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采用聚丙烯酰胺水平平板电泳法研究了大口鲇、鲇及其杂种F1的血清蛋白、肌肉蛋白以及肝、肾、脾、心、眼和肌肉等6种组织的醇脱氢酶(ADH)、乳酸脱氢酶(LDH)和酯酶(EST),分析了杂种F1及其与父母本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在LDH和ADH上,杂种F1与母本大口鲇相近。对比发现,肾脏和脾脏的EST同工酶电泳图谱可作为鉴别别大口鲇的生化遗传标记。 相似文献
3.
薏苡、川谷及其F_1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 ,比较分析了薏苡、川谷及其杂种F1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结果表明 :薏苡、川谷及其F1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表现出明显的种类型和组织器官特异性。在F1植株中未出现“杂种酶” ,且双亲的一些酶带在F1中受抑制未表现出来。利用过氧化物酶可进行薏苡属亲缘关系 ,系统演化、遗传特性差异和杂种优势预测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5.
通过对外来种池蝶蚌(C)、三角帆蚌(S)及其正反杂种F1的肝脏同工酶进行垂直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了肝脏的SOD和EST同工酶谱带。结果表明,这两种蚌及其正反杂种F1同工酶的表达既呈现出一些相似的特征,又有明显差异。这四种蚌中分别有2~5个SOD位点,其中SOD-1为一强带且仅见于F1SC中,SOD-2在F1SC中为强带,但在F1CS中较弱,而其双亲中则无该带;SOD-3为一强带均保守的见于四种蚌中,SOD-4为一强带但仅在杂种F1SC中无表达,SOD-5为一强带但仅在池蝶蚌中未检到;在两亲本与其杂种F1中分别检测到4~6个EST同工酶位点,其中EST-4仅见于杂种F1SC中,EST-5在杂种F1CS中无表达,其余均有不同强弱的表达。 相似文献
6.
池蝶蚌与三角帆蚌及其杂种F1的同工酶鉴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外来种池蝶蚌(C)、三角帆蚌(S)及其正反杂种F1的肝脏同工酶进行垂直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了肝脏的SOD和EST同工酶谱带。结果表明,这两种蚌及其正反杂种F1同工酶的表达既呈现出一些相似的特征,又有明显差异。这四种蚌中分别有2~5个SOD位点,其中SOD-1为一强带且仅见于F1SC中,SOD-2在F1SC中为强带,但在F1CS中较弱,而其双亲中则无该带;SOD-3为一强带均保守的见于四种蚌中,SOD-4为一强带但仅在杂种F1SC中无表达,SOD-5为一强带但仅在池蝶蚌中未检到;在两亲本与其杂种F1中分别检测到4~6个EST同工酶位点,其中EST-4仅见于杂种F1SC中,EST-5在杂种F1CS中无表达,其余均有不同强弱的表达。 相似文献
7.
梅花杂交育种中杂种F_1代的早期鉴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应用形态学鉴定和AFLP分子标记实验都证明 ,在所检测的 31个杂种中 ,有 2 8个是真正的杂种。通过聚类分析及条带直观检测 ,分析并去除了 3个假杂种。实践证明 ,形态学与AFLP分子检测相结合 ,是梅花杂交育种中杂种检测的高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兰州百合与川百合试管苗结鳞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兰州百合与川百合组培苗为材料进行了试管内结鳞茎的诱导研究,结果表明:兰州百合试管内诱导形成鳞茎的最适培养基为1/2MS+0.5mg/LIBA,平均每株结鳞茎数可达3.1个,鳞茎平均直茎为1.0cm,鳞茎形成部位在试管苗的底部。川百合试管内诱导形成鳞茎的最适培养基为1/2MS+1.0mg/LIAA,平均每株结鳞茎数为1个,鳞茎平均直茎为0.7cm,鳞茎形成部位在试管苗的顶端。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13.
低温贮藏过程中百合鳞茎内酚类物质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分离7种酚类物质的高效液相色谱条件,对低温贮藏过程中兰州百合鳞茎不同部位的酚类物质成分和含量进行了测定。采用Waters Nova-Pak■C18色谱柱(3.9 mmi.d.×150 mm,4μm),柱温35℃,流动相为乙腈—1%(V/V)乙酸水溶液(15∶85),流速1.0 mL/min,紫外检测波长280 nm,进样量15μL,可使7种酚类物质在20 min内达到完全分离。鳞片、顶芽和鳞茎盘内均可检测到对羟基苯甲酸、阿魏酸、香豆酸、水杨酸和香豆素。其中对羟基苯甲酸的含量显著高于其它酚类物质的含量。不同贮藏时期、不同鳞茎部位酚类物质的种类和含量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4.
15.
黄鹏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8,43(1):110-113
在大田栽培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摘顶时间对兰州百合植株的生长特性、鳞茎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摘顶有利于提高百合植株的百合茎粗、叶面积、干物质总产量、鳞茎产量和商品品质;与不摘顶处理相比,现蕾初期摘顶处理的百合茎粗、叶面积、鳞茎总产量、大鳞茎鲜重和鳞茎淀粉含量分别较对照提高了20.94%、38.31%、24.52%1、4.23%和28.57%,因此现蕾初期是百合理想的摘顶日期. 相似文献
16.
种植模式对兰州百合生长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在2003~2004年进行了坡耕地田间试验,研究了平播、垄作和渗水膜覆盖3种种植模式下兰州百合的生长特性和产量.结果表明,渗水膜覆盖可以有效提高兰州百合的生物学产量;覆膜条件下,鳞茎所占百分比达最大,2003年和2004年分别为86.75%和89.58%;同样,子鳞茎产量在覆膜下也最高,2003年和2004年分别为4 701.70 kg/hm2和7 292.14 kg/hm2,由此可见覆膜可有效提高百合产量. 相似文献
17.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钾肥对兰州百合开花期叶片抗旱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钾量在0~150kg/hm2范围内,随着钾肥施入量的增加,丙二醛含量降低,可溶性糖含量、过氧化氢酶活性和脯氨酸含量增加,但施钾量超过150 kg/hm2时,丙二醛含量略有上升,可溶性糖含量、过氧化氢酶活性和脯氨酸含量有所下降.在施氮量225 kg/hm2和施磷量150 kg/hm2的不打顶处理下叶片丙二醛含量低于其它处理,脯氨酸含量、过氧化氢酶活性和可溶性糖含量高于其它处理;且在施氮量225 kg/hm2、施磷量150 kg/hm2和施钾量150 kg/hm2的不打顶处理下,丙二醛含量出现最小值,脯氨酸含量、过氧化氢酶活性和可溶性糖含量呈现最高值. 相似文献
18.
兰州百合组织培养和高频繁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人工低温及自然冬季萌芽两条路线进行兰州百合(L.davidiivat.unicolor(Hoog)Cotton)鳞片外植体初代诱导培养,以MS+0.0~1.0mg/LBA+0.0~0.1NAA为初代培养基,成功实现了南方高温地区兰州百合组织培养初代诱导。低温冷藏有利于鳞芽诱导,但不是鳞芽诱导的必要条件。采用MS+0.0~0.5BA+0.0~0.1NAA继代培养基,高温(28~29℃)培养与丛芽继代方式实现了兰州百合高频繁殖,其繁殖系数达3.0~5.0,继代周期为16~18d;组培生根苗的分单株大田移栽方法提高了成活率,降低了用苗量;为工厂化生产其组培苗及炼苗移栽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