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疑似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的流产奶牛粪便及血液中分离得到一株不产生细胞病变的病毒,经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及RT-PCR扩增进一步证实该病毒为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  相似文献   

2.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的流行状况及防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主要侵害牛,尤其是犊牛,引起以腹泻(急性感染症状)和黏膜病(慢性持续性感染症状)为临床特征的疾病,在全球广泛分布,给养牛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除此之外,还可以感染猪和羊等动物。近年来,随着规模化养殖的发展,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对养殖业的危害日益显现,该病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主要对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的病原特性、分类、诊断方法、国内外流行情况和防控现状等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3.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BovmeViralDiarrheaVirus/MucosalDiseaseVirus.BVDV/MDV)是引起牛病毒性腹泻一粘膜病的病原.该病呈世界性分布,在许多养牛业发达国家尤其严重.造成该病广泛流行的主要传染源是牛群中存在持续性感染牛,因此建立起特异、敏感、简便且快速的诊断方法来检疫、淘汰持续性感染牛是防治该病的关键。近年来.由于各种诊断技术的不断出现,在BVD/MD的病原检测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本文对近年来在BVD/MD检测技术研究的一些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牛病毒性腹泻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感染引起,常以亚急性或慢性感染为主,且多感染小母牛,病牛口腔糜烂明显,尸检时胃肠道呈典型的粘膜病变,发热、失重、腹泻,故又称粘膜病。  相似文献   

5.
牛病毒性腹泻(简称粘膜病)是牛腹泻病毒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主要特征是消化道粘膜糜烂、坏死,胃肠炎和腹泻;传染源主要是来自病畜的分泌物、排泄物、血液和脾脏等。1病因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来自病畜的分泌物和排泄物。病畜可发生持续性的病毒血症。本病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接触感染,也可通过胎盘发生垂直感染,交配、人工授精亦能感染。本病呈地方性流行,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冬、春二季多发。  相似文献   

6.
ELISA检测BVD-MDV抗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ELISA检测BVD-MDV抗体王新华,刘守仁,张荣兴(新疆农垦科学院,石河子,832000)(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所)自1980年国内首次报道牛病毒性腹泻验(ELISA)检测BVD-MDV抗体,以确定粘膜病(BVD-MD)以来,已有许多地区在小鼠免疫...  相似文献   

7.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ND)引起的传染病,是养牛业常见的传染病之一。我国进出口检疫名录将该病定为二类传染病。该病病毒具有较大的变异性,不利于该病的流行病学调查、诊断、疫苗研究及防控工作。牛病毒性腹泻主要影响消化道和淋巴系统,表现为口腔黏膜、食道和整个胃肠道充血、出血、水肿和糜烂。该病传播范围广、传播途径多、传播速度快,幼牛致死率高达90%,成年牛致死率也较高,对养牛户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对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草原牛病毒性腹泻的病因、症状、病理变化及防控策略进行分析,提出通过改善饲料营养、坚持自繁自养、加强免疫接种、提供适宜的温度和湿度等综合措施进行预防治疗的策略,以降低牛病毒性腹泻危害程度,确保养牛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正>项目来源:黑龙江省科技计划(GAO06B202)。技术水平及获奖专利情况:试剂盒为国内首创,水平国内领先。项目简介: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mucosal disease virus,BVDV)是黄病毒科(Flaviridae)、瘟病毒属(Pestivirus)的成员,引起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BVD-MD),症状主要表现为腹泻,急、慢性粘膜病,持续性感染与免疫耐受,免疫抑制,母畜流产、死胎和畸胎等。  相似文献   

9.
牛病毒性腹泻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病因 牛病毒性腹泻又称BVD,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感染引起,常以亚急性或慢性感染为主,且多感染小母牛,病牛口腔糜烂明显,尸检时胃肠道典型的黏膜病变,发热、失重、腹泻,故该病又称“黏膜病”。  相似文献   

