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疏勒河中游重盐碱地长穗柽柳群落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生长于疏勒河中游重盐碱地的长穗柽柳群落进行调查,并对其群落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柽柳科植物相对其他科植物更适应重盐碱地,长穗柽柳种群为优势种;重盐碱地长穗柽柳的分布符合泊松分布;重盐碱地群落优势种重要值依次为:长穗柽柳0.323、骆驼刺0.215、芦苇0.037、芨芨草0.029、西北天门冬0.018、大花罗布麻0.014:重盐碱地长穗柽柳与骆驼刺具有一定程度的生态负联结.  相似文献   

2.
在中点四分法调查资料的基础上,阐述了疏勒河中游流域盐质沙丘分布长穗柽柳群落结构组成:并采用离散分布模型的理论拟合、聚集强度指标和种间联结测定等方法,研究了该群落类型优势种的空间分布格局和种间生态分布的联结关系.  相似文献   

3.
在中点四分法调查资料的基础上,阐述了疏勒河中游刚毛柽柳盐漠的群落结构组成;并采用若干离散分布模型的理论拟合、聚集强度指标和种间联结测定等方法,研究了该群落类型各优势种的空间分布格局和种间生态分布的联结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该群落的植物组成贫乏,以古地中海退却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地中海至中亚成分为主,多为旱生植物或盐地植物;2.群落层次结构单一,覆盖稀疏(2.95%),优势种重要值依次为:刚毛柽柳1.3927,盐穗木0.8434,盐爪爪0.4390,黑果枸杞0.1845,小果白刺0.1401;3.刚毛柽柳个体植丛近于均匀的随机分布,表现出较强的扩散能力;盐穗木和盐爪爪倾向于集群分布,后者聚集强度较高;4.优势种间只具有一定程度的生态联结性,种内个体及种间的直接相互作用不明显,在生境不发生较大变动时具有相对稳定性;5.基于中点四分法的种间联结性测定,能够揭示种间最大相互作用的性质和强度。  相似文献   

4.
通过调查民勤白土井的芦苇群落,对盐沼、盐碱地、覆沙地的芦苇群落、土壤机械组成、土壤水分等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生境不同,芦苇群落的伴生种数量和种类均表现出差异,盐沼地土壤含水率和植被覆盖度最大,物种丰富度最小。3种生境土壤含水率是盐沼盐碱地覆沙地。土壤水分决定芦苇生态型,盐沼地分布3种芦苇生态型。3种生境土壤颗粒组成主要以粉粒与沙粒为主,土壤质地以粉沙质壤土与沙质壤土为主,不同生境各层次间土壤机械组成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5.
为全面了解安南坝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鼠类群落结构和多样性,于2018-2019年采用铗日法对该区10种不同生境类型下的25个调查点进行鼠类调查,并对鼠类群落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捕获鼠类124只,分属3科6属9种;其中三趾跳鼠、子午沙鼠和柽柳沙鼠为保护区优势鼠种。聚类和PCA分析可知安南坝保护区鼠类主要分布于2个群落。荒漠耐旱群落广泛分布于保护区各生境,耐旱-喜湿混合群落主要分布在芦苇群系和水柏枝群系生境。在调查的10种生境中,芦苇群系生境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均高于其他生境。除环境因素外,鼠类群落的多样性受群落内鼠种数目和物种分配的均匀程度2个因素影响。鼠类垂直分布表现出在1400~1800 m和2600~3000 m海拔分布的鼠种多,呈现出中间低两头高的趋势。由此可见,生境类型和海拔高度影响着安南坝保护区的鼠类群落结构。  相似文献   

6.
河西走廊盐化草甸植被分布演替与土壤水盐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聚类及排序与直接梯度结合的方法对河西走廊盐化草甸主要植物及群落的分布,演替及其与土壤水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植被可划分为5个群丛,与相应的土壤水盐生态类型相一致,且随着土壤水盐呈明显的演替系列。芦苇与赖草是该区的优势植物与广布种,海韭菜、碱蓬及唐古特白刺分别是群落及生境退化的指示种。  相似文献   

