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了解湖南张家界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2021年6—7月在张家界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设置21个采样点,将其中11个位于河流电站水库区的采样点设为受损点,位于河流流水区的9个采样点设为参照点;于各采样点采集浮游植物样品后鉴定其所属种类,再通过浮游植物生物完整性指数(P-IBI)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参照点浮游植物平均密度(1.996 2×104 ind·L-1)要远远小于受损点的(5.339 5×104 ind·L-1),且受损点各采样点的P-IBI指数分值P相对偏高,评价为“健康”的采样点有3个;参照点各采样点的P-IBI指数分值P相对偏低,没有评价为“健康”的采样点,推测适当的水源存储建设有利于水生生物的生存。张家界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河流浮游植物P-IBI指数分值P为3.58,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整体评价为良好。  相似文献   

2.
为了缓和日益加剧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社区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推进保护管理工作与主要保护目标的契合,壶瓶山自然保护区对范围和功能区进行了调整。自然保护区面积由40 847hm~2增加至66 568 hm~2,核心区和缓冲区人口由15 329人减少至5 809人。调整后,保护区的功能得到加强,人为活动的干扰有效减弱,更有利于优化保护区的管理和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针对西藏芒康滇金丝猴国家级保护区存在的原保护范围、功能区划不合理等问题,提出了保护区范围及功能区调整的原则与方案,并从影响评价方面论证了调整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在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调查和综合科学考察的基础上,通过建立保护区功能区分区指标体系,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保护区不同保护对象及自然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按照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分准则,科学合理地完成了祁连山自然保护区265.3万hm2范围的功能区区划,为保护区科学管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辽宁努鲁儿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调整于2015年11月,调整后面积较调整前增加2 296.5hm2,增加率17%;区内人口数量减少1 820人,调出45%;耕地面积比调整前减少264.18hm2,调出率为27.02%;森林覆盖率增加了12.4个百分点。增加了保护区内生物多样性、提高了森林生态系统功能。  相似文献   

6.
因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需要,对徂徕山省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进行了范围和功能区调整,调整后徂徕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0951hm2,其中核心区面积3777hm2,面积不变、范围不变;缓冲区面积3580hm2,面积增加22hm2,范围微调;实验区面积3594hm2,面积增加14hm2,范围微调;保护区总面积增加36hm2。保护区的性质没有发生改变,保护区内的主要保护对象没有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7.
针对西藏工布自然保护区存在的原保护范围和功能区划不合理的问题,提出了调整方案,并分析了调整前后的生态影响,论证调整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推进生态文明、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载体。为给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合理利用提供一个示范案例,本文以四川省米仓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米仓山保护区)为研究区,利用该地区2016年和2017年获取的两期遥感数据,采用人机交互解译方法,在ArcGIS平台上分别圈定耕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人工因子)和林地、草地、水域湿地(自然因子),监测保护区土地利用/覆盖现状,分析保护区生态环境变化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2016—2017年间保护区土地利用/覆盖类型转换趋势为人工因子转自然因子,主要类型为耕地转林地。通过选定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岩性坚硬度,坡度,水资源,气候降水和人文因素进行驱动力分析发现,米仓山保护区生态环境的变化是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等驱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政策推动下的人口减少是直接动因。该成果可为保护区相关监管部门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对白草洼自然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调整前后的生态影响分析,论证了范围和功能区调整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对小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野生药用植物资源进行了初步调查。结果表明,小溪自然保护区有野生药用植物200科685属1420种。在介绍了88个科106种重要的药用植物药用部位和药用功能的基础上,就如何开发利用和保护药用植物资源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湖南小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的SWO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湖南小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了生态旅游资源的SWOT分析,其优势是:良好的原始次森林和高品位的自然资源、森林浴的理想场所、优秀独特的人文资源、丰富的植物基因库存.但是可进入性差、知名度低、接待设施及能力较差.周边存在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和栖凤湖风景区的竞争威胁.分析了发展机会.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山西汾河上游省级自然保护区现状,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结合有关专家意见和相关文献资料,对山西汾河上游省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及功能区调整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在文献和实地调查基础上,统计分析了小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特征及其与相邻区系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该区蕨类植物丰富,共有蕨类植物34科、77属、273种(含变种),优势科为鳞毛蕨科、水龙骨科、蹄盖蕨科等5科,优势属为鳞毛蕨属、蹄盖蕨属、铁角蕨属等18属,但属内分化程度较低;(2)科和属的地理成分均以热带成分为主,说明小溪与热带联系紧密,但种的地理成分以温带性质的亚热带山地成分为主,其中尤以东亚成分中的中国—喜马拉雅型占绝对优势(占小溪总种数的38.5%);(3)在相邻6个蕨类植物区系中,物种的丰富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井冈山、梵净山、壶瓶山、小溪、八大公山、猛洞河;小溪蕨类植物区系与壶瓶山、梵净山蕨类植物区系关系密切,与八大公山、井冈山蕨类植物区系关系较为密切,与猛洞河蕨类区系关系较疏远。  相似文献   