10.
牛病毒性腹泻或粘膜病,是一种接触性传染病,由病毒引起,该病毒是黄病毒科,瘟病毒属的成员。本病的特征为:消化道粘膜糜烂、坏死、  相似文献   

11.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是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的重要病原体,该病毒病是极为复杂、呈多临床类型表现的传染病,给世界养牛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本研究从疑似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的粪便中分离得到一株病毒能使MDBK细胞产生细胞病变,经RT-PCR检测及扩增产物测序进一步证实,该病毒为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病毒,TCID50测定该病毒的滴度为107.15TCID50/ml。该病毒株的分离鉴定为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疫苗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牛病毒性腹泻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引起的,以粘膜发炎、糜烂、坏死和腹泻为特征的疾病。本病呈全球性分布,在自然条件下,本病可感染家养和野生的反刍兽,主要侵害6~18月龄的幼牛。一、发病机理牛腹泻病病毒为黄病毒科、瘟病毒属,是一种单股RNA、有囊膜的病毒。新鲜病料作超薄切片染色镜检,电镜下观察可见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约24~30纳米。在自然条件下,病毒经口、鼻侵入宿主体内。病  相似文献   

13.
牛病毒性腹泻病又称之为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Bovine vival diarrhea-mucosal disease,BVD),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病毒(Bovine vival diarrhea virus,BVDV)感染引起的一种以腹泻为主的粘膜病。BVDV会破坏牛自身的免疫系统,导致免疫力下降,病牛容易被机会致病菌侵袭,感染其他疾病,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由于该病流行范围广、危害大。因此,建立准确、高效的BVDV检测方法对于阻断BVDV的传播及实现BVDV的净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的检测技术和净化方法进行了简要综述,旨在为规模化牛场提供检测技术参考和BVDV的净化思路。  相似文献   

14.
根据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病毒5′端非结构蛋白基因序列,设计合成1对特异性引物,建立检测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病毒244 bp片段的RT-PCR 3种体系。该3种体系对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病毒NADL、Oregon C24V和长春184毒株各标准毒株的检测结果均为阳性。对标准毒株的细胞毒进行检测,其敏感度达0.1 TCID50;而对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猪瘟病毒、牛轮状病毒和牛冠状病毒的细胞培养物进行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证明3种体系方法特异性强,敏感性高。初步结果表明所建立的RT-PCR技术3种体系可用于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的检测及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15.
正牛病毒性腹泻即粘膜病在养牛业发生率极高。其病原体为牛病毒性腹泻病毒,这种病毒会通过病牛的唾液、排泄物等途径迅速感染牛群,各种年龄的牛都易感染、以幼龄牛易感性最高。牛病毒性腹泻的存在使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受到了严重阻碍,并给我国养牛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对牛病毒性腹泻的诊断与防治已成为我国养牛业的重点难点。1牛病毒性腹泻流行特点牛病毒性腹泻是一种极具感染性的疾病。一旦有牛感染病毒性腹泻病毒后,就会通过各种途径在群众中迅速传播。例  相似文献   

16.
牛病毒性腹泻分子及血清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主要侵害牛,尤其是犊牛,引起以腹泻(急性感染症状)和黏膜病(慢性持续性感染症状)为临床特征的疾病,给养牛业造成了巨大损失。为此,主要就牛病毒性腹泻的病原特征、分子及血清流行病学概况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7.
<正>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是由粘膜病毒(BVDV)所致的一种世界广为传播的传染病,以消化道粘膜发炎、糜烂、坏死和腹泻为特征。大部分感染粘膜病毒的牛多呈隐性感染,常不表现独特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诊断比较困难,从而增加了防治难度。一、发病情况伊犁州察县某奶牛场饲养1000多头黑白花奶牛,2009年1月中旬以来,该牛场出生的100余头4月龄牛相继发病,至1月22日发病犊牛共70只,发  相似文献   

18.
牛病毒性腹泻又称牛粘膜病,羊、鹿、猪等动物均可发生感染。临床上以发热、白细胞数量减少、口腔及消化道黏膜溃疡、糜烂、坏死以及腹泻为主要特征,本病分布世界各地,在我国也普遍存在,对养殖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本文主要介绍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的发生与传播、预防与控制以及诊断要点和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9.
牛病毒性腹泻(BVD)又称黏膜病(MD),是以黏膜发炎、糜烂、坏死和腹泻为临床特征的急性、热性、病毒性传染病,属三类动物疫病,持续感染可引起流产、死产或犊牛死亡,是一种严重威胁养牛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经济类疫病。我国规模化养牛业近年来发展迅速,规模养殖场有效防控和净化牛病毒性腹泻不仅意义重大而且任务长期艰巨。  相似文献   

20.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病原学与诊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是主要侵害牛,尤其是犊牛的一种呈世界性分布的黄病毒科瘟病毒属的病毒,引起的急性疾病称为牛病毒性腹泻,引起的慢性持续性感染称为黏膜病,严重危害养牛业的健康发展。对该病毒作一介绍,以加强认识,做好防范,减少其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