7.
通过测定4种生境(沙丘生境、盐渍-沙丘过渡生境、盐渍生境、沼泽生境)下芦苇根际土壤化学性质、土壤肥力相关酶活性和根系生理指标,从根系生理的角度阐述不同生境下芦苇的环境适应策略。结果表明:(1)沙丘生境、盐渍-沙丘过渡生境、盐渍生境、沼泽生境芦苇根际土壤含水量依次增加;除了沼泽生境,其土壤含盐量也呈递增趋势。随着盐渍生境向沙丘生境过渡,再到沼泽生境,芦苇根际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含量和蔗糖酶、过氧化氢酶、脲酶、碱性磷酸酶活性逐渐升高;(2)盐渍生境芦苇根系生物量最低,活力最弱,相应的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以及丙二醛、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生境(P0.05);芦苇根系抗氧化酶活性表现为沙丘生境最高,其次依次是盐渍生境、盐渍-沙丘过渡生境、沼泽生境。总之,在上述4种生境下,芦苇根际土壤含水量的下降及含盐量的升高伴随着芦苇根系活力的下降以及膜脂质化程度的加重,这与土壤化学性质的变化和肥力相关酶活性的下降是相对应的;不同生境下芦苇可以通过调节根系抗氧化酶活性及渗透物质含量,积极适应不同的根际土壤环境。  相似文献   

8.
河西走廊盐化草甸土壤水盐对植物群落数量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通径及逐步回归方法分析了从河西走廊盐化草甸43个样点收集的植物与土壤水盐资料。土壤水盐因子(包括土壤水分、盐分及与之显著相关的有机质、pH及地下水位)对群落及其优势种(芦苇与*草)的数量特征均有显著影响,群落盖度主要取决于土壤盐分与有机质;芦苇与赖草盖度分别取决于土壤盐分与有机质,高度分别取决于地下水位及土壤水分;赖草频度及生物量与土壤pH有关。盖度与高度是受土壤水盐因子影响较大的两个群落特征,可作为群落优势度的构成要素。芦苇与赖草的群落特征受制于不同的土壤水盐生态因子,显示了二种土壤水盐生态位的分异,这可能是二种长期共存的生态学机制。  相似文献   

9.
盐生植物是柴达木盆地高寒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高原地区生态安全有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选取可鲁克湖-托素湖自然护区内的柽柳(Tamarix chinensis)、盐爪爪(Kalidium foliatum)、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和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4种典型盐生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植物及不同营养器官中C,N,P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研究结果表明:4种植物不同器官的C,N,P含量存在明显的种间差异,4种盐生植物叶片的C∶N(19.29)略低于全球植物叶片的平均水平(22.50)、4种盐生植物叶片的C∶P(274.81)高于全球植物叶片C∶P平均水平(232.00),根系的C∶N,C∶P均高于全球水平。4种盐生植物具有较高的固碳优势和养分利用策略,有较强的碳同化能力。柽柳和芦苇两种植物生长主要受N元素限制,盐爪爪和白刺两种植物生长主要受P元素限制,表现出可鲁克湖—托素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内不同植物对于营养元素的分配利用各有不同。  相似文献   

