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黄菊梅  闫雍  冯慧  袁泉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3):18907-18910
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从影响洞庭湖区气候趋势的主要气候系统即赤道东太平洋海表温度、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海夏季风、青藏高原积雪等出发,对19912007年洞庭湖区短期气候预测误差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有物理依据的看法,对把握前兆信号,提高气候趋势预测的准确率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洞庭湖区气候变暖的主要事实和在气候背景下农业气象灾害的变化特点,并按科学发展观要求,提出了加强气象为农服务的一些思考.结果表明,洞庭湖区气候变暖是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从1996年开始年平均气温呈现单边上升趋势;从2005年开始进入加速升温时期;冬、春两季气候变暖更为明显.低温冷害频率减少但强度没有减小;洪涝减少;干旱发生频率增加;高温热害有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以湖南省汉寿县1981—2013年气候资料为例,分析了洞庭湖区汉寿县冬季气候对大棚蔬菜生产的影响,结合当地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特点,提出了防灾减灾生产建议与应对措施,以充分利用气候资源,趋利避害,大力发展大棚蔬菜产业。  相似文献   

4.
由于全球气候和江湖关系的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进入洞庭湖区的径流在年际之间和年内分布均呈现一定的变化,反映洞庭湖区水文变化特性的城陵矶的水位对径流变化产生响应。文章根据30多年水文资料的分析,分3个时段研究了城陵矶水位对洞庭湖径流变化的相互关系。研究成果对于洞庭湖水资源配置、水生态环境保护方案的制定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索近50年来洞庭湖区农业气候变化特征,根据洞庭湖区1961~2010年气温、降水、日照等要素资料进行曲线拟合分析,得到了洞庭湖区气温和降水变化有较为明显的周期性变化,气温总体趋势变暖;干旱周期在拉长,目前处于干旱期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基于EOS/MODIS、FY-3/MERSI卫星数据计算植被覆盖度和水体面积,结合土地分类数据、气象数据、夜间灯光数据、统计年鉴,通过定量化计算,探索洞庭湖区不同地表类型植被覆盖度下降的气候和人为成因.结果表明,2000—2019年洞庭湖植被覆盖度下降区域集中在水田、人口聚集区和湿地地类;从气候影响来看,水田、人口聚集...  相似文献   

7.
根据汉寿县1981—2013年气候资料,分析洞庭湖区气象条件对中秋酥脆枣生长发育的影响,并针对中秋酥脆枣栽培生产中存在的主要气象灾害影响枣果产量和品质情况,提出了相应避灾对策及防治措施,以引导湖区中秋酥脆枣高产栽培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厄尔尼诺和大气环流异常与1998年洞庭湖区洪涝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厄尔尼诺与湖南洞庭硝区洪涝的统计相关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与1998年洞庭湖区洪涝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厄尔尼诺次年洞庭湖区域出现洪涝的频率较大,副高 形成1998年洞庭湖区洪涝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以湖南省汉寿县1981~2010年气候资料为依据,分析了洞庭湖区葡萄栽培的温度、光照、降水等气象条件及影响葡萄产量和质量的主要气象灾害,并提出了相应的防御措施,旨在为充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优势,趋利避害,引导湖区葡萄产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洞庭湖区洪涝灾害成因及其孕灾环境的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洞庭湖区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及调蓄功能,对于长江荆江段乃至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防洪减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该文分析了洞庭湖区气象因素、水文因素、地形因素和人类活动等洪涝灾害发生的关键因子,指出了湖区洪涝灾害孕灾环境的变化,包括全球气候环境变化,湖区暴雨出现频次增多;三峡水库运行以及荆江裁弯取直,引起了洞庭湖蓄洪、泄洪能力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1.
欧阳红  杜亚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4,(29):10284-10287
洞庭湖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千百年来洪水为患。1949年以来湖体加速萎缩,水、旱灾频发,生态与环境出现种种新问题。对洞庭湖环境与生态问题进行研究后发现,宏观湖体萎缩、湖区气候持续变暖、新的江湖关系显现的复杂脆弱性、洞庭湖区日益工业化与城镇化以及缺乏权威法规的制约是造成洞庭湖生态与环境恶化的新老因子。  相似文献   

