的手法探讨了城市湿地公园的景观空间营造。研究表明:梅子湖湿地公园整体分为入口景观空间、儿童景观空间、游赏景观空间,各景观空间依据空间构成要素及周围环境形成了不同的空间类型,可满足市民不同群体的休闲需求。  相似文献   

5.
随着近年来人们对湿地生态环境的日益重视,承载了湿地资源保护利用、湿地文化科普教育以及休闲游憩活动等多重作用的湿地公园应运而生。本文以江北湿地公园的植物景观营造为研究对象,通过多次的现场考察,提出公园现状存在的问题,根据江北地区生境状况和不同区块特质,从丰富湿地生态多样性、重现自然优美的湿地景观的原则出发,对江北湿地公园提出了植物配置方案,以期在满足湿地公园生态功能和地域特质的同时极大地展现湿地景观效果。  相似文献   

6.
城市湿地公园是供游人观赏和休憩的场所,其景观的营造应该从围绕最具特色的湿地进行,合理进行功能区划研究,使其能将生态性及艺术性完美结合。本文以南昌市艾溪湖森林湿地公园为例,对其湿地景观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湿地公园,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提高城市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其独特的植物景观,能够让市民切实感受到湿地作为“城市之肾”的无穷魅力。作者以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为例,探讨了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营造中的人性化处理技术,以期为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营造的更好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的城市湿地休闲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城市湿地已成为城市生态保障的重要资源条件。依托城市湿地来开发生态休闲对城市品质提升的作用日益明显。景观生态学的斑块-廊道理论在城市休闲的规划开发、网络构建和生态保护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以湿地斑块规划休闲活动聚集地,依托湿地廊道建设休闲旅游线路,通过斑块与廊道有机结合来实现休闲景点与休闲线路的连接,构建良性发展的城市湿地休闲旅游网络。以眉山市城市湿地休闲规划开发为例进行了实地应用研究。结果表明:眉山市城市湿地以河流水系为主体,其休闲开发重点为岷江水上休闲带、通济堰古堰文化休闲走廊以及四大城市湿地休闲公园构成的湿地休闲网络,通过构建"源"、"汇"景观格局和湿地资源监测体系来实现生态保护。  相似文献   

9.
城市湿地具有维持水、生态平衡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功能。小河口生态湿地公园是长江故道生态绿廊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自然保护价值。通过保护动、植物种群源,逐步实现改善城镇生态环境,构建平原水乡特色,使小河口生态湿地公园在小河口镇城市建设中充分发挥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它将成为城市的自然生态“博物馆”,还将是市民休闲、运动和科普学习的大型公共绿地。  相似文献   

10.
东太湖生态湿地公园规划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东太湖湿地公园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现状调查和分析,结合营造公园的相关资料,分别从功能分区、交通、水系、种植设计以及活动空间等方面,详细论述了东太湖湿地公园的营建方法,总结了休闲和生态并重的综合性湿地公园的设计思路和内容,以期为完善湿地公园的景观营造提供借鉴和参考。最后提出了湿地公园的"以地养地"以及"共管"的管理模式,以便维持后期的生态效益,保证湿地公园的良性运转。  相似文献   

11.
人类社会发展必然走向生态文明之路。生态文明建设是当前城市建设的热点,以贵阳·红枫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规划为例,探索湿地公园景观规划中绿色建筑、绿色景观、绿色交通的设计方法,典型湿地景观的营造方式,以及生态技术的运用。  相似文献   

12.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中地域特色塑造方法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对国内已经建成的多家城市湿地公园进行深入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成功案例的综合分析研究,从规划设计技术的角度,遵从地域自然环境、进行地域文化回归与创新、采用适宜的经济技术及合理选择营建材料等三个方面,对城市湿地公园地域特色塑造的具体方法和途径进行深入探讨,旨在推进湿地资源融入城市发展,加强城市湿地保护,打造城市居民生态休闲之地。  相似文献   

13.
捞渔河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绩效及社会绩效的评价与优化,对促进滇池生态、提供更好的社会服务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其社会绩效、生态绩效进行量化分析,结果显示:湿地公园满足生态效益的同时也兼顾了社会效益。公园里的生境相对适宜,水生植物种类较丰富,群落呈现单优结构。公园的水质净化系统降低了入滇池的污染物含量,但净水能力还有待提升。湿地公园的游客流量很大,游客满意度较高。在此基础上,提出增加水生植物种类,营建有梯次的植物群落,提升湿地景观功能等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李姣 《绿色科技》2013,(10):84-88
指出了沙地景观营造因兼有沙地生态恢复的特殊性而日益受到景观设计者的关注,以萨拉乌苏国家湿地公园为研究对象,从生态恢复性、使用功能性和景观地方性三个方面出发,在GIS分析的基础以及沙地植物的大体演替规律上,进行了沙地立地条件的划分,分析了不同坡向植物群落结构。并从国家湿地公园的角度,进一步规划了场地的空间分区和游线组织,布置了结合地方性和功能性的景点,以期使沙地植物景观不仅满足功能性的游览需求,也满足了防风保育的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15.
文章在分析湿地气候、土壤条件和生态恢复及绿化要求的基础上提出湿地生态建设应加入生态廊道建设理念并注重生态修复和近自然的管理模式,根据湿地不同的立地条件推荐了可使用的植物种类。    相似文献   

16.
珠三角国家森林城市群建设带动了城郊型森林公园的发展和建设,东莞市清溪亚公山森林公园属于典型的城郊型森林公园,本章以东莞市清溪亚公山森林公园规划研究为例,分别从规划原则,规划目标、规划理念,旅游产品、旅游组织,植物景观,道路交通、道路绿化等方面内容,针对清溪亚公山森林公园的开放需求、资源特色及生态完整性,提出最适合东莞市清溪亚公山森林公园发展的途径,在保存、恢复、创造生物多样性与景观多样性的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建设成清溪镇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周边城镇居民森林休闲旅游的新热点,运动休闲、康体娱乐的新空间,为东莞市清溪亚公山等城郊型森林公园规划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7.
王兴 《广东园林》2022,44(1):38-43
在珠海大面积围海、围湖造地的背景下,通过适应性研究和对场地原有基塘景观要素的提炼和运用,营造满足大门口水道雨洪安全、基塘生境修复、红树林保护、生态科普、市民休闲体验的多目标治理需求的湿地公园.基于需求和低干预下的土方平衡,现状基塘及塘埂的充分利用,基塘生境营造及观景设施构造等策略,完成了沿河道恢复咸淡水潮汐湿地,植物种...  相似文献   

18.
李鑫 《绿色科技》2012,(6):252-253
以鹤壁淇河国家湿地公园建设为例,针对目前湿地公园建设理论方面的不足,从保护和改善湿地生境入手,探讨了建设国家湿地公园存在的优势、劣势,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通过对湿地公园进行SWOT分析,指出了建设鹤壁淇河国家湿地公园的重要性,提出了利用湿地公园的地理位置、生物资源、旅游资源、文化资源等优势,以实现鹤壁淇河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