10.
不同生境芦苇的营养成分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分析了分布在不同生境条件下的芦苇的营养成分,结果表明,(1)单位面积地上部生物量以沼泽芦苇为最高,沙丘芦苇次之,过渡带芦苇较低,盐化草甸芦苇最低;碳水化合物总量沙丘芦苇>沼泽芦苇>过渡带芦苇>盐化草甸芦苇;粗蛋白含量由高到低顺序为:盐化草甸芦苇、沙丘芦苇、沼泽芦苇、过渡带芦苇。(2)4种生境芦苇的总氨基酸和游离氨基酸中均含有18种天然氢基酸,其中10种必需氨基酸含量因生境条件不同而备有差异。但总氨基酸及结构氨基酸中必需氨基酸含量均在10%以上。由此得出,4种生境芦苇利用价值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沙丘芦苇、沼泽芦苇、过渡带芦苇、盐化草甸芦苇。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石羊河下游4种不同类型荒漠草地黑果枸杞群落物种组成及土壤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1)所调查群落中共有植物31种,分属9科27属,其中灌木植物12种,多年生草本8种,一年生草本11种; 单科单属种较多,占到了总科数的50%;且黑果枸杞在不同群落中优势地位明显,对群落的结构、生态系统功能及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2)相同土层不同类型荒漠草地,0~10 cm、10~20 cm、20~40 cm及40~60 cm下盐碱地有机碳含量最高,其值分别为1.08%、0.98%、0.89%、0.972%。与沙地相比,土壤有机碳(盐碱地)差异显著(P<0.05),土壤速效钾盐碱地(除20~40 cm外)和土壤全磷含量(盐碱地0~10 cm)差异显著(P<0.05),土壤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全钾含量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同一类型荒漠草地不同土层,土壤有机碳、土壤有效磷(盐碱地)、土壤全钾(沙丘)、土壤全磷(盐碱地和砾石)具有明显的表聚效应。3)不同类型荒漠草地土壤微生物量总体表现为盐碱地>沙地>固定半固定沙地>砾石,不同类型荒漠草地土壤微生物量差异不同,盐碱地中4种酶活性均为最高,同一类型荒漠草地不同土层,随着土层的加深,土壤微生物量和蔗糖酶逐渐减少。4)土壤有机质与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和磷酸酶、蔗糖酶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脲酶和过氧化氢酶呈显著正相关(P<0.05);土壤全磷含量与脲酶、磷酸酶、蔗糖酶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微生物量氮呈显著正相关(P<0.05)。土壤速效钾含量与微生物量碳和磷酸酶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  相似文献   

12.
流动沙丘是科尔沁沙地土地沙漠化的产物之一,植被恢复重建是流沙治理的主要措施。本研究以1996年围封的流动沙丘为研究对象,调查了流动沙丘自然恢复过程中植被组成、物种多样性及土壤性状的变化,并分析了流动沙丘植被与固定沙地植被的物种相似性。结果表明流动沙地自然恢复过程中,一年生植物和多年生植物的物种数变异较大,而在固定沙地2种类型植物的物种数相对稳定。从1996到2000年,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明显上升,但2000年以后呈微弱的下降趋势,这种下降可能与当时的气候干旱有关。植被均匀度指数的变化与多样性指数的变化相似。土壤有机碳、全氮显著增加,中粗砂含量显著下降,极细砂和粉粒含量明显增加。植被组成的相似性指数和对应分析结果说明,流动沙地植被组成的变化直接反映流动沙地向固定沙地的演替趋势。  相似文献   

13.
为了阐明不同生境和不同功能型植物的光合作用与水分利用特征,沿着土壤全氮逐渐降低的梯度,选取了丘间草地(IDG)、固定沙丘(FD)、半固定沙丘(SFD)、半流动沙丘(SMD)和流动沙丘(MD)五个典型的生境,测定了5个生境上共35种植物(有些植物种分布在多个生境)的气体交换特征,并从生活型、光合作用途径和固氮生理特性方面划分植物功能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土壤氮素逐渐降低,各生境植物的净光合速率(Pn)、水分利用效率(WUE)和潜在水分利用效率(WUEi)均呈降低趋势,但是Pn在IDG、FD和SFD之间,与SMD和MD之间差异均不显著,WUE和WUEi在IDG和FD之间,以及SFD、SMD和MD之间差异均不显著。禾本科草本的Pn、WUE和WUEi 均显著高于非禾本科草本和灌木。C4植物的Pn、WUE和WUEi均高于C3植物。Pn、WUE和WUEi在豆科植物和非豆科植物间差异均不显著。在科尔沁沙地的植被恢复过程中应该重视净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较高的草本植物,尤其是禾本科草本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松嫩平原不同土壤基质条件下羊草种群的构件结构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羊草(Leymuschinensis)是典型的无性系植物。通过对不同土壤基质条件下羊草无性系构件的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松嫩平原4月中旬羊草种群返青期,无性系潜在种群芽库均由3个龄级组成,呈明显的增长型年龄结构,6种土壤基质0龄芽所占比重变化范围为78.5%~98.1%,依次为草甸土>林间风沙土>林缘风沙土>中度盐碱土>重度盐碱土>轻度盐碱土。在芽库的活动芽和休眠芽结构中,各土壤基质均以活动芽占较大比重,最低者为重度盐碱土占53.2%,最高者为林缘风沙土达95.6%。除林间风沙土春性植株占80%外,其余5种土壤基质均以冬性植株占较大比重,变化范围为53.7%~90.5%,依次为中度盐碱土>草甸土>轻度盐碱土>林缘风沙土>重度盐碱土。  相似文献   