14.
曾祥玲 《绿色科技》2020,(6):56-57,60
为了使朝阳清风岭省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及区划更加科学合理,对自然保护区的调整原则、调整理由、调整必要性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调整方案,并对保护区调整后的适宜性进行了评价,以期提高管理效率和保护效益、推进保护区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2012年从福建梁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内77个公里网交点样地中选取50个有林地固定样地,调查了每个样地内的优势树种、郁闭度、平均胸径、平均树高、活立木株数,估算了样地林木蓄积,并与2006年调查统计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了保护区6年间森林资源动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50个调查样地中,优势树种有3个样地从针叶林演变为阔叶林,郁闭度有36个样地上升、11个保持、3个下降,平均胸径有42个样地上升、8个下降,平均树高有32个样地上升、13个保持、5个下降,活立木株数有39个样地增加、4个保持、7个下降,蓄积量有44个样地增加、6个减少;250个样地的平均郁闭度、胸径、树高、活立木株数和蓄积量等与前期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但t检验表明,仅郁闭度,蓄积量前、后期间有显著差异,而胸径、树高、活立木株数前、后期间无显著差异。针对调查结果,分析了保护区森林资源变化的原因,提出了进一步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为确定影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的主要因素,以湖南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评估成果为基础,采用对比分析和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湖南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结果表明:湖南省2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平均得分87.8分,其中分数在85分以上的自然保护区有15个;不同保护区管理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的保护区平均得分相对较低,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平均得分虽处于优等级,但也存在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整体上,湖南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随着规模的增大而提高;根据评分结果来看,湘东片区的自然保护区平均得分最低,主要原因是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管理成效差、缺少亮点工作或特色经验;湖南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违法违规建设的现象还少量存在,在社区发展和综合执法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人员配置、基础设施、科研监测、科普宣教、信息化建设5个指标是影响湖南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主要因子。最后,从提高管理水平和巩固管理成效方面提出了建议,期望为自然保护区实行有效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对湖南高望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17处钟萼木分布点的立地因子、点间分布格局、群落特征、龄级结构、不同起源1年生幼苗根系以及人类活动等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影响钟萼木分布的原因。结果表明:在该保护区内,钟萼木分布以北坡为主,海拔区间550~930 m,人类活动、生境片段化、山地小气候以及科普宣传缺失是制约钟萼木分布的主要因素。钟萼木的根系发育是其适应生境地进化的结果。加强宣传、严格保护、迁地保护和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是保护钟萼木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8.
19.
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区划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区划是保护区建设、管理和发展最基础的工作之一。长期以来,由于功能区区划缺少系统的基础理论研究,标准和方法单一,造成许多保护区建而不管或管得过严,社区矛盾日益突出。通过长期观察思考和系统研究,时功能区区划从理论和技术上进行探讨,提出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区划指标体系,并提出了地理信息系统在功能区区划中的应用方法。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