12.
诸多关乎洞庭湖区村落经济转型的问题需要我们对洞庭湖区村落经济转型的历史脉络进行考察,通过追溯湖区村落经济变迁史,梳理出洞庭湖区村落经济的发展轨迹,判断出洞庭湖区村落经济转型的未来走向。本文从洞庭湖村落经济转型的历史考察中探寻洞庭湖区村落经济转型的原点,从纵向的村落经济发展线索中分析影响因素在洞庭湖区村落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作用机理问题,探索出当代洞庭湖区村落经济转型发展的路径与方向,进而提出加速洞庭湖区村落经济转型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地处南洞庭湖区的湘阴县是农业气象灾害多发地,对主要粮食水稻生产安全构成了一定的威胁。利用湘阴国家基本气象站1971-2010年近40年的气象资料分析气象灾害发生的气候背景和概率、影响特点,建议加强设施农业建设,做好防灾减灾应对,突出农业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使农业生产不断地趋利避害。该研究为做好县级为农气象预报服务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利用状态空间法对洞庭湖区2005、2010和2015年生态承载力演变状况进行了评价,并通过灰色预测模型对2020年和2025年洞庭湖区生态承载力情况进行了模拟预测。结果表明,2005—2015年洞庭湖区生态承载力呈现出上升趋势,除资源环境承载力外,生态弹性力和社会经济协调力均处于超载状态;2020—2025年洞庭湖区生态承载力预计将继续保持上升趋势,并维持在可载状态,区域自然、经济和社会复杂动态系统稳定度和协调度均有所回升;生态弹性力与社会经济协调力是生态承载力提高的主要制约因素,洞庭湖区未来应进一步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提升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和自我维持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洞庭湖区甲鱼生态养殖气候条件分析及灾害防御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汉寿县1981-2013年气候资料为例,分析了洞庭湖区温度、降水、日照等气象条件对甲鱼的摄食、生长、发育等生理活动的影响,并针对甲鱼养殖过程中存在的高温干旱、强对流天气、暴雨、洪涝等灾害性天气,提出了相应对策及防范措施,以引导汉寿甲鱼养殖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湖南省10年雷达回波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重点剖析了洞庭湖区1980,1983,1988年3次重大洪涝过程的回波特征,并通过对10年中在洞庭湖区发生的一般性暴雨与致洪暴雨各要素的比较,寻找出致洪暴雨的临近预报因子.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两型农业"的生态经济学内涵,指出将洞庭湖区"两型农业"置于生态经济理论框架之中,通过强化洞庭湖区农业生态经济意识,提升洞庭湖区农业生态经济效益,构建洞庭湖区农业生态经济管理体系和湖区农业生态经济评估体系,洞庭湖区农业能够走上实现生态与经济双效益的"两型农业"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湖南省10年雷达回波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重点剖析了洞庭湖区1980,1983,1988年3次重大洪涝过程的回波特征,并通过对10年中在洞庭湖区发生的一般性暴寸与致洪暴雨各要素的比较,寻找出致洪暴雨的临近预报因子。  相似文献   

19.
由于洞庭湖区的生态安全在长江中下游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战略地位,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省长周强于2007年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湖南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尽快完成组织《洞庭湖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的编制工作。目前,由世界自然基金会(WWF)长沙办公室和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洞庭湖湿地国际研究中心联合承担了这一重要任务。6月15日,湖南省发展改革委员会组织湖南省经济委员会、水利厅、林业厅、农业厅、建设厅、国土资源厅和环保局等部门专家对提出的《洞庭湖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大纲进行了意见咨询和确定,编制工作组将根据大纲要求编制详细的《洞庭湖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规划》。  相似文献   

20.
利用ETM+影像解译了湖南省洞庭湖区2001、2007和2011年三年的土地利用历史数据,运用CLUE-S模型,基于2001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对2007和2011年土地利用格局进行了模拟,将模拟结果与2007年和2011年的土地利用解译数据进行了比较分析,并进一步分析了导致模拟结果误差的原因。结果表明:在(300m×300m)基本单元水平上,两期模拟的空间总体精度分别为82.45%和77.5%,Kappa系数分别是0.79和0.73,表明CLUE-S模型在洞庭湖区具有土地利用变化模拟能力,可用于洞庭湖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预测模拟;精度分析发现,随着时间尺度增大模拟精度逐渐降低,要实现长时期、高精度的土地变化预测,可将CLUE-S模型与其他模型结合使用,并适当的加入动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