15.
偃麦草属种质资源在普通小麦育种中的应用现状简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吕伟东  徐鹏彬  蒲训 《草业学报》2007,16(6):136-140
小麦作为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品质和产量的稳步提高对国家粮食安全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偃麦草属作为小麦属的近缘属,具有很多普通小麦本身所不具备的遗传特性。控制这些特性的基因对改良普通小麦的抗性和品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就偃麦草属种质资源在普通小麦远缘杂交育种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了总结,涉及利用偃麦草属创制育种材料的研究和偃麦草属在改良小麦特性育种方面的应用。在后者中,分别从偃麦草属中的一些物种在小麦抗病、提高小麦抗逆境性能和改良小麦谷蛋白品质育种等方面进行了简介。结果表明,引入偃麦草属中的一些种的新的抗病基因,如抗条锈病的基因,抗黄矮病的基因以及抗赤霉病的基因等,发现其后代出现有优良的抗相关病的突变体,而且通过偃麦草与普通小麦的杂交及回交转育工作,获得了抗旱和耐胁迫的品质比较优良的小麦品种,偃麦草属在改良小麦谷蛋白品质方面有一初步介绍。  相似文献   

16.
Samples of soil were collected monthly from two ranches in the zone of Puan, Province of Buenos Aires, Argentina. The monthly distribution of males, females without eggs and females with eggs for the dominant species of oribatid mites were studied. The dominant species were Zygoribatula lata in Ranch A, and Zygoribatula elongata in Ranch B. Both species are hosts of Moniezia expansa Rudolphi, 1810 and Helictometra giardi Baer, 1927. Based on the data presented, the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ransmission of these cestodes, including the role played by oribatid mite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7.
黄土丘陵区不同立地条件下植物种群生态位研究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2  
运用改进的Levins生态位宽度指数和Pianka生态位重叠指数,通过对不同立地条件下样带的比较,分析了主要植物种群在不同立地条件下的生态位变化以及种间关系、群落结构对立地条件的响应。结果表明,草地群落建群种本氏针茅的生态位宽度在4种立地条件下都表现为最大值,非建群种的生态位宽度随环境条件的改变呈较大的波动性。生态位重叠指数表明,生态位较宽的物种与其它物种间存在较大的生态位重叠,但在一定的立地条件下,生态位较窄的物种之间也存在着较大的生态位重叠,这种现象是种群对有限环境资源激烈竞争的体现;不同种间生态位重叠随立地条件的变化格局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是由植物种间生物生态学特性和需求差异造成的;但同一种对在不同立地条件下生态位重叠的变化是立地条件对种间关系影响的结果。总体来说,在黄土丘陵沟壑区,由于环境条件的影响,物种生态位重叠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青土湖典型湿地白刺灌丛沙堆群落物种多样性及土壤养分变化特征的研究发现:1)调查群落中共有植物15种,分属6科15属,其中藜科7属,蒺藜科3属,菊科2属,禾本科、茄科和萝藦科均为1属,占总种科数的50.00%和总种属数的80.00%.2)白刺灌丛重要值在重度盐碱地最高为54.72,其次为盐碱沙地、黄色粉砂地和灰白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